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面人家

山那面人家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

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1)作家作品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1946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

(2)时代背景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 写“我”和姑娘们一起去参加山那面人家的婚礼。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写“我”参加婚礼的经过。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 ”) 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 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写婚礼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 写“我”参加完婚礼后回家去。

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山那面人家》反映二十世纪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新生活,绘制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四、品味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

(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

(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2.“地方色彩”组

(1)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的民风习俗,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人们的岁时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中表现出来。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3.“人物形象”组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找出相关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二)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总结。

1.“时代特点”

社会氛围:

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

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

家居摆设:

人们把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里的陈设。床是旧床,帐子也不新;一个绣花的红缎子帐荫子也半新不旧。全部铺盖,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这些都是农业社里的东西。正当中的长方桌上,摆起两枝点亮的红烛。烛光里,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两只插了茶子花枝的瓷瓶。靠里边墙上挂一面五星红旗,贴一张毛主席肖像。

经济生活:

他支给邹家五块钱现款,叫他们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就用这一些,免得变成超支户。

婚礼仪式: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天我有两千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2.“地方色彩”

湖南方言:

不断纤(不停) 、晓得(知道) 、翡青(翠绿) 、听壁脚(听私房话) 、困(睡) 、伢子(孩子) 、汁子(乳汁) 、脸模子(长相) 、衣架子(身材) 、堂客(妻子) 、枯眉毛(皱眉头) 、脑壳(头) „„

地方民谣:

“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的热闹、喜庆气氛;“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婚礼”、“闹房”、“听壁脚”

居室文化:木格窗子上糊上了皮纸,当中贴着一个红纸剪的大字,四角是玲珑精巧的窗花,有鲤鱼、兰草,还有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3.“人物形象”

新娘卜翠莲:

当新娘子端坐在床边上时,很大方,一点儿也没有害羞的样子。她很熟练的从嫂子怀里接过侄儿,搔他的胳肢,逗他笑,还抱出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按一般常理来说,新娘子新到婆家都是羞涩的,但是这个新娘子却还能在众人面前给小侄儿把尿,留给人们落落大方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这里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新娘子其实也是紧张的,只是借小侄儿来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以缓解她自己的忐忑。不管怎么说,新娘子的形象还是自然得体的。这部分是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仪式开始了,大家要新娘子讲话,她虽说大方,也还是脸红了。本来机灵的她紧张极了,甚至讲错了话,把订婚说成了结婚,幸好大家只是善意地笑。最后,她掏出自己的劳动手册,表明自己不是来依靠人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至此,新娘子的淳朴能干,可爱大方的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了,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新郎邹麦秋:

新郎邹麦秋着墨不多,前面大半篇内容都只是略略提及了他。但是新郎后面的“临阵逃跑”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原本模糊的新郎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身为婚礼主角的新郎,本应在婚礼中和大家喜庆,邹麦秋却是自己偷偷地溜出去看社里的红薯中烂了

没有。这种憨直让人有点又爱又恨。这一情节让新郎热爱集体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乡长:

“乡长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不笑的乡长其实是个极其可爱的人,虽然自己没笑,却仍然是幽默诙谐的。他给大家讲哭嫁风俗,虽然自己没笑,却惹得墙外的姑娘们都哄笑起来。同时,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个不笑而笑的人。 一群姑娘:

从一开始踏上参加婚礼的路,那群姑娘就开始了笑。刚开始是嘻嘻哈哈的笑,后来索性笑疼了肚子蹲在了路旁。这些大方自然的笑闹,生动地体现了姑娘们天真活泼的性格。等到了新郎家的新房里,姑娘们又转为轻声地笑了。这里展示了姑娘们性格特征的另一面:羞涩。男客人落座后,她们又立刻一路笑声地哄出去了,带着天真的喜悦。本来以为她们已经离开,谁知道当乡长说起外乡有趣的哭嫁的风俗时,窗外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原来她们在练习听壁脚了!这一段则恰到好处地将姑娘们调皮狡黠的形象刻画出来。终于到了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了,姑娘们看着新娘子,咬着耳朵“低低地笑”;听新娘子讲话时,姑娘们又“吃吃地笑”,这些都是年轻姑娘们特有的举动,娇憨之态跃然纸上。最后,宾客都散去了,独留姑娘们在主人家笑闹,微风中还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这贯穿全文的笑,将农村姑娘率真活泼、调皮朴实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 ‛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 ‚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 ‛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 ‚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 ‛邓部长问。

