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国学基本功底 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
-------初中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 福州秀山中学 连圣宝
2004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山陵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相继访问大陆,在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或者是发表演讲中频频用典,触动国人的神经(据说,清华学子聆听宋楚瑜演讲,为提好问题看了一天书);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如引用国学经典,更是让这个最高学府的莘莘学子感到汗颜。此后,我们渐渐发现国学在大陆越来越受重视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经常引用先贤名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同志在看望两会代表是也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既能恰当地表达出讲话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讲话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面临着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主管一直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社会道德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社会上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如何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未成年人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对国学认识之现状
1、初中语文教师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科教研时与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绝大多数教师对国学认识肤浅,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三字经》内容,最多只会前面一两句,内容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弟子规》也是从“百家讲坛”里听到一些,对于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于“国学”的认识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幼儿园、小学对“国学”渐渐开始热,有些语文教师开始有了紧迫感。
2、初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也曾经与学生座谈,想了解学生的国学基本常识,结果遗憾地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极少学生在幼儿园是读过“简易三字经”,或者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背了一些古诗,但只是单纯记忆,都忘差不多了。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后,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现状。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极大地弊端,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强行记忆占大多数,让学生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文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时代隔阂和古今汉语差异、情感上缺乏共鸣、教学的枯燥,对古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更加难以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
4、初中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
初中生在小学的时候六年只读56首诗歌,初中课程六册书只有81首诗歌,在加上《论语》十则、以及《大道之行也》(选自《大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不大,学生根本无法从中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在拓展阅读中也没有对国学有任何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起码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5、目前中学学习国学学情。
目前国学学习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国学学习。但纵观各校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全篇背诵或者是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仅仅对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教师总体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背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有着极大的弊端,教师对国学的认识没有提高,或者本身国学造诣不深,无法对学生予以指导,学生自然时无法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势必收效甚微。
二、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 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
“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本清源。
2、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3、对文言文由畏惧走向亲近,增加古诗文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比较畏惧。如果通过大量诵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又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轶事、典故、格言等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4、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5、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中获得产生国学的思维,用各种机制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开拓自己的思
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其一抓住重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诵读,倡导学生先求读熟,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贵在坚持。国学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佛家有个故事,有为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像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联系,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个僧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禅师对这个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的真谛了,遂传其衣钵。它告诉我们,坚持就是修养,克服 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我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像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有信心,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三学其精华。国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国粹,拥有这些国粹中所蕴涵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学的精华在于活的东西,而不是死背古书,我们要学习到气节(精神、骨气)、高尚(不鄙俗)、仁爱(有爱心)、节制(诸事有度)、开悟(求学)、吃苦(苦己心志)等等。
其四弄清国学的内涵和外延。五千年中华文明,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按权威说法,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有必要向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读书方法。国学启蒙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先从国学外延入手,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靠读是读不出来的。我们读国学,应重于实质而不要流于形式,领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实践。
当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当把它作为 一种有益的兴趣活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也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毕竟现代学校不是私塾,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不要提太多硬性要求,以免让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是一种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尽量不搞全面全员掌握,国学博大,初中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差距等因素,大多数学生懂得入门就可达到效果。
四、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
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
初一初二年段用一年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初二有可能就可以教学《论语》,初三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但要是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国学经典名句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益的补充。
1、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这三篇,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并且写好教案。在教研组会议上认真交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国学功底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事要做,一是在于读书,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高人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高人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2、每周用一个早读时间,先《三字经》,次《弟子规》,再《千字文》,平均三个月一篇。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一初二学生对白话文比较熟悉,接触的文言文不是很多,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原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3、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这三篇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对文章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条件许可,可专门开辟一间内容丰富的“国学馆”。
5、各班级开设“国学启蒙”专栏,上有学生书法、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等等,
学校、年段定时开展国学学习辅助性活动,对此项活动起推波助澜作用,如讲故事、明道理、重践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对“百家讲坛”一些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掌握国学启蒙后,如果喜欢儒家经典,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一两本,要根据个人情况,但一定不要贪多,认真读,把其中的道理学透了、 学精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时候,再学习其他经典,那就很容易了,正是一经明,百经通。反之,就很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把心都读乱了,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认为经典过时了,不管用了,此非经典之过也,而是我们读书方法不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目标就是要塑造现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
让初中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从最精华、最永恒、最有用的书中,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
