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人

陕西蓝田人遗址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

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

蓝田人遗址由两个部分组成: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蓝田人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气候温和湿润,山林里有很多动物可供狩猎,林间有很多干鲜野果可供采集食用。

发掘: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北泄湖陈家窝发现距今约50万年的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额骨,形态同北京人相似,此外还发现了13颗牙齿。有人将这件化石也称为蓝田人。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

1964-1966年,蓝田县东九间房公主嶺又出土了距今98-67万年的头盖骨、鼻骨、右上额骨及三颗臼齿。头盖骨骨壁极厚,超过北京人。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脊硕大粗壮,几乎连成一条横脊。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亦小于北京人。研究证明,这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女性个体化石,她是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

除蓝田人骨骼化石外,这两处地点还出土了200余件石器,以及蓝田剑齿象、大熊猫、小古熊、大角鹿、古野牛、丽牛、鬣狗、猎豹、巨貘、剑齿虎、李氏野猪、三门马、葛氏梅花鹿等中更新世动物化石。

在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一地层出土的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的特征之一。此外还有石球,以及石英岩打制的手斧。此种石器过去被认为只存在于非洲和欧洲。这群石器以单面为主,技术简单,多未经过第二步加工。此外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

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篇》之四

史念海

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现在如此,过去也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虽说过去和现在都是锦绣河山,其间却难免有一些差异。俗话说:“繁花似锦”。既然是繁花,就会万紫千红各呈异彩,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仿佛变化无穷。祖国的锦绣河山正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即令有所变化,其为锦绣河山则初无二致。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如果复原各时期祖国河山的面貌,前后一一对比,则似锦的繁花,将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备加描述。不过这样的复原工作在目前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一些素材和数据都还不易具备,未能有所遵循。虽然如此,但如果就范围较狭的地区着手,似乎还是可以为力的。根据这样的设想,因就西安地区尝试为之。其上限起于蓝田人时期,而暂至于两周之际。两周以后,则请俟诸异日。

一、蓝田人时期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文字记载固可上溯至三皇五帝,然世系渺茫,已难于稽考。自北京人的遗骨从周口店出土,便将历史向前推溯,以至于50万年以前。近年蓝田人的遗骨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出土,又可再向前推溯约30万年,而至80万年以前。蓝田县城在西安市东南60公里,如以直线距离计,不过20公里。公王岭又在蓝田县城东南25公里处。蓝田公王岭及其附近各地当为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

蓝田人活动时期在中更新世。其时尚属于猿人阶段。猿人仅能以采集为生,距从事生产活动为时尚远。蓝田人以采集为主要活动,必然会完全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局限和影响。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出土地点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蓝田县其他地区如陈家窝等处以及渭南阳郭亦皆有所发现。这许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当可有助于说明蓝田人时期的自然环境。

和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的化石,计有丽牛、小熊等25种①。陈家窝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先后也有北豺、虎等19种②。蓝田涝池河也发现了复齿短耳兔等13种③。在这13种中有9种与公王岭动物群相同,可知两者是最为接近的。由于这些化石发现的地点就在公王岭及其附近地区,而时期又复相同或近似,正可以作为探索蓝田人时的自然环境的佐证。

_____________

①周明镇《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刊《科学通报》,1965年第六期。

②周明镇《陕西蓝田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第八卷第三期;周明镇、李传夔《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同上刊1965年第九卷第四期。前文记有北豺等6种,后文14种,其中方氏鼢鼠皆有记载。

③计宏祥《陕西蓝田涝池河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公王岭动物群中最多的是森林动物,如虎、象、猕猴、摸、野猪、毛冠鹿、水鹿等,其次是草原动物,如马、牛等,也有草原及森林草原的动物,包括羚羊、狮子、大角鹿等,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无所选择的,如鬣狗及獾等①。而陈家窝动物群,则基本上都是森林性的动物,其中只有鼢鼠是栖息于草原和旷野上的,但也常在林间的空地上生活。虽然像陈家窝这些哺乳动物群似乎还不能够代表一个典型的森林动物组合②,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适于森林性的动物曾经有相当种类的数目存在过。

公王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群中的大猫熊、猎豹、剑齿象、摸、毛冠鹿、水鹿等,都是我国南方及亚洲南部更新世时期的动物,而剑齿象和獏也曾经出现在涝池河的哺乳动物群中。这应该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些带有南方动物群色彩的动物在这一地区的出现,标志着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暖的。“和我国北方已知的几个比较典型的更新世地点比较,蓝田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近南方,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温度比北京至少高6℃。在更新世某些时期,当整个华北的气候较温暖的时候,有一些热带或亚热带动物的分布可以达到陕西南部地区”③。据孢粉分析,这一时期这里的气候是半干旱而温暖的间冰期气候④。

这样的气候和这些哺乳动物群也可以说明当时西安及其附近地区植被的分布情况。前面已经说过,当时出现在这里的动物群中,有的是森林动物,有的是草原动物,也有的是草原及森林草原的动物,可知当时这个地区是分布着森林和草原的。据孢粉分析,陈家窝剖面所显示的植被为森林草原景观,阔叶树以桦、朴为主,而针叶树则比较稀少⑤。由于当时有南方,及亚洲南部哺乳动物群的存在,秦岭北坡应为亚热带的森林植被。但秦岭北坡以北的植

