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习惯

树立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习惯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雷欢

单位: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河北小学 471821

联系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学启于思、思启于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探究习惯已成为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树立问题意识和培养探究习惯的意义出发,剖析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及成因,并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和探究习惯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 探究 误区 敢问 自信 参与 交流 习惯 正文: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探究习惯,已成为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研究意义

1、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2、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重要的一步。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导致创造。所以对学生而言,想提问,会提问,敢提问,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而言,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想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3、树立问题意识、勇于探究是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科学课程整合了自然、地理、动物与植物、人体生理、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科学门类的知识,包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教与学中,特别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主张探究式学习《科学》,注重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与信心,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及成因

1、现状。科学史上的每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的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进行深入探究的前提,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传统的的科学课堂上却总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

一是“满堂灌”、“自问自答”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问,学生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得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

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二是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提问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师用书》和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很少考虑学生实际需求。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实际上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误区二:问题的操作,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却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这个话题后,你们就会弄懂了”,接着仍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误区三:问题的解答,追求统一。科学课程的学习本是最具体验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学习,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

2、成因。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这是新课标的核心要义所在,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今天,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出现的没有问、不敢问、不会问一系列怪象,主要原因有:

一是“一言堂”气氛与结论性教学造成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和愿望。

二是学生不自信及崇尚权威的心理致使不敢对老师的教授产生疑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及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

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装在肚子里,也不愿将它们说出来。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不要说提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身的能力差异导致发现不了问题。学生走进教室,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由于他们自身分析问题浮于表面,教学以我为主、以教参为主、以标准答案为主,在“自己设立的问题”模式中,看不到学生的问题,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当然也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了。显然,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就必须“俯下身子”,真正去研究学生的问题。有些老师虽然肯问,但不善问,他们抓不住教学的核心问题。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三、对策措施

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鉴于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创造机会,培养自信,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科学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跳出来,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教材、备课、上课等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的教学作风,把自己变成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第三,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探究、解答,从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由于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活动的展开,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实验的开放度。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这个过程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并进行进一步探究,才能实现教学的学生自主能力成长的目的,才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3、强化师生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探究的教学。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学生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提问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科学学科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 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北京教育学院主办,《中小学管理》,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出版,2006;

3、程胜、郑金洲主编,《学习中的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晓春主编,《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树立问题意识 培养探究习惯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雷欢

单位: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河北小学 471821

联系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学启于思、思启于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探究习惯已成为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树立问题意识和培养探究习惯的意义出发,剖析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及成因,并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树立和探究习惯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 探究 误区 敢问 自信 参与 交流 习惯 正文: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抹杀了学生“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探究习惯,已成为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研究意义

1、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2、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重要的一步。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导致创造。所以对学生而言,想提问,会提问,敢提问,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而言,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想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3、树立问题意识、勇于探究是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科学课程整合了自然、地理、动物与植物、人体生理、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科学门类的知识,包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教与学中,特别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主张探究式学习《科学》,注重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与信心,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及成因

1、现状。科学史上的每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的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具备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进行深入探究的前提,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传统的的科学课堂上却总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

一是“满堂灌”、“自问自答”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问,学生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得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

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二是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提问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师用书》和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很少考虑学生实际需求。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实际上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误区二:问题的操作,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却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这个话题后,你们就会弄懂了”,接着仍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误区三:问题的解答,追求统一。科学课程的学习本是最具体验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学习,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

2、成因。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这是新课标的核心要义所在,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今天,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出现的没有问、不敢问、不会问一系列怪象,主要原因有:

一是“一言堂”气氛与结论性教学造成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和愿望。

二是学生不自信及崇尚权威的心理致使不敢对老师的教授产生疑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及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

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装在肚子里,也不愿将它们说出来。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不要说提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身的能力差异导致发现不了问题。学生走进教室,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由于他们自身分析问题浮于表面,教学以我为主、以教参为主、以标准答案为主,在“自己设立的问题”模式中,看不到学生的问题,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当然也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了。显然,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就必须“俯下身子”,真正去研究学生的问题。有些老师虽然肯问,但不善问,他们抓不住教学的核心问题。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三、对策措施

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鉴于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创造机会,培养自信,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科学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跳出来,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教材、备课、上课等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的教学作风,把自己变成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第三,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理解,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探究、解答,从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由于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活动的展开,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实验的开放度。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这个过程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并进行进一步探究,才能实现教学的学生自主能力成长的目的,才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3、强化师生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探究的教学。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学生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提问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科学学科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 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北京教育学院主办,《中小学管理》,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出版,2006;

3、程胜、郑金洲主编,《学习中的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晓春主编,《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相关内容

  •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9
  • 1. 研究并设计依托科学研究及科技活动的实践方法在具体科技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实施方案以及执行过程. 答: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就是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 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搭建的平台.那么,怎样引领青少年在该平台上自主历炼.拓展才华呢? 我们认为: ...

  •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2007-11-08 10:00:52) 转载标签: 知识/探索 ▼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19世纪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应该 ...

  • 五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中国大学网范文之教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二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四班共有39名同学,因为学生来源复杂,基础不一.所以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在本学期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 ...

  •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计划11
  • 五和中心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2008-2009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 家庭的日常消费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多种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家长.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自己家庭的调查,了解家庭的日常消费.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尊重父母及他人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通过对自己家庭经济来源.日常 ...

  • 六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

  • 教科版品社三上教学计划
  •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 ...

  • 新课程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