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散文欣赏]

我不是苏州人。

我喜爱苏州评弹。

我是刚刚喜欢上的。

吴侬软语那软绵绵的腔调我特喜欢。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大老远的从千里外的苏北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那儿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结果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记不清是哪一日),实在闲的慌,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戏刚刚开始,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演绎者(姑且这么称呼他们)也恰是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心底的模糊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即使是爱屋及乌也说不清谁是屋谁是乌),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我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绵软可口的腔调……怎一个“爽”字了的!我心里想:苏州评弹,我终于找到了让我爱你的理由了。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

我之所以爱看苏州评弹,还因为我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老早老早我就知道“苏杭二州出美人”,到苏州跑了几多趟,种种原因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实在多,还是鄙人实在不够上档次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我就想,苏州评弹界在收徒授业的时候是否要经过比较严格的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谢绝入行。反正甭管怎么着,那些个登上评弹舞台的角儿,特别是女角儿都很养眼,最起码最起码不会造成视觉污染。有时候,我也私下感慨:太湖美,太湖养育的人儿更美!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很有些国人的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去了:各种花纹、色彩、质地的新式旗袍,很很女人味,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但是,品味苏州评弹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的层面上绝对算不得真喜欢、真欣赏、真在行、真高手(本人不敢妄称高手)。苏州评弹的内在美还应在它的戏词上。鄙人没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敢下权威论断,但据我对其他一些地方戏的了解,戏词能和苏州评弹的戏词叫的上板的还真没见过。我不知苏州评弹与昆曲有没有亲戚关系,如果硬要我说还能有什么戏词堪与苏州评弹相媲美,愚意只有昆曲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者“角”的内在情感。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许多的细节和情节简直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叹为观止呀!有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他们不是在明明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吗?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绝对不操吴语的,纯正的普通话!相信不懂苏州话的观众也会喜欢的。

苏州评弹了不起的地方还在她的时尚。衣着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具有传统和时尚的因素在里面。她的语言其实也是与时俱进、时尚新潮的。论理说,苏州评弹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戏,其语言保有地方性特点,继承并发扬地方性特点应是她的“本职”抑或“天职”。但苏州评弹在我看来似乎有些不安分,或者叫做不守本分,她一点也不排斥时尚。在苏州评弹的演绎过程中我们不时能见到“理解万岁”之类的新词或者次新词的身影儿,而这类时尚新潮的词儿也总能在最需要最需要她们一展容颜的时候来个“华美转身”,立马就起到取谑观众、提神醒场的奇效。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弹词编写者的匠心和大手笔。为适应听众的需要,编写者们创造了由三四回书组成的中篇形式。这种中篇大多都改编自名家名著,例如前面提到的《雷雨》。但是,你如果认为苏州评弹只是原原本本的在演绎话剧那就大错特错了。改编者自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在改编过程中他们既不迷信所谓名家更不拘泥于原著的结构,而是刻意寻求最适合弹词的表达形式和结构安排,进行第二次创作。通俗地讲,改编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名著的精髓,也最大程度的诠释了自己的理解,更最大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州评弹的舞台虽小,但她做的是大文章,天下文章。

苏州评弹,我喜欢。

我不是苏州人。

我喜爱苏州评弹。

我是刚刚喜欢上的。

吴侬软语那软绵绵的腔调我特喜欢。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大老远的从千里外的苏北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那儿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结果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记不清是哪一日),实在闲的慌,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戏刚刚开始,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演绎者(姑且这么称呼他们)也恰是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心底的模糊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即使是爱屋及乌也说不清谁是屋谁是乌),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我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绵软可口的腔调……怎一个“爽”字了的!我心里想:苏州评弹,我终于找到了让我爱你的理由了。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

我之所以爱看苏州评弹,还因为我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老早老早我就知道“苏杭二州出美人”,到苏州跑了几多趟,种种原因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实在多,还是鄙人实在不够上档次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我就想,苏州评弹界在收徒授业的时候是否要经过比较严格的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谢绝入行。反正甭管怎么着,那些个登上评弹舞台的角儿,特别是女角儿都很养眼,最起码最起码不会造成视觉污染。有时候,我也私下感慨:太湖美,太湖养育的人儿更美!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很有些国人的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去了:各种花纹、色彩、质地的新式旗袍,很很女人味,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但是,品味苏州评弹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的层面上绝对算不得真喜欢、真欣赏、真在行、真高手(本人不敢妄称高手)。苏州评弹的内在美还应在它的戏词上。鄙人没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敢下权威论断,但据我对其他一些地方戏的了解,戏词能和苏州评弹的戏词叫的上板的还真没见过。我不知苏州评弹与昆曲有没有亲戚关系,如果硬要我说还能有什么戏词堪与苏州评弹相媲美,愚意只有昆曲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者“角”的内在情感。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许多的细节和情节简直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叹为观止呀!有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他们不是在明明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吗?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绝对不操吴语的,纯正的普通话!相信不懂苏州话的观众也会喜欢的。

