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卫风_氓_与_伤逝_婚姻悲剧比较_张燕

文学评论

《卫风·氓》与《伤逝》婚姻悲剧比较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各自讲述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作为两个相去甚远经济﹑的自主婚姻悲剧,虽然它们相隔数千年,但通过对时代﹑性格等诸方面因素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部作品都道出了古今中国自主婚姻失败的一些共同根源,故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氓; 伤逝; 婚姻悲剧; 比较; 研究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4-0032-02

《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同样是写爱情,一个描写的是在遥远的周代,一个述说的是在离我们不远的民国。虽然两者相隔数千年,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笔者却认为两篇作品都道出了古今中国自主婚姻失败的一些共同之处,故将其比较,以探讨其悲剧根源。

年来人们在婚姻自主问题上的种种桎梏。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还是封建社会的民国,自主追求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人们划上了一个否定的符号。对婚姻自主的追求,触动了卫道者们,在他们眼中,爱情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应允的准线,就会被视为离经叛道,遭到社会的孤立。一段婚姻,仅凭两个相爱的人去同整个社会作战,他们胜利的几率太少了。得不到世人祝福的婚姻,也注定会在生活中四处碰壁。

2经济的悲剧

经济因素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附属品已是社会普遍现象。《氓》中女主人公便是亦然。女主人公嫁入氓家,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197)

)。多年的劳作让她日渐色衰,没有娘家人做后盾(从背弃后

的生活,我们不难看出,娘家人对女主人公是极其冷漠的),没有经济保障,这一切让他惶惶不安,使他对氓的依附理所当然的有增无减。而长年的贫困,过重的家庭负担,也使氓变了。他不再是曾经那个淳朴憨厚的氓了,他变得暴虐不堪。他毫无顾及妻子的感情四处寻欢作乐,甚至对深爱他的妻子使用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198))他之所以如此放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经济生活上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久而久之,两人的婚姻已经从情感上的契合转向经济上的依附。如果女主人公有一定的经济权,那么他们的婚姻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最初尚且还过得去,可一旦涓生失去了工作,两人没了经济来源,一切都变为了空谈。涓生是子君所有的依靠,一旦涓生没有供养她的能力,她就陷入了无限的困境中。正如涓生所说的那样:“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4](155)在这话语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子君在失去经济依附后的恐惧。而此时的涓生,亦对子君增加了不少的不满与厌烦。以其说两人情感上的背离,还不如说是经济因素迫使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当子君离开时,将仅有的几十枚铜元留给涓生,叫他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其中是何其悲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活的需要排在首位。人要生存,首先应该解决生活问题,生活都解决不了,自然谈不上感情。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告诉我们,无论是古还是今,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婚姻的自主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这其中,特别是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婚姻自主,必须先要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独立的地位,而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1时代的悲剧

《卫风·氓》写作于周代。那时,婚礼在先秦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西周婚礼主要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与此同时,周人认为八月是阴阳交会的时候,所以婚礼一般都在八月。由于社会礼俗的制约,男女婚配都必须得依礼而行,否则就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氓》中男女主人公从小相识,青梅竹马,长大后谈婚论嫁也是理所当然。可氓在向女方请期时,并不是宜婚礼的秋季,故遭到拒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196)

)可是出于对氓的爱,出

于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女主人公最终还是答应了氓的求婚。众所周知,没有经过正规礼俗程序而形成的婚姻关系,在那时侯,是得不到世人的祝福的。

《伤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封建专制刚刚结束的中华民国。虽然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可仍然退却不了几千年来烙下来的封建色彩。“民国时期是中国礼仪习俗十分混乱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传播,西方礼仪已经传入,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广泛存在,也使封建的传统礼仪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婚礼也是如此。”[3]子君和涓生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如果他们经过正常的礼俗完婚,那么他们的婚姻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可是他们选择了同居这种自主的婚姻方式。面对涓生同居的请求,子君是不安的,也是心喜的,尽管知道世俗不会允许他们,可“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干他能算个什么东西呢?”

