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

2.1924、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法国)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掌握学习

12.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13.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4.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

15.斯金纳——程序性教学 16.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7.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8.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19.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

20.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1.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论 2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3.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24.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5.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26、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27、贾德――经验类化说 28、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

29、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 3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1、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3、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4、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35、班杜拉――榜样示范 36、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

37、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38、布卢姆――掌握学习——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39、戴尔――经验锥形图

40、罗森塔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反应”。

41、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42、波斯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43、耶克斯、多德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线)

44、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萌芽阶段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

二、创立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学心里化”

洛克:“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

“四阶段教学”“五段教学法”,“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研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预备说),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三、教育学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教育 杨贤:《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学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育原则

布鲁纳: 《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把婴儿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人物”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目的理论:

1. 宗教本位论: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宗教的影响下,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属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 社会本位论:人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主张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

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巴格莱、凯兴斯泰纳。

3. 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本能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主张

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

4.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强调教

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依据一定目的,在自然的环境下,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获取经验事实和研究方法。

2.

3.

4.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探讨因果关系。

5. 为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课程理论流派:

1. ★学科中心课程论:最早出现、影响最广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2. 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学习,学习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 这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3.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主张: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这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授人以渔”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种内驱力多从好奇派生出来。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是外部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附属驱动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与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外部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1

学校经常采用奖励与惩罚以督促学生学习,但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有较大局限性。

2

3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成就动机,阿特金森加以发展。

4理变化,影响今后的行为。美国维纳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5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学习迁移的理论

1. 形式训练说:最早关于迁移的学说,代表人沃尔夫。

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强调有效的记忆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

2. 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

机能的习得。它只看到学习情景的作用,忽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否认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3. 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贾德提出,“水下击靶实验”

在先期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可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另一种学习中,形成迁移。

4.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证明迁移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理解。

5.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

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奥苏伯尔提出。

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

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认知学习理论知结构的过程。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

康人格作为追求目标。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马斯洛和罗杰斯。

4.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内在动力)

三、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超越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形式从内容中解放。

情绪理论:

1. 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

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这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

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情绪产生的过程:刺激情境-评估-兴奋。

4.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

合作用的结果。

5.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定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

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6.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

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义务教育: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和免费性。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

2.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首要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5. 以探究为主的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感受性会发生变化。(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机能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感觉系统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看红色感觉很温暖)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 注意的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相反的品质:注意分散(分心),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 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上。

4.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创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 迁移

3. 定势

4.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看不到它其他地方可能有的功

能。

5. 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 动机的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

机包括推力、拉力、压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机动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

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情绪的分类—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1.爆发性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

性)、整体性、功能性(人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是命运)、社会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人格的结构:

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性格: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3.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性和继时型

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 2.恐惧症 3.焦虑症 4.强迫症 5.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主要方法:

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产生的

信念、看法;C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要点:情绪不是由A诱发性事件引起,而是由B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

评价引起的。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表现直觉、想象、伦理)、 道德意志(表现信心、决心、恒心)、道德行为(言行一致,行为与观念是否矛盾)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价值辨析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我国目前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

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6年已考) a.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b.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三位一体” 5.因材施教原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法(基本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要有针对性、感染性、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 榜样示范法: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陶冶教育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 实践锻炼法: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5. 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自主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已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班集体发展阶段: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课堂结构:

横向: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中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 纵向:课堂教学计划之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组织以及时间划配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背景情况(重要因素)、教学目标(决定因素)、课堂规模、凝聚力、课堂规范、教师领导

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提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学校教育除了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教育。

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

2.1924、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8个阶段

7.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8.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法国)

9.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

10.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11.布卢姆——掌握学习

12.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13.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14.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白鼠按压杠杆实验

15.斯金纳——程序性教学 16.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17.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18.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19.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

20.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1.行为主义学习论――强化论 2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3.维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24.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5.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26、桑代克、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27、贾德――经验类化说 28、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化说

29、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论 3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1、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这是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的系统研究。

3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3、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34、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35、班杜拉――榜样示范 36、雅各布松――全身松弛训练

37、沃尔朴――系统脱敏法

38、布卢姆――掌握学习——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39、戴尔――经验锥形图

40、罗森塔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反应”。

41、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划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42、波斯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43、耶克斯、多德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线)

44、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

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萌芽阶段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

二、创立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最早提出“教育学心里化”

洛克:“白板说”,“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

“四阶段教学”“五段教学法”,“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研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预备说),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三、教育学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教育 杨贤:《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学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育原则

布鲁纳: 《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把婴儿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人物”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目的理论:

1. 宗教本位论: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宗教的影响下,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属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 社会本位论:人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主张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

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巴格莱、凯兴斯泰纳。

3. 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本能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主张

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

4.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强调教

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依据一定目的,在自然的环境下,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获取经验事实和研究方法。

2.

3.

