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 .Waller )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 )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 ·W ·盖哲尔(J ·W ·Getzels )和H ·A ·谢仑(H ·A ·Thelen )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5)纪律、制度、舆论。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一,高度的社会倾向性,即班级集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并反映出社会的政治、道德、美学等思想;二,高度的组织性,即马卡连柯所讲,集体是“那些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三,高度的社会主体性,即为了共同的目标,有着共同的集体意识而相互作用的人的共同体。6

二、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

所谓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与相辅相成的一个紧密的整体。所谓社会体系,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比较稳定的交互关系所构成。对于社会体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系统是帕森斯在分析了“单位行动”动机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根据他们的行动和价值取向的配置)互动时,1

2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3 [苏]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334-335

3[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4[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13

5[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2

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而这种制度化模式就

7可以称之为社会系统。同时,他指出,任何社会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以

下四个功能必要条件:(1)适应性功能,即对外调适的功能。任何社会体系,应与社会文化系统保持协调,以求平衡发展。对于班级体系来说,这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其内在功能。(2)目标达成功能,即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实现系统的目的,并确定一组目的的优先次序。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师生在教学中,应实现程序化的教学目标。(3)整合功能,即协调各部分体系,达到一定的和谐状态。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配合起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4)模式维护功能,即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动力机制,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活动。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采用一定的结构和手段来维持班级团体的秩序。8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系统考察美国中小学班级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把班级明确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59年发表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一文中。帕森斯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这一社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它包括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处在一个“社会情境”中;(3)行动者之间有某种互相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此种表现是由于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彼此在规范与认知期望上的和谐。9他认为,班级既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又是一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成员的个人情意、认同感与归属感都影响着班级正式组织的活动。能否把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行动统一起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与他的价值取向有关。于是,帕森斯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价值取向的模式类型10。他认为,在班级社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五种配对形式的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问题:(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即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多少情感是恰当的?应该表达许多情感还是表达很好的情感?(2)扩散性/专一性。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双方的义务应该有多大?义务应当狭小和具体,还是应当广泛而扩散。(3)普遍性/特殊性。指的是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他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换句话说,是否应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的行动者?(4)自致性/先赋性。指的是如何评价某一行动者的问题。是根据表现还是根据先天的特质,如性别、年龄、种族和家庭地位去评价他?行动者是应当根据成就,还是应当根据与成就无关的先天特质去评价他人?(5)个人/集体。指的是行动追求自我利益及个人目标或者群体利益及目标的程度。行动者是否应该考虑将个人的或与其有关的目标置于他们所在的大群体目标之上?

“角色”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概念单位,它代表个人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也包含着众多社会人们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班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教师在班级中与学生维持多种角色关系。奥瑟(英文名字?)在分析师生社会角色时,曾指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思想基础:(1)教师对学生有某些行为方面的期望;(2)学生对教师也有7

8[美]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 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66-67

9T . Parsons &E ·A ·Shils.ed.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55

某些行为期望;(3)教师对适当的教师行为的看法;(4)学生对适当的学生行为

11的看法。

三、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国外将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学者主要有J ·W ·盖哲尔(J ·W ·Getzels )与H ·A ·谢仑(H ·A ·Thelen ),他们在《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一文中认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学校本身或学校内部的单个班

12级,就其本身的名义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通常有两种因素,影响班

级社会组织中的行为,。一是体现着社会文化要求的制度因素,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另一种是受个体生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因素,表现为个体的需求倾向。因此,班级社会体系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也必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约束个人倾向使个体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要求相适应,达到“人格的社会化”;二是调整社会的角色期望,使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与个体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相适应,达到“社会角色的个性化”。

国内学者吴康宁、郝京华等也提出班级是一种“规范性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班级之所以是社会组织,是因为班级具有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一是班级工作目标,班级具有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共同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班级文化,班级中存在着制度文化和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和离散型文化;三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工作交往和人格交往;四是班级的功能,班级具有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以及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吴康宁认为班级社会组织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在班级活动具有特殊的场所——课堂;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殊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14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将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更能体现出班级中制度和规则的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班级的目标与功能。

也就是说社会组织是班级的第一社会属性,班级社会群体和班级社会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当社会群体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严格的组织规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时,就成为了社会组织。班级正是由特定的目标所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那么,班级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群体是如何向社会组织转化的呢?苏俄心理学家把群体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还存在着一种本位群体的水平,这与集体有相似之处,西

