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赵军秀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土耳其海峡问题与英俄中亚争端谈判厦1907年英俄协
约最终得以签订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英国政府将解决海峡问题排除在协约之外,仅对俄国作出口头承诺,俄国也不遵守协约中关于波斯势力范围的划分。两国虽签订协约,关系依然十分紧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键词土耳其海峡蓑俄协约兰斯多恩格雷伊兹伏尔斯基
1907年英俄协约,是英俄两国就解决中亚争端达成的协定,但在协约f肾淡及最终签订的过程中,英国对于解头土耳其海峡问题的承诺起了潜在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英国在作出承诺的同时,又以种种理由将海峡问题排除在办约之外,仅给俄国开了一张日后兑现承诺的空头支票。没有在海峡同题上的默契,即便签订了英俄协约,两国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土耳其海峡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热点问题“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集中在18世纪末、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以及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几个时段,且多从俄国对外政策的角度探讨。笔者选择了研究较为薄弱的时段——20世纪初,着重分析英国以土耳其海峡作诱饵、促成英俄就中亚问胚谈判的政策,揭示土耳其海峡问题与1907年英俄协约、与英国外交总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英印帝国的防御危机与英国的策略
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以后,海外殖民帝国的防御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中保卫英印帝国,仅次于保卫不列颠本土,成为帝国防御的当务之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向中i旺蚕食,边界不断南移,直接威胁了英印帝国的安全。90年代,俄国开始修建从里海到波斯湾的铁路,试图在波斯湾立足。截止19世纪末,向波斯湾方向延伸的铁路已修建2,700英里①。俄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英国政府十分担忧。英国驻印度的官员认为,俄国一旦拥有穿越中亚全境的铁路,意味俄国军队比英国军队处于“更接近印度的有利位置”@。印度总督寇松1899年向英国政府发出酱告信,希望政府尽快从英布战争中脱身,将注意力从德兰上瓦转
①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sMahjan,“1kDE妇Keofllldjaa11dthcEndofI∞htion”),《帝国、帝国②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一1917年的俄国》(K叫h,NeilⅫ1.B一向㈣删Tk联邦历史朵志》(办eJoⅡr船z0,Jmz耐“n州(bm脚nu蒯曲崩珈_),1982年第2期,第169页。
k"T’mr,
肌n小n《叫Ⅱ村R“蹁mj894一j9j7),牛津1995年版,第12z瓦。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移到波斯和波斯湾。寇松特别指出:“如果允许俄国在波斯湾建立据点,印度实际已经丢失。”∞俄德等国此时也觉察到英国战略防御的薄弱环节。189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无得意地表白:“世界上最强的舰队不能阻止我们向其最薄弱点进攻。”o德国威廉二世宣称:“印度边界和阿富汗,是英国战舰在世界范剧内惟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是他们仅有的不能以武力对付侵略者的地方,而印度的丢失对英国将是致命的打击。”o
英印帝国防御面临危机的现实,使英国依然把俄国看作主要的对手。1902年12月,经首相贝尔福提议,英国成立了专门负责帝国防御的机构——帝国防御委员会。委员会由首相和作战部、外交部、海军部、财政部等代表组成.关于帝国防御委员会建立的动因,学者有两种解释。观点之一,英国对德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的恐惧导致委员会的建立④;观点之二,英国政府缺乏对付俄国在中亚优势力量的有效方法,需要对印度防御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使政府各部门协调,这些因素,直接促成委员会的形成o。笔者更赞同后一种观点。世纪之交.英国外交界虽然对德国加强海军力量的计划和行动有所认识,然而,德国1898、1900年的海军法案,并未引起英国海军大臣的特别震惊。直到1904年,英国的海军计划主要还是针对法俄同盟的。泰勒在《争夺欧洲霸权》一书中指出:“虽然不断增强的德国海军迟早会引起英国的嫉妒,在1906年前德国海军会对英国发出任何严重挑战仍然是遥远将来的事情。”o贝尔福若千年后回忆说:1902—1903年,英国政府的主要问题是“阻止俄国接近印度”⑦。
如何摆脱英印帝国的防御危机.委员会曾有两种考虑:第一,以军事手段解决。即通过战争打败俄国,有效遏制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英俄矛盾不可调和,寇松甚至坦言:“我们应该准备在世界任何竞争场所对付俄国。”@然而,与俄国进行战争的困难重重。首先,缺乏有效打击俄国的场所。军事情报部门指出:对俄国进行海上封锁是无效的,必须在俄国的陆地边界设防。海军大臣谢尔本提请政府注意这样的事实:“俄国能够通过中皿袭击我们,而我们找不到任何合适地点对它进行回击”。海军部官员也认为:“俄国的地理位置使一个只拥有少量陆军的海上强国难以向它进攻。”@对于英俄战争的前景普遍存在悲观情绪。其次,要取得反俄战役的成功,花费极为昂贵。作战部推论:“除非将巨大的财政开支投入印度防
