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掌握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培养了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个人的气质,提高个人的修养。语文是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重要交际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还具有人文性。可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在教授《老人与海》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从而感受到老人与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层面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课堂教学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打开语文课本,学生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汉字、一句句话、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道道提升训练习题。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在学生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挺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还要学生真切感悟文章的主题,从中受到一定得思想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分析驳论文结构和论证技巧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想强大起来,必须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无言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我的母亲》中,老舍对母亲那直白的描写,使学生不但学会了平淡中见真情的描写方法,而且再次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学会了感恩父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优美的谢景状物中,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通过课堂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既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得到灵魂的洗礼、情感的升华,从而实现语文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课外阅读中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学生的个人兴趣不同,课外阅读的内容也会不同。有的喜欢具有侠义精神的古典武侠小说,有的喜欢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流行小说,有的喜欢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有的喜欢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科普著作。总之,学生各有所爱。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外阅读中既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又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般来说,教师要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读,什么样的文章不可以读,需要语文教师把好这个关。并指导学生学习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归纳作品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读书馆和人生观。

  四、在作文教学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作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在作文中除了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会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这正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把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悟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去表现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真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事,还引导了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理念和向上的人生方向。

  五、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尤其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这门工具,同时陶冶情操,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办黑板报、办墙报、召开主题班会、写社会调查报告等。通过写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整理出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章,并在班级互相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坚守的原则。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这一教育理念,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自觉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价值和育人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

  [2]徐云栋.语文教改的方向[N].教师报,2001-5-13.

  [3]罗瑜.如何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人民教育,2002,12.

  作者简介:于欢欢(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掌握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培养了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个人的气质,提高个人的修养。语文是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重要交际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还具有人文性。可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在教授《老人与海》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从而感受到老人与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层面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课堂教学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打开语文课本,学生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汉字、一句句话、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道道提升训练习题。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在学生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挺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还要学生真切感悟文章的主题,从中受到一定得思想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在分析驳论文结构和论证技巧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想强大起来,必须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无言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我的母亲》中,老舍对母亲那直白的描写,使学生不但学会了平淡中见真情的描写方法,而且再次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学会了感恩父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优美的谢景状物中,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通过课堂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既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得到灵魂的洗礼、情感的升华,从而实现语文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课外阅读中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学生的个人兴趣不同,课外阅读的内容也会不同。有的喜欢具有侠义精神的古典武侠小说,有的喜欢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流行小说,有的喜欢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有的喜欢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科普著作。总之,学生各有所爱。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外阅读中既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又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般来说,教师要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读,什么样的文章不可以读,需要语文教师把好这个关。并指导学生学习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归纳作品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读书馆和人生观。

  四、在作文教学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作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在作文中除了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会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这正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把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感悟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去表现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真谛,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事,还引导了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理念和向上的人生方向。

  五、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尤其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这门工具,同时陶冶情操,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办黑板报、办墙报、召开主题班会、写社会调查报告等。通过写社会调查报告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整理出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章,并在班级互相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坚守的原则。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这一教育理念,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自觉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价值和育人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

  [2]徐云栋.语文教改的方向[N].教师报,2001-5-13.

  [3]罗瑜.如何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人民教育,2002,12.

  作者简介:于欢欢(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相关内容

  • 鱼与熊掌二者
  • 鱼与熊掌二者"可以"兼得 最近,各校都在学习<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一书.课间教师闲聊,谈及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做"园丁"和"花朵"."工程师"和"产品"已 ...

  • 申论范文精讲: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
  • 申论范文精讲: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 主题三 效率与公平主题 公平与效率,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它们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是 ...

  • 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 [摘要]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在当今开放的音乐文化系统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介乎于二者中间地带的"边缘音乐"热潮已逐渐的升温,受众群体兼取了二者的文化价值,使其在内容.形式.技法.构思及创作理念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沟通.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 ...

  • 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类复习文言文检测[1]
  • 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类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选自>.因为跟随弈秋学下围棋的两个人在学习态度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学习的效果也不相同:",."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 2.<两小儿辩日>选自<> ...

  • 为什么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最后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父子有驴不坐反抬驴?
  • [一] 这是为什么? ①为什么多一块手表会带来混乱?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时,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恰巧被一只叫"琉璃"的猴子捡到.因为拥有这块手表,它成了森林猴群作息时间的规划者,后来还当上了猴王. 鉴于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琉璃便想拾到更多的表.后来,它拾到了更多的表,但由于 ...

  •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

  •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孟子.该文出自<孟子·告子>. 中心论点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 & ...

  • 金风玉露一相逢(二)本故事纯属虚构[散文欣赏]
  • 想要的,为什么不自己去追寻,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你本就失去了勇气-- 第二章:小楼一夜听花落 梦,似乎是很迷茫的-- 王晓符的梦里,渐渐地浮现出一个身影,娇小,轻灵,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跳动,忙忙碌碌.忽而,这个身影越来越远了,慢慢的,只剩星点,王晓符还没来得及伸手去抓,已然被一阵金铁交击声惊醒. ...

  • 鱼和熊掌可否兼得--论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 术 论 坛 鱼和 熊掌 可否 兼得 论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喻 珊 ( 江西 制造职 业技术 学院 ) 摘 娄: 扬长避短提升综合国力和经济效率, 为了 贸易是比较直接快捷的途径.为了得到高效率的贸易, 需要有一定的分工原则一一绝 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