打好国学基本功底 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
-------初中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 福州秀山中学 连圣宝
2004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山陵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相继访问大陆,在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或者是发表演讲中频频用典,触动国人的神经(据说,清华学子聆听宋楚瑜演讲,为提好问题看了一天书);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如引用国学经典,更是让这个最高学府的莘莘学子感到汗颜。此后,我们渐渐发现国学在大陆越来越受重视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经常引用先贤名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同志在看望两会代表是也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既能恰当地表达出讲话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讲话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面临着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主管一直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社会道德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社会上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如何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未成年人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对国学认识之现状
1、初中语文教师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科教研时与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绝大多数教师对国学认识肤浅,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三字经》内容,最多只会前面一两句,内容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弟子规》也是从“百家讲坛”里听到一些,对于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于“国学”的认识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幼儿园、小学对“国学”渐渐开始热,有些语文教师开始有了紧迫感。
2、初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也曾经与学生座谈,想了解学生的国学基本常识,结果遗憾地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极少学生在幼儿园是读过“简易三字经”,或者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背了一些古诗,但只是单纯记忆,都忘差不多了。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后,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现状。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极大地弊端,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强行记忆占大多数,让学生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文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时代隔阂和古今汉语差异、情感上缺乏共鸣、教学的枯燥,对古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更加难以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
4、初中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
初中生在小学的时候六年只读56首诗歌,初中课程六册书只有81首诗歌,在加上《论语》十则、以及《大道之行也》(选自《大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不大,学生根本无法从中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在拓展阅读中也没有对国学有任何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起码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5、目前中学学习国学学情。
目前国学学习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国学学习。但纵观各校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全篇背诵或者是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仅仅对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教师总体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背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有着极大的弊端,教师对国学的认识没有提高,或者本身国学造诣不深,无法对学生予以指导,学生自然时无法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势必收效甚微。
二、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 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
“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本清源。
2、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3、对文言文由畏惧走向亲近,增加古诗文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比较畏惧。如果通过大量诵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又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轶事、典故、格言等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4、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5、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中获得产生国学的思维,用各种机制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开拓自己的思
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其一抓住重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诵读,倡导学生先求读熟,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贵在坚持。国学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佛家有个故事,有为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像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联系,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个僧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禅师对这个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的真谛了,遂传其衣钵。它告诉我们,坚持就是修养,克服 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我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像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有信心,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三学其精华。国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国粹,拥有这些国粹中所蕴涵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学的精华在于活的东西,而不是死背古书,我们要学习到气节(精神、骨气)、高尚(不鄙俗)、仁爱(有爱心)、节制(诸事有度)、开悟(求学)、吃苦(苦己心志)等等。
其四弄清国学的内涵和外延。五千年中华文明,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按权威说法,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有必要向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读书方法。国学启蒙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先从国学外延入手,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靠读是读不出来的。我们读国学,应重于实质而不要流于形式,领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实践。
当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当把它作为 一种有益的兴趣活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也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毕竟现代学校不是私塾,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不要提太多硬性要求,以免让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是一种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尽量不搞全面全员掌握,国学博大,初中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差距等因素,大多数学生懂得入门就可达到效果。
四、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
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
初一初二年段用一年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初二有可能就可以教学《论语》,初三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但要是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国学经典名句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益的补充。
1、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这三篇,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并且写好教案。在教研组会议上认真交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国学功底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事要做,一是在于读书,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高人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高人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2、每周用一个早读时间,先《三字经》,次《弟子规》,再《千字文》,平均三个月一篇。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一初二学生对白话文比较熟悉,接触的文言文不是很多,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原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3、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这三篇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对文章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条件许可,可专门开辟一间内容丰富的“国学馆”。
5、各班级开设“国学启蒙”专栏,上有学生书法、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等等,
学校、年段定时开展国学学习辅助性活动,对此项活动起推波助澜作用,如讲故事、明道理、重践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对“百家讲坛”一些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掌握国学启蒙后,如果喜欢儒家经典,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一两本,要根据个人情况,但一定不要贪多,认真读,把其中的道理学透了、 学精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时候,再学习其他经典,那就很容易了,正是一经明,百经通。反之,就很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把心都读乱了,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认为经典过时了,不管用了,此非经典之过也,而是我们读书方法不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目标就是要塑造现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
让初中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从最精华、最永恒、最有用的书中,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