15方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集体实质上属于本位群体的范畴。

在松散群体阶段,尚未形成为成员所认同的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具有参照性的规范,群体成员彼此缺乏充分的交往,只是由于好感而接近,而不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为中介的。联合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基础上由松散群体发展起来的聚合体,是社会群体发展过程的中级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的共同活动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群体有意义;(2)群体的价值目标及行为规11

12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4 J ·W ·盖哲尔、H ·A ·谢仑著. 王秉译. 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国外教育参考资料,1985.2-4

13郝京华. 1988.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研究,03:13

14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范已部分地内化为其成员的行动动机;(3)群体的自我管理结构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部分地反映了成员的意志;(4)人际关系除个人的情绪关系外,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由参加群体共同活动的程度与贡献及所得评价决定。本位群体是指成员们追求群体活动的个人意义,其活动内容是以本集团利益为核心的人们的聚合体。

研究表明,鉴定和判断班级组织形成的主要条件是:(1)集体目标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并促进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2)集体的共同活动获得自决的性质,每个成员都能在某一领域积极表现自己;(3)学生在班级的关系体系中地位是有利的,每个人都能扮演成功的角色;(4)集体的规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具有参照性;(5)学生集体自治机构健全,具有独立实现组织目标,实行自我管理的功能;(6)初步形成以集体意识为核心的自觉、统一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总之,本节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三个层面来解读班级的属性,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主要从班级的构成要素——儿童及其由儿童组成的集体的特征来理解班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主要从班级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班级,在这里,班级承担着传递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社会化功能,以及分配成人社会角色的选择分类功能;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将班级作为一种类社会组织来考察班级的属性。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第一节主要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一种社会体系、一种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来论述什么是班级这一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班级的属性。在本节中主要从微观角度,揭示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普遍具有的特性,以及班级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组织所独有的特征。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特性

〔一〕社会倾向性

马卡连柯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体现社会需要和教育目的的“要求”贯穿于集体发展过程之中,揭示了作为社会细胞的儿童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宏观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需要、规范制约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班级的社会本质所在,也就是说社会倾向性是班级的第一社会特征。班级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它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该社会的政治、道德、美学等思想。马卡连柯认为,“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16

从我国的教育现实也不难发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班级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要求班级成员要将个人利益与班级、学校以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以社会要求、教育目标作为标准,实现着将“自然人”教育成为“社会人”的教育目的。

〔二〕规范组织性

社会学的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群体,但群体只有在被赋以特定的结

构形态时,才成为组织。也就是说组织性的水平和自我组织程度是班级的又一重要特征。马卡连柯很早就提出了集体是:“那些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

17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他还按照集体社会活动的目

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了教学集体(班级)、劳动集体(生产分队)、俱乐部集体(各类文化、艺术、科学、体育游戏小组)、生活集体(按寝室、宿舍分的小组)、社会政治集体(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自治机构等)。同时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中提出,班级的组织模式应该在横向关系和纵向层次上趋于系统化,她认为,如果把班级堪称一个系统,那么,它的组织功能就不仅在于各种小组集体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些小组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效应。

一般认为,班级的组织结构是由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和信息沟通结构组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8职权结构是指班级组织中各种正式职责在各层次上的分配关系,组成由班长为首的干部系统,其任务是在班级目标导向下,按班级规范的要求,分工协作行使职权,其着眼点是组织目标及工作任务的实现,其特征是社会和学校授予教师对班级的权力和领导位置,教师是实施教育目标、社会规范和评价的权威和中心,成员处于被指派的位置。角色结构体现了班级组织结构的成员总是承担一定的角色去参与群体活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每个成员行使着组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职责中充当的指定角色,从而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组织中的角色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研究表明,组织各个成员角色形成过程,是指定角色、理想角色、主观角色和实际角色交互作用的过程。指定角色是组织对成员提出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理想角色体现了社会的期望;主观角色受到个体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个性特征的影响;实际角色是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对组织效能来说实际起作用的是实际角色。信息沟通结构是指将信息进行分析、删选,将正确可靠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的机制。现有的班级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树状”组织结构,“辐射状”组织结构,“网状”组织结构。

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高度组织起来的班级社会中,在正确的班级目标的引导下,每个儿童才能在团结、协调、互助、竞争的背景下,有效地接受班级社会内容的影响,展现和发展个性,学习知识技能,践履行为规范,练习如何在不同场合变化角色和履行职责,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自为主体性

彼得洛夫斯基在1969—1977年间确定了“以活动为中介”的理论19,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以解释群体内部和集体内部过程、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一切现象都要以群体活动的目的、价值和内容为基础,这种活动是的班级活动不再是由外部决定的群体自在活动,而是一种群体自主活动,集体成了活动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成为了为了确认的目标而相互作用的共同,而这种共同的集体意识、自觉统一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标志着自在群体向自为集体的转变,班级的主体性也因此崭露头角。

班级的主体性体现在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个个都是班级的主人翁,学生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个性、发挥才能、行使权利,并在这过程中将集体目标、集体17

18[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62

意识、集体荣誉、集体信念以及集体气氛渗透在各种活动和学习中,使自己的个性逐步成熟。

以上是从班级的社会特性,主要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来论述的,那么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又有什么特性呢?

