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 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 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能怀有偏见,人们要时刻谨言慎行,有时甚至要做出假正经的表现。这样,读者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及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又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围城》)

作者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一生活中很容易碰上的具体的经历,读者似乎也能切身地感受到这种不该有的“异物”带来的伤痛。

2.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之分,后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隐喻依赖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丰富的想象,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之处,建立联系,能够使读者感到惊奇和兴趣,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认知的新视角(胡壮麟,2004)。如,

害羞脸红跟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围城》)

作者从“情况粘滞”,一时难以消除这个角度,独辟蹊径,把原来互不相关的“害羞脸红”和“穿橡皮鞋走泥淖”联系起来,将那种情况下的尴尬和无奈表达了出来。这样的隐喻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忍不住要为这贴切的表达拍手叫好。

摘 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 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能怀有偏见,人们要时刻谨言慎行,有时甚至要做出假正经的表现。这样,读者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及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又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围城》)

作者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一生活中很容易碰上的具体的经历,读者似乎也能切身地感受到这种不该有的“异物”带来的伤痛。

2.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之分,后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隐喻依赖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丰富的想象,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之处,建立联系,能够使读者感到惊奇和兴趣,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认知的新视角(胡壮麟,2004)。如,

害羞脸红跟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围城》)

作者从“情况粘滞”,一时难以消除这个角度,独辟蹊径,把原来互不相关的“害羞脸红”和“穿橡皮鞋走泥淖”联系起来,将那种情况下的尴尬和无奈表达了出来。这样的隐喻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忍不住要为这贴切的表达拍手叫好。


相关内容

  •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 2010年第1期总第154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 . 12010G eneral N o . 154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王凤鸣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外语系, 哈尔滨150080) 摘 要: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 ...

  •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乱世佳人> ...

  •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高建新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 ...

  • [欲望号街车]中的多模态隐喻
  • 摘 要:本文选取美国普利策奖戏剧作品<欲望号街车>,利用多模态视角对作品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挖掘了作品通过多种感官体现主题意蕴的手法,说明该戏剧成功使用了多模态隐喻,使其表征方式更为丰富,信息量更大,给人的印象更直观与深刻.同时也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优势,即能够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 ...

  •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
  • 摘 要: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和探索毛泽东诗词中的隐喻及其幕后认知机制,旨在进一步显示该理论在隐喻分析中的强大阐释力并尝试扩大其应用视角.隐喻广泛存在于诗歌之中,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的隐喻意象将诗人的情感.理想和信念等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根据毛泽东诗词的这一特点,将其按照诗词中所包含的隐喻意象,即自 ...

  •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 A Comparison of t ...

  • 当代欧美短篇小说的认知批评
  • 当代欧美短篇小说的认知批评 王腊宝 3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日益学院化的短篇小说批评开始了跨学科的发展,一批理论家从认知科学和话语分析等相邻学科中汲取灵感,篇小说批评中反复争论的老问题重新进行审视,论和研究方法,事性的关系,E・梅伊.苏珊・罗海佛.苏珊・亨特・,指出当代西方,最后说明:欧美短 ...

  •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2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3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4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

  • 认知诗学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认知赏析
  • [摘 要] 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哲学理论基础是认知体验哲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类作品.笔者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基本分析理论对中国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进行了逐句地深入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本词产生不同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