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善与恶

唐僧的善与恶

唐僧的善与恶很多大家学者都著述研究过,但我还是想从基层干部的眼光来看看说说我眼中唐僧的善恶,以及分析他的善与恶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善不一定得善果,恶也不一定得恶果,关键是看具体情况而定。

在研究唐僧的善恶之前还是要来搞清唐僧的地位。第一,他是如来佛祖驾下的第二个弟子,肯定是地位显赫,得道的高僧。第一个弟子是谁呢?是弥勒佛,就是他的司磬童子敢化作如来骗唐僧的黄眉怪。这本身也说明了如来佛祖的两个大弟子原来地位的显赫,到了连徒孙都胆大包天的地步。等二,唐僧是唐朝皇帝的御弟,也就是结拜兄弟,具有了世俗社会的高级地位。在西天取经路上,女妖女王女人都叫他御弟哥哥,许多国王都要毕恭毕敬的对待。第三,唐僧是有官职的,唐王封他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闸都僧纲之职。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是僧人系统里的最高官员。第四,他是取经队伍的项目经理。这点很重要,这是他可以直接行使权力的地盘,也是他的善恶直接体现结果的地方。当然唐僧与观音也是师兄师妹的关系,关系还不错。

说完唐僧的身份就可以为他的善恶定下一个前提:他是有背景的,因为有背景他就可以乱发脾气了,可以乱下指令了。

唐僧的善表现在什么时候呢?主要就是表现在对任何人类身上。不论是强盗,平民,小孩,官员,乃至于妖怪变成的人形,他也是绝对的要维护他的善的。不允许孙悟空有任何的过激行动。其次表现在他对徒弟们身上。在真假美猴王之前唐僧更偏袒八戒,对大圣是以严厉批评为主,但之后八戒失宠,大圣地位上升,这说明唐僧的善逐步向公正前进。每当大圣去降妖之际,他都会焦心等待,一旦有所损害危险,唐僧更是多次祈祷保佑弟子们平安无事。当大圣几次被误以为死亡时,唐僧流泪祷告,大圣听了很是感动。

但唐僧的恶却是更多的。因为他有假善,他很固执,他不分对象去行善,对恶人行善实际上是对好人施恶。假善体现在他仅对人类种类仙类充满了善。大圣打死路匪“耳目口鼻身心意”六贼时,唐僧是唠叨了一阵又一阵的,导致大圣恼怒。大圣打死老人的儿子等一伙强盗时,唐僧更是逐骂大圣。然而三个徒弟降妖除魔之际动不动就把一洞一洞的妖怪们全部打光杀光赶光抢光时,唐僧却从未说过一句“万类平等”、 “以慈悲为怀”之类的佛语,观音与他就是鲜明的对比了。尤其是我看到三个犀牛精都被打死的时

候我的心真的很痛,唐僧作为取经的队长此刻没有一点善心,反而纵容徒弟们杀得兴起,把避暑避尘的牛角砍下来送给神仙当礼物,还享受着百姓与官员的膜拜。整个西天之路,我未曾看到一个细节表明唐僧对妖怪的仁慈之心。如果用唐僧的行事规则来定,就是打死所有的阻碍他西进的妖魔鬼怪们。所以我说他的善首先就是假善,还不及太白金星的领悟,太白金星说过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

唐僧的恶又体现在他是不分对象的错善。对妖怪,他是怕得要命的,一见高山大海就吓得倒马在地,流泪不止,唉声叹气,绝不像个领导。但对妖怪变的人类却又不听大圣的劝阻,执意要去救,以表现出他的假善,白骨精的三个人形,稍微一想也能明白在那样的山林,那么的环境,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三个人的出现?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唐僧的固执,他宁愿赶走大圣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事实证明他的假善是多么的后果严重!在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争斗中,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哄得唐僧上当,硬是要去救他,而且在银角大王说不要八戒背不要沙僧背又骑不得马时,只要大圣背时,就应该引起注意,这是不符合正常人情的,怎么能让大圣这个主心骨做这种事呢?实在不济也就是让他趴在马背上了。结果大圣被三座大山给压得半死,唐僧也被抓走绑在树桩上流眼泪,独自后悔没听大圣的。本来同一件事情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唐僧偏不,到红孩儿一回中,又是被骗,而且红孩儿撒谎的本事实在不咋的,我就不明白唐僧怎么就不明白呢!让他当管理全国佛教的官员真是后果可怕。幸好小说中也没见描写他如何管理寺院的事。