[4](147)

他甚至和他的叔父闹开了,而涓生也同自己的几个朋

友绝了交……

千载岁月,淘尽了一个个王朝,一代代风流,却洗不去千百

3情感的悲剧

《氓》中男女主人公总是和氓在一起欢乐嬉戏,无比快乐。

作者简介:张燕(1986—)女,四川隆昌,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 32. 文学界

文学评论

《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5]他们在一起度过无数快乐时光。但自从女主人公嫁入夫家,她想做一个好妻子,于是早起晚睡,整日劳作,数年如一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198))女主人公将所有对氓的爱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家庭劳作当中,再也没有时间和氓共度欢乐时光,更没有夫妻间真诚的沟通。这让氓感到婚后的无聊。婚前婚后,天上地下,让他无比失望。女主人公自以为没有过错。殊不知,正是因为自己太注重劳作,忽略了丈夫的感受,才让她和氓之间产生了隔膜,导致其感情的转移。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同居前曾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4](146)

人言可畏,世事艰难,但她还是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的。“民国时期城市不少市民不再视离婚为异端,尤其是知识分子观念更为激进………一般市民的观念也有了转变。”[7]可子君选择了死去,一旦失去爱情,那个无畏的子君竟变得如此怯懦。试想她勇敢的去面对他婚姻中的问题,那么她和涓生还是有可能言归于好或者重新生活的。而涓生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知识青年,对个性解放、家庭婚姻理解得很肤浅。他善良,却也无耻:“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4](159)他将所有的痛苦与责任都推给了子君,推给了家。但事实是他自己无法承担起社会的压力。当他不爱子君时,勇士一般的说出了真实,他又再一次不假思索的把所有痛苦给了子君。他是可鄙的,也是可悲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涓生,才有了子君的悲剧。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青年男人在追求自主婚姻的过程中难免有些不够冷静。女性传统中的阴柔一面使他们在婚姻中过高的看中爱情的地位,在婚后,普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正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2](197)。一旦失去爱情,他们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氓》和《伤逝》中的男主人公,也都没能进到做丈夫的义务,很好的为爱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自主追求爱情破产后,他们都自私的选择了放弃,把无尽的痛苦留给了别人。

在涓生眼

里,子君曾是一个可以和他一起在理想的天堂里徜徉的伴侣。可同居后,他们再也没有昔日的促膝长谈了。子君每天忙于家务,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更何况读书和散步。这让涓生很不快活,渐渐地,家便成了地狱,没有刚同居时的激情,涓生整日想逃离有子君的那个家而呆在阅书室。当子君为整日的衣食而忧之际,他没有察觉到涓生要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情感上的知己。

无论是在《氓》中还是在《伤逝》中,两个昔日追求自主爱情的勇敢女性,都逃不开中国传统礼教对“为人妻”要求的束缚。认为做妻子的,只要把丈夫在生活上伺候得妥妥当当便是成功,无论是周代还是民国,这种思想在中国妇女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而对丈夫而言,他们对妻子要求的却总是太多,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情感上的。平凡的生活埋葬了伟大的爱情,一旦妻子不能如他们所愿,丈夫们的感情就会发生背离。那些追逐自由感情的人们,殊不知,爱情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再汹涌的爱情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消磨耗尽,如果爱变成了一种麻木,那么婚姻注定走向死亡。

5其他原因

当然,婚姻失败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就《氓》而言,值得研究的是女主人公可能无子。女子被弃,最放心不下的无非是自己的子女,但全诗没有一处提到了子女。在那个时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而《氓》中女主人公没有生育,这也成为她被抛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殊不知,有子无子是夫妻双方的事。此外,女主人公被弃,娘家人也没有出来为他讨个说法……这些都加剧了这段婚姻的失败。

《伤逝》中,涓生认为子君还可以去追求新的生活,所以说出了真实,这直接导致他们婚姻的死亡。而在他们婚姻破产时,子君的父亲仅仅是将子君接了回去,并没有跟涓生做任何交流,更没有做过任何积极的挽留……

4性格和观念的悲剧

《氓》中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可是正是这样,也使他缺乏独立的品格和自信的精神,也注定他自主追求爱情的失败。(“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197)

) 在

这温情的背后,掩藏不住的是他对氓的过分的留恋和依赖。婚后,他成为氓从身体到人格的附属品。在被休弃时,女主人公是很不自信的。面对那个无情的丈夫的休弃,她仅一句“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一心认为自己已年老色衰,不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才被休弃。如果《氓》中女主人公能更加自信的去坚守自己的婚姻,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氓,唤起丈夫对她曾经的爱,那么她有可能重新获得婚姻的幸福。但她没有,她只是自怨自艾。而文中的氓,也由一个淳朴的人变为一个品行不端的男子。家庭的贫苦,婚后生活的无趣,妻子的日渐色衰,让他变得暴虐不堪,他不再爱自己的妻子,他行为无准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198)