二、班级组织的自身特性

国内学者吴康宁提出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并不完全适用于班级,班级具有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所谓自功能性,是指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部指向性”,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20

班级的自功能性特征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这是从班级功能的角度界定的,班级的建立是为了提供一种心理场域,让学生借助群体生活环境完成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也就是说,班级组织的建立并不是从外部筛选社会规范、教育目标作用于学生,完成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而是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成长的要素,服务于自己。第二,这一特性将班级的主体指向学生群体,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奠基性学习的辅助手段。班级的“自功能性组织”这一特性并非排除其他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外指向性”特征,而是说这不是作为以学习为首要任务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的第一特征。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非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是班级组织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主要特性。21这一特性主要源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状态,源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状态,源于学生的相对地位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状态。

不可否认,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特性是如今教育实际中班级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样态,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班级其表现更是如此。如果将班级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班级是逐渐从初级群体发展为活动共同体的,这种分析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也不排除是一种理想建构。

我国学者谢维和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初级群体相比较主要有三个特点:(1)在班级互动方式上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2)班级具有统一的目标和行为上较大的整合性;(3)班级在形式上具有比较正式的群体结构。小学的班级特征比较倾向于社会初级群体的特征。到了中学阶段,非正式群体逐渐增多,使得班级的特性比较倾向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到了大学阶段,班级的概念不断弱化,相比之下,共同的旨趣、相近的价值追求成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纽带,此时的班级变得前所未有的包容,班级规范被班级文化取代,学习目标被人生目标掩盖,不断地接近斐迪南·腾尼斯提出的班级是一种活动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集合起来的并由协商建立的、有规则运行的团体,它的首要特征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资源共享。共同体中所建立的交往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交往,是一种既能够充分地发展和20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78

发挥个性又能信奉和遵守规则的交往,是一种能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又有机会认

22识他人价值的交往,是一种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尊重的交往。班级正

是这样一种共同体。班级首先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即班级不仅需要有共同的文化目标,传递社会的公约文化,包括为社会所承认和指向的系统的文本文化和行为文化,还需要处于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为流动的整体文化空间之中;其次班级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即班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儿童的发展为前提;第三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即班级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个人私利之上,而需要用伦理的关系原则,如正义、平等、人道来建设。23 本节主要阐述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社会倾向性、组织规范性和自为主体性特性,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关于班级的一般社会特性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而它的自身特性如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我们可以从班级的组成、班级功能的实施来理解,现今的班级不可否认都是在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发展,但其自治功能的体现却受限于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其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决定了班级只能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的特征

第三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帕森斯于1959年发表的《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美国小学班级教学的六项社会化功能和一项选择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班级活动如何发挥功能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以便适当扮演个人未来的成人角色;选择功能是指如何根据社会的结构与需要,将每个人按其性格与能力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以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班级社会化功能的主要内容是:(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3)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习惯;(4)培养社会角色。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和保护功能。24这是关于班级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

《班集体功能变量的实验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班级作为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机构,具有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班级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是学生集体共同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组织功能;班级相对于集体中的个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相对于个别教育,班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微妙的教育功能;班级作为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具有在集体建设中培养和发展个

25性的功能。

一、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一般是指为培养现代“社会人”共同必需的社会性、社会交往能力等品质打基础,具体来说具有个体身份社会化、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职业社会化、个体文化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功能。个体身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培养角色意识,学会相应社会角色的规范,为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履行一定22

23毛景焕. 2003.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 教育研究与实验, 02:25 [德]赫尔曼·施密茨著. 宏学铨等译. 新现象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5

