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联崛起的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反思美国、苏联崛起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社会结构的完善和高度有序是国家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这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苏联;中国;大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5-0074-04      1500年以来,有九个国家相继崛起为世界性大国。时至今日,其中大多数国家相对衰落或绝对衰落了,只有极个别国家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些国家中,苏联、美国的崛起历程最值得反思。苏联的崛起可谓昙花一现,其后继者仍困难重重。美国作为后起之秀,不是一时的崛起,而是持续崛起,并保持领先势头。大国崛起的历程说明:一个大国,一时的崛起或许不难,难的是持续的崛起。这些大国既然都能够崛起,说明它们在崛起的历程中,具备了某种共同因素,或者说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必要条件,国家才能崛起。但是只有美国做到了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说明它比别的大国具备了某种特殊因素,或者说是大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那么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大国持续性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的充要条件又是什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笔者试图从美国、苏联的崛起历程中获得答案。      一、美、苏的崛起及其必要条件      美国原是殖民地,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860年,美国已修筑了3万多英里铁路,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不过这一时期,美国仍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凯歌高奏。到1894年,美国最终完成了工业化,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凌驾英国、法国、德国之上,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开始成型。1901~1945年,是美国经济的调整期。一方面,美国经济继续发展,私人公司仍然不断扩张壮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使得美国政府开始卷入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世界,美国经济陷入瘫痪。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一半,农业生产下降30%。失业人数最高时达到1700多万。危机使得美国被迫实行新政,政府开始更深入、更全面地干预经济。在新政的干预下,美国经济有所恢复,危机得以缓解。二战的爆发,使得美国经济再次走向繁荣。二战后至今,是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其经济实力处于一种颠峰状态。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一半,黄金储量占世界60%,美国开始利用其强大的实力创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整个50年代,美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6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东北部地区的高科技革命向西部、南部推进。60年代后期,受困于越南战争、社会运动、种族矛盾,美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在不断降低。70年代,美国和世界其他工业国家一样,长期陷入经济的膨胀危机而不能自拔,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下降为25%。80年代,在里根经济学说指导下,美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的增长。1981~1988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最高时经济增长率达到7%,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的阴影和怪圈。90年代至今,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美国首先进入信息社会,率先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电子工程、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信息软件、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工业也在技术改造中恢复了竞争力,得到生存与发展。美国几近实现经济低通胀,持续稳定发展的理想状态,开创了世界新经济的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开始恢复国民经济。1925年年底,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上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从1926年起,联共(布)中央领导苏联人民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苏联就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13年的42.1%上升为77.4%,并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根本改变了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2.6%增为1937年的近10%。1941~1945年,苏联实行了战时经济体制。1944年苏联战时工业达到高潮,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比1940年增长4%,军事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212%。但是,1945年,苏联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40年的83%、1941年的90%;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40年的92%、1941年的94%;农业总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60%。因此,战争结束后,1945年的苏联在军事上是一个巨人,但在经济上已沦为一个丧失了生活必需品的穷汉。随着租借物资供应的中断和苏联因美国附加的政治条件而拒绝接受美国的金钱,苏联就又恢复使用它在1926年后利用本国资源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老办法:继续强调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发展运输业,从而给消费品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损害,并且自然地将军事开支从战时水平上削减下来。结果,苏联在克服了最初遇到的困难后,在重工业方面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经济奇迹”,其重工业产量在1945~1950年间增长了近1倍。195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进一步巩固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也使苏联成为当时惟一能挑战美国的国家。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1951~1953年平均在13%以上。然而赫鲁晓夫上台后,工业增长速度日趋下降。从1954年到1975年,只有8年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上一年,1年的速度与上一年相同,低于上年的却有12年,占半数以上,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以至于到70年代末期每年只增加3%~4%。到了80年代,虽然进行了经济改革,但苏联经济依然相对停滞。正如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所说:“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结果不仅党纲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未能实现,甚至第九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的较低的目标也未能实现。这一时期,我们的社会发展计划未得到贯彻执行。科学、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服务也发展缓慢。我们后来虽然进行过努力,但未能完全扭转形势。工业技术、石油、煤炭业、电机工程业、黑色金属业和化学工业的基本建设严重停滞不前。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未能达到。”随着苏联的解体,它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也困难重重,苏联时期的风光不在。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序中的提升,是苏联、美国崛起的表现形式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崛起。但事实又不这么简单。面对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下

