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日益重视。人们不但需要一个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论述经济和环境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指出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2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经济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界力量和作用的总和。环境的作用在于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以及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愈来愈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协调发展,而且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保护环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面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必须看到,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人类若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就失去基础。所以,保护环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类健康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环境问题产生于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环境问题解决于发展,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既包括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又强调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环境通过不断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意的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忽视代际公平。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2.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

  3.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

  

  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工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影响深的工业部门,像化工、冶金、能源、建材、轻工等行业,要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生产技术,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

  (1)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提高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

  (2)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制定工业发展地区布局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依据自然地理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启发和强化工业界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人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对工业污染的法制管理,增强对污染行为的约束力和处理强度,改变执法不力的状况。

  (4)正确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制定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政策,以增强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吸引力。

  (5)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在工业建设投资中的比例。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2.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农业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产业,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土地沙化。广泛植树造林,加强防护林、经济林的建设。(2)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土地管理秩序,严格控制各种非农业占用土地,努力稳定现有耕地水平。(3)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土地,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等。(4)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加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

  3.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动力,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量的多少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同时,能源又是对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要素。

  (1)能源总量,既要保持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必要的、合理的增长,又要努力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特别是控制煤炭消费总规模。要努力引导节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革新,在较少能源消耗水平上达到较高生活水平。(2)提高能源效率,每年减少3―4亿吨标准煤的消耗,就会减少二氧化硫2 500多万吨、粉尘2 500多万吨、煤渣4 300多万吨。因此,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看,节能降耗都是正确的选择。(3)稳步降低过高的煤炭在能源总量中的消费比例。例如,发展水电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水利电力工程。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发展小水电建设,替代一部分农村薪柴和煤炭消耗,也可将煤炭更多地转换成电力,减少煤炭直接燃烧的数量。这些措施都能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4)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建设,替代一部分火电。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太阳能、风能,进一步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

  目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关系处理的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针对环境的特点,突出解决环境和经济的矛盾,探讨制定发展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谁水平和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湘城.论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中的职能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2).

  [2]杨小军.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

  [3]陈晓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J].湖湘论坛,2006,(5).

  [4]李守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改善发展环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日益重视。人们不但需要一个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论述经济和环境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指出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2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经济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界力量和作用的总和。环境的作用在于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以及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愈来愈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协调发展,而且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保护环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面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必须看到,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人类若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就失去基础。所以,保护环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类健康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环境问题产生于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环境问题解决于发展,同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既包括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又强调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环境通过不断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注意的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忽视代际公平。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2.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

  3.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

  

  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工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影响深的工业部门,像化工、冶金、能源、建材、轻工等行业,要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生产技术,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

  (1)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提高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

  (2)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制定工业发展地区布局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依据自然地理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启发和强化工业界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人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对工业污染的法制管理,增强对污染行为的约束力和处理强度,改变执法不力的状况。

  (4)正确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制定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政策,以增强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吸引力。

  (5)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在工业建设投资中的比例。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2.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

  农业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产业,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土地沙化。广泛植树造林,加强防护林、经济林的建设。(2)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土地管理秩序,严格控制各种非农业占用土地,努力稳定现有耕地水平。(3)开发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土地,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等。(4)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加强乡镇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行业。

  3.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动力,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量的多少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同时,能源又是对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要素。

  (1)能源总量,既要保持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必要的、合理的增长,又要努力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特别是控制煤炭消费总规模。要努力引导节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革新,在较少能源消耗水平上达到较高生活水平。(2)提高能源效率,每年减少3―4亿吨标准煤的消耗,就会减少二氧化硫2 500多万吨、粉尘2 500多万吨、煤渣4 300多万吨。因此,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看,节能降耗都是正确的选择。(3)稳步降低过高的煤炭在能源总量中的消费比例。例如,发展水电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型水利电力工程。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发展小水电建设,替代一部分农村薪柴和煤炭消耗,也可将煤炭更多地转换成电力,减少煤炭直接燃烧的数量。这些措施都能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4)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建设,替代一部分火电。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太阳能、风能,进一步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

  目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关系处理的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针对环境的特点,突出解决环境和经济的矛盾,探讨制定发展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谁水平和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湘城.论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中的职能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2).

  [2]杨小军.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

  [3]陈晓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研究综述[J].湖湘论坛,2006,(5).

  [4]李守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改善发展环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相关内容

  • 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_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_王爱辉
  • 第28卷第11期2014年11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8No.11 Nov.2014 文章编号:1003-7578(2014)11-006-06 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1,21,21,2 刘晓 ...

  • 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
  • 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 2012-07-24 摘 要: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这种新型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 ...

  •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 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邵 波1, 陈兴鹏1 ,2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中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深居中国内陆,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受人关注.而可持 ...

  • 基于环境优先原则的城市协调发展评价_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Eco l ogy 2008, 27(4) :675-680 基于环境优先原则的城市协调发展评价 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白 钰 ** * 魏建兵 李一静 马振邦 摘 要 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利用基于环境资源保护优先原则的协调度评价方 法, ...

  • 积极推进余慈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 由余姚.慈溪两市组成的余慈区域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宁波重要的发展区域,总面积2681平方公里,总人口272万,城市化水平49.6%.2006年,余姚.慈溪两市生产总值合计790亿元,约占宁波全市的28%,两市在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市)中分别位居第18位和第14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 ...

  •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_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18卷 第2期 CH INA POPUL AT 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 . 18 No . 2 2008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齐晓娟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

  •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
  •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 ...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联系世界各国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路子,分析说明在当前形势下我党提出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 ...

  • 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运用发展与协调
  •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环境立法经济手段的运用 环境立法经济手段的运用 ------协调发展原则与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的运用 作者 湖北 武汉大学法学院 陈 静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是根据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利益与责任公平原则,以及我们现在运用的局限,提出引进市场机制理论,并据此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