24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0-13

社会角色职责奠定基础。个体政治社会化是指掌握当时当地的既定价值,培养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等,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倾向、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为未成年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奠基。个体职业社会化是指启迪智慧、培养兴趣,树立成才志向,正确对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为培养合格社会劳动者创造条件。个体文化社会化是指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对外来文化消极方面的抗毒性;为培养价值形成力、形成文化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文明观、成为文明人奠基。关于道德社会化的涵义,美国学者R ·哈什等人认为,人的道德性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它一般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同时还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2)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对道德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3)行动。在个人关心他人、作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的道德性的最为充分的体现。26我国伦理界普遍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有着自身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其主要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部分构成。家庭教育的个体道德社会化功能是指帮助个体“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的、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27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筛选择优功能,即通过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对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信息筛选择优,强化那些有利于集体成员个性发展的因素,剔除那些对个性发展起消极作用的条件,从而优化班级环境;(2)整合功能。班级的目标、规范和组织机构具有对班级环境中多重教育影响的加工、转释和定向功能,整合优化影响班级的因素,形成班级系统的最优状态;(3)自我完善功能,在社会需要与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班级的自我完善、发展。28

班级正是在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班级制度等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履行班级成员的社会化功能。有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班级社会化功能水平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如入学率、合格率、升学率、教学效率等;(2)班级维护社会制度的功能指标,如班级的政治氛围、人际关系结构、多数人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纪律性、传统、舆论及班风等;(3)班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水平。29

二、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是指提高和强化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成熟度与水平,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奠基。同时还表现为能够启蒙自我意识,养成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具有不同特色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性格、能力等品质,为培养独特的个性奠基。研究表明,集体不单纯是一种对学生起影响作用的教育环境,在集体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在活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正是在学生集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具有参26

272727Richard H. Hersh,Glen 0. Fielding,John P. Miler : 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 1980.1-6 鲁洁主编. 德育社会学.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50

28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05-206

照性的集体目标、价值、规范等转化为集体成员的需要、动机系统,而学生在集体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又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在集体中自决的能力,形成个性的社会倾向系统。因此,集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个性的目的性,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个性的社会积极性等个性品质,只有在集体中培养并通过集体形成和发展。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的。前者是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性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标志是集体性和标准化,作用方式是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体的类化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模仿、从众、认同。后者则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及差异性,以活动交往和人际关系为中介,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标志是个别化、独特性和非标准化。30由此可见,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就是使学生从社会化的对象——客体的自我转变为个性化的主体——主体的我。

测量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的目标结构具有包容性、选择性和个体性;(2)学生是主角;(3)班级为每一个成员开拓了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时空领域和条件;(4)班级的交往结构和人际关系内容充实、频率高、集体心理的气氛良好;(5)在班级的民主管理和创造性自治活动中培养负有个性的公民精神。31

履行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途径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成员的个性、以活动为中介发展学生的个性、要精心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发展路线、要充分“放权”让学生履行自治职能、要发挥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班级的组织功能

如果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班级的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则是从管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阐释的。

班级是为了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集体,它既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又是学生集体学习、劳动、游戏等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1)班级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2)班级的交往、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作用;(3)班级的规范作为统合班级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作用。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进行。32

具体而言,在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依靠集体目标、集体交往、集体规范来实现。集体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正是集体目标使全体成员认同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进而使集体成员把活动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这是集体自我运动的源泉。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功能。在儿童集体开展共同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往,沟通信息,形成互助、合作、竞赛、责任、服从、团结等关系。为了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在集体中设有自我管理机构,正是学生集体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信息结构,成为班级教育过程得以有效实现的集体组织骨架。不断变动着的组织机构把学生轮流地置于负责、从30

31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00 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01-102

属、互相帮助的地位,成为进行真正公民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集体的规范作为统合集体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功能。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循行,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班级的教育功能

班级的教育功能有以下特点:(1)班级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影响源,是社会影响和教师影响的折射,它是集体环境中教育因素的转换器,有利于班级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2)班级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按照学习的集体性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协作、竞争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只有在集体教育和集体活动的背景中,教师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多种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因素,构成教育方法的系统,积极地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4)班级对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模仿、感染、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

(5)班级是一个亚文化群体,由于同辈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与准则,并提供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参与活动、交往的社会情境和角色体验,所以班级也是一个以学生文化为媒体的自我教育过程。33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 .Waller )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 )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 ·W ·盖哲尔(J ·W ·Getzels )和H ·A ·谢仑(H ·A ·Thelen )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5)纪律、制度、舆论。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一,高度的社会倾向性,即班级集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并反映出社会的政治、道德、美学等思想;二,高度的组织性,即马卡连柯所讲,集体是“那些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三,高度的社会主体性,即为了共同的目标,有着共同的集体意识而相互作用的人的共同体。6

二、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

所谓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与相辅相成的一个紧密的整体。所谓社会体系,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比较稳定的交互关系所构成。对于社会体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系统是帕森斯在分析了“单位行动”动机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根据他们的行动和价值取向的配置)互动时,1

2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3 [苏]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334-335

3[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4[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13