6结语

两个不同时代的自主追求婚姻,两个相同的爱情悲剧。自主追求幸福并没有错,但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段成功的婚姻离不开时代,经济,婚姻观,感情,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无论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对于自主婚姻,我们都要冷静的对待。只有看清楚了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幸福的婚姻。

参考文献:

[1]关永礼. 白话十三经. 昏义[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年

(980)

)他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对于这一切,他毫无

顾及,因为他在婚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他让妻子陷入这不幸的婚姻旋涡,日日夜夜,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

《伤逝》中,子君看似一个冲破束缚的女子,但她也不过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她曾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4](147),那是多么骄傲的语言。但她所有的勇气不是来自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源于爱情的力量。对她而言,婚姻也只不过是一种寄托。当勇气在平凡的生活中消磨殆尽,她只能在无奈的现实和往日的美好之间徘徊游离。渐渐地,她也与中国的小市民别无他二。路遥曾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 人才活得更为充实”。[6]那的确不错,但人要过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当涓生说出不爱他的真实后,她离开了,回到了父亲的家。尽管

[2]蓝菊荪. 诗经国风今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3]史全生. 中华民国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41)[4]鲁迅. 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报社出版社,1959年

[5]关永礼. 白话十三经·周礼[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年

(477)

[6]路遥. 路遥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47)

[7]陈蕴茜. 叶青. 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J].近代史研究. 1998年(6):198-222

文学界. 33

.

文学评论

《卫风·氓》与《伤逝》婚姻悲剧比较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各自讲述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作为两个相去甚远经济﹑的自主婚姻悲剧,虽然它们相隔数千年,但通过对时代﹑性格等诸方面因素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部作品都道出了古今中国自主婚姻失败的一些共同根源,故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氓; 伤逝; 婚姻悲剧; 比较; 研究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4-0032-02

《诗经·卫风·氓》是我国较早的一首爱情叙事诗。而《伤逝》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同样是写爱情,一个描写的是在遥远的周代,一个述说的是在离我们不远的民国。虽然两者相隔数千年,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笔者却认为两篇作品都道出了古今中国自主婚姻失败的一些共同之处,故将其比较,以探讨其悲剧根源。

年来人们在婚姻自主问题上的种种桎梏。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周代,还是封建社会的民国,自主追求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人们划上了一个否定的符号。对婚姻自主的追求,触动了卫道者们,在他们眼中,爱情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应允的准线,就会被视为离经叛道,遭到社会的孤立。一段婚姻,仅凭两个相爱的人去同整个社会作战,他们胜利的几率太少了。得不到世人祝福的婚姻,也注定会在生活中四处碰壁。

2经济的悲剧

经济因素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附属品已是社会普遍现象。《氓》中女主人公便是亦然。女主人公嫁入氓家,多年过着贫穷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197)

)。多年的劳作让她日渐色衰,没有娘家人做后盾(从背弃后

的生活,我们不难看出,娘家人对女主人公是极其冷漠的),没有经济保障,这一切让他惶惶不安,使他对氓的依附理所当然的有增无减。而长年的贫困,过重的家庭负担,也使氓变了。他不再是曾经那个淳朴憨厚的氓了,他变得暴虐不堪。他毫无顾及妻子的感情四处寻欢作乐,甚至对深爱他的妻子使用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198))他之所以如此放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经济生活上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久而久之,两人的婚姻已经从情感上的契合转向经济上的依附。如果女主人公有一定的经济权,那么他们的婚姻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最初尚且还过得去,可一旦涓生失去了工作,两人没了经济来源,一切都变为了空谈。涓生是子君所有的依靠,一旦涓生没有供养她的能力,她就陷入了无限的困境中。正如涓生所说的那样:“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4](155)在这话语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子君在失去经济依附后的恐惧。而此时的涓生,亦对子君增加了不少的不满与厌烦。以其说两人情感上的背离,还不如说是经济因素迫使他们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当子君离开时,将仅有的几十枚铜元留给涓生,叫他去维持较久的生活,这其中是何其悲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活的需要排在首位。人要生存,首先应该解决生活问题,生活都解决不了,自然谈不上感情。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告诉我们,无论是古还是今,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婚姻的自主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这其中,特别是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婚姻自主,必须先要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独立的地位,而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1时代的悲剧

