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无为”体现在“人道”上,即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反对用礼制刑罚和仁义道德去治理天下,而是通过“愚民”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包括庄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它导源于老子思想。其主题是解决人的精神超脱问题,其中充满了对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渴望。庄子的达观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易中天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这句话,明显的道出了儒道思想互补关系。感悟儒家显层的指导思想和道家深层的心理慰藉,使人更有意义地生存于世。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

德的意志来行事了。道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儒家和道家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两极,两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均衡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几千年来,儒道思想的魅力未曾减退,而更显其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彼此间越来越冷漠。2011年小悦悦事件就体现出人性的一大缺失。一个2岁的孩童,在多次被车辆碾压后,仍无人去援救。这是人性冷酷的表现,需大声“呼喊”良心的复归!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从更深层一点看问题,这不仅体现着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国家的悲哀。老子 “修身观身到修国观国”的思想主张,从今天来看是非常受用的,只有全民素养提高,国家才能更安定、稳定。老子的由修身而修家,由修家而修乡,由修乡而修国,由修国而修天下,这一观点后来被儒家所吸收,成为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体现了儒家学说对道家学说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吸纳。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理想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与社会适应,就必须收到社会的约束,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礼。按儒家入世哲学,在竞争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价值,非常可贵;可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入世,很容易迷失自我,体会不到人生真谛时会倍感痛苦,这就需要以道家哲学来养心,来超越,这就是儒道又一互补关系。做人是绝对的,做事是相对的,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做事态度。儒家做事,道家养心。儒道思想就

是这样互补的,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其贡献。终极目标都是国之稳定祥和,共同追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无为”体现在“人道”上,即要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反对用礼制刑罚和仁义道德去治理天下,而是通过“愚民” ,“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包括庄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它导源于老子思想。其主题是解决人的精神超脱问题,其中充满了对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渴望。庄子的达观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易中天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这句话,明显的道出了儒道思想互补关系。感悟儒家显层的指导思想和道家深层的心理慰藉,使人更有意义地生存于世。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

德的意志来行事了。道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儒家和道家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两极,两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均衡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几千年来,儒道思想的魅力未曾减退,而更显其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彼此间越来越冷漠。2011年小悦悦事件就体现出人性的一大缺失。一个2岁的孩童,在多次被车辆碾压后,仍无人去援救。这是人性冷酷的表现,需大声“呼喊”良心的复归!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从更深层一点看问题,这不仅体现着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国家的悲哀。老子 “修身观身到修国观国”的思想主张,从今天来看是非常受用的,只有全民素养提高,国家才能更安定、稳定。老子的由修身而修家,由修家而修乡,由修乡而修国,由修国而修天下,这一观点后来被儒家所吸收,成为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这体现了儒家学说对道家学说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吸纳。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理想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与社会适应,就必须收到社会的约束,负起应承担的责任,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礼。按儒家入世哲学,在竞争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价值,非常可贵;可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入世,很容易迷失自我,体会不到人生真谛时会倍感痛苦,这就需要以道家哲学来养心,来超越,这就是儒道又一互补关系。做人是绝对的,做事是相对的,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做事态度。儒家做事,道家养心。儒道思想就

是这样互补的,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其贡献。终极目标都是国之稳定祥和,共同追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相关内容

  • 中华文化概说2
  •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二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 教学辅导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文化是一个多层结构体,两分说分为大文化.人文文化. 2.中华一词由来已久,所谓"中",指的是居住在中间的意思,所谓"华",指的是光辉.物华的意思. 3.在中国,有所谓 ...

  • 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五大阶段
  • 作者:仪平策 理论学刊 2007年11期 [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6-0108-06 中国文艺美学思想资源丰博深厚,源远流长,在世界美学史上独树一帜.通观中国美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主导的乃至核心 ...

  •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2
  • 二 汉初思想的大趋势是思想的融合,汉初问世的著作,都具有思想融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传世文献陆贾.贾谊的著作中能看到,在出土文献<经法>和<黄帝四经>里也能看到,在<淮南子>这种被视为"杂家"的著作里能看到,在享有"醇儒"声名 ...

  • 2014年高考语文第一题专练
  • 高考语文第一题专练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1)相同点:①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在思想意识 ...

  •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中华文化典籍]作业考核试题
  • 华师17年9月课程考试<中华文化典籍>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孟子>一书今存()篇. A. 52 B. 33 C. 7 D. 11 2. 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的中肯评价. ...

  • "逍遥"的文人
  • [摘 要]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自然"的影响下,使中国古代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 ...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 ...

  •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