那么唐僧的善恶观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一个是他的善良表像得到了充分认可。天上地下人间都知道他是善良的,是佛性的化身。二个是带来队伍里的不公平不公正,严重的时候差点毁了取经团队。大圣的几次被逐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唐僧自己也差点被六耳猕猴打杀了。八戒与大圣的矛盾,唐僧没有调节好,前阶段听八戒谄言,打击大圣,后一阶段又讨厌八戒动不动就骂他夯货,蠢物,导致八戒自己都说这个师父变了。所以说唐僧没有用公正公平心对待徒弟们,对沙僧,唐僧是感觉有没有都无所谓的。第三个后果就是无数次的增加了取经的难度。虽然说八十一难是如来定的,但我觉得很多的难完全可以轻松点的过关的。

当然唐僧的善恶表现正是他人物形象丰满的素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玩味,让自己在做事为人行善除恶上要明白:对善人要用善意成就善意,对恶人用恶意成就善意,如果对善人用恶意就只能产生恶意,对恶人也用善意更是添恶了。

唐僧的善与恶

唐僧的善与恶很多大家学者都著述研究过,但我还是想从基层干部的眼光来看看说说我眼中唐僧的善恶,以及分析他的善与恶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善不一定得善果,恶也不一定得恶果,关键是看具体情况而定。

在研究唐僧的善恶之前还是要来搞清唐僧的地位。第一,他是如来佛祖驾下的第二个弟子,肯定是地位显赫,得道的高僧。第一个弟子是谁呢?是弥勒佛,就是他的司磬童子敢化作如来骗唐僧的黄眉怪。这本身也说明了如来佛祖的两个大弟子原来地位的显赫,到了连徒孙都胆大包天的地步。等二,唐僧是唐朝皇帝的御弟,也就是结拜兄弟,具有了世俗社会的高级地位。在西天取经路上,女妖女王女人都叫他御弟哥哥,许多国王都要毕恭毕敬的对待。第三,唐僧是有官职的,唐王封他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闸都僧纲之职。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是僧人系统里的最高官员。第四,他是取经队伍的项目经理。这点很重要,这是他可以直接行使权力的地盘,也是他的善恶直接体现结果的地方。当然唐僧与观音也是师兄师妹的关系,关系还不错。

说完唐僧的身份就可以为他的善恶定下一个前提:他是有背景的,因为有背景他就可以乱发脾气了,可以乱下指令了。

唐僧的善表现在什么时候呢?主要就是表现在对任何人类身上。不论是强盗,平民,小孩,官员,乃至于妖怪变成的人形,他也是绝对的要维护他的善的。不允许孙悟空有任何的过激行动。其次表现在他对徒弟们身上。在真假美猴王之前唐僧更偏袒八戒,对大圣是以严厉批评为主,但之后八戒失宠,大圣地位上升,这说明唐僧的善逐步向公正前进。每当大圣去降妖之际,他都会焦心等待,一旦有所损害危险,唐僧更是多次祈祷保佑弟子们平安无事。当大圣几次被误以为死亡时,唐僧流泪祷告,大圣听了很是感动。

但唐僧的恶却是更多的。因为他有假善,他很固执,他不分对象去行善,对恶人行善实际上是对好人施恶。假善体现在他仅对人类种类仙类充满了善。大圣打死路匪“耳目口鼻身心意”六贼时,唐僧是唠叨了一阵又一阵的,导致大圣恼怒。大圣打死老人的儿子等一伙强盗时,唐僧更是逐骂大圣。然而三个徒弟降妖除魔之际动不动就把一洞一洞的妖怪们全部打光杀光赶光抢光时,唐僧却从未说过一句“万类平等”、 “以慈悲为怀”之类的佛语,观音与他就是鲜明的对比了。尤其是我看到三个犀牛精都被打死的时

候我的心真的很痛,唐僧作为取经的队长此刻没有一点善心,反而纵容徒弟们杀得兴起,把避暑避尘的牛角砍下来送给神仙当礼物,还享受着百姓与官员的膜拜。整个西天之路,我未曾看到一个细节表明唐僧对妖怪的仁慈之心。如果用唐僧的行事规则来定,就是打死所有的阻碍他西进的妖魔鬼怪们。所以我说他的善首先就是假善,还不及太白金星的领悟,太白金星说过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