____________

①③周明镇《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刊《科学通报》,1965年第六期。

②周明镇、李传夔《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第九卷第四期。

④⑤  张玉萍等《陕西蓝田地区新生界》四。

被却还值得注意。据洛川县洛川原中心部位的孢粉研究,由于草本和木本花粉都含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其植被应为草原和森林草原占主导地位。这是从整个剖面观察的结果。整个剖面包括午城黄土的底部靠上,离石黄土的下部,离石黄土上部以至马兰黄土。不过在剖面的中下部则含有少量亚热带类的孢粉,可见那一时期的森林可能是比较发育的。这里剖面的中下部当是指午城黄土的底部靠上,离石黄土的下部①。午城黄土尚在早更新世,离石黄土已到了中更新世。这就可以和蓝田哺乳动物群所在地相比较了。秦岭北坡当时自是亚热带森林地区,这是不待言的。由于洛川原上尚有少量亚热带森林,则秦岭北麓就不至于已完全进入草原。第四纪早期的自然环境当然不能和全新世以至后来的历史时期相比较,但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秦岭北坡的森林在没有受到很严重破坏时,林区是可以从山坡一直蔓延到山麓的。公王岭以及陈家窝、阳郭等皆在秦岭山麓或距山麓并不太远,也可能山下就是草原或是森林与草原交错的地方。因为是交错,在其间就不能画出一条界线。是不是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是一片一片的森林,就在这一片一片的森林之间,夹杂着大小不等的草原。这样的情景从公王岭一直向北连续不断地存在。猿人从事采集生涯,这种生涯固然可以在森林中进行,但在草原上的活动也许更为方便。

___________

①周昆叔《我国黄土孢粉分析的现状》(油印本)。

由于这个地区当时是半干旱而温暖的气候,可能河谷里的流水也不是太多的,甚而泽薮湖泊也不是太多,或者竟是没有。无论是公王岭,还是陈家窝,以至涝池河发掘的哺乳动物群的化石中,都没有发现过像水獭、水牛等生活于水边或两栖性的种类。这样可以和当时的气候互相证明。但是再往前溯,却不一定就是这样。根据蓝田金山九浪沟、厚镇刘家坪、涝池河沟及渭南阳郭西岔湾等处发掘所得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就显然可见和公王岭、陈家窝有所不同。这几个地方所得的哺乳动物化石共23种,其中有些也见之于公王岭和陈家窝等处,不过像晋南四不像鹿和蓝田四不像鹿,则是公王岭等处所没有的①。四不像鹿虽有两个品种,其习性却差异不大。因为它们都是喜生于河湖地带。既然有这样的哺乳动物存在,则当地必然会有河流湖泊地带,至少有关的河谷里流水量要远比中更新世时为大。

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中更新世有这样多的哺乳动物群和森林草原,是由于当时还属间冰期。后来在冰期来临时,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再保持下去。倒是当时孕育的这些动物和植被的残迹,由于上层覆盖日益增多加厚,到现在还蕴藏于相当深度的地层下面,犹能加以覆按,可以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根据有关各处剖面的研究,当时的土壤是能够观察出来的②。公王岭上发现蓝田人头盖骨化石的地层为淡黄色粉砂质土,其中含大块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的地方呈板状,有的地方呈直立状(见图4-2  公王岭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地剖面图)。陈家窝王沟村南岸沙河子沟

______________

①计宏祥《陕西蓝田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9年第十三卷第三期。

②以下叙述到的一些有关剖面的资料,都取材于张玉萍等《陕西蓝田地区新生界》四中。

左岸发现蓝田人下颌骨化石的地层为淡红色古土壤(见图4-3  蓝田陈家窝村蓝田人化石发现地剖面图①)。涝池河沟内贾家村对面,河的右岸,泄湖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中共有五层密集的板状钙质结核,脊椎动物化石在其第二层中(见4-4  贾家村对岸中更新世泄湖组剖面图)。贾家村旁的另一处剖面,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则是棕红色古土壤层与钙质结核五层(见图4-5  贾家村中更新世泄湖组剖面图)。蓝田水家嘴东灞河南岸白鹿原上九老坡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为深褐色红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见图4-6  九老坡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再往北去,临潼县西北芷阳沟内虽未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可是在地层深处,有两层都含有旧石器,其较上一层为淡黄色砂质土,底部有薄层棕红色古土壤,较下一层为棕红色古土壤。在这两层之间,则夹有一层淡黄褐色砂质土(见图4-7  芷阳沟—东江沟地层剖面图)。由公王岭到芷阳沟,南北相距不到100公里。其间各处蓝田人生存时期的土壤就彼此不同。可以想见在西安及其附近的较为广大的地区中,呈现在当时地面上的土壤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把当时的土壤都能复原出来,再绘制成图,就可充分显示一幅繁花似锦的图案。蓝田人尚不能从事生产活动,这样不同的土壤只能繁殖些森林和草原。

_________________

①汤英俊、计宏祥《陕西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和意义》,《文物》1965年第一期。

