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左传_以乱易整_不武_辨释

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ngxi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s)Apr.2003Vol.24No.2

《左传》“以乱易整,不武”辨释

刘敬林

(庆阳师专中文系,甘肃西峰745000)

[摘 要]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

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关键词] 左传;乱;武;辨释

[中图分类号] K22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38(2003)02--AnExplanationon“YiluanTeachers’college,Xifeng745000,China)

[Abstract] Thereplanationsabout“luan”and“wu”from“YiluanYizheng,Buwu”inZuozhuan.Atpresent,westillhaven’tdrawnacertainbecausetheseexplanationswerediscordantinsentences.Bydiscerningthemeaningsofthewordsandphrases,thisarticledeniestheexplanationsagoandputsforwardanewview:“Luan”meanscivilwar,and“,wu”means“usingpowerac2cordingtothejustrule”.

[KeyWords] Zuozhuan;luan;wu;explanatio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上引文字出于《左传・僖公三十年》中传统名段“烛之武退秦师”。而“烛之武退秦师”历来被选入各种文言读本和大中学语文教材,然各家对其“以乱易整,不武”一句的解释,使人觉得并非的诂,而译出的文字,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说法,揆情度理,亦感有悖文章思惟的内蕴逻辑。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关键是“乱”和“武”。旧注只串讲句意,而未对“乱”“武”作具体诠释。如《左传》当篇杜

[1]

预注“:秦晋和整,而还相攻,更为乱也。”《古文观止》注“:二国整师而来,而乃自相攻击,易之以乱,是不武

[2]也。”而今人对“乱”或沿旧说以串讲句意为“晋攻秦为乱”,或训字为“动乱”“、互相冲突”“、混乱相攻”“、分裂”等;对“武”或不释,或作“威武”“、勇武”“、上古时抽象的道德观念”“、丢脸的事”等。如:

《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年》“:晋攻秦为乱,秦晋和[3]

为整。”

《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

[收稿日期]2002-11-11

),男,河南镇平人,从事古汉语研究。[作者简介]刘敬林(1957—

[4]

不武的。”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乱,犹言互相冲突。这句

[5]

说,以互相冲突代替了步调一致。不武,没有威武。”

《中国历代散文选》“:这二句是说,秦晋两国整师

而来攻打郑国,而现在晋国打秦国,必然变整为乱,即使

[6]

晋国取胜,也不威武。”

《译注古文观止》“:以晋秦的互相冲突来代替原来

[7]

的步调一致,这是很丢脸的事。”

《古代汉语》“: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

[8]

的抽象的道德观念。”

《古文观止译注》“:乱,这里是分裂混乱的意思。武:英武,与‘仁’一样,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译

[9]

文“: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

高中《语文》“: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10]

武的。”

不难看出,今人对“乱”“武”的解说是就文揣义,或者说只能算作通文意,故施于词句均不贴切。晋秦联军围郑,烛之武以言打动秦伯撤兵“乃还”,子犯对秦伯单方举动不满,请求晋文公“击之”,而晋文公认为“不可”,并从晋的角度申述了三点理由:一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第2期刘敬林《左传》:“以乱易整,不武”辨释・83・

又反过来损害人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道德(不仁);

二是失掉自己的同盟者(失其所与),不明智(不知);三是“以乱易整,不武”。若“乱”为“互相冲突”“,互相”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则显然同文章所表晋单方面“不可”“击”不一致。又检古今工具书,如《说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不见“乱”字有“互相冲突”义项,可见是说无训诂依据。若“乱”为“混乱相攻”,则“混乱”为“没条理、没秩序”“,以”“‘没条理、没秩序’相攻”“易整”,句意显然不可通。再说“,乱”为“混乱”“,相攻”又是从哪个字而来的?至于“乱”为“分裂”,实乃就文揣义,于训诂无据,亦不可信从。