唐僧的恶又体现在他是不分对象的错善。对妖怪,他是怕得要命的,一见高山大海就吓得倒马在地,流泪不止,唉声叹气,绝不像个领导。但对妖怪变的人类却又不听大圣的劝阻,执意要去救,以表现出他的假善,白骨精的三个人形,稍微一想也能明白在那样的山林,那么的环境,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三个人的出现?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唐僧的固执,他宁愿赶走大圣也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事实证明他的假善是多么的后果严重!在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争斗中,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哄得唐僧上当,硬是要去救他,而且在银角大王说不要八戒背不要沙僧背又骑不得马时,只要大圣背时,就应该引起注意,这是不符合正常人情的,怎么能让大圣这个主心骨做这种事呢?实在不济也就是让他趴在马背上了。结果大圣被三座大山给压得半死,唐僧也被抓走绑在树桩上流眼泪,独自后悔没听大圣的。本来同一件事情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唐僧偏不,到红孩儿一回中,又是被骗,而且红孩儿撒谎的本事实在不咋的,我就不明白唐僧怎么就不明白呢!让他当管理全国佛教的官员真是后果可怕。幸好小说中也没见描写他如何管理寺院的事。

那么唐僧的善恶观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一个是他的善良表像得到了充分认可。天上地下人间都知道他是善良的,是佛性的化身。二个是带来队伍里的不公平不公正,严重的时候差点毁了取经团队。大圣的几次被逐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唐僧自己也差点被六耳猕猴打杀了。八戒与大圣的矛盾,唐僧没有调节好,前阶段听八戒谄言,打击大圣,后一阶段又讨厌八戒动不动就骂他夯货,蠢物,导致八戒自己都说这个师父变了。所以说唐僧没有用公正公平心对待徒弟们,对沙僧,唐僧是感觉有没有都无所谓的。第三个后果就是无数次的增加了取经的难度。虽然说八十一难是如来定的,但我觉得很多的难完全可以轻松点的过关的。

当然唐僧的善恶表现正是他人物形象丰满的素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玩味,让自己在做事为人行善除恶上要明白:对善人要用善意成就善意,对恶人用恶意成就善意,如果对善人用恶意就只能产生恶意,对恶人也用善意更是添恶了。


相关内容

  • 西游记八十一难
  • 西游记八十一难 蒙差揭谛皈依旨,谨记唐僧难数清: 金蝉遭贬第一难, 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 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 落坑折从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 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 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 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 请求灵吉十四难, ...

  • 真假唐僧事件,吓死护教伽蓝,孙悟空竟亲手把真唐僧打成肉酱?
  • 受观音菩萨点化,孙悟空自从脱离五行山的囚困,便见性明心归佛教,秉教伽持,再修正果,担负起了披荆斩棘.降妖除魔,保护唐僧求取真经的重任. 但是,猴总归是猴,毕竟,猴脸无常,喜怒善变.孙悟空顽劣的心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敛,他那金箍棒,不仅仅指向魑魅魍魉,有时,也会凶狠狠的打向自己的师父唐三藏. 更令人 ...

  •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 话说唐僧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踏上了漫漫取经之路.其中三打白骨精非常精彩.耐人寻味.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少女,老媪和老翁,接二连三来欺骗唐僧,而唐僧善与恶不分一再上当,幸亏有孙悟空的金晴火眼识破妖怪及阴谋.唐僧却执迷不悟反而把孙悟空赶走,险些被白骨精吃掉.每次读这回文章,我都是又开 ...

  • 西游记重要情节(1)
  • <西游>内容概括及考点 1猴王初问世 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名美猴王.美猴王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经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2猴 ...

  • [西游记]知识点汇总
  • 本文由广州爱智康原创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要内容 长篇神话小说,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据,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 ...

  • [西游记]中唐僧对女儿国国王有没有动心?
  • 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时候,经过了女儿国,被女儿国的国王留下,这个时候,唐僧到底有没有动了凡心.想来,这个小故事是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事情. 为了讲清楚这个爱情故事,先要把相关的背景资料交待清楚.这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的背景: 1.来历非凡--唐僧本是金蝉子的转世,金 ...

  • 论[西游记]中唐僧成为领导者的必然性
  • 摘要 : 唐僧作为领导者其领导能力显露 出为 : 在如何统一认识 团队 上. 唐僧基 于三人 的共 同特 点--都有辉煌的过去 , 又都 因曾犯错误 但 沦落底层 ,同时又都受观音菩 萨点化认识到 只有保唐僧去 西天求取真 经才能" 离苦 海" 脱 修成 正果, 于是在唐僧 的引 ...

  • [西游记]名著考点复习
  • 初中名著考试<西游记>部分考点概括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 ...

  • 唐僧师徒取经经过的国家
  • 唐僧师徒取经经过的国家 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 <西游记>各回的故事概要 ●第二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