滑,为什么美国能进行自我调整,成功地走出了滞胀的阴影,使生产力再次获得极大发展,从而支撑美国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而苏联却盛极而衰呢?那么,支撑一个国家持续崛起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二、美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      受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人们认为,任何一种生产力,无论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还是现实地存在着的,无论是低级原始的,还是高级现代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无非是人和物两个方面,包含着人和自然、人和生产工具等矛盾。而人和物的矛盾都集中地表现为需要同满足需要的矛盾。需要同满足的手段永远是一同发展的,人类面前有一个永远不能满足的实践对象世界,因而人们劳动创造的动因客观上是永恒的、不竭的,它激发着人类为满足需要不断生产,发展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构成了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必然性和最活跃、最革命的本性。但苏联崛起、衰落的历程就有力地驳斥了这种传统观点。为什么在有的国家生产力能获得持续发展,而在有的国家却相反?为什么技术创新在有的国家层出不穷,而在有的国家却寥若晨星?常识和事实告诉我们,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人们的需要及由需要所构成的体系是不一样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受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完善和高度有序。这是美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也是与苏联最大的区别。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一个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化与整合,因而较快地建立起现代社会发展动力机制,较顺利地完成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世界大国。在美国尚未成为独立国家之前,它就已经从英国那里继承了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传统,并进行了长期的自治实践,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法治环境,形成了多元文化。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外来的羁绊;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奔跑,并逐渐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建成了马克思所说的“最完善的”现代国家。美国高度有序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结构信息量,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形成了巨大的创新能力,使美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协同动力机制,并不断强化,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美国社会结构的宏观有序程度远远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社会的文化结构的多元性更为突出。不同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技能,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促进了美国社会要素的多样化。不同的人群和不同要素与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联系,这又给美国社会带来新的要素和新的信息。这对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潮水般涌进来的移民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被称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斯莱特来美之前在英国工厂里工作多年,他熟悉英国的纺织机和英国工厂的管理方法,他的到来,使美国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和工厂管理制度。以致有人认为,是斯莱特为美国带来了工业革命。蒸汽轮船的发明家富尔顿祖籍英国;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则来自苏格兰;大发明家爱迪生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他的祖父是荷兰人,外祖父是苏格兰人;而美国制鞋工业的发展主要得力于黑人马泽利格所发明的上鞋机。   各种民族、宗教和文化相聚美国,为各方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大好机会。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彼此间能取长补短,也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创新能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正是那些异端邪说激发了知识上的挑战,并使人们始终保持一种受教育的欲望。”美国的创新能力增长之快,创新成果之多,其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化是功不可没的。在美国,汇集了全世界最奇妙和最纷杂的思想、最聪明和最零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这比起那些政教合一的社会,人们都按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按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去处理问题的社会要复杂得多。在政教合一的社会里,人们都是一个思想模子扣出来的,由这样的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结构,与由单一的铁元素所构成的铁器在结构上又有何本质区别?它缺乏创新性,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不是很自然吗?反之,构成美国社会的则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各色各样的人,由此构成的社会结构与人体又有何区别?它的结构比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要复杂得多,功能要强大得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总之,美国之所以不仅能崛起,而且能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建立了高度有序的社会结构,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动力机制。   而十月革命虽然改变了俄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性质,但其社会结构并没有得到全面改造。当时的苏联人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电气化+苏维埃政权”即等于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时已成现实,剩下的目标就只有工业化了。而社会结构的改造,即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社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却被忽视了,这恰恰是一个大国持续崛起的精髓。苏联凭借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和规模巨大的政治动员,使其不仅能从农民那里攫取大量的资金,还能引进西方大量的资金、技术、机器和设备,充分利用其工业化的后发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模仿效益。但同时,苏联的社会结构也就因此被改造得越来越简单、封闭。其结果是文化结构的无序状态的持久化。苏联的思想文化被高度垄断,社会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全国的舆论最后统一于斯大林等国家领导人。一切外来的思想、学术都被贴上了阶级斗争的标签,科学领域只有一个声音。国家和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新思想、新主张还没有发芽就枯萎了。产权结构、经济结构被改造得极其简单。农村统统变为国有农场、集体农庄。工商业则全面实行国有制。产权单一、僵硬导致经济组织的封闭落后。各个企业都有自己完备的服务体系。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经济体制的再版。这种社会结构虽然能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一时崛起,但它无法使其持续崛起,它不能对自身进行分化整合。这种单一的社会结构只能靠模仿为生,而不能创新。一旦模仿的潜力耗尽,它的根本弊病就暴露出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直线上升,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我们不仅希望中国能崛起,更希望中国能持续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美国的经验和苏联的教训警醒我们: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实现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现代社会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有序性的特征,社会各个层次通过充分的分化与整合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宏观结构,相互之间才有可能实现相互协同、良性互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各个部分所没有的协同力,从而使社会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国家的持续崛起。      责任编辑:王 超