“武”在古汉语中有“威武”“、勇武”义,但这个“武”不能取此义。因为“以互相(混乱)(一致,没有威武(勇武)”,代汉语》没有以“,不可通。然而它对“没有进一步交待,留给读者的只是悬念而已。“仁”在古代为一种含义极广的抽象的道德观念,但它还是有所指的,其核心是爱人,与人相亲,在孔子那里为“恭、宽、信、敏、惠”,在墨子那里为“仁爱”,在韩非子那里为“其中心欣欣然爱人也”。而“武”作为“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注者应有具体的说明。至于释“不武”为

年《左传》文,隐括楚庄王语解‘武’义,只取定功戢兵者,

[12]

以合于止戈之义也。”《说文》对“武”的释义,用现代汉语直译下来,就是“武,是楚庄王所说的‘成就战功,止

[13]息战争’。所以‘止’‘戈’二字会意成‘武’”。《说文》限于体例,用“隐括楚庄王语解武义”免不了义有省略。如果结合《左传》文意译下来,当为“:武”的字义,就是楚庄王所说的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是成就功业、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二字会意成“武”形。对此,我们只

要把《左传・宣公十二年》文引全一些就会看得全面明白:楚晋交战,楚大胜后,楚臣潘党建议庄王积晋兵卒尸体以封其土“,示子孙,,而庄王则不以为然“:,,禁暴、戢兵、保大、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这里,楚庄王在讲析了“武”之字形后,紧接阐述了“武”之字义为“七德”。而“武”义之“七德”,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使用武力应遵循的七条道义准则”。“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义,至明至确。《书・大禹谟》“:乃文乃武”孔传“:武,定祸乱。”犹言使用武力就是制止兵灾战乱,亦即制止战争。此与《说

“这是很丢脸的事”,更属译注者不解“武”义的曲解,更文》“:定功戢兵”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说法。此又一证。

不可信。“武”之此义盖当时人所赋“抽象的道德观念”。《古代汉

那么,这里的“乱”“、武”应作何解呢?其实,此“乱”语》《古文观止译注》、虽未能作具体诠释,但它看到是当解作“内战”“战争”,亦即对内进行战争。《左传・文公“武”为“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可谓是独具慧眼。七年》“:臣闻之:兵作于外为寇。寇犹及人,乱自及也。”“武”的这一字义,在古代汉语中不乏书证《国语・,言内战只能伤害自己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句郑玄注“: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原来在古人眼里,把对外进行军事行动叫作“寇”,把对内进行战争叫作“乱”。正因为如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乱”下立有这一义项说“:《左文七年》:兵作于内为

[11]乱。”随着“乱”的词义扩大,后来发展为泛指战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24页“乱”义项③“:战争。《广韵・换韵》‘:乱,兵寇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44页“乱”义项②“:战争;武装骚乱:变~|叛~|兵~|避~。”《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第295页“乱”字释义例证与《现

晋语三》“: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言公开打不

胜,却用不正派的手段报负对方,这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又《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吾许人而背之,不信;纵其去而击之,不武。”言放纵对方离开却又偷袭人家,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又《明史・太祖纪》“: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言做将军的能以不杀戮对方兵卒为使用武力的准则也。皆其例。

弄清楚了“乱”与“武”之义,我们也就明白了晋文公为何把晋若“击”秦说成“以乱易整,不武”了“:武”义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若晋“击”秦,发动战争(乱),违背了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也就是“失武道”,当然就是“不武”了。准此,则“以乱易整,不武”,正确的注释当为“:乱,内战,战争;武,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即古人认为使用武力的七个目的“:禁暴、戢

)。全句的意思是:用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代汉语词典》并同。用“乱”的“内战”“战争”义释晋文公

所说的“乱”极为贴切:晋秦联盟攻打郑国,此时相对于郑国来说,晋秦联军当为“内”,若晋攻打秦国则为“内部战争(俗称内讧)”,故以“乱”称之。

而“武”义,当取《说文》。《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段玉裁注“:宣十二

・84・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

战争(内战)代替联合,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

[6]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0.

