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教管理
35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地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彰显以及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效地传播、丰富并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
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6—0035—03
曹毓民(1964一),男,浙江奉化人,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
一、地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域构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涂上了基本底色。地域文化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是本地域人们的精神和生活规范。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无不充分体现着优秀的地域文化特色。地方院校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把本地域的不同文化形式接受下来;另一方面又经过内化,将其转变为新的文化形式,并通过教育传播活动,X,-J原有的地域文化产生冲击甚而使之重构。许多地方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注意吸纳地域文化的精髓,并把这种研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联系起来,通过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例如,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崇文重教、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地域文化传统。苏州科技学院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充分吸收苏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城市精神的营养,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刻苏州地域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烙印的办学特色:秉承“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精神,注重学科之间、科技与人文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创“跟进式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崛起于明初的晋商,在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他们表现出
来的崇尚敬业、诚信重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晋商文化的精髓。山西财经大学传承和弘扬“晋商精神”,认真挖掘晋商精神的积极内涵,用晋商底蕴支撑学校、晋商文化熏陶学校、晋商精神激励学校,学校走过的办学之路打上了鲜明的晋商烙印,形成了“挖掘晋商精神积极内涵,培养造就优秀商科英才”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办学特色。
当然,这些地方院校在创建、培育、凝练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均自觉地把弘扬地域文化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闪光点,把地域文化的传承置于学校保持社会精神的核心地位。
二、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影响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如处在汉代孝子董永故里的孝感市的孝感学院,利用孝感地区浓厚的“孝文化”特色,成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使学校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孝文化特色。又如孔子故乡曲阜市的曲阜师范大学,利用孔子出生地和儒学发源地的优势,开展了孔子和儒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成立了“孔子文化研究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儒学专门史(思想史)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殷墟”所在地和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师范学院就充分利用这种地域文化特色,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该校公开出版的《殷商学刊》已成为人文社科类学报中的核心期刊,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
36
红荐南教2010年簪6期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所建设的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地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州科技学院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州,其学科建设既为吴文化所熏陶浸染,也为吴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继承与开拓性贡献。学校的吴地文化研究成果颇丰,开辟的“吴地文化研究”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吴地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州史纪》、《吴国史》等9部专著为吴文化研究填补了空白。学校音乐学科专业一直注重将专业教育和地方音乐艺术有机结合,成立“苏南音乐研究所”、“吴声琴学研究所”等机构,将吴文化的
理”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竞争力。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经济特色开展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三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还能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举措。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就是在景德镇发达的陶瓷生产工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所高校以解决陶瓷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具有鲜明陶瓷特色的无机材料、机械制造等学科,建立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在为提升我国陶瓷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该校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工业》杂志,是我国陶瓷行业唯一的核心期刊。作为地处苏州的苏州科技学院,强抓机遇,发挥该校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交叉学科人才优势,与苏州市紧密合作,积极筹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服务于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决策,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超前性的研究,向苏州市委、市政府提交政策和战略研究报告,为苏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供高水平决策服务。
三、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备辐射和融合作用
文化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殊方式,它体现了人同自我、人同社会、人同自然多种关系把握的程度。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现代大学的性格特征,更是一所现代大学的软实力;地方社会文化,是指特定大学所驻地的大社区文化,是都市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及其它文化的统一体。“学校作为社会制度或文化系统的存在”,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使教育肩负着更神圣的使命。高校发展的趋势是融于并且是主动融入社会,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使学校自身的文化与不断发展着的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相容共生,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最集中体现,其形成有着自身独特规律,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有强有力的、高水准的辐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地域文化涵养熏陶大学校园文化。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
代表——评弹艺术和昆曲艺术及吴门古琴艺术、江
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入艺术实践活动教学中,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演出,积极参与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史料研究和整理工作,为这一文化瑰宝获此殊荣作出了卓越贡献。千百年来,苏州基本保存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如何在街坊、城镇改造中珍藏“城市记忆”?苏州科技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苏南地域建筑、小城镇规划、区域规划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在苏州古城镇改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参与的苏州市54个街坊改造和5个乡镇的规划
设计,无不力求体现苏州历史文化韵味和古城特色,
其中对37号街坊的改造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居奖。
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尤其在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从而使自己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海南省的海南大学,利用学校地处亚热带和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学科建设,建立了“耐盐作物生物技术”和“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等与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有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以耐盐为主的抗逆作物分子育种及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又如位于大庆油田的大庆石油学院,利用大庆独特的石油资源,积极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在三次采油、新能源研究等12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建立了“碎屑岩油储地质模拟实验室”、“提高采油率实验室”和“石油机械工程实验室”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石油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煤成油的形成环境与成烃机
南教蕾理
37
