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米谷(1918—1986年)作于1972年的《故乡重忆》
西环桥(下)
故乡没有风景点,西环桥可以说是唯一的“观景台”了。夏日的傍晚,当我和我的少年朋友们像一只只小猢狲似地或蹲或坐,占据了桥两边光滑的石栏杆时,西天晚霞还未褪尽,袅袅炊烟正在散去,便是看风景的好时光。
洛塘河水自西向东流去。河上有三四艘渔船,船家都是苏北人,是以渔船为家的飘泊者。船的中舱有芦席搭成的棚,舱里便是卧室。烧饭炒菜的缸灶放在船梢上。船梢下贴近水面的船帮上,系着一只竹篓子,那是鸭子的窠。两三只麻鸭,整天跟着渔船游弋,四处觅食,天黑时主妇几声呼唤,便循声归来,跳进竹篓安眠。翌晨它们嘎嘎嘎嘎叫着跳下水去,竹篓里一定会留下两个或三个青壳鸭蛋。摇船的是主妇。一个或两个只系着肚兜的光屁股小孩,用布带拴着,任其在后梢的舱板上爬来爬去。有的船上还养着猫和狗,也用绳子拴着。汉子赤膊,双脚叉开,站在船头上撒网。网是那种网眼上坠着一条条铅条的大网,很重。汉子双手拎着,臂膊肌肉紧绷,只见他一转身,将大网成扇形撒向水面,手里紧攥着网绳。船缓缓向前移动,网随之渐渐收拢,露出水面。汉子猛力向上一提,网就连鱼带水“蓬”的一声搁在船头上了。水四处流泻,鱼活嘣乱跳。汉子便弯下身子,一边理网,一边拣鱼。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接二连三地掷进盛水的前舱。
还有鱼鹰船从桥洞下穿过,也是黄昏时分最多。这些鱼鹰船,是距镇上三四里处的一个叫“鸟船埭”的村庄特有的。这个村庄的居民既种田又打鱼,几乎家家都养着鱼鹰。渔夫划着单人划子,左右舷上,两排黑羽毛黄下颔的鱼鹰,士兵般相对站立。鱼鹰的头颈欣长而宽松,套着一个小铁圈,是为了不让它吞下稍大一些的鱼。鱼鹰的嘴喙细长,尖端成钩形,最滑腻的河鳗和鲶鱼也逃不脱它的利喙。鱼鹰的一只脚上系着一根一米光景长的细综绳,是防止它在水里不肯回来时,渔夫便于用竹竿绕住绳子,将它拉回船边。
鱼鹰逮鱼是很有趣的。它们在水面上安静地游来游去,时不时扎一个猛子,在水下潜泳,翻腾,追逐,突然间一只冒出水面,长嘴里衔着一条拚命挣扎的鱼儿,胜利者似地向船边游去向主人邀功。主人接过鱼,奖它一块豆腐干或者一条小鱼,它便心满意足地游了开去,神气活现地左顾右盼,寻找再一次出击的机会。
水花飞腾处,冒出水面的,是二三只鱼鹰抬着一条大鱼。这可乐坏了主人,连忙用系在竹竿上的漏斗网伸过去相助。鱼鹰通人性,利索地将大鱼掷进网兜,吞下主人奖给它们的豆腐干或小鱼,又扎下水去追逐新的猎物。
夜幕中,在西环桥上还可以看到另一翻景象。市河北岸挤挤挨挨的水阁房子明亮的灯影,倒映在河面上,随着粼粼的波光跳跃着。偶而驶过一条夜航船,搅碎了水面的平静。时不时有悠扬的瑟琶声和三弦声飘过来,那是设在茶店水阁上的“书场”的余音,虽没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么热烈,却能让人品味出水乡特有的那种闲逸。每当这种时候,我和我的少年朋友们总是默默地坐在桥栏上,或仰望星空,或俯视流水,静听这清丽的江南丝竹。
一天夜里,我们像往常一样在西环桥上乘凉,突然一位同学叫起来:“看!什么东西?”
水里有一道亮光射出来。
“会不会是夜明珠?”
“一定是宝贝!”
之所以这样猜测,因为老辈们说“长毛”在西环桥下藏过宝。
“明天下河去摸!”
“为啥要明天?啥人有种,现在就下去!”
