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小康
内容摘要: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整合力量、精准用力、实处发力、全力攻坚,才能实现整体脱贫,逐步迈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关键词:精准扶贫 双联助推 聚焦发力 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群众将得到更多实惠,意味着百姓的钱袋子将更鼓,生活将更加富足、幸福、更有质量。
XXX作为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特产大市、民俗之乡。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2015年底要实现整区脱贫。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是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的关系,紧紧围绕国家的政策导向,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做文章。同时,还要借助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利好。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平台和有力抓手。三年多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六大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全省六盘山片
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XXX书记“五个精准”的要求,坚持工作围绕贫困村,措施针对贫困户,扭住“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六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 能力素质提升),精准联系、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特别是2015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落实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措施,对接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为全区XX个贫困村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双联扶贫在转型升级、富民兴区的实践中成效显现
但是,通过三年多的探讨和实践,以及2015年XXX以“军令状”的形式,向贫困发起了“总攻”,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我觉得仍然有几方面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结合乡镇工作经验,现就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注重贫困群众,兼顾其他群众。不论是双联行动还是精准扶贫,其目的都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群众评议产生的双联户或精准扶贫户的脱贫致富上,特别是加大了对他们的
资金、项目帮扶。尽管成效特别明显,达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预期的目的,但是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却在隐隐凸显,那就是其他群众的心理不平衡。因为他们觉得,同时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自己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在贫困户中除过痴、呆、傻、残的,其他一部分人存在对老作业方式的过分依赖和对政府过分的依赖思想,坐等政府、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因此,我认为:对坐等政府、不劳而获的这部分人在给资金、给项目的同时,要做好“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等文章,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自食其力、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其他群众的精神帮扶,让他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如果不注重大部分群众的精神帮扶,将会产生他们心理不平衡,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轻则到村组漫骂质问,重则会造成越级上访、缠访、群访,影响党委、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吃透政策精神,因村因户施策。在双联行动开展至今天,我们要精准的理解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意图。联村联户只注重了对贫困户的联系帮扶。应该说,各帮联干部对所帮扶的贫困户倾注了心血、化费了心思,取得了成效。但是在联村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作用的不同,整合资金难度大,制约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但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
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工作机制由于部门职能作用的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要使整区脱贫,要使整区率先实现小康,就应加大部门联村办实事的力度。为了使资金、项目村村受益,村村见效,就要整合好经济管理部门和非经济管理部门的联村帮扶力量,要使项目相对平衡的分布到每个村,不能使部分村资金、项目扎堆,部分村资金项目空乏。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村均衡发展,才会让更多的群众在联村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三、创新扶贫模式,优化项目整合。精准扶贫中提出的“六个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涵盖了方方面面,给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顺应民心。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搞好精准扶贫,达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预期目的。我认为,单一的靠投资金,给项目能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近年来,除过因病、因灾、因婚返贫的群众和政府兜底的贫困人口外。其余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所限,独立经营家庭的能力低,见识少。要让他们独立经营一个产业、一个项目,对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特别自然条件差的村,绝大多数已到婚龄的男青年因找不到对象被迫到其它地方男到女家安家落户,不但使原来的劳力极度减少,而且也增加了“空巢”老人。所有在家人口中除替人打短工、从事种养业外,存在“两多两少”( 老年多,弱残多;
中青壮少、能人少)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在按照“六个精准”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应成立村级扶贫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纳入到扶贫专业合作社里面来,以村党支部牵头建办,政府把各项对精准扶贫有关优惠政策向合作社倾斜,让合作社通过“传帮带”增强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户一策”地引领他们发展经济。同时,对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群众的土地,通过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招引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吸引青壮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以本村组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年底分红,家家受益。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和土地撂荒的现状,从而提高农户收入。这样,不但能聚集当地的人气,活跃当地的商气,而且还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减少政府压力,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灵活扶贫方式,杜绝短富返贫。就目前的贫困人口而言,除残疾、鳏寡孤独、丧失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外,还有一部分是大病返贫人口,他们急需政府的救助。虽然,近年来,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但由于政策的不灵活性使一部分贫困群众或已经摆脱贫困的群众一夜返贫或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因此上说,对贫困户
和其他群众在发生重大疾病的救助上应采取特殊灵活的救助政策。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因交上起住院治疗费而放弃或延误治疗,使他们本来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使农村贫困户不再贫困,或已经脱贫的群众不再返贫,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我认为,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比如:实行大病入院治疗“一卡通”。也就是说,入院前先由当事人交一定比例的费用及时就医,待康复出院后合作医疗或大病救助报销后,经当事人签字后由相关部门直接将费用转入医疗机构账户上。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得起病,及时得到治疗,并且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总之, 作为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和落实者,在任何时候必须始终和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以“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的精神状态,按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去贯彻、去落实。