5[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2

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而这种制度化模式就

7可以称之为社会系统。同时,他指出,任何社会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以

下四个功能必要条件:(1)适应性功能,即对外调适的功能。任何社会体系,应与社会文化系统保持协调,以求平衡发展。对于班级体系来说,这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其内在功能。(2)目标达成功能,即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实现系统的目的,并确定一组目的的优先次序。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师生在教学中,应实现程序化的教学目标。(3)整合功能,即协调各部分体系,达到一定的和谐状态。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配合起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4)模式维护功能,即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动力机制,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活动。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采用一定的结构和手段来维持班级团体的秩序。8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系统考察美国中小学班级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把班级明确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59年发表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一文中。帕森斯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这一社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它包括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处在一个“社会情境”中;(3)行动者之间有某种互相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此种表现是由于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彼此在规范与认知期望上的和谐。9他认为,班级既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又是一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成员的个人情意、认同感与归属感都影响着班级正式组织的活动。能否把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行动统一起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与他的价值取向有关。于是,帕森斯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价值取向的模式类型10。他认为,在班级社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五种配对形式的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问题:(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即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多少情感是恰当的?应该表达许多情感还是表达很好的情感?(2)扩散性/专一性。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双方的义务应该有多大?义务应当狭小和具体,还是应当广泛而扩散。(3)普遍性/特殊性。指的是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他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换句话说,是否应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的行动者?(4)自致性/先赋性。指的是如何评价某一行动者的问题。是根据表现还是根据先天的特质,如性别、年龄、种族和家庭地位去评价他?行动者是应当根据成就,还是应当根据与成就无关的先天特质去评价他人?(5)个人/集体。指的是行动追求自我利益及个人目标或者群体利益及目标的程度。行动者是否应该考虑将个人的或与其有关的目标置于他们所在的大群体目标之上?

“角色”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概念单位,它代表个人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也包含着众多社会人们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班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教师在班级中与学生维持多种角色关系。奥瑟(英文名字?)在分析师生社会角色时,曾指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思想基础:(1)教师对学生有某些行为方面的期望;(2)学生对教师也有7

8[美]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 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66-67

9T . Parsons &E ·A ·Shils.ed.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55

某些行为期望;(3)教师对适当的教师行为的看法;(4)学生对适当的学生行为

11的看法。

三、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国外将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学者主要有J ·W ·盖哲尔(J ·W ·Getzels )与H ·A ·谢仑(H ·A ·Thelen ),他们在《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一文中认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学校本身或学校内部的单个班

12级,就其本身的名义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通常有两种因素,影响班

级社会组织中的行为,。一是体现着社会文化要求的制度因素,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另一种是受个体生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因素,表现为个体的需求倾向。因此,班级社会体系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也必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约束个人倾向使个体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要求相适应,达到“人格的社会化”;二是调整社会的角色期望,使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与个体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相适应,达到“社会角色的个性化”。

国内学者吴康宁、郝京华等也提出班级是一种“规范性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班级之所以是社会组织,是因为班级具有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一是班级工作目标,班级具有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共同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班级文化,班级中存在着制度文化和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和离散型文化;三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工作交往和人格交往;四是班级的功能,班级具有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以及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吴康宁认为班级社会组织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在班级活动具有特殊的场所——课堂;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殊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14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将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更能体现出班级中制度和规则的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班级的目标与功能。

也就是说社会组织是班级的第一社会属性,班级社会群体和班级社会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当社会群体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严格的组织规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时,就成为了社会组织。班级正是由特定的目标所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那么,班级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群体是如何向社会组织转化的呢?苏俄心理学家把群体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还存在着一种本位群体的水平,这与集体有相似之处,西

15方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集体实质上属于本位群体的范畴。

在松散群体阶段,尚未形成为成员所认同的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具有参照性的规范,群体成员彼此缺乏充分的交往,只是由于好感而接近,而不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为中介的。联合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基础上由松散群体发展起来的聚合体,是社会群体发展过程的中级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的共同活动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群体有意义;(2)群体的价值目标及行为规11

12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4 J ·W ·盖哲尔、H ·A ·谢仑著. 王秉译. 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国外教育参考资料,1985.2-4

13郝京华. 1988.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研究,03:13

14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范已部分地内化为其成员的行动动机;(3)群体的自我管理结构水平进一步提高,已部分地反映了成员的意志;(4)人际关系除个人的情绪关系外,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由参加群体共同活动的程度与贡献及所得评价决定。本位群体是指成员们追求群体活动的个人意义,其活动内容是以本集团利益为核心的人们的聚合体。

