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解疑

(解疑)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应该说明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主要是从生产角度考察一国经济领土上本国和外国居民的经济活动规模和水平,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则主要是从收入角度考察一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全部收入状况,二者考察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分配过程: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用和农民或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它属于生产者及其家属个人消费所需的必要产品;另一部分是生产单位和社会的纯收入,包括上缴国家的税金和利润、支付的利息和企业税后利润、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属于国民收人扣除必要产品后的剩余。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要正确规定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之间的比例,影响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的生产额、构成和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等。其次要正确规定国家和生产单位间对剩余产品的分割比例再次就是要正确制定适当的工资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来保证上述两个比例关系的实现。

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通过再分配所获得的收入 称为派生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预算,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补贴、支付非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②信贷。以偿还为条件,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贷放给使用单位来实现再分配的过程。③价格。国家通过指令性价格、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

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此外,各种劳务付费、居民之间的馈赠、生产单位直接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也可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后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报酬,如工资和薪金是对付出劳动的报酬,租金和赁金是对提供地产或者一段时间内转让其他实物资本的回报,提供货币就能得到利息等,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生产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包括收入税、财产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转移收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于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㈡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

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分配使用:国民收入在生产出来以后,要进行分配。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参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从事活动的人,如国家行政人员、军人、文化和艺术工作者、教师、医务人员等,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和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各部分人、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最终收入,最后作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分别用于消费和积累。)

三、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把按劳分配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相混淆。

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由于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可分配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

在我国,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内的分配方式。

(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2)实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须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地区生

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有所差别。我国现阶段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悬殊,又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

(解疑)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应该说明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主要是从生产角度考察一国经济领土上本国和外国居民的经济活动规模和水平,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则主要是从收入角度考察一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全部收入状况,二者考察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分配过程: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费用和农民或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它属于生产者及其家属个人消费所需的必要产品;另一部分是生产单位和社会的纯收入,包括上缴国家的税金和利润、支付的利息和企业税后利润、利润留成或公积金、公益金等,属于国民收人扣除必要产品后的剩余。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面的经济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要正确规定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之间的比例,影响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的生产额、构成和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等。其次要正确规定国家和生产单位间对剩余产品的分割比例再次就是要正确制定适当的工资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来保证上述两个比例关系的实现。

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通过再分配所获得的收入 称为派生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预算,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补贴、支付非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②信贷。以偿还为条件,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贷放给使用单位来实现再分配的过程。③价格。国家通过指令性价格、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

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 配。此外,各种劳务付费、居民之间的馈赠、生产单位直接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也可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后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报酬,如工资和薪金是对付出劳动的报酬,租金和赁金是对提供地产或者一段时间内转让其他实物资本的回报,提供货币就能得到利息等,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生产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包括收入税、财产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转移收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于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㈡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

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分配使用:国民收入在生产出来以后,要进行分配。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参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从事活动的人,如国家行政人员、军人、文化和艺术工作者、教师、医务人员等,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和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各部分人、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最终收入,最后作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分别用于消费和积累。)

三、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把按劳分配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相混淆。

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由于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可分配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

在我国,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内的分配方式。

(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2)实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须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地区生

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有所差别。我国现阶段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悬殊,又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


相关内容

  • 第八课 共同描绘美好未来
  • 第八课 共同描绘美好未来(九年级) 第一框 共同理想 共同使命 课型:新授 主备人:李秀娣 审核人: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 欣赏配乐诗朗诵<理想>,作者是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

  • 邮政局办公室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 邮政局办公室主任个人述职报告 本人xxxx,现任xxxx市xxxxxxxx局办公室主任。 今年上半年,本人按照市局“加快改革、创新机制、优化结构、良性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思路为指南,贯彻党委xxxx的工作重点,主抓文秘、财务、人事、劳资、后勤等管理工作,能努力做好每项工作,配合行政,以保障和服务于生产 ...

  • 邮政局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 本人xxxx,现任xxxx市xxxxxxxx局办公室主任. 今年上半年,本人按照市局"加快改革.创新机制.优化结构.良性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思路为指南,贯彻党委xxxx的工作重点,主抓文秘.财务.人事.劳资.后勤等管理工作,能努力做好每项工作,配合行政,以保障和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中 ...

  • 不断提高税务机关"三个服务"水平(王 军)
  • 不断提高税务机关"三个服务"水平 王 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3日   12 版)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为民"的要求落实到税务系统和税收工作中,就是要通 ...

  • 实施困难职工家庭救助促进"和谐矿区"建设
  • 实施困难职工家庭救助 促进"和谐矿区"建设 [摘要]:要充分认识加强帮扶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帮扶中心建设摆上工会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急困难职工之所急,帮困难职工之所需,促进"和谐矿区"建设 [关键词]: 帮扶中心 困难职工 资金筹措 中图 ...

  • 浅谈基层党支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 浅谈基层党支部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摘要:企业基层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之一, 要深入实 际解决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 和谐, 这不仅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也是企业党建工作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电力体制; 基层党支部; 企业改制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 ...

  • 特殊普通合伙制
  • <中国会计报>:特殊普通合伙制扑面而来 会计师事务所迎来"化蝶"时刻 当前形势下,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在决策机制.股东限制.质量控制.税收政策等方面均日渐显现出其制度弊端,难以满足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发展的形势需要. 特殊普通合伙制扑面而来 会计师事务所迎来" ...

  • 大学班团委计划书
  • 行政1101班委计划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个班集体,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各个班委的精心计划,认真工作.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班级的学风建设.凝聚力建设.纪律建设.针对各班委工作的不同分配,我们计划在这学期内开展以下工作: 1. 将在11月份 ...

  • 2016年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展
  • 2016年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展 策 划 书 制作人:袁佳瑶 目录 一.办展市场环境分析-------------------------------------------------2 二.展会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