苏州评弹了不起的地方还在她的时尚。衣着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具有传统和时尚的因素在里面。她的语言其实也是与时俱进、时尚新潮的。论理说,苏州评弹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戏,其语言保有地方性特点,继承并发扬地方性特点应是她的“本职”抑或“天职”。但苏州评弹在我看来似乎有些不安分,或者叫做不守本分,她一点也不排斥时尚。在苏州评弹的演绎过程中我们不时能见到“理解万岁”之类的新词或者次新词的身影儿,而这类时尚新潮的词儿也总能在最需要最需要她们一展容颜的时候来个“华美转身”,立马就起到取谑观众、提神醒场的奇效。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弹词编写者的匠心和大手笔。为适应听众的需要,编写者们创造了由三四回书组成的中篇形式。这种中篇大多都改编自名家名著,例如前面提到的《雷雨》。但是,你如果认为苏州评弹只是原原本本的在演绎话剧那就大错特错了。改编者自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在改编过程中他们既不迷信所谓名家更不拘泥于原著的结构,而是刻意寻求最适合弹词的表达形式和结构安排,进行第二次创作。通俗地讲,改编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名著的精髓,也最大程度的诠释了自己的理解,更最大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州评弹的舞台虽小,但她做的是大文章,天下文章。

苏州评弹,我喜欢。


相关内容

  • [吴宗锡与新中国评弹]研讨会后续报道(一)
  • 支立文/图 七月二十五日下午,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江南清韵"评弹沙龙假座上海宾馆召开了<吴宗锡与新中国评弹>研讨会. 与会代表都得到了<吴宗锡(92岁)访谈录>的录像碟片与整理后的文本小册子. 该小册子中除吴宗锡访谈自述的内容外,篇幅较大,还附有吴宗锡小传, ...

  • 苏州评弹昆曲调研报告
  • 苏州评弹和昆曲(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 ...

  • 在周庄听评弹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周庄听评弹 刘 季 ⑴秋日午后,站在周庄的青石板小路上,一声琵琶和三弦伴着软软的.嗲嗲的女声"叫一声小红娘"迎面传来--一阵心动,苏州评弹!是苏州评弹! ⑵在嘈杂的街市上.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这声音流水一样穿过双桥,从红木的花窗边冲进我的心底!急 ...

  • 中国戏曲类flash欣赏 笑中缘
  • 中国戏曲类flash欣赏   ‍笑中缘 苏州评弹<笑中缘>, 作词:俞中权, 作曲:陈勇, 演唱:范林元.包海燕, 制作:墨客.       虎丘山麓遇婵娟,疑是嫦娥出广寒,展齿一笑含丰羞,淑女窈窕君子逑.佳人拜佛我求天,愿千里姻缘一线牵,一叶扁舟紧相尾,烟波影里到梁溪.是何人不惜为侬作 ...

  • 弹词开篇[潇湘夜雨]范林元演唱冯小英伴奏[苏州评弹]
  •  4  收录  下载 土豆推 微博 QQ空间  分享给好友 sxxxx_ 404人订阅 订阅  手机看 用土豆APP扫描二维码,在手机/平板上继续看视频 弹词开篇<潇湘夜雨>范林元演唱冯小英伴奏[苏州评弹] 已看到:01:45 如何使用土豆App扫二维码? 安卓手机下载iP ...

  • 第二单元 丝竹流韵
  • 第二单元 丝竹流韵 主备人:花凡 教学内容: 唱:<姑苏风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吴音乐文化的兴趣: 2.在欣赏.体验.表现等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 3.用吴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委婉地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2.用方言演唱歌曲: 3.体会吴音的特点. 教学准备: ...

  • 月光灯影里的云龙湖[散文欣赏]
  • 文/燕 然 曾无数次流连徜徉于风光旖旎的徐州云龙湖畔,感觉月光灯影下的云龙湖别有一番情致,显得更加妩媚可人.今年农历六.七月的月圆之日的晚上,我两次兴致盎然地去欣赏云龙湖的美丽夜景. 六月十五日晚上八时许,我来到云龙湖北岸.月亮升起来了,朦朦胧胧的.但见远山如墨,蜿蜒如龙:四周华灯烁烁,点点璀璨.北 ...

  • 寂寞古园--游苏州"拙政园"记
  • "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 --易君左 一片片水泥森林干涩了眼球,一条条密集车龙烦扰了心胸,试图在姑苏城里找寻心灵天堂般的栖息地,于是我把希望种在那古老的苏州园林里. 这次游览"拙政园",我曾满心以为我的希望就要发 ...

  • [陆文夫散文集]在线阅读|中学生阅读|中学生读书
  • 陆文夫散文集文章列表 ·逝水人生脚步声·故乡情 ·写写文章的人·酒仙汪曾祺 ·上山的和下山的·难忘的靖江夹港 ·清高与名利·又送高晓声 ·生命的留痕·花开花落 ·五十年前的今天·送鲍昌归去 ·壶中日月·林间路 ·知趣.识趣.有趣·王愿坚的愿望 ·做鬼亦陶然·致鲁书妮 ·身上冷,腹中饥·心香一瓣祭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