研究表明,鉴定和判断班级组织形成的主要条件是:(1)集体目标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并促进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2)集体的共同活动获得自决的性质,每个成员都能在某一领域积极表现自己;(3)学生在班级的关系体系中地位是有利的,每个人都能扮演成功的角色;(4)集体的规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具有参照性;(5)学生集体自治机构健全,具有独立实现组织目标,实行自我管理的功能;(6)初步形成以集体意识为核心的自觉、统一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总之,本节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三个层面来解读班级的属性,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主要从班级的构成要素——儿童及其由儿童组成的集体的特征来理解班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主要从班级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班级,在这里,班级承担着传递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社会化功能,以及分配成人社会角色的选择分类功能;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将班级作为一种类社会组织来考察班级的属性。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第一节主要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一种社会体系、一种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来论述什么是班级这一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班级的属性。在本节中主要从微观角度,揭示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普遍具有的特性,以及班级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组织所独有的特征。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特性

〔一〕社会倾向性

马卡连柯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体现社会需要和教育目的的“要求”贯穿于集体发展过程之中,揭示了作为社会细胞的儿童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宏观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需要、规范制约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班级的社会本质所在,也就是说社会倾向性是班级的第一社会特征。班级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它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该社会的政治、道德、美学等思想。马卡连柯认为,“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16

从我国的教育现实也不难发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班级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要求班级成员要将个人利益与班级、学校以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以社会要求、教育目标作为标准,实现着将“自然人”教育成为“社会人”的教育目的。

〔二〕规范组织性

社会学的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群体,但群体只有在被赋以特定的结

构形态时,才成为组织。也就是说组织性的水平和自我组织程度是班级的又一重要特征。马卡连柯很早就提出了集体是:“那些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

17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他还按照集体社会活动的目

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了教学集体(班级)、劳动集体(生产分队)、俱乐部集体(各类文化、艺术、科学、体育游戏小组)、生活集体(按寝室、宿舍分的小组)、社会政治集体(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自治机构等)。同时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中提出,班级的组织模式应该在横向关系和纵向层次上趋于系统化,她认为,如果把班级堪称一个系统,那么,它的组织功能就不仅在于各种小组集体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些小组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效应。

一般认为,班级的组织结构是由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和信息沟通结构组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8职权结构是指班级组织中各种正式职责在各层次上的分配关系,组成由班长为首的干部系统,其任务是在班级目标导向下,按班级规范的要求,分工协作行使职权,其着眼点是组织目标及工作任务的实现,其特征是社会和学校授予教师对班级的权力和领导位置,教师是实施教育目标、社会规范和评价的权威和中心,成员处于被指派的位置。角色结构体现了班级组织结构的成员总是承担一定的角色去参与群体活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每个成员行使着组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职责中充当的指定角色,从而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组织中的角色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研究表明,组织各个成员角色形成过程,是指定角色、理想角色、主观角色和实际角色交互作用的过程。指定角色是组织对成员提出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理想角色体现了社会的期望;主观角色受到个体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个性特征的影响;实际角色是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对组织效能来说实际起作用的是实际角色。信息沟通结构是指将信息进行分析、删选,将正确可靠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的机制。现有的班级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树状”组织结构,“辐射状”组织结构,“网状”组织结构。

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高度组织起来的班级社会中,在正确的班级目标的引导下,每个儿童才能在团结、协调、互助、竞争的背景下,有效地接受班级社会内容的影响,展现和发展个性,学习知识技能,践履行为规范,练习如何在不同场合变化角色和履行职责,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自为主体性

彼得洛夫斯基在1969—1977年间确定了“以活动为中介”的理论19,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以解释群体内部和集体内部过程、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一切现象都要以群体活动的目的、价值和内容为基础,这种活动是的班级活动不再是由外部决定的群体自在活动,而是一种群体自主活动,集体成了活动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成为了为了确认的目标而相互作用的共同,而这种共同的集体意识、自觉统一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标志着自在群体向自为集体的转变,班级的主体性也因此崭露头角。

班级的主体性体现在人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个个都是班级的主人翁,学生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个性、发挥才能、行使权利,并在这过程中将集体目标、集体17

18[苏]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62

意识、集体荣誉、集体信念以及集体气氛渗透在各种活动和学习中,使自己的个性逐步成熟。

以上是从班级的社会特性,主要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来论述的,那么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又有什么特性呢?

