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石龙开墟,九庙六桥鸣凤里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

石龙竹器街

石龙竹器街,位于石龙百花南路和中山路交汇处,长123米、宽仅3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以前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百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最兴盛时期从业者达到7000多人。解放后开始衰败,如今只剩下10余家经营竹器的店铺,产品种类也大不如前。

扼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的石龙,

在四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开墟。

一根根竹子扎成一排排竹筏,

顺流而下,停靠在涌头。

竹器工匠取竹,握刀,用力一削,

“啪”的一声,竹节应声而开,

一双双巧手编织出虾笼、筲箕、箩筐……

闻名了四乡,更远销海内外,

自此,“九庙六桥鸣凤里”之说

从这里开始流传。

年过六旬的竹器匠人卢钦,

八岁学编竹器,

一门三代靠着编织手艺谋生。

经历了竹器行业的

私营、合作社和工厂时代,

最终回到了竹器街。

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

也带来了许多代替品,

竹器街的昔日繁华不可追。

这条渗透着青竹味的悠悠老街,

依然有人守着最后的“竹器文化”。

解密

何谓“九庙六桥鸣凤里”?

相传石龙于明嘉靖年间开墟之时,有一句描述石龙景况之语:“九庙六桥鸣凤里”。这里面的“九庙”,即有九间庙之意,庙宇是当时很多人烧香的地方,标志着石龙人烟稠密;“六桥”,即有六座桥,标志着交通发达;而“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名字来源于“鸣凤在竹”之句,所以用“鸣凤”指代一条专营竹器的街。可见在当时石龙的上百条街中,鸣凤里列于首位,反映出竹器制品的兴旺和闻名。到20世纪初,鸣凤里改称竹器街,鸣凤里的街匾抗日战争时期仍在。

竹箩质量全省第一?

石龙竹器街竹器质量好,部分来源于解放后的技能改革,但好到什么程度鲜有人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石龙公社化后,开始掀起技术改革高潮,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普遍发动群众,大家出谋献策,干部带头组成技术革新小组,手工工艺明显提高。那时有一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竹箩织得结实,篾片和篾片之间的“搭口”不显露。市民陈淦林回忆说:“用来挑稻谷,一粒都不会漏出来。”

讲古

为援东征军夜赶三百梯

1925年,当时任黄埔军校和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领东征军到石龙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当时惠州有城墙围着,称惠州城,因城墙高而坚固,屡攻不下。东征军到石龙后开联欢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话中提出了“不征粮”。这甚受石龙人民的欢迎,石龙竹器工人不但拿出现存的竹梯,更是连夜赶制300多张竹梯送给东征军,助其攻破惠州城,打垮陈炯明。

邻街成废墟,“鸣凤”未损伤

抗日战争时期,石龙惨遭日军战火摧残,到处短墙残壁。有一次,日本军队炮火打到了与竹器街只间隔一条街的织箩街。该街在炮火中成了一片废墟,而竹器街却有幸逃过战祸,没有受到损伤。其后,由于战乱,生意虽然萧条,但竹器街仍然继续经营。

变迁

明嘉靖年间正月初四,石龙开墟,当时已有“九庙六桥鸣凤里”之称,“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

清初,鸣凤里改名为竹器街,全长123米,宽3米;

19世纪,石龙竹器专业街道有七条:竹器街、竹街(后叫旗下街)、青竹街、竹篙街、香竹街、织箩街、竹丝洲;

民国初期,石龙约有300多间竹器店,大多厂店合一,家庭与厂店同在,竹器街为其中一条竹街;

1956年春,在“三大改造”中,竹器由私营并为集体,成立了十个竹器生产合作社,竹器街徒有其名;

1958年—1959年,掀起技术改革高潮,十个竹器合作社及“竹联”统一成立竹器厂,原来的社改为车间,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实现竹器生产半机械化,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

1960年,一厂变九厂,职工人数不变,有981人;

1963年,转为生产社,后来鉴于附近农村普遍自制竹器,各竹器生产社逐步转行;

改革开放,竹器街重新开始私人生产、销售。

鸣笛

下一站:石龙举重

石龙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哺育出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第一个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的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奥运举重金牌的曾国强;享誉世界举坛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在第23届奥运会,石龙人在美国洛杉矶捧回了两金一银。石龙还有全国首家举重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石龙的举重运动,是世界举重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也是中国举重运动的一座丰碑。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23期“城记文化专列”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柯秋彬

编辑|夏觉得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

石龙竹器街

石龙竹器街,位于石龙百花南路和中山路交汇处,长123米、宽仅3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以前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百种之多,以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最兴盛时期从业者达到7000多人。解放后开始衰败,如今只剩下10余家经营竹器的店铺,产品种类也大不如前。

扼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的石龙,

在四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开墟。

一根根竹子扎成一排排竹筏,

顺流而下,停靠在涌头。

竹器工匠取竹,握刀,用力一削,

“啪”的一声,竹节应声而开,

一双双巧手编织出虾笼、筲箕、箩筐……

闻名了四乡,更远销海内外,

自此,“九庙六桥鸣凤里”之说

从这里开始流传。

年过六旬的竹器匠人卢钦,

八岁学编竹器,

一门三代靠着编织手艺谋生。

经历了竹器行业的

私营、合作社和工厂时代,

最终回到了竹器街。

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

也带来了许多代替品,

竹器街的昔日繁华不可追。

这条渗透着青竹味的悠悠老街,

依然有人守着最后的“竹器文化”。

解密

何谓“九庙六桥鸣凤里”?

