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道德两难怎么办?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内容

  • 天下有道_丘也不与易也导学案
  • 科目: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高二 年级 一部 主备人:徐华 时间:2016年 2月 日 任课教师:徐华 一.导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

  •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
  • "道德两难"现象探析 摘 要:"道德两难"由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正式提出."道德两难"即人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道德与人情之间.道德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正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导致人们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处于一种"两难" ...

  • 为政以德教案(用)
  •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 ...

  •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_冯文全
  • 2013年第1期 No.1,2013 EDUCATIONALRESEARCH General,No. 396 (总第396期)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冯文全冯碧瑛 [摘 要]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礼""仁".之教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先河,孟子 不 ...

  • 儒家伦理与现代法制社会冲突吗?
  • 正曲为直:<论语>"亲亲相隐章"新解 一.论辩的现状 <论语·子路>"亲亲相隐章"记载了叶公与孔子(前551-前479)之间的一段对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 ...

  • 孝道的重建
  • 孝道的重建 --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 摘 要]"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这个意义上 ...

  • 寡人之一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导入新课 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

  •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 摘 要:孟子提出的"仁政"."性善论"."井田制"思想和学说,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和思想基础的"性善论"是实行"仁政"的必要条件."井田制&qu ...

  • 心.性.气.形:十字打开的孟子工夫论
  • 摘要:孟子将自孔子提出的工夫修养予以了细致化.体系化,同时他还注重将心性和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孟子一方面以"求放心"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进而以"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心性工夫来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境界予以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