这里琐琐陈述,并非具体追溯当时土壤的分布及其差别,而是设想由此可以略觇从中更新世蓝田人时期到现在的有关变化。公王岭上,发现蓝田人头盖骨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的地面为20.4米,陈家窝发现蓝田人下颌骨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的地面为18.9米。贾家村对岸灞河右岸泄湖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82.95米。贾家村旁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73米。水家嘴东灞河南岸白鹿原上九老坡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100米。芷阳沟较上层含旧石器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31.6米,较下层含旧石器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39.6米。在这几个点中,以贾家村和九老坡等三处最为突出。这几个点都在白鹿原上。白鹿原形成于第三纪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之间。在蓝田人活动的时期,白鹿原尚没有现在这样的高亢,像现在白鹿原这样的高亢,应为蓝田人时期以后逐渐形成的。贾家村和九老坡皆近秦岭北坡,芷阳沟则在其北,芷阳沟西距临潼县城两公里有奇,北距渭河4公里有奇,已在白鹿原下。由蓝田人时到现在只增高31.6米,显然是不能和白鹿原相提并论的。

这样的变化是有所承受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于出土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外,未见有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出土。惟贾家村对面涝池河右岸的地层中曾有两层都含有脊椎动物化石,其一在泄湖组下部的具有五层密集的板状钙质结核层中,这一层既在泄湖组下部,可能已是中更新世形成的层次。另一是在棕红色砂质黏土层中,这一层出土有赵氏鼢鼠的脊椎化石。这层属于阳郭组,自是早更新世所形成的。即令上面那一层也是早更新世的脊椎动物化石,两层之间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说来,相距有11.05米。也就是说,愈往后来,地层的厚度也就愈形增高了。渭南县阳郭镇南3公里西岔湾附近曾出土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如桑氏鬣狗、晋南四不像鹿、羚羊等多种。出土的层次是在淡红色砂质黏土含钙质结核层中。这是属于阳郭组的一层,而这一组乃在焦家湾组、泄湖组上部和泄湖组下部之下,上距现在地面自然也有相当大的垂直距离。

晋南四不像鹿化石发现于渭南阳郭镇西岔湾。四不像鹿生活于河湖地带。渭南阳郭镇西岔湾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处的各地层中都没有迹象说明当地有河流湖沼的存在,不易作出具体证明。公王岭虽未发现过晋南四不像鹿的化石,然距阳郭镇并不过远,由其地层所显示的差别,或可得出若干解释。公王岭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地层之下,接着有亚黏土、古土壤和砂质黏土等共五层,计厚9.4米。其下则有深达11米的砾石层。这层砾石的成分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砾石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以扁圆体居多。砾径以5~10厘米的居多,最大者可到1米左右。砾石风化不明显,未胶结,并夹有粗砂及砂质黏土的透镜体和条带。既然磨圆度较好,兼有透镜体的存在,便证明此处当时可能有河流存在。因为河流对砾石的冲击般运,才使它有较好的磨圆度,而且能够形成透镜体。不过这一砾石层乃是属于泄湖组下部,与阳郭组的形成并非同一时期,因而不能据以证明有适宜于四不像鹿能够恃以为生的自然环境,只能说是当时这里有河流流经的可能。紧接着这层砾石层,还另有一层砾石层。下面这层砾石层是风化砾石层。风化强烈,夹有红黏土和粗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多风化,其次为石英岩、片麻岩。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较差,未胶结。据说这可能是冰水沉积。当时正处在间冰期,冰水沉积当然是有可能的。不过砾石磨圆度已经达到中等,而且还含有粗砂透镜体,这是经过河流搬运现象的具体显示。冰水沉积时自然也会增强砾石磨圆度。由于冰水流经短促,搬运现象难得显著,磨圆度不会有很多的增强,是不易达到中等程度的。如果说是河流搬运的结果,谅不至于太为过分。同样在陈家窝含蓝田人下颌骨化石及豺、虎等化石那一层之下也有一层砾石层。公王岭那一层砾石层,上距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层为11.7米,这里的砾石层上距蓝田人下颌骨化石层为7.9米,砾石成分有花岗石、石英岩、石英片麻岩、黏土球等,粒径大小不一,最大的约70厘米,一般20~30厘米。砾石磨圆度及分选性均差,其中扁平体最多。在砾石层中还常夹杂着不规则的粗砂条带。虽然这一层的砾石磨圆度不如公王岭下那一层的好,其成因却是相仿的,自然也是出于水流搬运的结果。这些砾石层的形成时期早在第三纪,尚在阳郭组以前。其分布比较广泛,显示这一地区的水流多是小股的散乱河流,并不是像后来灞河水系那样较为系统。灞河水系的形成乃在第四纪时,以前的散乱河流已经逐渐汇合,成为新的水系。

现在灞河侧畔已经形成阶地。蓝田猿人化石就是在河旁阶地上发现的。陈家窝村的发现地也在灞河支流沙河沟左岸的第四阶地上。这是现在的情形,蓝田人时期当不是如此。如上所述,公王岭和陈家窝含有蓝田人化石的地层与其下的砾石层的垂直距离都并非过远。原始的人类虽可到处游荡,其足迹所至总不能离开有水的地方过远。准此而言,当时砾石层上可能还有水流。第三纪时秦岭北坡下的水流多是小股的散乱河流,蓝田人时已在第四纪,当时灞河水系初告形成,原来的散乱河流可能还有遗留,故蓝田人得以在其侧畔徜徉生活。由于秦岭还在上升,河流亦有下切的作用,所以河谷逐渐深邃,以至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如以现在规模来说,蓝田人在如此远离河水的地方生活,就很难作出恰当的解释。