说是这样说,大家都没有“种”,因为我们只会“狗爬式”。
说话声惊动了桥堍边鱼行里那个绰号叫“浪里白条”的小伙计。他从水阁上探出头来,问我们吵吵什么。
“浪里白条”比我们这此学生娃大两三岁年纪,经常跟我们在一起玩耍。听我们说那亮光是宝贝发出来的,他便来了劲,说他下去摸,摸到大家平分。说着,他便跳进河里乱摸一气,什么也没有捞到,亮光便消失了,只好灰溜溜地上了岸。可是,不到三四分钟时间,亮光又出现了,还在老地方。他又跳下去,上上下下扎了好几个猛子,终于有了收获——摸到了一支电筒——不知是哪只夜航船上掉下去的开着开关的三节头手电筒。虽然一场寻宝的欢喜剧在失望声中落幕,但从此,作为镇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的“浪里白条”,晚上出门,肩上必定斜挂着一支系着红布带的三节头电筒,在解放初期的小镇上,当然是很神气的。
随着市河的拓宽,西环桥和它的两位弟弟中石桥和东环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1972年都被拆掉了。起而代之的,是两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在市河之上,继西环桥演绎着小镇斜桥的历史。(1993年)
漫画家米谷(1918—1986年)作于1972年的《故乡重忆》
西环桥(下)
故乡没有风景点,西环桥可以说是唯一的“观景台”了。夏日的傍晚,当我和我的少年朋友们像一只只小猢狲似地或蹲或坐,占据了桥两边光滑的石栏杆时,西天晚霞还未褪尽,袅袅炊烟正在散去,便是看风景的好时光。
洛塘河水自西向东流去。河上有三四艘渔船,船家都是苏北人,是以渔船为家的飘泊者。船的中舱有芦席搭成的棚,舱里便是卧室。烧饭炒菜的缸灶放在船梢上。船梢下贴近水面的船帮上,系着一只竹篓子,那是鸭子的窠。两三只麻鸭,整天跟着渔船游弋,四处觅食,天黑时主妇几声呼唤,便循声归来,跳进竹篓安眠。翌晨它们嘎嘎嘎嘎叫着跳下水去,竹篓里一定会留下两个或三个青壳鸭蛋。摇船的是主妇。一个或两个只系着肚兜的光屁股小孩,用布带拴着,任其在后梢的舱板上爬来爬去。有的船上还养着猫和狗,也用绳子拴着。汉子赤膊,双脚叉开,站在船头上撒网。网是那种网眼上坠着一条条铅条的大网,很重。汉子双手拎着,臂膊肌肉紧绷,只见他一转身,将大网成扇形撒向水面,手里紧攥着网绳。船缓缓向前移动,网随之渐渐收拢,露出水面。汉子猛力向上一提,网就连鱼带水“蓬”的一声搁在船头上了。水四处流泻,鱼活嘣乱跳。汉子便弯下身子,一边理网,一边拣鱼。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接二连三地掷进盛水的前舱。
还有鱼鹰船从桥洞下穿过,也是黄昏时分最多。这些鱼鹰船,是距镇上三四里处的一个叫“鸟船埭”的村庄特有的。这个村庄的居民既种田又打鱼,几乎家家都养着鱼鹰。渔夫划着单人划子,左右舷上,两排黑羽毛黄下颔的鱼鹰,士兵般相对站立。鱼鹰的头颈欣长而宽松,套着一个小铁圈,是为了不让它吞下稍大一些的鱼。鱼鹰的嘴喙细长,尖端成钩形,最滑腻的河鳗和鲶鱼也逃不脱它的利喙。鱼鹰的一只脚上系着一根一米光景长的细综绳,是防止它在水里不肯回来时,渔夫便于用竹竿绕住绳子,将它拉回船边。
鱼鹰逮鱼是很有趣的。它们在水面上安静地游来游去,时不时扎一个猛子,在水下潜泳,翻腾,追逐,突然间一只冒出水面,长嘴里衔着一条拚命挣扎的鱼儿,胜利者似地向船边游去向主人邀功。主人接过鱼,奖它一块豆腐干或者一条小鱼,它便心满意足地游了开去,神气活现地左顾右盼,寻找再一次出击的机会。
水花飞腾处,冒出水面的,是二三只鱼鹰抬着一条大鱼。这可乐坏了主人,连忙用系在竹竿上的漏斗网伸过去相助。鱼鹰通人性,利索地将大鱼掷进网兜,吞下主人奖给它们的豆腐干或小鱼,又扎下水去追逐新的猎物。
夜幕中,在西环桥上还可以看到另一翻景象。市河北岸挤挤挨挨的水阁房子明亮的灯影,倒映在河面上,随着粼粼的波光跳跃着。偶而驶过一条夜航船,搅碎了水面的平静。时不时有悠扬的瑟琶声和三弦声飘过来,那是设在茶店水阁上的“书场”的余音,虽没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么热烈,却能让人品味出水乡特有的那种闲逸。每当这种时候,我和我的少年朋友们总是默默地坐在桥栏上,或仰望星空,或俯视流水,静听这清丽的江南丝竹。
一天夜里,我们像往常一样在西环桥上乘凉,突然一位同学叫起来:“看!什么东西?”
水里有一道亮光射出来。
“会不会是夜明珠?”
“一定是宝贝!”
之所以这样猜测,因为老辈们说“长毛”在西环桥下藏过宝。
“明天下河去摸!”
“为啥要明天?啥人有种,现在就下去!”
说是这样说,大家都没有“种”,因为我们只会“狗爬式”。
说话声惊动了桥堍边鱼行里那个绰号叫“浪里白条”的小伙计。他从水阁上探出头来,问我们吵吵什么。
“浪里白条”比我们这此学生娃大两三岁年纪,经常跟我们在一起玩耍。听我们说那亮光是宝贝发出来的,他便来了劲,说他下去摸,摸到大家平分。说着,他便跳进河里乱摸一气,什么也没有捞到,亮光便消失了,只好灰溜溜地上了岸。可是,不到三四分钟时间,亮光又出现了,还在老地方。他又跳下去,上上下下扎了好几个猛子,终于有了收获——摸到了一支电筒——不知是哪只夜航船上掉下去的开着开关的三节头手电筒。虽然一场寻宝的欢喜剧在失望声中落幕,但从此,作为镇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的“浪里白条”,晚上出门,肩上必定斜挂着一支系着红布带的三节头电筒,在解放初期的小镇上,当然是很神气的。
随着市河的拓宽,西环桥和它的两位弟弟中石桥和东环桥完成了历史使命,在1972年都被拆掉了。起而代之的,是两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在市河之上,继西环桥演绎着小镇斜桥的历史。(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