敬畏与感恩

敬畏与感恩(一) (2007-03-13 08:19:21)

几个星期前这个标题被用作qq的签名档,“常怀敬畏之情,常抱感恩之心”起源于某人对我的忠告,而迟迟没有写下只言片语,也是因为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命题”作文。深入独特的体证难免是要跟丰富的人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在没有更深刻的领悟之前,我也只能跟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下我肤浅的理解。

敬畏是对生命最原始的一种尊敬和畏惧之情,人类只是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生命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对生命持有敬畏之情才得以看到生命的高贵和美丽,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然而,人类总不以为然,于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于是带来种种的尔虞我诈、强权话语,人们陷入种种物质的羁绊,渐渐失去了最本真的自我,就像庄子在《齐物论》中所提到的:“一受其形,不亡已待尽,与物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因而生命要有所超越,绝不能离开敬畏之情,无论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智慧还是西方宗教的劝诫,都不约而同地暗示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敬与畏也是不可截然相分的,孔子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也强调敬与畏乃是人生之本体,“收敛身心”、“整齐纯一”、“整齐严肃”、“严威俨恪”、“不放纵”等等,既是在说“敬”,同时也包含“畏”的意思。“畏”并不只是害怕的意思,还有儒学常讲的“慎独”之意,是“有所畏谨”、“如有所畏”,这样,才能收拾自家身心在这里。对生命有敬畏很尊重,才会有感恩,记得数月前还给同学们布置了感恩的征文作业,最深厚的感恩之情当属对父母长辈的孝敬,记得《孝经》里有这么一则啮指痛心的故事: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古人如此孝敬,后人更应该常抱感恩之心。万物初长的三月和物语相交的四月,总该用一种感情表达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体悟吧。

敬畏与感恩(二) (2007-03-14 14:15:24)

我常常在想,敬畏与感恩不仅仅体现在为人处世的生活方面,更应该成为人生的态度,甚而在远离尘嚣的象牙塔,它也应该成为莘莘学子的一种做学问和做事的态度。保持一种对学术领域的敬畏才可以拥有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对学术保持最起码的尊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有可能杜绝学术论文剽窃之风,自觉地维护学术的尊严,保持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严谨学风的象牙塔能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让思想渐长,让成果倍增。然而,环境和氛围并不是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全部,大学之道,非谓有大楼也,谓有大师也,因而在象牙塔里成长的孩子们,除了要树立起对学术的敬畏以外,还应该对辛勤耕耘的师长报以最真挚和最深厚的感恩之情,情感的交流是可以化成为动力的,尤其是看了很多同学交上来的感恩征文以后,我对这点深信不疑,要学会做事与做学问,首当学会如何感恩。回想起以前在康乐园求学的时候,每每见到涵养高深的冯老先生,便肃然起敬,冯老先生上课时语重深长的每一句话竟成了我日后人生道路上的锦囊和宝藏,每念及此,总是对恩师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最近也常常跟一些新生聊起这个话题,如何渡过的大学生涯才算是值得和有意义的,我的回答是:拥有很多故事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拥有很多故事的大学才算的上是有丰富人文精神的大学。有故事的意思是说,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有血有肉、有学问有精神的人物组成的知识共同体,那么在这所学校里面,老师和学生、学术与教学便成为故事的主角,学生学会珍惜大学时光,学会尊重和景仰老师,便是故事得以存在的前提,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珍惜当下和回忆过去,便成为大学故事得以延续和丰富的根本,而每每宿舍熄灯以后的神聊和卧谈涉及到的正是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的回忆和记录也是故事得以传神的一种方式。往往走完大学生涯的很多学生,多年以后,再回忆以往的幸福时光的时候,他们总会记起以前在校园发生的每精彩的故事,感激故事主角曾经经历的那一幕。对于大学而言,积累资产,积累大楼,积累图书,同时也积累故事。记得以前北大的一位教授曾经这样提及校园精神和校园故事:对于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来说,“积累故事”其实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代代学生记忆里最难忘怀的。几十年后,诸位重新聚会,记得的,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以及校园里有趣的人物,而不是老师们讲授的具体课程。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鲁迅回忆当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学:所讲的《说文解字》,一句也记不得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我想,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活,日后大家记住的,很可能都是你们喜欢的故事,以及你们热爱的教授的音容笑貌,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知识。