4.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探讨因果关系。

5. 为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课程理论流派:

1. ★学科中心课程论:最早出现、影响最广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2. 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学习,学习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 这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3.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主张: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这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授人以渔”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种内驱力多从好奇派生出来。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是外部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附属驱动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与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外部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1

学校经常采用奖励与惩罚以督促学生学习,但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有较大局限性。

2

3兰和阿特金森提出个体成就动机,阿特金森加以发展。

4理变化,影响今后的行为。美国维纳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5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学习迁移的理论

1. 形式训练说:最早关于迁移的学说,代表人沃尔夫。

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强调有效的记忆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

2. 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

机能的习得。它只看到学习情景的作用,忽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否认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3. 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贾德提出,“水下击靶实验”

在先期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可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另一种学习中,形成迁移。

4.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证明迁移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理解。

5.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

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奥苏伯尔提出。

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

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认知学习理论知结构的过程。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

康人格作为追求目标。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马斯洛和罗杰斯。

4.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内在动力)

三、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超越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形式从内容中解放。

情绪理论:

1. 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

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这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

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情绪产生的过程:刺激情境-评估-兴奋。

4.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

合作用的结果。

5.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定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

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6.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

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义务教育: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和免费性。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

2.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首要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5. 以探究为主的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感受性会发生变化。(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机能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感觉系统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看红色感觉很温暖)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 注意的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相反的品质:注意分散(分心),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 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上。

4.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独创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 迁移

3. 定势

4.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看不到它其他地方可能有的功

能。

5. 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 动机的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

机包括推力、拉力、压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机动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

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情绪的分类—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1.爆发性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

性)、整体性、功能性(人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是命运)、社会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人格的结构:

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性格: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3.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性和继时型

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 2.恐惧症 3.焦虑症 4.强迫症 5.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主要方法:

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产生的

信念、看法;C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要点:情绪不是由A诱发性事件引起,而是由B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

评价引起的。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表现直觉、想象、伦理)、 道德意志(表现信心、决心、恒心)、道德行为(言行一致,行为与观念是否矛盾)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价值辨析

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我国目前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

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6年已考) a.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b.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三位一体” 5.因材施教原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法(基本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要有针对性、感染性、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 榜样示范法: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陶冶教育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 实践锻炼法: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5. 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自主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已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班集体发展阶段: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课堂结构:

横向: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中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 纵向:课堂教学计划之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组织以及时间划配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背景情况(重要因素)、教学目标(决定因素)、课堂规模、凝聚力、课堂规范、教师领导

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提出):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学校教育除了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教育。


相关内容

  • 2016-2017学年高三生物复习备考计划
  •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计划 一.高三生物复习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挖掘生物教学层面的教学潜力和知识点的融合.提高学生能力为复习思路,以充分挖掘本届高三学生的学习潜力,大面积提高生物科学习成绩为目标,争取在2007年的高考中勇创辉煌,为进 ...

  • 2016年河南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大纲
  • 2016年河南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而成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是考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河南教师资格网为广大考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整理,以便考生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和 ...

  •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区高三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意见. 一.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省的高考历史命题随新课 ...

  • 2016年漳州市中考说明--地理
  • 2016年漳州市中考说明--地 理 一.考试性质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 ...

  • 2016函授本科自我鉴定
  • 2016函授本科自我鉴定 范文一: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急匆匆地走过三个年轮,即将函授毕业的我,回顾往日的足迹,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说不出其中的滋味. 自从2016年1月被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后,充满信心的我即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函授学习中.上课期间,我坚持不迟到.不早退,勤做笔记,有要事则向班主 ...

  • 学校校长个人发展规划
  • 学校校长个人发展规划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中心小学 姚震 一.自我分析: 1.工作热情较高,有较强的责任心,上进心较强. 2.具有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喜欢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喜欢思考. 3.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孩子.特别是曾从事过多年的德育管理,深深的感受到每一位教师及家长 ...

  • 2016年河南教师资格证幼儿园考试大纲
  • 2016年河南教师资格证幼儿园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而成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是考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河南教师资格网为广大考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整理,以便考生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

  • 2016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
  • 2016年高三(22)生物二轮复习计划 年 醒 2016年2月 高三(22)班是我校的实验班之一,学生有一定基础.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已较为扎实,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学期学习计划如下: 一. 复习策略: 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 ...

  • 2016-2017六年级备考方案
  • 2016-2017学年度六年级数 学教学复习备考方案 张渠小学 任科教师:白应彬 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期末复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状况,对于学生能够顺利的通过复习.考试及毕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愈临近毕业,学生心理愈焦虑的特点,教师要用温馨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平常&q ...

  • 九年级(上)数学教学总结
  • 2015----2016学年(上) 学期教学总结 九 年 级 数 学 一学期的工作又要结束了, 新的数学课程把我们领进了一片广阔天地,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 现在就本学期的工作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过去的一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