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范围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面的旋转 课 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杨倩/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①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②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3、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一达成目标1 2、通过活动二、三达成目标1、2 3、通过练习达成目标1、2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障碍点 它们的位置决定观察范围的大小
观察范围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面的旋转 课 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杨倩/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①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②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3、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一达成目标1 2、通过活动二、三达成目标1、2 3、通过练习达成目标1、2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障碍点 它们的位置决定观察范围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