学会敬畏与感恩,让大学的故事有个精彩的开端和美好的传承。

敬畏与感恩(一) (2007-03-13 08:19:21)

几个星期前这个标题被用作qq的签名档,“常怀敬畏之情,常抱感恩之心”起源于某人对我的忠告,而迟迟没有写下只言片语,也是因为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命题”作文。深入独特的体证难免是要跟丰富的人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在没有更深刻的领悟之前,我也只能跟大家分享和交流一下我肤浅的理解。

敬畏是对生命最原始的一种尊敬和畏惧之情,人类只是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生命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对生命持有敬畏之情才得以看到生命的高贵和美丽,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然而,人类总不以为然,于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于是带来种种的尔虞我诈、强权话语,人们陷入种种物质的羁绊,渐渐失去了最本真的自我,就像庄子在《齐物论》中所提到的:“一受其形,不亡已待尽,与物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因而生命要有所超越,绝不能离开敬畏之情,无论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智慧还是西方宗教的劝诫,都不约而同地暗示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敬与畏也是不可截然相分的,孔子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也强调敬与畏乃是人生之本体,“收敛身心”、“整齐纯一”、“整齐严肃”、“严威俨恪”、“不放纵”等等,既是在说“敬”,同时也包含“畏”的意思。“畏”并不只是害怕的意思,还有儒学常讲的“慎独”之意,是“有所畏谨”、“如有所畏”,这样,才能收拾自家身心在这里。对生命有敬畏很尊重,才会有感恩,记得数月前还给同学们布置了感恩的征文作业,最深厚的感恩之情当属对父母长辈的孝敬,记得《孝经》里有这么一则啮指痛心的故事: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古人如此孝敬,后人更应该常抱感恩之心。万物初长的三月和物语相交的四月,总该用一种感情表达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体悟吧。

敬畏与感恩(二) (2007-03-14 14:15:24)

我常常在想,敬畏与感恩不仅仅体现在为人处世的生活方面,更应该成为人生的态度,甚而在远离尘嚣的象牙塔,它也应该成为莘莘学子的一种做学问和做事的态度。保持一种对学术领域的敬畏才可以拥有独立之思想和自由之精神,对学术保持最起码的尊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才有可能杜绝学术论文剽窃之风,自觉地维护学术的尊严,保持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严谨学风的象牙塔能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让思想渐长,让成果倍增。然而,环境和氛围并不是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全部,大学之道,非谓有大楼也,谓有大师也,因而在象牙塔里成长的孩子们,除了要树立起对学术的敬畏以外,还应该对辛勤耕耘的师长报以最真挚和最深厚的感恩之情,情感的交流是可以化成为动力的,尤其是看了很多同学交上来的感恩征文以后,我对这点深信不疑,要学会做事与做学问,首当学会如何感恩。回想起以前在康乐园求学的时候,每每见到涵养高深的冯老先生,便肃然起敬,冯老先生上课时语重深长的每一句话竟成了我日后人生道路上的锦囊和宝藏,每念及此,总是对恩师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最近也常常跟一些新生聊起这个话题,如何渡过的大学生涯才算是值得和有意义的,我的回答是:拥有很多故事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拥有很多故事的大学才算的上是有丰富人文精神的大学。有故事的意思是说,大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有血有肉、有学问有精神的人物组成的知识共同体,那么在这所学校里面,老师和学生、学术与教学便成为故事的主角,学生学会珍惜大学时光,学会尊重和景仰老师,便是故事得以存在的前提,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珍惜当下和回忆过去,便成为大学故事得以延续和丰富的根本,而每每宿舍熄灯以后的神聊和卧谈涉及到的正是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的回忆和记录也是故事得以传神的一种方式。往往走完大学生涯的很多学生,多年以后,再回忆以往的幸福时光的时候,他们总会记起以前在校园发生的每精彩的故事,感激故事主角曾经经历的那一幕。对于大学而言,积累资产,积累大楼,积累图书,同时也积累故事。记得以前北大的一位教授曾经这样提及校园精神和校园故事:对于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来说,“积累故事”其实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代代学生记忆里最难忘怀的。几十年后,诸位重新聚会,记得的,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以及校园里有趣的人物,而不是老师们讲授的具体课程。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鲁迅回忆当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学:所讲的《说文解字》,一句也记不得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我想,关于大学、关于大学生活,日后大家记住的,很可能都是你们喜欢的故事,以及你们热爱的教授的音容笑貌,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知识。