①G.P.古奇和H坦伯利编:《英园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l粕9—1914》(GP.Gooch
州由InandHnmpdey,Bm柚D坩小oN岫口0嘶{邶p,neH自r,J889一J9f4)掣4卷,第356—363页。
0
o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蒲和L894一】917年的俄国》,第19页。s马哈杰:t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73陌o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柬),第t74曩。o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74页。
⑥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一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95页。
⑦格伦・斯卡格斯:《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荚国对:I二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Gkmska日野.B胁2”“抽P&州西:A&曲。,鼬柚脚∞掣吼Ⅱ村曲£丑槲&州Ⅱ,j9∞一担都).美国乔治牧太学1977年版.第80页。
@K尼尔森:(英国与束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第17、124、佗9一130蛾。
@K尼尔群:(过分夸张:1914年以前大不列颠衰落的神话,(Kc汕N6l洲・,“G删t】yE瑚g岬ted:1k哪hofthe
T)ecllneoFG瑚t卧1tianBebrel914”),《国际历史评论)(nP,n竹揪豳加fmEo叫岛讹砷)1991年第13期,第716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55
御中,否则……丢失印度是不可避免的结果。”①财政大臣张伯伦尖锐指出:“我们防御的力量,对财政的依赖不亚于对军队和海军力量的依赖。在我看来,目前我们的财政状况,不可能支撑一次大规模战争,除非我们的经济完全瘫痪。”o根据1901年对英俄交战的军事估计,英国至少需要20万军队,而在英布战争后,英国实际连12万兵力都派不出来。此时英国军力、财力的实际情况无法承受大规模战争的负担,以军事手段解除危机的希望渺茫。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实现。其主旨在于与英国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合作乃至建立同盟。军事情报负责人奥尔瑟姆的分析集中反映了这种观点。他说:?应该承认,单纯的制海权不能保卫帝国,一次战役的最后成功,在陆地有效打击对手极为关键。如果不拥有帝国防御所必须的军事力量,就需要与利益相近的国家达成某种理解,以便受到威胁时,双方互相援助。”@奥尔瑟姆强烈呼吁英国结束外交孤立。汉密尔顿也表示:“英国的军事危机必须以外交手段解除。”作战大臣福斯特在日记中坦露:“若讨论仅停留在军事领域,印度防御就是空谈”,印度防御“只能凭借外交的帮助”。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曾担任过驻印度总督和作战大臣+对于印度防御的军事需要与英国承受防御能力间的矛盾体会尤为深切。他的目标是改善英国的国际地位,与任何愿意支持英国防御计划的国家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外交途径解决防御危机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并得到普遍赞同,认为这在当时是惟一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防御危机.英国首先设想与三国同盟的合作。1898年至1901年,英国政府曾与德国进行过时断时续的结盟谈判。但英国需要的是与德囤建立地区性的同盟关系,以便德国作出在远东遏制俄国的保证;德国则要求莫国建立与三国同盟之问的全面同盟,使英国承担保卫德国欧洲利益的义务。双方的利益分歧导致谈判最终搁浅。英德同盟谈判夭折后,兰斯多恩开始考虑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他感到,日本与俄国在远东矛盾尖锐,比较容易接受英国的同盟建议。同时,兰斯多恩又把英日同盟与英法、英俄的理解放在一起考虑,认为二者之间并非互相排斥、水火不容。在他看来,英日同盟不仅能使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解除英国在远东的后顾之忧,集中考虑印度防御问题,英日同盟还可作为手中的筹码,加强英国在英俄对话中的地位。协助兰斯多恩处理外交事务的桑德森f乜有相同的见解。另外,兰斯多恩还想通过与俄国的盟友法国接近,解决英法长期以来在埃及问题上的不和,为英俄直接对话铺垫基础。基于这些考虑,兰斯多恩担任外交大臣期问,英国先后通过英日同盟、英法协约及英俄协约刘话,逐渐走出英印帝国防御危机的困境。英国外交战略的这几个环节,是互相关联和互为补充的,其中英俄对话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
1901年lO月,兰斯多恩采纳寇松等人的建议,直接向俄国驻英国大使提出解决波斯问题可能的方法,即划分波斯范围,俄国在北部,英国在南部,波斯中部为中立区,俄国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俄国外交大臣莱蒙斯朵夫认为:“为了使英国承认俄国已经控制的地盘而停止前进是没有益处的。”@在俄国看来,这样的提议,英国显然没有作出任何牺牲。俄国决不能同意
s,码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钻束》,第179页。