二、班级组织的自身特性

国内学者吴康宁提出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并不完全适用于班级,班级具有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所谓自功能性,是指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部指向性”,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20

班级的自功能性特征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这是从班级功能的角度界定的,班级的建立是为了提供一种心理场域,让学生借助群体生活环境完成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也就是说,班级组织的建立并不是从外部筛选社会规范、教育目标作用于学生,完成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而是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成长的要素,服务于自己。第二,这一特性将班级的主体指向学生群体,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奠基性学习的辅助手段。班级的“自功能性组织”这一特性并非排除其他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外指向性”特征,而是说这不是作为以学习为首要任务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的第一特征。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非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是班级组织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主要特性。21这一特性主要源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状态,源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状态,源于学生的相对地位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状态。

不可否认,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特性是如今教育实际中班级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样态,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班级其表现更是如此。如果将班级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班级是逐渐从初级群体发展为活动共同体的,这种分析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也不排除是一种理想建构。

我国学者谢维和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初级群体相比较主要有三个特点:(1)在班级互动方式上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2)班级具有统一的目标和行为上较大的整合性;(3)班级在形式上具有比较正式的群体结构。小学的班级特征比较倾向于社会初级群体的特征。到了中学阶段,非正式群体逐渐增多,使得班级的特性比较倾向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到了大学阶段,班级的概念不断弱化,相比之下,共同的旨趣、相近的价值追求成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纽带,此时的班级变得前所未有的包容,班级规范被班级文化取代,学习目标被人生目标掩盖,不断地接近斐迪南·腾尼斯提出的班级是一种活动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集合起来的并由协商建立的、有规则运行的团体,它的首要特征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和资源共享。共同体中所建立的交往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交往,是一种既能够充分地发展和20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78

发挥个性又能信奉和遵守规则的交往,是一种能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又有机会认

22识他人价值的交往,是一种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尊重的交往。班级正

是这样一种共同体。班级首先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即班级不仅需要有共同的文化目标,传递社会的公约文化,包括为社会所承认和指向的系统的文本文化和行为文化,还需要处于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为流动的整体文化空间之中;其次班级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即班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儿童的发展为前提;第三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即班级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个人私利之上,而需要用伦理的关系原则,如正义、平等、人道来建设。23 本节主要阐述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社会倾向性、组织规范性和自为主体性特性,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关于班级的一般社会特性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而它的自身特性如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我们可以从班级的组成、班级功能的实施来理解,现今的班级不可否认都是在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发展,但其自治功能的体现却受限于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教师,其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决定了班级只能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的特征

第三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帕森斯于1959年发表的《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美国小学班级教学的六项社会化功能和一项选择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班级活动如何发挥功能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以便适当扮演个人未来的成人角色;选择功能是指如何根据社会的结构与需要,将每个人按其性格与能力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以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班级社会化功能的主要内容是:(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3)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习惯;(4)培养社会角色。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和保护功能。24这是关于班级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

《班集体功能变量的实验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班级作为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机构,具有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班级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是学生集体共同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组织功能;班级相对于集体中的个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相对于个别教育,班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微妙的教育功能;班级作为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具有在集体建设中培养和发展个

25性的功能。

一、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一般是指为培养现代“社会人”共同必需的社会性、社会交往能力等品质打基础,具体来说具有个体身份社会化、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职业社会化、个体文化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功能。个体身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培养角色意识,学会相应社会角色的规范,为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履行一定22

23毛景焕. 2003.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 教育研究与实验, 02:25 [德]赫尔曼·施密茨著. 宏学铨等译. 新现象学.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5

24吴立德. 班级社会学概论.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0-13

社会角色职责奠定基础。个体政治社会化是指掌握当时当地的既定价值,培养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等,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倾向、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为未成年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奠基。个体职业社会化是指启迪智慧、培养兴趣,树立成才志向,正确对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为培养合格社会劳动者创造条件。个体文化社会化是指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对外来文化消极方面的抗毒性;为培养价值形成力、形成文化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文明观、成为文明人奠基。关于道德社会化的涵义,美国学者R ·哈什等人认为,人的道德性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它一般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同时还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2)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对道德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3)行动。在个人关心他人、作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的道德性的最为充分的体现。26我国伦理界普遍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有着自身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其主要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部分构成。家庭教育的个体道德社会化功能是指帮助个体“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的、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27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筛选择优功能,即通过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对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信息筛选择优,强化那些有利于集体成员个性发展的因素,剔除那些对个性发展起消极作用的条件,从而优化班级环境;(2)整合功能。班级的目标、规范和组织机构具有对班级环境中多重教育影响的加工、转释和定向功能,整合优化影响班级的因素,形成班级系统的最优状态;(3)自我完善功能,在社会需要与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班级的自我完善、发展。28

