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

  【摘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而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都具有极大风险。从目前我国情况看,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经受阵痛,但是中国经济不会在转型中衰竭,而是在转型中酝酿着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将在转型中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经济发展还有诸多增长动力。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认识   一、城镇化   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城镇化率每年不足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30个左右的增长点,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   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序推进城镇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配置等诸多关系,将真正实现各要素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消费升级   最近10年来,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从最高时的65.1%下降到39.4%,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很大潜力。2011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在9.2%的经济增长中,有4.7个百分点是靠消费拉动的。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这表明拉动消费对于助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发挥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为我们城乡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消费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三是要让老百姓乐于消费,要通过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节材、节水、环保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品;四是要让老百姓方便消费;五是要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三、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就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过去,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只能在国外,国内不能开设离岸金融账户,我们一年因此损失巨大。以惠普在中国的业务为例,惠普在我国有1000亿美元的业务结算,过去这1000亿美元是在新加坡结算的,新加坡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收取几十亿美元的服务费,并领取会计工资几十亿美元,加起来就是上百亿美元。这等于我们白流失了百亿美元的利润,推进离岸金融服务业务发展能够为我国带来巨大利润。   因此,通过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目前来说,我们要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四、人力资本提升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银行专家曾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约为64:20:16,充分说明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人力资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二是工人的人均产值依然偏低。东亚地区工人的效率在过去10多年提高了2倍,是工作效率提高最快的区域,但平均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依然较低。如果我国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将大大提升我国工人人均产值水平,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提升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区域振兴   一是推动区域振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前看,这方面发展比较好。比如投资,2011年投资增长率,东部地区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增长28.8%,西部增长29.2%。投资增长速度西部是最快的,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二是一些次区域振兴带动区域发展。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从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西部的成渝区域发展规划和新疆、西藏发展规划,从海南岛到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炉,覆盖了东、中、西及东北、华南等大片国土。加上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区域发展正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高达100%。医药的95%、芯片的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以上、汽车的90%以上,专利是国外的。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而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都具有极大风险。从目前我国情况看,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经受阵痛,但是中国经济不会在转型中衰竭,而是在转型中酝酿着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将在转型中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经济发展还有诸多增长动力。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认识   一、城镇化   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城镇化率每年不足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30个左右的增长点,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   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序推进城镇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配置等诸多关系,将真正实现各要素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消费升级   最近10年来,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从最高时的65.1%下降到39.4%,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很大潜力。2011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在9.2%的经济增长中,有4.7个百分点是靠消费拉动的。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这表明拉动消费对于助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发挥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为我们城乡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消费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三是要让老百姓乐于消费,要通过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节材、节水、环保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品;四是要让老百姓方便消费;五是要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三、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就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过去,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只能在国外,国内不能开设离岸金融账户,我们一年因此损失巨大。以惠普在中国的业务为例,惠普在我国有1000亿美元的业务结算,过去这1000亿美元是在新加坡结算的,新加坡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收取几十亿美元的服务费,并领取会计工资几十亿美元,加起来就是上百亿美元。这等于我们白流失了百亿美元的利润,推进离岸金融服务业务发展能够为我国带来巨大利润。   因此,通过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目前来说,我们要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四、人力资本提升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银行专家曾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约为64:20:16,充分说明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人力资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二是工人的人均产值依然偏低。东亚地区工人的效率在过去10多年提高了2倍,是工作效率提高最快的区域,但平均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依然较低。如果我国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将大大提升我国工人人均产值水平,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提升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区域振兴   一是推动区域振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前看,这方面发展比较好。比如投资,2011年投资增长率,东部地区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增长28.8%,西部增长29.2%。投资增长速度西部是最快的,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二是一些次区域振兴带动区域发展。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从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西部的成渝区域发展规划和新疆、西藏发展规划,从海南岛到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炉,覆盖了东、中、西及东北、华南等大片国土。加上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区域发展正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高达100%。医药的95%、芯片的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以上、汽车的90%以上,专利是国外的。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相关内容

  • 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 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的低劳动成本优势.2003年前,农村年轻外出务工人员只能拿到和改革开放 ...

  • 经济新常态
  •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班级:政治一班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姓名:郭晚露 学号:[1**********]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目 录 摘要: ................................................................... ...

  •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全面认 ...

  • 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 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 ...

  • 正确认识用电量指标反映的经济问题
  • 正确认识用电量指标反映的经济问题 今年4月16日,在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询问为何会出现用电量数据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数据背离现象,并据此质疑我国统计数据存在虚报.当时,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并未对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背离的原因作正面回答,只是强调用电量数据是正确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

  • 对城市化与缩小城乡差距的认识
  • 摘要:我国正在致力于构筑一个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要正确处理增长与分享的关系,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大多数人,否则,一个贫富分化的社会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衡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在我国近13亿人口中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因此,能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 ...

  • 褚京卫:对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点认识
  •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已成为一个热词,但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已进入新常态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向新常态的过渡期.对此,需要对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做深入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 ...

  • 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 2015年01月01日 00:00:01 来源:<求是>2015/01     作者: 编者按: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发展大局,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如何全面理解中央的判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理论与实 ...

  •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
  •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我积极参加中心理论中心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重点围绕学习习近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