《卫风·氓》写作于周代。那时,婚礼在先秦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西周婚礼主要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与此同时,周人认为八月是阴阳交会的时候,所以婚礼一般都在八月。由于社会礼俗的制约,男女婚配都必须得依礼而行,否则就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氓》中男女主人公从小相识,青梅竹马,长大后谈婚论嫁也是理所当然。可氓在向女方请期时,并不是宜婚礼的秋季,故遭到拒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196)

)可是出于对氓的爱,出

于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女主人公最终还是答应了氓的求婚。众所周知,没有经过正规礼俗程序而形成的婚姻关系,在那时侯,是得不到世人的祝福的。

《伤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封建专制刚刚结束的中华民国。虽然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可仍然退却不了几千年来烙下来的封建色彩。“民国时期是中国礼仪习俗十分混乱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传播,西方礼仪已经传入,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广泛存在,也使封建的传统礼仪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婚礼也是如此。”[3]子君和涓生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如果他们经过正常的礼俗完婚,那么他们的婚姻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可是他们选择了同居这种自主的婚姻方式。面对涓生同居的请求,子君是不安的,也是心喜的,尽管知道世俗不会允许他们,可“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干他能算个什么东西呢?”

[4](147)

他甚至和他的叔父闹开了,而涓生也同自己的几个朋

友绝了交……

千载岁月,淘尽了一个个王朝,一代代风流,却洗不去千百

3情感的悲剧

《氓》中男女主人公总是和氓在一起欢乐嬉戏,无比快乐。

作者简介:张燕(1986—)女,四川隆昌,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 32. 文学界

文学评论

《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5]他们在一起度过无数快乐时光。但自从女主人公嫁入夫家,她想做一个好妻子,于是早起晚睡,整日劳作,数年如一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198))女主人公将所有对氓的爱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家庭劳作当中,再也没有时间和氓共度欢乐时光,更没有夫妻间真诚的沟通。这让氓感到婚后的无聊。婚前婚后,天上地下,让他无比失望。女主人公自以为没有过错。殊不知,正是因为自己太注重劳作,忽略了丈夫的感受,才让她和氓之间产生了隔膜,导致其感情的转移。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同居前曾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4](146)

人言可畏,世事艰难,但她还是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的。“民国时期城市不少市民不再视离婚为异端,尤其是知识分子观念更为激进………一般市民的观念也有了转变。”[7]可子君选择了死去,一旦失去爱情,那个无畏的子君竟变得如此怯懦。试想她勇敢的去面对他婚姻中的问题,那么她和涓生还是有可能言归于好或者重新生活的。而涓生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知识青年,对个性解放、家庭婚姻理解得很肤浅。他善良,却也无耻:“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4](159)他将所有的痛苦与责任都推给了子君,推给了家。但事实是他自己无法承担起社会的压力。当他不爱子君时,勇士一般的说出了真实,他又再一次不假思索的把所有痛苦给了子君。他是可鄙的,也是可悲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涓生,才有了子君的悲剧。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青年男人在追求自主婚姻的过程中难免有些不够冷静。女性传统中的阴柔一面使他们在婚姻中过高的看中爱情的地位,在婚后,普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正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2](197)。一旦失去爱情,他们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氓》和《伤逝》中的男主人公,也都没能进到做丈夫的义务,很好的为爱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自主追求爱情破产后,他们都自私的选择了放弃,把无尽的痛苦留给了别人。

在涓生眼

里,子君曾是一个可以和他一起在理想的天堂里徜徉的伴侣。可同居后,他们再也没有昔日的促膝长谈了。子君每天忙于家务,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更何况读书和散步。这让涓生很不快活,渐渐地,家便成了地狱,没有刚同居时的激情,涓生整日想逃离有子君的那个家而呆在阅书室。当子君为整日的衣食而忧之际,他没有察觉到涓生要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情感上的知己。

无论是在《氓》中还是在《伤逝》中,两个昔日追求自主爱情的勇敢女性,都逃不开中国传统礼教对“为人妻”要求的束缚。认为做妻子的,只要把丈夫在生活上伺候得妥妥当当便是成功,无论是周代还是民国,这种思想在中国妇女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而对丈夫而言,他们对妻子要求的却总是太多,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情感上的。平凡的生活埋葬了伟大的爱情,一旦妻子不能如他们所愿,丈夫们的感情就会发生背离。那些追逐自由感情的人们,殊不知,爱情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再汹涌的爱情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消磨耗尽,如果爱变成了一种麻木,那么婚姻注定走向死亡。

