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而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都具有极大风险。从目前我国情况看,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经受阵痛,但是中国经济不会在转型中衰竭,而是在转型中酝酿着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将在转型中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经济发展还有诸多增长动力。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认识 一、城镇化 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城镇化率每年不足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30个左右的增长点,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 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序推进城镇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配置等诸多关系,将真正实现各要素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消费升级 最近10年来,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从最高时的65.1%下降到39.4%,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很大潜力。2011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在9.2%的经济增长中,有4.7个百分点是靠消费拉动的。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这表明拉动消费对于助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发挥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为我们城乡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消费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三是要让老百姓乐于消费,要通过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节材、节水、环保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品;四是要让老百姓方便消费;五是要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三、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就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过去,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只能在国外,国内不能开设离岸金融账户,我们一年因此损失巨大。以惠普在中国的业务为例,惠普在我国有1000亿美元的业务结算,过去这1000亿美元是在新加坡结算的,新加坡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收取几十亿美元的服务费,并领取会计工资几十亿美元,加起来就是上百亿美元。这等于我们白流失了百亿美元的利润,推进离岸金融服务业务发展能够为我国带来巨大利润。 因此,通过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目前来说,我们要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四、人力资本提升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银行专家曾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约为64:20:16,充分说明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人力资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二是工人的人均产值依然偏低。东亚地区工人的效率在过去10多年提高了2倍,是工作效率提高最快的区域,但平均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依然较低。如果我国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将大大提升我国工人人均产值水平,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提升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区域振兴 一是推动区域振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前看,这方面发展比较好。比如投资,2011年投资增长率,东部地区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增长28.8%,西部增长29.2%。投资增长速度西部是最快的,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二是一些次区域振兴带动区域发展。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从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西部的成渝区域发展规划和新疆、西藏发展规划,从海南岛到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炉,覆盖了东、中、西及东北、华南等大片国土。加上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区域发展正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高达100%。医药的95%、芯片的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以上、汽车的90%以上,专利是国外的。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而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都具有极大风险。从目前我国情况看,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中经受阵痛,但是中国经济不会在转型中衰竭,而是在转型中酝酿着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将在转型中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经济发展还有诸多增长动力。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认识 一、城镇化 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城镇化率每年不足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30个左右的增长点,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 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序推进城镇化,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配置等诸多关系,将真正实现各要素的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消费升级 最近10年来,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从最高时的65.1%下降到39.4%,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有很大潜力。2011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在9.2%的经济增长中,有4.7个百分点是靠消费拉动的。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这表明拉动消费对于助推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发挥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为我们城乡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消费升级的空间依然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二是要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三是要让老百姓乐于消费,要通过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节材、节水、环保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品;四是要让老百姓方便消费;五是要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三、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我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就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过去,我国的国际贸易结算只能在国外,国内不能开设离岸金融账户,我们一年因此损失巨大。以惠普在中国的业务为例,惠普在我国有1000亿美元的业务结算,过去这1000亿美元是在新加坡结算的,新加坡因此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收取几十亿美元的服务费,并领取会计工资几十亿美元,加起来就是上百亿美元。这等于我们白流失了百亿美元的利润,推进离岸金融服务业务发展能够为我国带来巨大利润。 因此,通过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目前来说,我们要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展活力。 四、人力资本提升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银行专家曾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约为64:20:16,充分说明人力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人力资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很大。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二是工人的人均产值依然偏低。东亚地区工人的效率在过去10多年提高了2倍,是工作效率提高最快的区域,但平均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依然较低。如果我国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将大大提升我国工人人均产值水平,大大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提升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区域振兴 一是推动区域振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前看,这方面发展比较好。比如投资,2011年投资增长率,东部地区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增长28.8%,西部增长29.2%。投资增长速度西部是最快的,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二是一些次区域振兴带动区域发展。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从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西部的成渝区域发展规划和新疆、西藏发展规划,从海南岛到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炉,覆盖了东、中、西及东北、华南等大片国土。加上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区域发展正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偏低,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率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高达100%。医药的95%、芯片的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以上、汽车的90%以上,专利是国外的。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