域文化之中,从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另外,师生员212x,/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精神、文明遗迹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丰富源泉,在校园内,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体系,传播地域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杰出人物雕像等方式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重视网络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地域文化,最终凝练概括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中,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良性互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共同发展的途径。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创建合作机制,以增强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辐射力。从历史上看,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都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开拓、交流。纵向的继承凸显着二者的传统性,横向的开拓交流凸显二者的文化交融和创新。经验表明,大学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能否在彼此的发展中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彼此。必须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这是其生命力、创造力之所在。由于相邻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性质和各自的文化需求,两者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状态。校地双方在提高文化建设对高校、对地方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外,有必要在互利互赢的共同利益基础上搭配好交流平台,创建好合作机制,开展多维度的积极对接。二是对外开放,为我所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的是大学精神。大学之为大学,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或者说生命“场”。通过一代代学人的努力,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凝聚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凡是在这种环境下受过熏陶的人无不领受它的恩泽。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三是求同存异,消除冲突,正确处理文化共
性与个性关系。不论何种文化,其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新建本N-院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着地方社会各种大众文化,但是,大学作为一个教书育人场所,在接纳、倡导地方社会大众文化时,应有批判性、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大学自身的内在需要。
四、地方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丰富和提升地域文化
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有示范、导向及辐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等,在一定地域内构成了突出的“文化”效应,对地域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即大学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带头作用,并成为其他群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同时,走出校门的学生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殊作品,也易于成为青年模仿和追随的对象。同时,大学在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又把自己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观念输送给地域,大学校园文化以自身特有的文化辐射方式作用于周围环境,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所在地域辐射先进文化,以多功能多形式的辐射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这种辐射和传播体现在高校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高效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在经常性、多样性、科学性的大学生社会活动中,更体现在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各类工作岗位时。
大学校园文化能提升地域文化的品位和内涵。人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人传承了文化,同时也是人的意愿改变着文化。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是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目标有利于引起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有利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更有利于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高校能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为地域文化输入高层次文明的基因。
【参考文献】
[1]解飞厚.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江苏
高教,2002,(6).
[2]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和初探[J].江苏高教,
2002.(3).
(责任编辑沈广斌)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江苏高教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10(6)2次
参考文献(2条)
1. 解飞厚 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02(06)2. 袁圣军 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和初探[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02(03)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曹毓民. Cao Yumin 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2. 张波. 陈亮 地域文化与青年成长[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9(4)
3. 张元龙. Zhang Yuanlong 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引证文献(2条)
1. 沈学玕 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2. 戴锋 区域文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引用本文格式:曹毓民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10(6)
南教管理
35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地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彰显以及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充分发挥,有效地传播、丰富并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
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6—0035—03
曹毓民(1964一),男,浙江奉化人,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
一、地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地域构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地方院校办学特色涂上了基本底色。地域文化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是本地域人们的精神和生活规范。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无不充分体现着优秀的地域文化特色。地方院校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把本地域的不同文化形式接受下来;另一方面又经过内化,将其转变为新的文化形式,并通过教育传播活动,X,-J原有的地域文化产生冲击甚而使之重构。许多地方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注意吸纳地域文化的精髓,并把这种研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联系起来,通过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例如,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崇文重教、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地域文化传统。苏州科技学院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充分吸收苏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城市精神的营养,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刻苏州地域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烙印的办学特色:秉承“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精神,注重学科之间、科技与人文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创“跟进式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崛起于明初的晋商,在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他们表现出
来的崇尚敬业、诚信重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晋商文化的精髓。山西财经大学传承和弘扬“晋商精神”,认真挖掘晋商精神的积极内涵,用晋商底蕴支撑学校、晋商文化熏陶学校、晋商精神激励学校,学校走过的办学之路打上了鲜明的晋商烙印,形成了“挖掘晋商精神积极内涵,培养造就优秀商科英才”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办学特色。
当然,这些地方院校在创建、培育、凝练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均自觉地把弘扬地域文化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闪光点,把地域文化的传承置于学校保持社会精神的核心地位。
二、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影响学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如处在汉代孝子董永故里的孝感市的孝感学院,利用孝感地区浓厚的“孝文化”特色,成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使学校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孝文化特色。又如孔子故乡曲阜市的曲阜师范大学,利用孔子出生地和儒学发源地的优势,开展了孔子和儒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成立了“孔子文化研究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儒学专门史(思想史)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殷墟”所在地和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师范学院就充分利用这种地域文化特色,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该校公开出版的《殷商学刊》已成为人文社科类学报中的核心期刊,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
36
红荐南教2010年簪6期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所建设的特色学科,不仅可以提高学科建设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地域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州科技学院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苏州,其学科建设既为吴文化所熏陶浸染,也为吴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继承与开拓性贡献。学校的吴地文化研究成果颇丰,开辟的“吴地文化研究”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吴地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州史纪》、《吴国史》等9部专著为吴文化研究填补了空白。学校音乐学科专业一直注重将专业教育和地方音乐艺术有机结合,成立“苏南音乐研究所”、“吴声琴学研究所”等机构,将吴文化的