前面曾提到白鹿原。西安附近原是不少的。白鹿原之西,浐河和潏河之间有乐游原、凤栖原、鸿固原、少陵原,渭河和沣河之间又有细柳原、毕原。而乐游原北,又有两道较高的地方,也是可以称之为原的。其南面一道在现在兴庆公园和其南的沙坡村之间,由西安城的东南角外,斜向东北,至于金花落之南。而金花落及其东北附近,也应是一道黄土原①。其实乐游原和金花落所在的原绝对高度皆仅四五百米,而兴庆公园和沙坡村之间的那个原,还要矮些,都不过是一条高岗而已。由少陵原以北虽分成几个原,从地形方面观察,原来都应是一个原,再往北去,还应接上龙首原。

上面已经说过,白鹿原形成于第三纪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之间,也就是说在蓝田人生存时期已经有了。蓝田人之后不断堆积,才有现在这样的高度。其上所堆积的是晚第四纪风积新黄土。少陵、细柳等原和白鹿原近在咫尺,其形成过程或相仿佛。近年学者间亦是这样的看法②。鸿固、凤栖以北诸原由于过矮,未见提到,可能不是例外。现在在白鹿、少陵诸原之北,一直到渭河滩旁,犬牙相错,排列了四级阶地(见图4-8  西安附近阶地分布图)。阶地的分布显示这一地区曾经有过若干条古河道。1978年4月14日拍摄的卫星照片,可以和地面的地形相印证③。

___________

①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关中盆地地貌图》。

②刘东生等《黄河中游黄土·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

③关于这里的古河道问题,承杜甫亭同志帮助解决,敬致谢忱。

现存的四级阶地仅白鹿原侧畔有之。这一阶地的存在,说明在远古时期,附近河流如果不冲流在这个阶地之上,亦应在阶地边缘有过侵蚀。现存的三级阶地较之四级阶地为广泛。白鹿原侧旁,紧接着四级阶地,都有相连的三级阶地。在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之下,就是三级阶地所在地。这里的三级阶地,包括了乐游原和其北的两个小原,即兴庆公园和沙坡村之间的原和金花落东北附近的原。这几个原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显然是经过冲蚀所形成的。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有一条较大的河流,顺着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侧畔向东北流去。由于水的冲蚀力大,遂使乐游原与其北的两个小原,与少陵、鸿固、凤栖诸原分离。秦岭上流下的诸小河流,都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冲蚀力量。在这里流过的河流可能是最古时期的渭河。由上述的卫星照片观察,这里的古河道可以上溯到涝河以西的现在渭河近旁。根据后来文献的记载,西安附近的渭河也有北移的情形,实际上到现在还未停止。

这里的三级阶地到了现在韩森寨附近即已消失,再往东去,就是二级阶地和浐河了。应该注意,这里的浐河右岸,由一级阶地直到四级阶地各自紧相衔接。半坡遗址乃在二级阶地的边缘。这里的三级阶地约在其东约半公里处。这条古河道的存在,显示现在的半坡那时可能在水中。

由于这条古河道的存在,那时由秦岭北坡流下的所有小河,都在这里汇人这条河流之中。这条河流经过浐河,必然冲人灞河,现在灞桥东侧豁口以东,犹有相当广大的三级阶地。再往东北去,是二级阶地,这条河流可能是由此流去的。

作为古河道,其所流经的地下容易打出井来。现在除过豁口以东那块三级阶地外,机井是相当多的,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古人类学家:三峡也是中国古人类故乡

三峡发现古人类化石 可能改变历史

据新华社成都11月24日电 (杨道彬)“蓝田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研究员日前率中法联合考古队在三峡龙骨坡完成了对“巫山人”的第三次考古。他认为,“蓝田人”虽然在陕西发现,但他们的故乡却在三峡。

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是当年“蓝田人”的发现者。他说,“蓝田人”(距今110万年-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因为蓝田一带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

黄万波说,“巫山人”以及周围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节人”等,都在长江三峡流域,它们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传承性和完整的演化过程。在龙骨坡除发现了200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外,还发掘出了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以及多个年代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黄万波曾提出“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目前长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中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200万年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他认为,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5日 第四版

陕西蓝田人遗址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

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

蓝田人遗址由两个部分组成: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蓝田人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气候温和湿润,山林里有很多动物可供狩猎,林间有很多干鲜野果可供采集食用。

发掘: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北泄湖陈家窝发现距今约50万年的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额骨,形态同北京人相似,此外还发现了13颗牙齿。有人将这件化石也称为蓝田人。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

1964-1966年,蓝田县东九间房公主嶺又出土了距今98-67万年的头盖骨、鼻骨、右上额骨及三颗臼齿。头盖骨骨壁极厚,超过北京人。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脊硕大粗壮,几乎连成一条横脊。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亦小于北京人。研究证明,这是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女性个体化石,她是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

除蓝田人骨骼化石外,这两处地点还出土了200余件石器,以及蓝田剑齿象、大熊猫、小古熊、大角鹿、古野牛、丽牛、鬣狗、猎豹、巨貘、剑齿虎、李氏野猪、三门马、葛氏梅花鹿等中更新世动物化石。

在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一地层出土的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的特征之一。此外还有石球,以及石英岩打制的手斧。此种石器过去被认为只存在于非洲和欧洲。这群石器以单面为主,技术简单,多未经过第二步加工。此外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