  摘要:反思美国、苏联崛起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社会结构的完善和高度有序是国家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这也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苏联;中国;大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5-0074-04      1500年以来,有九个国家相继崛起为世界性大国。时至今日,其中大多数国家相对衰落或绝对衰落了,只有极个别国家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些国家中,苏联、美国的崛起历程最值得反思。苏联的崛起可谓昙花一现,其后继者仍困难重重。美国作为后起之秀,不是一时的崛起,而是持续崛起,并保持领先势头。大国崛起的历程说明:一个大国,一时的崛起或许不难,难的是持续的崛起。这些大国既然都能够崛起,说明它们在崛起的历程中,具备了某种共同因素,或者说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必要条件,国家才能崛起。但是只有美国做到了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说明它比别的大国具备了某种特殊因素,或者说是大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那么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大国持续性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的充要条件又是什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笔者试图从美国、苏联的崛起历程中获得答案。      一、美、苏的崛起及其必要条件      美国原是殖民地,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860年,美国已修筑了3万多英里铁路,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不过这一时期,美国仍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凯歌高奏。到1894年,美国最终完成了工业化,其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凌驾英国、法国、德国之上,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开始成型。1901~1945年,是美国经济的调整期。一方面,美国经济继续发展,私人公司仍然不断扩张壮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使得美国政府开始卷入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世界,美国经济陷入瘫痪。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一半,农业生产下降30%。失业人数最高时达到1700多万。危机使得美国被迫实行新政,政府开始更深入、更全面地干预经济。在新政的干预下,美国经济有所恢复,危机得以缓解。二战的爆发,使得美国经济再次走向繁荣。二战后至今,是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其经济实力处于一种颠峰状态。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一半,黄金储量占世界60%,美国开始利用其强大的实力创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整个50年代,美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6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东北部地区的高科技革命向西部、南部推进。60年代后期,受困于越南战争、社会运动、种族矛盾,美国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在不断降低。70年代,美国和世界其他工业国家一样,长期陷入经济的膨胀危机而不能自拔,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下降为25%。80年代,在里根经济学说指导下,美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的增长。1981~1988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最高时经济增长率达到7%,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的阴影和怪圈。90年代至今,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美国首先进入信息社会,率先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电子工程、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信息软件、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工业也在技术改造中恢复了竞争力,得到生存与发展。美国几近实现经济低通胀,持续稳定发展的理想状态,开创了世界新经济的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开始恢复国民经济。1925年年底,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上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从1926年起,联共(布)中央领导苏联人民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苏联就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13年的42.1%上升为77.4%,并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根本改变了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2.6%增为1937年的近10%。1941~1945年,苏联实行了战时经济体制。1944年苏联战时工业达到高潮,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比1940年增长4%,军事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212%。但是,1945年,苏联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40年的83%、1941年的90%;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40年的92%、1941年的94%;农业总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60%。因此,战争结束后,1945年的苏联在军事上是一个巨人,但在经济上已沦为一个丧失了生活必需品的穷汉。随着租借物资供应的中断和苏联因美国附加的政治条件而拒绝接受美国的金钱,苏联就又恢复使用它在1926年后利用本国资源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老办法:继续强调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发展运输业,从而给消费品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损害,并且自然地将军事开支从战时水平上削减下来。结果,苏联在克服了最初遇到的困难后,在重工业方面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经济奇迹”,其重工业产量在1945~1950年间增长了近1倍。195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进一步巩固了世界强国的地位,也使苏联成为当时惟一能挑战美国的国家。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1951~1953年平均在13%以上。然而赫鲁晓夫上台后,工业增长速度日趋下降。从1954年到1975年,只有8年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上一年,1年的速度与上一年相同,低于上年的却有12年,占半数以上,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以至于到70年代末期每年只增加3%~4%。到了80年代,虽然进行了经济改革,但苏联经济依然相对停滞。正如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所说:“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结果不仅党纲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未能实现,甚至第九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的较低的目标也未能实现。这一时期,我们的社会发展计划未得到贯彻执行。科学、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服务也发展缓慢。我们后来虽然进行过努力,但未能完全扭转形势。工业技术、石油、煤炭业、电机工程业、黑色金属业和化学工业的基本建设严重停滞不前。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未能达到。”随着苏联的解体,它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也困难重重,苏联时期的风光不在。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序中的提升,是苏联、美国崛起的表现形式和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崛起。但事实又不这么简单。面对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下

