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数 学 课 堂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不但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改精神。而且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和学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现就我对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做一番初探。
关 键 词: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
一、将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性的,具有发展性的,不能任意拨高。要彻底改变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和专业化过浓的倾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等问题。所以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习生活质量,克服“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偏”的弊端。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图形与变换”一节,课本从儿童最喜欢的游乐场进入课题,不但能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而且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到数学的存在,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有些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太少,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
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两个单元安排的内容不多,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所以我们授课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意渗透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我让学生带不同的玩具,平时有空让学生认物体说形状,答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张笑脸画,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学生让家长教,有的学生让同伴教,点点滴滴积累,等到真正上这一内容时,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进展比较顺利。
二、将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融入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新知。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可以创设一个游戏:模拟一个商店,请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
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方法。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
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如教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来进行重新计算。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也可以自愿到另外的小组去,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然后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的情况,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如第一小组原来有11人,到别的小组去的有3人,从别的小组来的有5人,现在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口编应用题和列式计算。通过这样若干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活 巩固新知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新课程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要做到教授学生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习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特性后,问学生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借助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摆脱枯燥的计算训练,以多种形式得到锻炼。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解决数学问题,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生活。
总之,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数学问题,源于课堂教学对数学教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数学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系统的书本知识。现代化的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提取学习内容,而且所选取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将它们合
理地应用到相关的数学教学内容中。
参考文献:
[1]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教育评论1994。4
[4]曾令鹏:《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2003。10
论 数 学 课 堂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不但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改精神。而且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和学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现就我对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做一番初探。
关 键 词:课堂教学 联系生活
一、将新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而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性的,具有发展性的,不能任意拨高。要彻底改变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和专业化过浓的倾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等问题。所以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习生活质量,克服“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偏”的弊端。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图形与变换”一节,课本从儿童最喜欢的游乐场进入课题,不但能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而且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到数学的存在,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有些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太少,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
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两个单元安排的内容不多,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所以我们授课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意渗透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我让学生带不同的玩具,平时有空让学生认物体说形状,答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张笑脸画,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学生让家长教,有的学生让同伴教,点点滴滴积累,等到真正上这一内容时,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进展比较顺利。
二、将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融入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新知。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可以创设一个游戏:模拟一个商店,请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
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方法。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
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如教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来进行重新计算。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也可以自愿到另外的小组去,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然后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的情况,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如第一小组原来有11人,到别的小组去的有3人,从别的小组来的有5人,现在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口编应用题和列式计算。通过这样若干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活 巩固新知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新课程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要做到教授学生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习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特性后,问学生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借助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摆脱枯燥的计算训练,以多种形式得到锻炼。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解决数学问题,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生活。
总之,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数学问题,源于课堂教学对数学教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数学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系统的书本知识。现代化的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提取学习内容,而且所选取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将它们合
理地应用到相关的数学教学内容中。
参考文献:
[1]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教育评论1994。4
[4]曾令鹏:《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