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篇》之四

史念海

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现在如此,过去也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虽说过去和现在都是锦绣河山,其间却难免有一些差异。俗话说:“繁花似锦”。既然是繁花,就会万紫千红各呈异彩,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仿佛变化无穷。祖国的锦绣河山正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即令有所变化,其为锦绣河山则初无二致。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如果复原各时期祖国河山的面貌,前后一一对比,则似锦的繁花,将会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备加描述。不过这样的复原工作在目前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一些素材和数据都还不易具备,未能有所遵循。虽然如此,但如果就范围较狭的地区着手,似乎还是可以为力的。根据这样的设想,因就西安地区尝试为之。其上限起于蓝田人时期,而暂至于两周之际。两周以后,则请俟诸异日。

一、蓝田人时期西安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文字记载固可上溯至三皇五帝,然世系渺茫,已难于稽考。自北京人的遗骨从周口店出土,便将历史向前推溯,以至于50万年以前。近年蓝田人的遗骨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出土,又可再向前推溯约30万年,而至80万年以前。蓝田县城在西安市东南60公里,如以直线距离计,不过20公里。公王岭又在蓝田县城东南25公里处。蓝田公王岭及其附近各地当为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

蓝田人活动时期在中更新世。其时尚属于猿人阶段。猿人仅能以采集为生,距从事生产活动为时尚远。蓝田人以采集为主要活动,必然会完全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局限和影响。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出土地点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蓝田县其他地区如陈家窝等处以及渭南阳郭亦皆有所发现。这许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当可有助于说明蓝田人时期的自然环境。

和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同时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的化石,计有丽牛、小熊等25种①。陈家窝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先后也有北豺、虎等19种②。蓝田涝池河也发现了复齿短耳兔等13种③。在这13种中有9种与公王岭动物群相同,可知两者是最为接近的。由于这些化石发现的地点就在公王岭及其附近地区,而时期又复相同或近似,正可以作为探索蓝田人时的自然环境的佐证。

_____________

①周明镇《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刊《科学通报》,1965年第六期。

②周明镇《陕西蓝田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第八卷第三期;周明镇、李传夔《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同上刊1965年第九卷第四期。前文记有北豺等6种,后文14种,其中方氏鼢鼠皆有记载。

③计宏祥《陕西蓝田涝池河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公王岭动物群中最多的是森林动物,如虎、象、猕猴、摸、野猪、毛冠鹿、水鹿等,其次是草原动物,如马、牛等,也有草原及森林草原的动物,包括羚羊、狮子、大角鹿等,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无所选择的,如鬣狗及獾等①。而陈家窝动物群,则基本上都是森林性的动物,其中只有鼢鼠是栖息于草原和旷野上的,但也常在林间的空地上生活。虽然像陈家窝这些哺乳动物群似乎还不能够代表一个典型的森林动物组合②,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适于森林性的动物曾经有相当种类的数目存在过。

公王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群中的大猫熊、猎豹、剑齿象、摸、毛冠鹿、水鹿等,都是我国南方及亚洲南部更新世时期的动物,而剑齿象和獏也曾经出现在涝池河的哺乳动物群中。这应该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些带有南方动物群色彩的动物在这一地区的出现,标志着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暖的。“和我国北方已知的几个比较典型的更新世地点比较,蓝田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近南方,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温度比北京至少高6℃。在更新世某些时期,当整个华北的气候较温暖的时候,有一些热带或亚热带动物的分布可以达到陕西南部地区”③。据孢粉分析,这一时期这里的气候是半干旱而温暖的间冰期气候④。

这样的气候和这些哺乳动物群也可以说明当时西安及其附近地区植被的分布情况。前面已经说过,当时出现在这里的动物群中,有的是森林动物,有的是草原动物,也有的是草原及森林草原的动物,可知当时这个地区是分布着森林和草原的。据孢粉分析,陈家窝剖面所显示的植被为森林草原景观,阔叶树以桦、朴为主,而针叶树则比较稀少⑤。由于当时有南方,及亚洲南部哺乳动物群的存在,秦岭北坡应为亚热带的森林植被。但秦岭北坡以北的植

____________

①③周明镇《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刊《科学通报》,1965年第六期。

②周明镇、李传夔《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第九卷第四期。

④⑤  张玉萍等《陕西蓝田地区新生界》四。

被却还值得注意。据洛川县洛川原中心部位的孢粉研究,由于草本和木本花粉都含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其植被应为草原和森林草原占主导地位。这是从整个剖面观察的结果。整个剖面包括午城黄土的底部靠上,离石黄土的下部,离石黄土上部以至马兰黄土。不过在剖面的中下部则含有少量亚热带类的孢粉,可见那一时期的森林可能是比较发育的。这里剖面的中下部当是指午城黄土的底部靠上,离石黄土的下部①。午城黄土尚在早更新世,离石黄土已到了中更新世。这就可以和蓝田哺乳动物群所在地相比较了。秦岭北坡当时自是亚热带森林地区,这是不待言的。由于洛川原上尚有少量亚热带森林,则秦岭北麓就不至于已完全进入草原。第四纪早期的自然环境当然不能和全新世以至后来的历史时期相比较,但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秦岭北坡的森林在没有受到很严重破坏时,林区是可以从山坡一直蔓延到山麓的。公王岭以及陈家窝、阳郭等皆在秦岭山麓或距山麓并不太远,也可能山下就是草原或是森林与草原交错的地方。因为是交错,在其间就不能画出一条界线。是不是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是一片一片的森林,就在这一片一片的森林之间,夹杂着大小不等的草原。这样的情景从公王岭一直向北连续不断地存在。猿人从事采集生涯,这种生涯固然可以在森林中进行,但在草原上的活动也许更为方便。