滑,为什么美国能进行自我调整,成功地走出了滞胀的阴影,使生产力再次获得极大发展,从而支撑美国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而苏联却盛极而衰呢?那么,支撑一个国家持续崛起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二、美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      受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人们认为,任何一种生产力,无论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还是现实地存在着的,无论是低级原始的,还是高级现代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无非是人和物两个方面,包含着人和自然、人和生产工具等矛盾。而人和物的矛盾都集中地表现为需要同满足需要的矛盾。需要同满足的手段永远是一同发展的,人类面前有一个永远不能满足的实践对象世界,因而人们劳动创造的动因客观上是永恒的、不竭的,它激发着人类为满足需要不断生产,发展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构成了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必然性和最活跃、最革命的本性。但苏联崛起、衰落的历程就有力地驳斥了这种传统观点。为什么在有的国家生产力能获得持续发展,而在有的国家却相反?为什么技术创新在有的国家层出不穷,而在有的国家却寥若晨星?常识和事实告诉我们,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人们的需要及由需要所构成的体系是不一样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受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完善和高度有序。这是美国持续崛起的充要条件,也是与苏联最大的区别。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一个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化与整合,因而较快地建立起现代社会发展动力机制,较顺利地完成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世界大国。在美国尚未成为独立国家之前,它就已经从英国那里继承了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传统,并进行了长期的自治实践,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良好的法治环境,形成了多元文化。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外来的羁绊;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奔跑,并逐渐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建成了马克思所说的“最完善的”现代国家。美国高度有序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结构信息量,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形成了巨大的创新能力,使美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协同动力机制,并不断强化,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美国社会结构的宏观有序程度远远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社会的文化结构的多元性更为突出。不同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技能,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促进了美国社会要素的多样化。不同的人群和不同要素与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联系,这又给美国社会带来新的要素和新的信息。这对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潮水般涌进来的移民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被称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斯莱特来美之前在英国工厂里工作多年,他熟悉英国的纺织机和英国工厂的管理方法,他的到来,使美国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和工厂管理制度。以致有人认为,是斯莱特为美国带来了工业革命。蒸汽轮船的发明家富尔顿祖籍英国;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则来自苏格兰;大发明家爱迪生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他的祖父是荷兰人,外祖父是苏格兰人;而美国制鞋工业的发展主要得力于黑人马泽利格所发明的上鞋机。   各种民族、宗教和文化相聚美国,为各方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大好机会。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彼此间能取长补短,也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创新能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正是那些异端邪说激发了知识上的挑战,并使人们始终保持一种受教育的欲望。”美国的创新能力增长之快,创新成果之多,其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化是功不可没的。在美国,汇集了全世界最奇妙和最纷杂的思想、最聪明和最零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这比起那些政教合一的社会,人们都按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想问题,按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去处理问题的社会要复杂得多。在政教合一的社会里,人们都是一个思想模子扣出来的,由这样的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结构,与由单一的铁元素所构成的铁器在结构上又有何本质区别?它缺乏创新性,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不是很自然吗?反之,构成美国社会的则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各色各样的人,由此构成的社会结构与人体又有何区别?它的结构比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要复杂得多,功能要强大得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总之,美国之所以不仅能崛起,而且能持续的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建立了高度有序的社会结构,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现代化动力机制。   而十月革命虽然改变了俄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的性质,但其社会结构并没有得到全面改造。当时的苏联人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电气化+苏维埃政权”即等于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时已成现实,剩下的目标就只有工业化了。而社会结构的改造,即建立一个能够促进社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却被忽视了,这恰恰是一个大国持续崛起的精髓。苏联凭借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和规模巨大的政治动员,使其不仅能从农民那里攫取大量的资金,还能引进西方大量的资金、技术、机器和设备,充分利用其工业化的后发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模仿效益。但同时,苏联的社会结构也就因此被改造得越来越简单、封闭。其结果是文化结构的无序状态的持久化。苏联的思想文化被高度垄断,社会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全国的舆论最后统一于斯大林等国家领导人。一切外来的思想、学术都被贴上了阶级斗争的标签,科学领域只有一个声音。国家和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新思想、新主张还没有发芽就枯萎了。产权结构、经济结构被改造得极其简单。农村统统变为国有农场、集体农庄。工商业则全面实行国有制。产权单一、僵硬导致经济组织的封闭落后。各个企业都有自己完备的服务体系。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经济体制的再版。这种社会结构虽然能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一时崛起,但它无法使其持续崛起,它不能对自身进行分化整合。这种单一的社会结构只能靠模仿为生,而不能创新。一旦模仿的潜力耗尽,它的根本弊病就暴露出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直线上升,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我们不仅希望中国能崛起,更希望中国能持续崛起,并保持领先地位。美国的经验和苏联的教训警醒我们: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实现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现代社会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有序性的特征,社会各个层次通过充分的分化与整合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宏观结构,相互之间才有可能实现相互协同、良性互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各个部分所没有的协同力,从而使社会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国家的持续崛起。      责任编辑:王 超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易错题
  • 第十五专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讲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 [考点梳理] 考点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2.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丧失 的优势地位 : ②.美苏的崛起,世界日益形成 格局: ③.西欧实行社会改 ...