[7]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社,1992.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4]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

[8]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9]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0]人教社中学语文室.语文(高中修订本第一册)[Z].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责任编校] 秦 良

古籍出版社,1979.

、秦 良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29)

有感于在学术期刊的编辑中,参考文献标号与标点符号的配合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同一本刊物中,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用法,损害了期刊形象。我在去年本刊第1期上登了一则短文,提出了参考文献标号与其他标点符号配合使用的方法,限于篇幅,没有举例,缺乏直观性。现略举数例,并对去年那则短文中提出的现在看来可以更加简便的方法予以纠正。

一、如果引用的是一段或一句完整的话,作者姓名与冒号引号等齐全或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和冒号的,如下例:

江泽民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8](P179)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如果引用的不是完整的一句原话,而是引用中夹杂着自己的阐释,或是自己的论述中夹杂着引文,如下例:

伯恩思坦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缺少伦理基础,而正义这种伦理原则和伦理动机“就在今天也还是社会主义

[3](P242)运动中的一个极强大的动力,的确,如果没有道义上的动力就根本不会出现任何持久的群众运动”。因此,他认为康德拉[3](P225)・施米特提出的“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适用的”。

三、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和原话,是文章作者用自己的话把别人文章或著作中的观点概括出来的,如下例:

私营业主挪用私营企业财产侵害了私营企业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刑法第272条对“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也并作限制规定,当然应包括私营企业。因此,私营企业主挪用自

[3]己企业财产的行为应以挪用资金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去年那则短文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参考文献标号标在最后一个文字的右上角,标点符号点在随后的右下角”,今年4月)本编辑部讨论,认为像这种情况仍以标点符号在前,注释标号在随后的右上角比较合适。本刊今后悉遵此法。

四、对正文中单独出现的自成段落的引文,需要标注出处的,如下例:

党怀英文似欧阳,不为奇险语;诗如陶谢,奄有魏晋风。少同辛幼安师事蔡伯坚,为其所识拔。筮仕决以蓍。辛得“离”,南

[13]

归;党得“坎”,留事金。有《竹溪词》。

五、注释标号用圆圈中插数字,一律标在标点符号后,如下3例:

1.赵树理文化批判的前提是认同农民文化。

2.如果将鲁迅的乡村小说创作与他写于20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以及他后来的杂文创作结合起

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从由“立人”而“立国”的文化思路出发而审视农民文化的,①……

3.近20年来,国内有关学刊对其在华的活动已展开,相关译作也不断出版,遂使这一回顾逐渐可以在中文文本的条件下

进行,①并且可加以对照和进行更大范围的讨论。

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ngxi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s)Apr.2003Vol.24No.2

《左传》“以乱易整,不武”辨释

刘敬林

(庆阳师专中文系,甘肃西峰745000)

[摘 要]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

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关键词] 左传;乱;武;辨释

[中图分类号] K22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38(2003)02--AnExplanationon“YiluanTeachers’college,Xifeng745000,China)

[Abstract] Thereplanationsabout“luan”and“wu”from“YiluanYizheng,Buwu”inZuozhuan.Atpresent,westillhaven’tdrawnacertainbecausetheseexplanationswerediscordantinsentences.Bydiscerningthemeaningsofthewordsandphrases,thisarticledeniestheexplanationsagoandputsforwardanewview:“Luan”meanscivilwar,and“,wu”means“usingpowerac2cordingtothejustrule”.

