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
作者:陆超顺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6期
当许多职教学校沉浸在规模扩张的兴奋中时,一些职业教育者却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根据学校的现有状况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从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扩充学校的实力。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
1.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主要指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一致,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需求相结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理念是一个核心的精神,它折射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中。譬如 “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有很多的解读和理解,但是它的核心精神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成长。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既包括“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也涵盖集体力量的集体教育,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成长的教育思想都是它的精神的折射。
2. 合适的管理体制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文化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尽管许多学校都在追求管理的公平性和民主性。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盲目追求时髦的,而是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制度建设不在于文件的出台,而在于师生对于这种制度文化的认可与遵行。制度精神是存在人心的,好制度能够培养人,形成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言行之中。当然,不存在任何完美的学校管理制度,而是有不断趋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趋向公平合理的制度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感到自己被尊重,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公。
3. 具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学生队伍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知识、技能及社会关系的传递。教师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素质及团队精神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当今的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时候,这种精神财富也应该列入评价指标,而不仅仅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产品”。教师团队建设需要物质、精神、制度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学校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因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没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教师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岗位及家庭生活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这是在研究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的成绩确实不理想,可是
他们的智力水平与他人没有太大的差异,发展潜力也很大。因此,如何激励他们走自信、自我发展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学校与教师在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要多做工作,把这些蕴含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二、“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最初的“内涵发展”是与“外延发展”相对应的概念出现的,它与外延发展的最主要区别是在不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它是学校内部发展的一种驱动力,更多依靠学校内部的精神文化环境改变的进行。而“外延发展”则是主动向外寻求资源,扩大学校的规模,招收更多的学生,通过一种新资源的整合而实现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发展方式并不是很好的道路。
当然,职业学校以“内涵发展”建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了更丰富的自身资源及适宜的外部环境(诸如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强、企业对学校的捐赠、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等)时,就可以适当增加学校的规模,这时,这种从内涵发展中所积累的那些优势资源就可以实现共享效益。物质财富的共享是有限的,而精神财富的共享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内涵发展应该是外延发展的内因。
三、“内涵发展”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首先,“内涵发展”理论被大多数职业学校所接受并作为一种发展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进步。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已经从追求数量上转向追求质量,政府在对职业学校的招生政策引导,各个学校的招生规划上已经显示了这一点。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开端,许多学校对“内涵发展”理论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内涵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内涵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某些学校因为校长非常优秀而在短短几年内把学校管理的非常有效,但是仅靠领袖个人魅力而进行的改革成果,也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衰落。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建设是要把民主精神和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事务上,让后来的领导者能够按照既有的道路,锦上添花不断更新。
其次,“内涵发展”理论促使对中国职业学校近年来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反思。应该说从1997年至今,中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世,社会对职业学校也有了新的认识,家长也支持孩子选择职业学校。然而,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内涵发展”理论重新被国家和社会认识,也促使职业学校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以前盲目发展规模的学校需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专业、革新课程、更新学生服务等方面。本身就在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学校,现在有了师资、政府的资助、企业的捐赠后,是否可以适当开放自己的招生规模?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些问题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每一个人所应该思考的,尤其是管理者。
第三,“内涵发展”理论对中国职业学校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却没有固定的轨道可行,中国职业教育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
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
作者:陆超顺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6期
当许多职教学校沉浸在规模扩张的兴奋中时,一些职业教育者却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根据学校的现有状况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从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扩充学校的实力。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
1.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主要指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一致,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需求相结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理念是一个核心的精神,它折射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中。譬如 “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有很多的解读和理解,但是它的核心精神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成长。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既包括“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也涵盖集体力量的集体教育,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成长的教育思想都是它的精神的折射。
2. 合适的管理体制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文化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尽管许多学校都在追求管理的公平性和民主性。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盲目追求时髦的,而是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制度建设不在于文件的出台,而在于师生对于这种制度文化的认可与遵行。制度精神是存在人心的,好制度能够培养人,形成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言行之中。当然,不存在任何完美的学校管理制度,而是有不断趋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趋向公平合理的制度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感到自己被尊重,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公。
3. 具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学生队伍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知识、技能及社会关系的传递。教师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素质及团队精神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当今的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时候,这种精神财富也应该列入评价指标,而不仅仅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产品”。教师团队建设需要物质、精神、制度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学校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因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没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教师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岗位及家庭生活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获得了什么?这是在研究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的成绩确实不理想,可是
他们的智力水平与他人没有太大的差异,发展潜力也很大。因此,如何激励他们走自信、自我发展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学校与教师在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要多做工作,把这些蕴含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二、“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最初的“内涵发展”是与“外延发展”相对应的概念出现的,它与外延发展的最主要区别是在不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它是学校内部发展的一种驱动力,更多依靠学校内部的精神文化环境改变的进行。而“外延发展”则是主动向外寻求资源,扩大学校的规模,招收更多的学生,通过一种新资源的整合而实现学校整体形象的提升。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发展方式并不是很好的道路。
当然,职业学校以“内涵发展”建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了更丰富的自身资源及适宜的外部环境(诸如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强、企业对学校的捐赠、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等)时,就可以适当增加学校的规模,这时,这种从内涵发展中所积累的那些优势资源就可以实现共享效益。物质财富的共享是有限的,而精神财富的共享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内涵发展应该是外延发展的内因。
三、“内涵发展”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首先,“内涵发展”理论被大多数职业学校所接受并作为一种发展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进步。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已经从追求数量上转向追求质量,政府在对职业学校的招生政策引导,各个学校的招生规划上已经显示了这一点。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开端,许多学校对“内涵发展”理论的认识还相对模糊,内涵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内涵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某些学校因为校长非常优秀而在短短几年内把学校管理的非常有效,但是仅靠领袖个人魅力而进行的改革成果,也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衰落。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建设是要把民主精神和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事务上,让后来的领导者能够按照既有的道路,锦上添花不断更新。
其次,“内涵发展”理论促使对中国职业学校近年来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反思。应该说从1997年至今,中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世,社会对职业学校也有了新的认识,家长也支持孩子选择职业学校。然而,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内涵发展”理论重新被国家和社会认识,也促使职业学校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以前盲目发展规模的学校需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专业、革新课程、更新学生服务等方面。本身就在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学校,现在有了师资、政府的资助、企业的捐赠后,是否可以适当开放自己的招生规模?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些问题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每一个人所应该思考的,尤其是管理者。
第三,“内涵发展”理论对中国职业学校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却没有固定的轨道可行,中国职业教育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