  •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 新兴力量的崛起导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 [教学难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 ...

  • 214年中考复习资料__初中历史会考总复习
  • 第六部分 中考历史典型热点题汇总 1.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准备举办一次以台湾问题为主题的论坛. (1).准备活动:请你加入论坛,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答: 查阅图书,上网搜集资料,看报刊杂志,关注电视广播等 (2).知识竞答: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 ...

  •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易混淆知识点
  • 九年级下册 易混淆点 1.2课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现实,有理论到实践,有理想变现实的史实分别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2.为什么十月革命叫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十月革命后进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而巴黎公社运动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 3.沙俄.苏俄.苏联名称的变化?沙俄(-1917 ...

  • 2013大国崛起与中国梦(历史小论文)
  • 大国崛起与中国梦 邓州市穰东镇一初中九五班 王开天 辅导教师 穆月丽 二0一三年六月 大国崛起与中国梦 邓州市穰东镇一初中九五班 王开天 辅导教师 穆月丽 前几年有一部颇具影响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由于学习历史的需要,我便认真的看完了它,就产生良多感慨,对这些大国有了更新的认识. ...

  • 美国战略东移与中国的对策
  • 美国战略东移与中国的对策 张维为 一. 对美国战略东移的评估 美国陷入了上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崛起的势头继续强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加担心自己会失去世界老大的地位,因而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衡.随着中美硬实力差距的缩小,美国将更注重使用软实力来牵制和阻碍中国的崛起.美国 ...

  •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美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 09本科一班 蒋唯丹 美国通过1776年的独立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殖民统治.1776年的战争不仅是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崛起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美国人从开国之初就建立起了一个民主的制度,杜绝了出现独裁者的可能."三权分 ...

  • 2011-2012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 初三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③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力图扑灭国内革 ...

  • 世界历史下册重要中考材料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 世界历史下册重要中考材料题汇编及答案 一.苏联与马克思主义专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进行了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还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20世纪初期,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