学会敬畏与感恩,让大学的故事有个精彩的开端和美好的传承。


相关内容

  • 敬畏感恩责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知1
  • 西建大学工(2015)第1号 关于开展"敬畏·感恩·责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 各院(系):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丰富德育实践体系,引导我校学生知敬畏.懂感恩.明责任,勤学苦读.勇于进取,崇德修身.磨练意 ...

  • 2015年秋季主持词(尚校长)
  • 在2015-2016学年秋季开学典礼暨庆祝 教师节表彰奖励大会上的主持词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金秋这个享受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我们又迎 来了一个崭新的学期.又喜逢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我们全校师生在这里隆重举行万泾川四中2015至2016学年度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初一新同学的到来表 ...

  • "七一"党员座谈会发言稿!
  • 同志们:上午好! 今天,为庆祝建党88周年,我们相聚在一起,以座谈会的形式来表达对党生日的祝贺.希望与会的干部党员们围绕"庆七一.颂党恩.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畅所欲言,以便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加深了解,加强团结,更好地为工作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我们绵薄之力.现在我谨代表一 ...

  • 心灵的七个境界
  • 心灵的七个境界:感恩慈悲,敬畏宽容,和气进取 智慧启引 :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敬畏之心,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心灵的第五境界是平常之心,心灵的第六境界是进取之心,心灵的第七境界是和气 ...

  • 伫立在烈士墓碑前
  • 我愧疚于往昔的清明节,我没有像今天这样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清明特别节目上,于丹祭奠父亲的泪水,倪萍送给姥姥的带着眼泪的笑容,还有每位嘉宾慢慢放到镜框前的花束,突然就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和痛楚从心底慢慢升腾.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情思细腻.过于敏感,可是,在这个节目面前,我突 ...

  • 培训心得&#160;品格成就未来
  • 培训心得 品格成就未来 --jac人的品格序列 一个国家的前途,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jac的愿景是"制造更好的产品,创造更美好的社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jac一直致力于员工品格的教育.员工品格好,才会产生合作,有 ...

  • 名人名家写的人生感悟的文章生活需要智慧人生需要感悟1
  • 名人名家写的人生感悟的文章生活需要智慧人生需要感悟 在每个人的生活与交往中,若是遇到一个心存善识善念.胸怀敬畏感恩,能够长期以往做到'孝'和'笑',并且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者,这种人您千万不要错过,因为他/她就是您生命中真正的贵人...(升命学说) 1."厚德载物","礼 ...

  • 立德树人乃教育的根本任务
  •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古圣先贤到当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道德的功能.老子有<德道经>留存于世,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 ...

  • 2014年高三毕业典礼发言
  • 柳影不随明月去 荷香却与好风来 --xx年高三毕业典礼发言 ( xx年6月12日) 亲爱的同学们: 可以用"依依惜别的深情"来形容此刻我们彼此的心境. 青春,是一本太匆忙的书.高中的生活,一千多个日夜,正如一千多页精彩的书卷,每一页都是追逐梦想的激昂文字.遥想三年前的盛夏,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