相传石龙于明嘉靖年间开墟之时,有一句描述石龙景况之语:“九庙六桥鸣凤里”。这里面的“九庙”,即有九间庙之意,庙宇是当时很多人烧香的地方,标志着石龙人烟稠密;“六桥”,即有六座桥,标志着交通发达;而“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名字来源于“鸣凤在竹”之句,所以用“鸣凤”指代一条专营竹器的街。可见在当时石龙的上百条街中,鸣凤里列于首位,反映出竹器制品的兴旺和闻名。到20世纪初,鸣凤里改称竹器街,鸣凤里的街匾抗日战争时期仍在。

竹箩质量全省第一?

石龙竹器街竹器质量好,部分来源于解放后的技能改革,但好到什么程度鲜有人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石龙公社化后,开始掀起技术改革高潮,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普遍发动群众,大家出谋献策,干部带头组成技术革新小组,手工工艺明显提高。那时有一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竹箩织得结实,篾片和篾片之间的“搭口”不显露。市民陈淦林回忆说:“用来挑稻谷,一粒都不会漏出来。”

讲古

为援东征军夜赶三百梯

1925年,当时任黄埔军校和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领东征军到石龙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当时惠州有城墙围着,称惠州城,因城墙高而坚固,屡攻不下。东征军到石龙后开联欢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话中提出了“不征粮”。这甚受石龙人民的欢迎,石龙竹器工人不但拿出现存的竹梯,更是连夜赶制300多张竹梯送给东征军,助其攻破惠州城,打垮陈炯明。

邻街成废墟,“鸣凤”未损伤

抗日战争时期,石龙惨遭日军战火摧残,到处短墙残壁。有一次,日本军队炮火打到了与竹器街只间隔一条街的织箩街。该街在炮火中成了一片废墟,而竹器街却有幸逃过战祸,没有受到损伤。其后,由于战乱,生意虽然萧条,但竹器街仍然继续经营。

变迁

明嘉靖年间正月初四,石龙开墟,当时已有“九庙六桥鸣凤里”之称,“鸣凤里”指的是竹器街;

清初,鸣凤里改名为竹器街,全长123米,宽3米;

19世纪,石龙竹器专业街道有七条:竹器街、竹街(后叫旗下街)、青竹街、竹篙街、香竹街、织箩街、竹丝洲;

民国初期,石龙约有300多间竹器店,大多厂店合一,家庭与厂店同在,竹器街为其中一条竹街;

1956年春,在“三大改造”中,竹器由私营并为集体,成立了十个竹器生产合作社,竹器街徒有其名;

1958年—1959年,掀起技术改革高潮,十个竹器合作社及“竹联”统一成立竹器厂,原来的社改为车间,竹器厂开始大力研制机械设备,实现竹器生产半机械化,工农牌竹箩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

1960年,一厂变九厂,职工人数不变,有981人;

1963年,转为生产社,后来鉴于附近农村普遍自制竹器,各竹器生产社逐步转行;

改革开放,竹器街重新开始私人生产、销售。

鸣笛

下一站:石龙举重

石龙是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哺育出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第一个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的陈镜开;第一个为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得奥运举重金牌的曾国强;享誉世界举坛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在第23届奥运会,石龙人在美国洛杉矶捧回了两金一银。石龙还有全国首家举重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石龙的举重运动,是世界举重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也是中国举重运动的一座丰碑。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23期“城记文化专列”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柯秋彬

编辑|夏觉得


相关内容

  • 直谏名臣杨继盛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直谏名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代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镇)人.七岁丧母后边放牛边读书,由于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得到祭酒(管理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徐阶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l547)登进士,授官南京吏部主事.在南京,他 ...

  • 直谏名臣杨继盛杨继盛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直谏名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代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镇)人.七岁丧母后边放牛边读书,由于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得到祭酒(管理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徐阶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l547)登进士,授官南京吏部主事.在南京,他 ...

  • 乡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 弘扬古镇历史 构筑文化高地 ----石龙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讨论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 ...

  • 三水拥有八大景点
  • 2010-10-14 20:12:25 来自: 中國俊才(從廣州街角遞進到佛山巷陌) 三水区,地处广东省中部,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县.1959年,三水县并入南海县:1960 年,恢复三水县建制:1993年,三水撤县设市:2002年,三水撤市设区,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佛山市五 ...

  • 名词解释明
  • 明 1.台阁体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从成祖到英宗,几十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三杨,即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 ...

  • 北京导游资格考试资料--十六大景点导游词2
  •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占地290公顷,陆地约1/4,湖水约3/4,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按功能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由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组成.园林区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 我先为大家介绍颐和园的历史. 辽金时代,万寿山-昆明湖一带开始建金山行宫,称金山和金海.后 ...

  • 中国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三国志演义>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毛纶.毛宗岗父子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 ...

  • 明清世系表
  • 明清世系表 小辉辉 明朝世系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

  • 超星尔雅慕课明史十讲2016.9.20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
  • 判断题N代表错误,Y代表正确. 1.1 处置开国文臣武将,巩固皇权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朱元璋在咨询刘基之后决定以谁取代李善长的左丞相职位:()  A.汪广洋  B.杨宪  C.胡惟庸  D.刘基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朱元璋时期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