班级正是在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班级制度等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履行班级成员的社会化功能。有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班级社会化功能水平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如入学率、合格率、升学率、教学效率等;(2)班级维护社会制度的功能指标,如班级的政治氛围、人际关系结构、多数人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纪律性、传统、舆论及班风等;(3)班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水平。29

二、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是指提高和强化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成熟度与水平,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奠基。同时还表现为能够启蒙自我意识,养成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具有不同特色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性格、能力等品质,为培养独特的个性奠基。研究表明,集体不单纯是一种对学生起影响作用的教育环境,在集体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在活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正是在学生集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具有参26

272727Richard H. Hersh,Glen 0. Fielding,John P. Miler : 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 1980.1-6 鲁洁主编. 德育社会学.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50

28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05-206

照性的集体目标、价值、规范等转化为集体成员的需要、动机系统,而学生在集体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又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在集体中自决的能力,形成个性的社会倾向系统。因此,集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个性的目的性,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个性的社会积极性等个性品质,只有在集体中培养并通过集体形成和发展。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的。前者是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性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标志是集体性和标准化,作用方式是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体的类化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模仿、从众、认同。后者则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及差异性,以活动交往和人际关系为中介,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标志是个别化、独特性和非标准化。30由此可见,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就是使学生从社会化的对象——客体的自我转变为个性化的主体——主体的我。

测量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的目标结构具有包容性、选择性和个体性;(2)学生是主角;(3)班级为每一个成员开拓了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时空领域和条件;(4)班级的交往结构和人际关系内容充实、频率高、集体心理的气氛良好;(5)在班级的民主管理和创造性自治活动中培养负有个性的公民精神。31

履行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途径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成员的个性、以活动为中介发展学生的个性、要精心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发展路线、要充分“放权”让学生履行自治职能、要发挥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班级的组织功能

如果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班级的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则是从管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阐释的。

班级是为了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集体,它既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又是学生集体学习、劳动、游戏等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1)班级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2)班级的交往、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作用;(3)班级的规范作为统合班级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作用。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进行。32

具体而言,在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依靠集体目标、集体交往、集体规范来实现。集体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正是集体目标使全体成员认同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进而使集体成员把活动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这是集体自我运动的源泉。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功能。在儿童集体开展共同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往,沟通信息,形成互助、合作、竞赛、责任、服从、团结等关系。为了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在集体中设有自我管理机构,正是学生集体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信息结构,成为班级教育过程得以有效实现的集体组织骨架。不断变动着的组织机构把学生轮流地置于负责、从30

31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00 唐迅. 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01-102

属、互相帮助的地位,成为进行真正公民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集体的规范作为统合集体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功能。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循行,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班级的教育功能

班级的教育功能有以下特点:(1)班级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影响源,是社会影响和教师影响的折射,它是集体环境中教育因素的转换器,有利于班级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2)班级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按照学习的集体性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协作、竞争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只有在集体教育和集体活动的背景中,教师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多种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因素,构成教育方法的系统,积极地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4)班级对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模仿、感染、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

(5)班级是一个亚文化群体,由于同辈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与准则,并提供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参与活动、交往的社会情境和角色体验,所以班级也是一个以学生文化为媒体的自我教育过程。33


相关内容

  •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班集体是指按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班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教师对班级成员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训练能力.熏陶人格.强健体魄,进行品德教育,发展个性的场所: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娱乐.学习知识.锻炼意志.培养自尊的场所.优良的班集体形成 ...

  •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
  •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 作者:熊俪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9 更新时间:2006-10-20 9:42:17 摘要:新课标.新课程的出台,班级的文化建设也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为课改助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介绍了班级文化的定义及功能,介绍了班级群体的心理功能:从心理学的 ...

  •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 ...

  • 班主任培训经验材料
  •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入学开始,就从家庭进入了班级,班级风气的好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良好能品德和行为习惯,对于发展他们的智 ...

  • 教育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2. 规范或社会规范:是指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思想. 3. 规范研究:规范研究是以人群在日常社会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或行为通则为依据, ...

  • [现代教育论]笔记
  • 提请大家注意: 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要认真对照教材来复习: 本笔记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认真看即可,不必死记硬背,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考试范围要等考前一到两周全校统一公布,我会及时与大家联系,大家不必焦急.杨老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背 ...

  • [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学大纲
  • <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1. 张燕编著:<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刘新科主编:<班级管理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刘华编:<幼儿园管理学>(内部使用材料) 4. 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 ...

  • [教育学]教学大纲
  • 肇庆学院公共课 <教育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名称及总参考学时 1. 课程名称: 教育学 (代号:11072002) 2. 总参考学时:54学时 二. 课程的性质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是 ...

  •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 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 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