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无为”体现在“人道”上,即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反对用礼制刑罚和仁义道德去治理天下,而是通过“愚民”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包括庄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它导源于老子思想。其主题是解决人的精神超脱问题,其中充满了对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渴望。庄子的达观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易中天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这句话,明显的道出了儒道思想互补关系。感悟儒家显层的指导思想和道家深层的心理慰藉,使人更有意义地生存于世。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
德的意志来行事了。道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儒家和道家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两极,两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均衡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几千年来,儒道思想的魅力未曾减退,而更显其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彼此间越来越冷漠。2011年小悦悦事件就体现出人性的一大缺失。一个2岁的孩童,在多次被车辆碾压后,仍无人去援救。这是人性冷酷的表现,需大声“呼喊”良心的复归!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从更深层一点看问题,这不仅体现着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国家的悲哀。老子 “修身观身到修国观国”的思想主张,从今天来看是非常受用的,只有全民素养提高,国家才能更安定、稳定。老子的由修身而修家,由修家而修乡,由修乡而修国,由修国而修天下,这一观点后来被儒家所吸收,成为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体现了儒家学说对道家学说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吸纳。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理想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与社会适应,就必须收到社会的约束,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礼。按儒家入世哲学,在竞争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价值,非常可贵;可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入世,很容易迷失自我,体会不到人生真谛时会倍感痛苦,这就需要以道家哲学来养心,来超越,这就是儒道又一互补关系。做人是绝对的,做事是相对的,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做事态度。儒家做事,道家养心。儒道思想就
是这样互补的,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其贡献。终极目标都是国之稳定祥和,共同追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无为”体现在“人道”上,即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反对用礼制刑罚和仁义道德去治理天下,而是通过“愚民”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包括庄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它导源于老子思想。其主题是解决人的精神超脱问题,其中充满了对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渴望。庄子的达观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易中天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这句话,明显的道出了儒道思想互补关系。感悟儒家显层的指导思想和道家深层的心理慰藉,使人更有意义地生存于世。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
德的意志来行事了。道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儒家和道家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两极,两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均衡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几千年来,儒道思想的魅力未曾减退,而更显其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彼此间越来越冷漠。2011年小悦悦事件就体现出人性的一大缺失。一个2岁的孩童,在多次被车辆碾压后,仍无人去援救。这是人性冷酷的表现,需大声“呼喊”良心的复归!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从更深层一点看问题,这不仅体现着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国家的悲哀。老子 “修身观身到修国观国”的思想主张,从今天来看是非常受用的,只有全民素养提高,国家才能更安定、稳定。老子的由修身而修家,由修家而修乡,由修乡而修国,由修国而修天下,这一观点后来被儒家所吸收,成为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体现了儒家学说对道家学说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吸纳。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理想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与社会适应,就必须收到社会的约束,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礼。按儒家入世哲学,在竞争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价值,非常可贵;可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入世,很容易迷失自我,体会不到人生真谛时会倍感痛苦,这就需要以道家哲学来养心,来超越,这就是儒道又一互补关系。做人是绝对的,做事是相对的,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做事态度。儒家做事,道家养心。儒道思想就
是这样互补的,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其贡献。终极目标都是国之稳定祥和,共同追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