___________

①周昆叔《我国黄土孢粉分析的现状》(油印本)。

由于这个地区当时是半干旱而温暖的气候,可能河谷里的流水也不是太多的,甚而泽薮湖泊也不是太多,或者竟是没有。无论是公王岭,还是陈家窝,以至涝池河发掘的哺乳动物群的化石中,都没有发现过像水獭、水牛等生活于水边或两栖性的种类。这样可以和当时的气候互相证明。但是再往前溯,却不一定就是这样。根据蓝田金山九浪沟、厚镇刘家坪、涝池河沟及渭南阳郭西岔湾等处发掘所得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就显然可见和公王岭、陈家窝有所不同。这几个地方所得的哺乳动物化石共23种,其中有些也见之于公王岭和陈家窝等处,不过像晋南四不像鹿和蓝田四不像鹿,则是公王岭等处所没有的①。四不像鹿虽有两个品种,其习性却差异不大。因为它们都是喜生于河湖地带。既然有这样的哺乳动物存在,则当地必然会有河流湖泊地带,至少有关的河谷里流水量要远比中更新世时为大。

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中更新世有这样多的哺乳动物群和森林草原,是由于当时还属间冰期。后来在冰期来临时,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再保持下去。倒是当时孕育的这些动物和植被的残迹,由于上层覆盖日益增多加厚,到现在还蕴藏于相当深度的地层下面,犹能加以覆按,可以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根据有关各处剖面的研究,当时的土壤是能够观察出来的②。公王岭上发现蓝田人头盖骨化石的地层为淡黄色粉砂质土,其中含大块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的地方呈板状,有的地方呈直立状(见图4-2  公王岭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地剖面图)。陈家窝王沟村南岸沙河子沟

______________

①计宏祥《陕西蓝田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9年第十三卷第三期。

②以下叙述到的一些有关剖面的资料,都取材于张玉萍等《陕西蓝田地区新生界》四中。

左岸发现蓝田人下颌骨化石的地层为淡红色古土壤(见图4-3  蓝田陈家窝村蓝田人化石发现地剖面图①)。涝池河沟内贾家村对面,河的右岸,泄湖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中共有五层密集的板状钙质结核,脊椎动物化石在其第二层中(见4-4  贾家村对岸中更新世泄湖组剖面图)。贾家村旁的另一处剖面,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则是棕红色古土壤层与钙质结核五层(见图4-5  贾家村中更新世泄湖组剖面图)。蓝田水家嘴东灞河南岸白鹿原上九老坡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为深褐色红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见图4-6  九老坡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再往北去,临潼县西北芷阳沟内虽未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可是在地层深处,有两层都含有旧石器,其较上一层为淡黄色砂质土,底部有薄层棕红色古土壤,较下一层为棕红色古土壤。在这两层之间,则夹有一层淡黄褐色砂质土(见图4-7  芷阳沟—东江沟地层剖面图)。由公王岭到芷阳沟,南北相距不到100公里。其间各处蓝田人生存时期的土壤就彼此不同。可以想见在西安及其附近的较为广大的地区中,呈现在当时地面上的土壤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把当时的土壤都能复原出来,再绘制成图,就可充分显示一幅繁花似锦的图案。蓝田人尚不能从事生产活动,这样不同的土壤只能繁殖些森林和草原。

_________________

①汤英俊、计宏祥《陕西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和意义》,《文物》1965年第一期。

这里琐琐陈述,并非具体追溯当时土壤的分布及其差别,而是设想由此可以略觇从中更新世蓝田人时期到现在的有关变化。公王岭上,发现蓝田人头盖骨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的地面为20.4米,陈家窝发现蓝田人下颌骨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的地面为18.9米。贾家村对岸灞河右岸泄湖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82.95米。贾家村旁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73米。水家嘴东灞河南岸白鹿原上九老坡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100米。芷阳沟较上层含旧石器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31.6米,较下层含旧石器的地层上距现在地面为39.6米。在这几个点中,以贾家村和九老坡等三处最为突出。这几个点都在白鹿原上。白鹿原形成于第三纪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之间。在蓝田人活动的时期,白鹿原尚没有现在这样的高亢,像现在白鹿原这样的高亢,应为蓝田人时期以后逐渐形成的。贾家村和九老坡皆近秦岭北坡,芷阳沟则在其北,芷阳沟西距临潼县城两公里有奇,北距渭河4公里有奇,已在白鹿原下。由蓝田人时到现在只增高31.6米,显然是不能和白鹿原相提并论的。

这样的变化是有所承受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于出土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外,未见有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出土。惟贾家村对面涝池河右岸的地层中曾有两层都含有脊椎动物化石,其一在泄湖组下部的具有五层密集的板状钙质结核层中,这一层既在泄湖组下部,可能已是中更新世形成的层次。另一是在棕红色砂质黏土层中,这一层出土有赵氏鼢鼠的脊椎化石。这层属于阳郭组,自是早更新世所形成的。即令上面那一层也是早更新世的脊椎动物化石,两层之间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说来,相距有11.05米。也就是说,愈往后来,地层的厚度也就愈形增高了。渭南县阳郭镇南3公里西岔湾附近曾出土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如桑氏鬣狗、晋南四不像鹿、羚羊等多种。出土的层次是在淡红色砂质黏土含钙质结核层中。这是属于阳郭组的一层,而这一组乃在焦家湾组、泄湖组上部和泄湖组下部之下,上距现在地面自然也有相当大的垂直距离。