[KeyWords] Zuozhuan;luan;wu;explanatio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上引文字出于《左传・僖公三十年》中传统名段“烛之武退秦师”。而“烛之武退秦师”历来被选入各种文言读本和大中学语文教材,然各家对其“以乱易整,不武”一句的解释,使人觉得并非的诂,而译出的文字,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说法,揆情度理,亦感有悖文章思惟的内蕴逻辑。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关键是“乱”和“武”。旧注只串讲句意,而未对“乱”“武”作具体诠释。如《左传》当篇杜

[1]

预注“:秦晋和整,而还相攻,更为乱也。”《古文观止》注“:二国整师而来,而乃自相攻击,易之以乱,是不武

[2]也。”而今人对“乱”或沿旧说以串讲句意为“晋攻秦为乱”,或训字为“动乱”“、互相冲突”“、混乱相攻”“、分裂”等;对“武”或不释,或作“威武”“、勇武”“、上古时抽象的道德观念”“、丢脸的事”等。如:

《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年》“:晋攻秦为乱,秦晋和[3]

为整。”

《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

[收稿日期]2002-11-11

),男,河南镇平人,从事古汉语研究。[作者简介]刘敬林(1957—

[4]

不武的。”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乱,犹言互相冲突。这句

[5]

说,以互相冲突代替了步调一致。不武,没有威武。”

《中国历代散文选》“:这二句是说,秦晋两国整师

而来攻打郑国,而现在晋国打秦国,必然变整为乱,即使

[6]

晋国取胜,也不威武。”

《译注古文观止》“:以晋秦的互相冲突来代替原来

[7]

的步调一致,这是很丢脸的事。”

《古代汉语》“: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

[8]

的抽象的道德观念。”

《古文观止译注》“:乱,这里是分裂混乱的意思。武:英武,与‘仁’一样,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译

[9]

文“: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

高中《语文》“: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10]

武的。”

不难看出,今人对“乱”“武”的解说是就文揣义,或者说只能算作通文意,故施于词句均不贴切。晋秦联军围郑,烛之武以言打动秦伯撤兵“乃还”,子犯对秦伯单方举动不满,请求晋文公“击之”,而晋文公认为“不可”,并从晋的角度申述了三点理由:一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第2期刘敬林《左传》:“以乱易整,不武”辨释・83・

又反过来损害人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道德(不仁);

二是失掉自己的同盟者(失其所与),不明智(不知);三是“以乱易整,不武”。若“乱”为“互相冲突”“,互相”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则显然同文章所表晋单方面“不可”“击”不一致。又检古今工具书,如《说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不见“乱”字有“互相冲突”义项,可见是说无训诂依据。若“乱”为“混乱相攻”,则“混乱”为“没条理、没秩序”“,以”“‘没条理、没秩序’相攻”“易整”,句意显然不可通。再说“,乱”为“混乱”“,相攻”又是从哪个字而来的?至于“乱”为“分裂”,实乃就文揣义,于训诂无据,亦不可信从。

“武”在古汉语中有“威武”“、勇武”义,但这个“武”不能取此义。因为“以互相(混乱)(一致,没有威武(勇武)”,代汉语》没有以“,不可通。然而它对“没有进一步交待,留给读者的只是悬念而已。“仁”在古代为一种含义极广的抽象的道德观念,但它还是有所指的,其核心是爱人,与人相亲,在孔子那里为“恭、宽、信、敏、惠”,在墨子那里为“仁爱”,在韩非子那里为“其中心欣欣然爱人也”。而“武”作为“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注者应有具体的说明。至于释“不武”为

年《左传》文,隐括楚庄王语解‘武’义,只取定功戢兵者,

[12]

以合于止戈之义也。”《说文》对“武”的释义,用现代汉语直译下来,就是“武,是楚庄王所说的‘成就战功,止

[13]息战争’。所以‘止’‘戈’二字会意成‘武’”。《说文》限于体例,用“隐括楚庄王语解武义”免不了义有省略。如果结合《左传》文意译下来,当为“:武”的字义,就是楚庄王所说的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是成就功业、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二字会意成“武”形。对此,我们只