5其他原因

当然,婚姻失败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就《氓》而言,值得研究的是女主人公可能无子。女子被弃,最放心不下的无非是自己的子女,但全诗没有一处提到了子女。在那个时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而《氓》中女主人公没有生育,这也成为她被抛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殊不知,有子无子是夫妻双方的事。此外,女主人公被弃,娘家人也没有出来为他讨个说法……这些都加剧了这段婚姻的失败。

《伤逝》中,涓生认为子君还可以去追求新的生活,所以说出了真实,这直接导致他们婚姻的死亡。而在他们婚姻破产时,子君的父亲仅仅是将子君接了回去,并没有跟涓生做任何交流,更没有做过任何积极的挽留……

4性格和观念的悲剧

《氓》中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可是正是这样,也使他缺乏独立的品格和自信的精神,也注定他自主追求爱情的失败。(“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197)

) 在

这温情的背后,掩藏不住的是他对氓的过分的留恋和依赖。婚后,他成为氓从身体到人格的附属品。在被休弃时,女主人公是很不自信的。面对那个无情的丈夫的休弃,她仅一句“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一心认为自己已年老色衰,不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才被休弃。如果《氓》中女主人公能更加自信的去坚守自己的婚姻,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氓,唤起丈夫对她曾经的爱,那么她有可能重新获得婚姻的幸福。但她没有,她只是自怨自艾。而文中的氓,也由一个淳朴的人变为一个品行不端的男子。家庭的贫苦,婚后生活的无趣,妻子的日渐色衰,让他变得暴虐不堪,他不再爱自己的妻子,他行为无准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198)

6结语

两个不同时代的自主追求婚姻,两个相同的爱情悲剧。自主追求幸福并没有错,但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段成功的婚姻离不开时代,经济,婚姻观,感情,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无论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对于自主婚姻,我们都要冷静的对待。只有看清楚了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幸福的婚姻。

参考文献:

[1]关永礼. 白话十三经. 昏义[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年

(980)

)他甚至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对于这一切,他毫无

顾及,因为他在婚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他让妻子陷入这不幸的婚姻旋涡,日日夜夜,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

《伤逝》中,子君看似一个冲破束缚的女子,但她也不过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她曾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4](147),那是多么骄傲的语言。但她所有的勇气不是来自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源于爱情的力量。对她而言,婚姻也只不过是一种寄托。当勇气在平凡的生活中消磨殆尽,她只能在无奈的现实和往日的美好之间徘徊游离。渐渐地,她也与中国的小市民别无他二。路遥曾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 人才活得更为充实”。[6]那的确不错,但人要过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当涓生说出不爱他的真实后,她离开了,回到了父亲的家。尽管

[2]蓝菊荪. 诗经国风今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3]史全生. 中华民国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41)[4]鲁迅. 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报社出版社,1959年

[5]关永礼. 白话十三经·周礼[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年

(477)

[6]路遥. 路遥文集. 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47)

[7]陈蕴茜. 叶青. 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J].近代史研究. 1998年(6):198-222

文学界. 33

.


相关内容

  • _伤逝_主题浅谈
  • 2002年第3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4卷第3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 3,2002(Vol. 4. No. 3) 文学视角 <伤逝>主题浅谈 齐剑英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110032) Ξ [摘 要] & ...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朱玉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 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 ...

  •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谢越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4班 [**************])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

  •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但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 涓生 子君 爱情悲剧 ...

  • 大学语文论文
  • 论文题目 摘 要 <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 ...

  • 现代中国婚恋观
  • 时代.身份与婚姻 --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 江春艳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 指导教师:傅华 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 ...

  • 伤逝的中心思想
  • 鲁迅中心思想 <伤逝>的主旨决非仅限于讨论或强调经济问题. 虽然经济问题在情节层面上对于<伤逝>的男女主人公确实显得至关重要.子君与涓生冲破俗世樊篱,"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但迫于一连串的生计威胁和涓生失业的打击,这个小家庭终归破裂,子君 ...

  •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 ...

  •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 论文题目: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地区 2005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层次 姓名:罗朝慧 学号:2005002 [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鲁迅创作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鲁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