晋南四不像鹿化石发现于渭南阳郭镇西岔湾。四不像鹿生活于河湖地带。渭南阳郭镇西岔湾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处的各地层中都没有迹象说明当地有河流湖沼的存在,不易作出具体证明。公王岭虽未发现过晋南四不像鹿的化石,然距阳郭镇并不过远,由其地层所显示的差别,或可得出若干解释。公王岭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地层之下,接着有亚黏土、古土壤和砂质黏土等共五层,计厚9.4米。其下则有深达11米的砾石层。这层砾石的成分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砾石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以扁圆体居多。砾径以5~10厘米的居多,最大者可到1米左右。砾石风化不明显,未胶结,并夹有粗砂及砂质黏土的透镜体和条带。既然磨圆度较好,兼有透镜体的存在,便证明此处当时可能有河流存在。因为河流对砾石的冲击般运,才使它有较好的磨圆度,而且能够形成透镜体。不过这一砾石层乃是属于泄湖组下部,与阳郭组的形成并非同一时期,因而不能据以证明有适宜于四不像鹿能够恃以为生的自然环境,只能说是当时这里有河流流经的可能。紧接着这层砾石层,还另有一层砾石层。下面这层砾石层是风化砾石层。风化强烈,夹有红黏土和粗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多风化,其次为石英岩、片麻岩。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较差,未胶结。据说这可能是冰水沉积。当时正处在间冰期,冰水沉积当然是有可能的。不过砾石磨圆度已经达到中等,而且还含有粗砂透镜体,这是经过河流搬运现象的具体显示。冰水沉积时自然也会增强砾石磨圆度。由于冰水流经短促,搬运现象难得显著,磨圆度不会有很多的增强,是不易达到中等程度的。如果说是河流搬运的结果,谅不至于太为过分。同样在陈家窝含蓝田人下颌骨化石及豺、虎等化石那一层之下也有一层砾石层。公王岭那一层砾石层,上距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层为11.7米,这里的砾石层上距蓝田人下颌骨化石层为7.9米,砾石成分有花岗石、石英岩、石英片麻岩、黏土球等,粒径大小不一,最大的约70厘米,一般20~30厘米。砾石磨圆度及分选性均差,其中扁平体最多。在砾石层中还常夹杂着不规则的粗砂条带。虽然这一层的砾石磨圆度不如公王岭下那一层的好,其成因却是相仿的,自然也是出于水流搬运的结果。这些砾石层的形成时期早在第三纪,尚在阳郭组以前。其分布比较广泛,显示这一地区的水流多是小股的散乱河流,并不是像后来灞河水系那样较为系统。灞河水系的形成乃在第四纪时,以前的散乱河流已经逐渐汇合,成为新的水系。

现在灞河侧畔已经形成阶地。蓝田猿人化石就是在河旁阶地上发现的。陈家窝村的发现地也在灞河支流沙河沟左岸的第四阶地上。这是现在的情形,蓝田人时期当不是如此。如上所述,公王岭和陈家窝含有蓝田人化石的地层与其下的砾石层的垂直距离都并非过远。原始的人类虽可到处游荡,其足迹所至总不能离开有水的地方过远。准此而言,当时砾石层上可能还有水流。第三纪时秦岭北坡下的水流多是小股的散乱河流,蓝田人时已在第四纪,当时灞河水系初告形成,原来的散乱河流可能还有遗留,故蓝田人得以在其侧畔徜徉生活。由于秦岭还在上升,河流亦有下切的作用,所以河谷逐渐深邃,以至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如以现在规模来说,蓝田人在如此远离河水的地方生活,就很难作出恰当的解释。

前面曾提到白鹿原。西安附近原是不少的。白鹿原之西,浐河和潏河之间有乐游原、凤栖原、鸿固原、少陵原,渭河和沣河之间又有细柳原、毕原。而乐游原北,又有两道较高的地方,也是可以称之为原的。其南面一道在现在兴庆公园和其南的沙坡村之间,由西安城的东南角外,斜向东北,至于金花落之南。而金花落及其东北附近,也应是一道黄土原①。其实乐游原和金花落所在的原绝对高度皆仅四五百米,而兴庆公园和沙坡村之间的那个原,还要矮些,都不过是一条高岗而已。由少陵原以北虽分成几个原,从地形方面观察,原来都应是一个原,再往北去,还应接上龙首原。

上面已经说过,白鹿原形成于第三纪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之间,也就是说在蓝田人生存时期已经有了。蓝田人之后不断堆积,才有现在这样的高度。其上所堆积的是晚第四纪风积新黄土。少陵、细柳等原和白鹿原近在咫尺,其形成过程或相仿佛。近年学者间亦是这样的看法②。鸿固、凤栖以北诸原由于过矮,未见提到,可能不是例外。现在在白鹿、少陵诸原之北,一直到渭河滩旁,犬牙相错,排列了四级阶地(见图4-8  西安附近阶地分布图)。阶地的分布显示这一地区曾经有过若干条古河道。1978年4月14日拍摄的卫星照片,可以和地面的地形相印证③。