要把《左传・宣公十二年》文引全一些就会看得全面明白:楚晋交战,楚大胜后,楚臣潘党建议庄王积晋兵卒尸体以封其土“,示子孙,,而庄王则不以为然“:,,禁暴、戢兵、保大、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这里,楚庄王在讲析了“武”之字形后,紧接阐述了“武”之字义为“七德”。而“武”义之“七德”,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使用武力应遵循的七条道义准则”。“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义,至明至确。《书・大禹谟》“:乃文乃武”孔传“:武,定祸乱。”犹言使用武力就是制止兵灾战乱,亦即制止战争。此与《说

“这是很丢脸的事”,更属译注者不解“武”义的曲解,更文》“:定功戢兵”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说法。此又一证。

不可信。“武”之此义盖当时人所赋“抽象的道德观念”。《古代汉

那么,这里的“乱”“、武”应作何解呢?其实,此“乱”语》《古文观止译注》、虽未能作具体诠释,但它看到是当解作“内战”“战争”,亦即对内进行战争。《左传・文公“武”为“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可谓是独具慧眼。七年》“:臣闻之:兵作于外为寇。寇犹及人,乱自及也。”“武”的这一字义,在古代汉语中不乏书证《国语・,言内战只能伤害自己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句郑玄注“: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原来在古人眼里,把对外进行军事行动叫作“寇”,把对内进行战争叫作“乱”。正因为如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乱”下立有这一义项说“:《左文七年》:兵作于内为

[11]乱。”随着“乱”的词义扩大,后来发展为泛指战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24页“乱”义项③“:战争。《广韵・换韵》‘:乱,兵寇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44页“乱”义项②“:战争;武装骚乱:变~|叛~|兵~|避~。”《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第295页“乱”字释义例证与《现

晋语三》“: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言公开打不

胜,却用不正派的手段报负对方,这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又《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吾许人而背之,不信;纵其去而击之,不武。”言放纵对方离开却又偷袭人家,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又《明史・太祖纪》“: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言做将军的能以不杀戮对方兵卒为使用武力的准则也。皆其例。

弄清楚了“乱”与“武”之义,我们也就明白了晋文公为何把晋若“击”秦说成“以乱易整,不武”了“:武”义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若晋“击”秦,发动战争(乱),违背了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也就是“失武道”,当然就是“不武”了。准此,则“以乱易整,不武”,正确的注释当为“:乱,内战,战争;武,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即古人认为使用武力的七个目的“:禁暴、戢

)。全句的意思是:用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代汉语词典》并同。用“乱”的“内战”“战争”义释晋文公

所说的“乱”极为贴切:晋秦联盟攻打郑国,此时相对于郑国来说,晋秦联军当为“内”,若晋攻打秦国则为“内部战争(俗称内讧)”,故以“乱”称之。

而“武”义,当取《说文》。《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段玉裁注“:宣十二

・84・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

战争(内战)代替联合,不符合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

[6]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0.

[7]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

社,1992.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4]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

[8]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9]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0]人教社中学语文室.语文(高中修订本第一册)[Z].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责任编校] 秦 良

古籍出版社,1979.

、秦 良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29)

有感于在学术期刊的编辑中,参考文献标号与标点符号的配合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同一本刊物中,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用法,损害了期刊形象。我在去年本刊第1期上登了一则短文,提出了参考文献标号与其他标点符号配合使用的方法,限于篇幅,没有举例,缺乏直观性。现略举数例,并对去年那则短文中提出的现在看来可以更加简便的方法予以纠正。

一、如果引用的是一段或一句完整的话,作者姓名与冒号引号等齐全或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和冒号的,如下例:

江泽民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8](P179)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如果引用的不是完整的一句原话,而是引用中夹杂着自己的阐释,或是自己的论述中夹杂着引文,如下例:

伯恩思坦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缺少伦理基础,而正义这种伦理原则和伦理动机“就在今天也还是社会主义

[3](P242)运动中的一个极强大的动力,的确,如果没有道义上的动力就根本不会出现任何持久的群众运动”。因此,他认为康德拉[3](P225)・施米特提出的“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适用的”。