聚力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小康
内容摘要: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整合力量、精准用力、实处发力、全力攻坚,才能实现整体脱贫,逐步迈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关键词:精准扶贫 双联助推 聚焦发力 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群众将得到更多实惠,意味着百姓的钱袋子将更鼓,生活将更加富足、幸福、更有质量。
XXX作为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特产大市、民俗之乡。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2015年底要实现整区脱贫。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是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的关系,紧紧围绕国家的政策导向,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做文章。同时,还要借助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利好。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平台和有力抓手。三年多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六大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全省六盘山片
区扶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XXX书记“五个精准”的要求,坚持工作围绕贫困村,措施针对贫困户,扭住“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六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 能力素质提升),精准联系、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特别是2015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落实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措施,对接落实“1+17”精准扶贫政策,为全区XX个贫困村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双联扶贫在转型升级、富民兴区的实践中成效显现
但是,通过三年多的探讨和实践,以及2015年XXX以“军令状”的形式,向贫困发起了“总攻”,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我觉得仍然有几方面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结合乡镇工作经验,现就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注重贫困群众,兼顾其他群众。不论是双联行动还是精准扶贫,其目的都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群众评议产生的双联户或精准扶贫户的脱贫致富上,特别是加大了对他们的
资金、项目帮扶。尽管成效特别明显,达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预期的目的,但是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却在隐隐凸显,那就是其他群众的心理不平衡。因为他们觉得,同时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自己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在贫困户中除过痴、呆、傻、残的,其他一部分人存在对老作业方式的过分依赖和对政府过分的依赖思想,坐等政府、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因此,我认为:对坐等政府、不劳而获的这部分人在给资金、给项目的同时,要做好“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等文章,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自食其力、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其他群众的精神帮扶,让他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如果不注重大部分群众的精神帮扶,将会产生他们心理不平衡,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轻则到村组漫骂质问,重则会造成越级上访、缠访、群访,影响党委、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吃透政策精神,因村因户施策。在双联行动开展至今天,我们要精准的理解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意图。联村联户只注重了对贫困户的联系帮扶。应该说,各帮联干部对所帮扶的贫困户倾注了心血、化费了心思,取得了成效。但是在联村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能作用的不同,整合资金难度大,制约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但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
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工作机制由于部门职能作用的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要使整区脱贫,要使整区率先实现小康,就应加大部门联村办实事的力度。为了使资金、项目村村受益,村村见效,就要整合好经济管理部门和非经济管理部门的联村帮扶力量,要使项目相对平衡的分布到每个村,不能使部分村资金、项目扎堆,部分村资金项目空乏。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村均衡发展,才会让更多的群众在联村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三、创新扶贫模式,优化项目整合。精准扶贫中提出的“六个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涵盖了方方面面,给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顺应民心。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搞好精准扶贫,达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预期目的。我认为,单一的靠投资金,给项目能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近年来,除过因病、因灾、因婚返贫的群众和政府兜底的贫困人口外。其余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所限,独立经营家庭的能力低,见识少。要让他们独立经营一个产业、一个项目,对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特别自然条件差的村,绝大多数已到婚龄的男青年因找不到对象被迫到其它地方男到女家安家落户,不但使原来的劳力极度减少,而且也增加了“空巢”老人。所有在家人口中除替人打短工、从事种养业外,存在“两多两少”( 老年多,弱残多;
中青壮少、能人少)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在按照“六个精准”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应成立村级扶贫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纳入到扶贫专业合作社里面来,以村党支部牵头建办,政府把各项对精准扶贫有关优惠政策向合作社倾斜,让合作社通过“传帮带”增强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户一策”地引领他们发展经济。同时,对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群众的土地,通过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招引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吸引青壮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以本村组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年底分红,家家受益。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和土地撂荒的现状,从而提高农户收入。这样,不但能聚集当地的人气,活跃当地的商气,而且还可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减少政府压力,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灵活扶贫方式,杜绝短富返贫。就目前的贫困人口而言,除残疾、鳏寡孤独、丧失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外,还有一部分是大病返贫人口,他们急需政府的救助。虽然,近年来,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但由于政策的不灵活性使一部分贫困群众或已经摆脱贫困的群众一夜返贫或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因此上说,对贫困户
和其他群众在发生重大疾病的救助上应采取特殊灵活的救助政策。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因交上起住院治疗费而放弃或延误治疗,使他们本来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使农村贫困户不再贫困,或已经脱贫的群众不再返贫,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我认为,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比如:实行大病入院治疗“一卡通”。也就是说,入院前先由当事人交一定比例的费用及时就医,待康复出院后合作医疗或大病救助报销后,经当事人签字后由相关部门直接将费用转入医疗机构账户上。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得起病,及时得到治疗,并且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总之, 作为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和落实者,在任何时候必须始终和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以“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的精神状态,按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去贯彻、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