___________

①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关中盆地地貌图》。

②刘东生等《黄河中游黄土·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

③关于这里的古河道问题,承杜甫亭同志帮助解决,敬致谢忱。

现存的四级阶地仅白鹿原侧畔有之。这一阶地的存在,说明在远古时期,附近河流如果不冲流在这个阶地之上,亦应在阶地边缘有过侵蚀。现存的三级阶地较之四级阶地为广泛。白鹿原侧旁,紧接着四级阶地,都有相连的三级阶地。在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之下,就是三级阶地所在地。这里的三级阶地,包括了乐游原和其北的两个小原,即兴庆公园和沙坡村之间的原和金花落东北附近的原。这几个原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显然是经过冲蚀所形成的。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时有一条较大的河流,顺着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侧畔向东北流去。由于水的冲蚀力大,遂使乐游原与其北的两个小原,与少陵、鸿固、凤栖诸原分离。秦岭上流下的诸小河流,都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冲蚀力量。在这里流过的河流可能是最古时期的渭河。由上述的卫星照片观察,这里的古河道可以上溯到涝河以西的现在渭河近旁。根据后来文献的记载,西安附近的渭河也有北移的情形,实际上到现在还未停止。

这里的三级阶地到了现在韩森寨附近即已消失,再往东去,就是二级阶地和浐河了。应该注意,这里的浐河右岸,由一级阶地直到四级阶地各自紧相衔接。半坡遗址乃在二级阶地的边缘。这里的三级阶地约在其东约半公里处。这条古河道的存在,显示现在的半坡那时可能在水中。

由于这条古河道的存在,那时由秦岭北坡流下的所有小河,都在这里汇人这条河流之中。这条河流经过浐河,必然冲人灞河,现在灞桥东侧豁口以东,犹有相当广大的三级阶地。再往东北去,是二级阶地,这条河流可能是由此流去的。

作为古河道,其所流经的地下容易打出井来。现在除过豁口以东那块三级阶地外,机井是相当多的,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古人类学家:三峡也是中国古人类故乡

三峡发现古人类化石 可能改变历史

据新华社成都11月24日电 (杨道彬)“蓝田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研究员日前率中法联合考古队在三峡龙骨坡完成了对“巫山人”的第三次考古。他认为,“蓝田人”虽然在陕西发现,但他们的故乡却在三峡。

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是当年“蓝田人”的发现者。他说,“蓝田人”(距今110万年-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因为蓝田一带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

黄万波说,“巫山人”以及周围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节人”等,都在长江三峡流域,它们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传承性和完整的演化过程。在龙骨坡除发现了200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外,还发掘出了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以及多个年代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黄万波曾提出“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目前长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中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200万年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他认为,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5日 第四版


相关内容

  • 陕西省工艺品简介
  • 陕西省工艺品简介 按地理结构划分,陕西省可分为陕北.陕南和关中三地.因省会西安市坐落于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十三朝帝王建都于此,闻名于世,故关中地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亦成为陕西的代名词.以剪纸艺术为代表的陕北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和以刺绣.脸谱.年画等为代表的陕南民间艺术 ...

  •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暗访 镇干部一问三不知(图)
  • 文章提供 于 2008-10-10 2:30:15 (北京时间: 2008-10-10 14:30:15) 文章作者: 王晓亮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8月中旬,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到蓝田调研,镇干部一问三不知,当地农民人 ...

  • 渭玉公路文物调查报告
  • 省级高速公路西安大环线渭南至玉山段公路工程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省级高速公路西安大环线渭南至玉山段 公路工程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一.前言 省级高速公路西安大环线渭南至玉山段公路工程是陕西省规划建设的"2637"高速公路网中西安大环线的重要组成 ...

  • 王阳明与[南赣乡约]
  • 龚文瑞 四月,班师,立社学. 先生谓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即行告谕,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 十月,举乡约. --[王阳明年谱] <南赣乡约>的形成背景 正德十 ...

  • 玉雕与玉器结课论文
  • 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中有其他金属离子,造成其他颜色,如红宝石,就含有较多的亚铁离子,而翠绿之所以显示为翠绿色,是因为其本身含有较多的铁离子.又二氧化硅的结构极其稳定,所以玉才会如此硬.但是,从通俗的说法来看,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精华,佛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子,是具有祛邪避凶的灵石,在世界(尤其是东 ...

  • 教你怎么选好玉
  • 教你怎么选好玉 玉: 以其质地细腻,玲珑剔透,自古被人们所喜爱. 玉具有除热.柔筋强骨,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长等疗效.玉能养人,人能养玉. 鉴定玉的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条: 一.是看玉的比重.比重越大,玉越珍贵. 二.是看玉的硬度.硬度越强者玉石越佳. 三.是看玉的色泽.红的为翡,绿的为翠.翡和翠布 ...

  • 送秦中诸人引--[金]元好问.
  • [作者小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七岁能诗,十四岁从陵川郝晋卿学.青少年时即以能诗名动京师.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举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以遗老终.好问是金元时代杰出诗人,一代宗匠.诗多幽燕之气,慷慨悲凉,寄寓家国兴亡之感.他有 ...

  • 尾生抱柱的断魂蓝桥 原来在这个地方
  • 2016年02月15日 15:04 资料图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 ...

  • 退耕还林培训项目
  • 蓝田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项目 实施方案 依据市发改农发[2011]53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产业培育年"的目标定位和核桃.樱桃两项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西安市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和投资计划安排意见,编报实施方案如下: 一 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蓝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