理”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竞争力。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经济特色开展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三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还能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一举多得的好举措。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就是在景德镇发达的陶瓷生产工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所高校以解决陶瓷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具有鲜明陶瓷特色的无机材料、机械制造等学科,建立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在为提升我国陶瓷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该校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工业》杂志,是我国陶瓷行业唯一的核心期刊。作为地处苏州的苏州科技学院,强抓机遇,发挥该校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交叉学科人才优势,与苏州市紧密合作,积极筹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服务于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决策,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超前性的研究,向苏州市委、市政府提交政策和战略研究报告,为苏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供高水平决策服务。
三、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备辐射和融合作用
文化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殊方式,它体现了人同自我、人同社会、人同自然多种关系把握的程度。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现代大学的性格特征,更是一所现代大学的软实力;地方社会文化,是指特定大学所驻地的大社区文化,是都市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及其它文化的统一体。“学校作为社会制度或文化系统的存在”,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使教育肩负着更神圣的使命。高校发展的趋势是融于并且是主动融入社会,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使学校自身的文化与不断发展着的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相容共生,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最集中体现,其形成有着自身独特规律,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有强有力的、高水准的辐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地域文化涵养熏陶大学校园文化。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
代表——评弹艺术和昆曲艺术及吴门古琴艺术、江
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入艺术实践活动教学中,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演出,积极参与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史料研究和整理工作,为这一文化瑰宝获此殊荣作出了卓越贡献。千百年来,苏州基本保存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如何在街坊、城镇改造中珍藏“城市记忆”?苏州科技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苏南地域建筑、小城镇规划、区域规划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在苏州古城镇改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参与的苏州市54个街坊改造和5个乡镇的规划
设计,无不力求体现苏州历史文化韵味和古城特色,
其中对37号街坊的改造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居奖。
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尤其在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从而使自己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海南省的海南大学,利用学校地处亚热带和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特色的学科建设,建立了“耐盐作物生物技术”和“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等与地域自然资源特色有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以耐盐为主的抗逆作物分子育种及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又如位于大庆油田的大庆石油学院,利用大庆独特的石油资源,积极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在三次采油、新能源研究等12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建立了“碎屑岩油储地质模拟实验室”、“提高采油率实验室”和“石油机械工程实验室”等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石油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煤成油的形成环境与成烃机
南教蕾理
37
域文化之中,从其建立、建设与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影响。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另外,师生员212x,/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精神、文明遗迹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丰富源泉,在校园内,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体系,传播地域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杰出人物雕像等方式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同时重视网络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地域文化,最终凝练概括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中,我们更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良性互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共同发展的途径。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创建合作机制,以增强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辐射力。从历史上看,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都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开拓、交流。纵向的继承凸显着二者的传统性,横向的开拓交流凸显二者的文化交融和创新。经验表明,大学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能否在彼此的发展中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彼此。必须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这是其生命力、创造力之所在。由于相邻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性质和各自的文化需求,两者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状态。校地双方在提高文化建设对高校、对地方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外,有必要在互利互赢的共同利益基础上搭配好交流平台,创建好合作机制,开展多维度的积极对接。二是对外开放,为我所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的是大学精神。大学之为大学,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或者说生命“场”。通过一代代学人的努力,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凝聚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凡是在这种环境下受过熏陶的人无不领受它的恩泽。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三是求同存异,消除冲突,正确处理文化共
性与个性关系。不论何种文化,其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新建本N-院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着地方社会各种大众文化,但是,大学作为一个教书育人场所,在接纳、倡导地方社会大众文化时,应有批判性、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大学自身的内在需要。
四、地方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丰富和提升地域文化
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有示范、导向及辐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等,在一定地域内构成了突出的“文化”效应,对地域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即大学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带头作用,并成为其他群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同时,走出校门的学生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殊作品,也易于成为青年模仿和追随的对象。同时,大学在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又把自己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观念输送给地域,大学校园文化以自身特有的文化辐射方式作用于周围环境,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所在地域辐射先进文化,以多功能多形式的辐射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这种辐射和传播体现在高校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高效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在经常性、多样性、科学性的大学生社会活动中,更体现在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各类工作岗位时。
大学校园文化能提升地域文化的品位和内涵。人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人传承了文化,同时也是人的意愿改变着文化。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人才是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目标有利于引起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视,有利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更有利于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高校能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为地域文化输入高层次文明的基因。
【参考文献】
[1]解飞厚.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江苏
高教,2002,(6).
[2]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和初探[J].江苏高教,
2002.(3).
(责任编辑沈广斌)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11江苏高教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10(6)2次
参考文献(2条)
1. 解飞厚 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02(06)2. 袁圣军 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和初探[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02(03)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曹毓民. Cao Yumin 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2. 张波. 陈亮 地域文化与青年成长[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9(4)
3. 张元龙. Zhang Yuanlong 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引证文献(2条)
1. 沈学玕 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2. 戴锋 区域文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引用本文格式:曹毓民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