三、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和原话,是文章作者用自己的话把别人文章或著作中的观点概括出来的,如下例:

私营业主挪用私营企业财产侵害了私营企业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刑法第272条对“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也并作限制规定,当然应包括私营企业。因此,私营企业主挪用自

[3]己企业财产的行为应以挪用资金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去年那则短文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参考文献标号标在最后一个文字的右上角,标点符号点在随后的右下角”,今年4月)本编辑部讨论,认为像这种情况仍以标点符号在前,注释标号在随后的右上角比较合适。本刊今后悉遵此法。

四、对正文中单独出现的自成段落的引文,需要标注出处的,如下例:

党怀英文似欧阳,不为奇险语;诗如陶谢,奄有魏晋风。少同辛幼安师事蔡伯坚,为其所识拔。筮仕决以蓍。辛得“离”,南

[13]

归;党得“坎”,留事金。有《竹溪词》。

五、注释标号用圆圈中插数字,一律标在标点符号后,如下3例:

1.赵树理文化批判的前提是认同农民文化。

2.如果将鲁迅的乡村小说创作与他写于20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以及他后来的杂文创作结合起

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从由“立人”而“立国”的文化思路出发而审视农民文化的,①……

3.近20年来,国内有关学刊对其在华的活动已展开,相关译作也不断出版,遂使这一回顾逐渐可以在中文文本的条件下

进行,①并且可加以对照和进行更大范围的讨论。


相关内容

  • [左传]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 <左传>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李晓杰 <春秋>和<左传>都是我国学术史中的名著,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今天我们就试着梳理这一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从书名说起. "春秋"的释义 关于"春秋"的释义,学术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

  •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
  • [ 内容 提要]<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之类 历史 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左传>作者在记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 社会 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 ...

  • [左传]经典30句,全是大智慧!
  • <左传>经典30句,全是大智慧! <左传>经典30句,全是大智慧!晓泓婕伊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 有了过失而能 ...

  • [左传]"君子曰"与儒家君子之学
  • 作者:葛志毅 河北学刊 2011年03期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6-0027-07 [收稿日期]2009-11-06 <左传>中每见"君子曰"云云,历来有人怀疑,如宋人林黄中谓"<左传> ...

  • [左传]与[战国策]的人物言辞之比较
  • <左传>与<战国策>的人物言辞之比较 上过<史记>中国古典名著导读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期虽然也曾泛泛阅读过一些篇章,但却不甚解.通过这节课,让我对<史记>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左传>到<战国策>再到<史记&g ...

  • 武英殿十三经
  • 武英殿十三经07.春秋左传注疏41-422015-02-03 07:43上传 积分:300 武英殿十三经07.春秋左传注疏39-402015-02-03 07:43上传 积分:300 武英殿十三经07.春秋左传注疏37-382015-02-03 07:42上传 积分:300 武英殿十三经07.春秋左 ...

  • 春秋时期历史概述
  • 春秋时期历史概述 1.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 公元前770 年,邵周平王放弃丰.镐迁都洛阳起,到公元前476 年(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止,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与西周时期的封国相同,"邦域"以外还有其势力范围.<左传>载,齐桓公侵蔡犯楚,楚王责齐 ...

  •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1
  • 幻灯片1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2.<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和叙事特点: 3.<左传>与<国语>语言风格的差异: 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幻灯片2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 从思想.艺术看[国语]和[左传]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思想.艺术看<国语>和<左传> 作者:王倩 来源:<教育视界>2013年第02期 [摘 要]本文从<国语>.<左传>的成书,思想特点及写作艺术等多方面对其作以分析.比较,对两书思 ...

  • 论[史记]郑庄公形象的嬗变
  • 第30卷第11期 2015年6月 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Vol.30 No.11 June201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论<史记>郑庄公形象的嬗变 李国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摘 要:&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