‚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 ‛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

‚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呢? ‛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吗? 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 h i a 壁,土音B i a 。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六、总结课文

周立波的小说真正是益阳山乡风情和民俗的镜子,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益阳山乡的地理状貌,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以及其它益阳文化的鲜明特色。读周立波的小说,如果读者是益阳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会好像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丘陵起伏的家乡山水之间,进入了处处乡音盈耳,翠竹森森,茶子花盛开的美妙的益阳世界。

七、布置作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山那面人家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

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1)作家作品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1946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

(2)时代背景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 写“我”和姑娘们一起去参加山那面人家的婚礼。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写“我”参加婚礼的经过。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 ”) 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 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写婚礼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 写“我”参加完婚礼后回家去。

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山那面人家》反映二十世纪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新生活,绘制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四、品味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

(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

(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2.“地方色彩”组

(1)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的民风习俗,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人们的岁时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中表现出来。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3.“人物形象”组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找出相关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二)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总结。

1.“时代特点”

社会氛围:

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

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

家居摆设:

人们把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里的陈设。床是旧床,帐子也不新;一个绣花的红缎子帐荫子也半新不旧。全部铺盖,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这些都是农业社里的东西。正当中的长方桌上,摆起两枝点亮的红烛。烛光里,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两只插了茶子花枝的瓷瓶。靠里边墙上挂一面五星红旗,贴一张毛主席肖像。

经济生活:

他支给邹家五块钱现款,叫他们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就用这一些,免得变成超支户。

婚礼仪式: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天我有两千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2.“地方色彩”

湖南方言:

不断纤(不停) 、晓得(知道) 、翡青(翠绿) 、听壁脚(听私房话) 、困(睡) 、伢子(孩子) 、汁子(乳汁) 、脸模子(长相) 、衣架子(身材) 、堂客(妻子) 、枯眉毛(皱眉头) 、脑壳(头) „„

地方民谣:

“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的热闹、喜庆气氛;“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婚礼”、“闹房”、“听壁脚”

居室文化:木格窗子上糊上了皮纸,当中贴着一个红纸剪的大字,四角是玲珑精巧的窗花,有鲤鱼、兰草,还有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3.“人物形象”

新娘卜翠莲:

当新娘子端坐在床边上时,很大方,一点儿也没有害羞的样子。她很熟练的从嫂子怀里接过侄儿,搔他的胳肢,逗他笑,还抱出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按一般常理来说,新娘子新到婆家都是羞涩的,但是这个新娘子却还能在众人面前给小侄儿把尿,留给人们落落大方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这里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新娘子其实也是紧张的,只是借小侄儿来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以缓解她自己的忐忑。不管怎么说,新娘子的形象还是自然得体的。这部分是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仪式开始了,大家要新娘子讲话,她虽说大方,也还是脸红了。本来机灵的她紧张极了,甚至讲错了话,把订婚说成了结婚,幸好大家只是善意地笑。最后,她掏出自己的劳动手册,表明自己不是来依靠人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至此,新娘子的淳朴能干,可爱大方的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了,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新郎邹麦秋:

新郎邹麦秋着墨不多,前面大半篇内容都只是略略提及了他。但是新郎后面的“临阵逃跑”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原本模糊的新郎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身为婚礼主角的新郎,本应在婚礼中和大家喜庆,邹麦秋却是自己偷偷地溜出去看社里的红薯中烂了

没有。这种憨直让人有点又爱又恨。这一情节让新郎热爱集体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乡长:

“乡长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不笑的乡长其实是个极其可爱的人,虽然自己没笑,却仍然是幽默诙谐的。他给大家讲哭嫁风俗,虽然自己没笑,却惹得墙外的姑娘们都哄笑起来。同时,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个不笑而笑的人。 一群姑娘:

从一开始踏上参加婚礼的路,那群姑娘就开始了笑。刚开始是嘻嘻哈哈的笑,后来索性笑疼了肚子蹲在了路旁。这些大方自然的笑闹,生动地体现了姑娘们天真活泼的性格。等到了新郎家的新房里,姑娘们又转为轻声地笑了。这里展示了姑娘们性格特征的另一面:羞涩。男客人落座后,她们又立刻一路笑声地哄出去了,带着天真的喜悦。本来以为她们已经离开,谁知道当乡长说起外乡有趣的哭嫁的风俗时,窗外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原来她们在练习听壁脚了!这一段则恰到好处地将姑娘们调皮狡黠的形象刻画出来。终于到了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了,姑娘们看着新娘子,咬着耳朵“低低地笑”;听新娘子讲话时,姑娘们又“吃吃地笑”,这些都是年轻姑娘们特有的举动,娇憨之态跃然纸上。最后,宾客都散去了,独留姑娘们在主人家笑闹,微风中还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这贯穿全文的笑,将农村姑娘率真活泼、调皮朴实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 ‛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 ‚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 ‛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 ‚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 ‛邓部长问。

‚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 ‛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

‚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呢? ‛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吗? 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 h i a 壁,土音B i a 。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六、总结课文

周立波的小说真正是益阳山乡风情和民俗的镜子,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益阳山乡的地理状貌,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以及其它益阳文化的鲜明特色。读周立波的小说,如果读者是益阳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会好像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丘陵起伏的家乡山水之间,进入了处处乡音盈耳,翠竹森森,茶子花盛开的美妙的益阳世界。

七、布置作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相关内容

  • [卜筮正宗]第六篇--赋文三篇
  • 第六篇 赋文三篇(附) 一.何知章 何知人家父母疾?白虎临爻兼刑克: 何知人家父母殃?财爻发动煞神伤: 何知人家有子孙?青龙福德爻中论: 何知人家无子孙?六爻不见福德临: 何知人家子孙疾?父母动爻来相克: 何知人家子孙灾?父母当临福德来: 何知人家小儿死?子孙空亡加白虎: 何知人家兄弟亡?用落空亡白 ...

  • 5A级宜昌三峡人家
  • 5A级宜昌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三峡之一的西陵峡腹地,地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是"两坝一峡"旅游线上的中心地段,由三峡人家.龙进溪.天下第四泉.灯影洞.石令牌.石牌古镇.抗战纪念馆七大景区组成,三峡人家又分为山上人家.水上人家.溪边人家.今日人家.景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

  • [乡下人家]教学实录及分析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乡下人家>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者: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小学 刘秀枝 评课者: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教育办公室 刘红霞 地址: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教育办公室 刘红霞 手机号:[1**********] 邮编:251511 一.初见乡下 师: ...

  • 毕业论文 扬州人家国际大酒店外部环境分析
  • 扬州人家国际大酒店外部环境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初步调查,了解扬州人家国际大酒店餐饮部的经营现状,认清当前餐饮的面临的外部经营形势,分析研究出具体的策略,扬州人家已经占据了扬州地区酒店业的重要位置,一举撼动着中国星级酒店的发展. 关键词:扬州人家国际大酒店:外部环境:宏观:微观 一.我国酒店行业背景简 ...

  • [乡下人家]教学实录
  • 聆听乡村的交响 --<乡下人家>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通讯>09-04/C 一.提纲挈领,迷人风景心自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沉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独特",什么又是"迷 ...

  • 2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2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乡村生活".随着课文的描述,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那些简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 ...

  •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刘远书
  • 21 乡下人家 第一课时 綦江区骑龙小学 刘远书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 ...

  • 男性独一无二经典悼词不经典给你50财富值
  • ------------------------------------------------------------------------------- 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大家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带着虔诚,带着尊敬,来到---府,沉痛悼念老太公,深表怀念之情,为老太公送行,送 ...

  • 21乡下人家教案
  • 21 乡下人家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4围绕"走进田园"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5通过自主 ...

  • 处理发烧的过程
  • 处理发烧的过程 老人家: 21:38:06 处理发烧的过程就是放任其烧,水分补足,脱水了就加小量盐,增加循环,加盐的目的是增加循环,如果持续超过一天的高烧, 那就需要降温,降温的手段是:不能用药物 . 梦(531278721) 21:40:09 用酒精行不? 老人家: 21:40:24 用酒精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