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崮的政策和1894一1917年的俄国》,第12q页。
s.码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80页。
JA.s格伦维尔:《索尔兹怕里和19世纪末的外空政策》(JAs.Gr曲viue,L0耐&zz曲“dd柑F。嘞刚岫咖G缸口。r咖Ⅳf删刚埔fhf“叫).伦敦1964年版,第402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使其商业利益远离波斯湾,并把其势力局限在波斯北部。英国政府在遭到俄国拒绝后开始考虑,划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建议怎样才能被俄国接受,英国究竟应该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显然,要求俄国在波斯问题上让步,无论在中亚还是在远东,英国确实拿不出令俄国满意的回报,这是俄国直接坦率拒绝兰斯多恩建议的根本原因。英国政府开始想到土耳其海峡,只有海峡对俄国能有如此的诱惑力。为此,1903年2月,贝尔福向帝国防御委员会询问:“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俄国舰队占领君士坦丁堡并通过海峡自由出入黑海,海峡对其他国家仍然关闭,地中海均势将产生什么变化?”委员会对形势分析后几乎一致认为:“这种变化对俄国极其有利,但它基本不改变英国目前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①委员会还在提交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俄国控制海峡所得到的好处毋庸置疑,特别是“它的海军基地离地中海缩短了400英里”,但不会对海上力量对比“产生根本的、重要的变化”,“也不需要增加我们在地中海的舰队数量或改变我们舰队的分布状况”凹。
1903年帝国防御委员会的报告,是政府高层官员对形势分析后较为一致的认识,比首相、外交大臣个人的备忘录或外交函件更重要。报告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有意义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英国政府迫切需要保卫印度、结束俄国对印度的威胁。帝国防御委员会强调:“即便俄国战舰单独享有进出海峡的特权,也不改变地中海均势”,其言外之意在于,如果印度是安全的,英国不衙要在中亚驻守大批军队。其二,英国改善了在埃及的战略地位,使英国有条件考虑海峡政策的变化。1899年法绍达危机后.英国控制了尼罗、河的源头和苏丹,1903年7月,兰斯多恩已开始与法国外交大臣进行历史性的对话。当时已能预测,法国承认英国控制埃及为期不远,而英国在埃及的地位与其海峡政策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英俄1903—1904年开始非正式接触,由于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而中止。
二、土耳其海峡与英俄波斯问题谈判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政府一方面试图利用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困难,迫使俄国接受英国就波斯等问题谈判的提议。贝尔福认为,“日俄战争无论谁输谁赢,都对英国有利”,特别是“俄国耗尽自己的军事力量和财力以后”,英国“再与其打交道,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又担心俄国失败后投向德国怀抱。1905年春夏之际,俄国在陆地和海上惨败,圣彼得堡政府又面对一系列罢工,几乎陷于瘫痪,处境十分困难。英国害怕受到惨重创伤的俄国可能通过与德国达成某种协定,寻求西部边界的安宁和在欧洲的支持。德俄协定将使欧洲的政治天平朝有利于柏林方面倾斜回。英国驻波斯使节赖斯提醒政府:“德国正在乘虚而人……”。曾担任格雷私人秘书的马利特认为,德国在日俄战争中一直试图刨建一个反英合作,他恳请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空件,1898—1914》第2=茜,第59页。
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曲皇,英吲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第儿4一115页。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87一188页。.
B伯格伦德:(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趔,1906一1914》(B吣BeIglund,R嘣缸.G彻f西{缸抽.&耐丁k&mi“Q唧f坩n.1906一』9J4),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1994年版,第10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政府注意这一事实。综合考虑1905年欧洲及俄国形势后,英匡I政府认为,为防止俄国被德国拉拢的局面出现,不能给失败的俄国雪上加霜,需要对其安抚。兰斯多恩表示:“应该立即通知俄国,我们不再蜓持土耳其完整和独立是英国本质的利益,我们不再认为俄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出现对我们是伤害。”q’按照兰斯多恩的指示,1905年5月,英国驻俄大使哈丁向俄国表达了英国政府的愿望,同年夏秋开始与俄国外交大臣商谈,10月与俄国沙皇直接会晤。哈丁与俄国政府的这些接触,可看作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的序幕。
根据哈丁的报告,俄国政府对英俄正式谈判存在两种观点: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簦订英俄协定缺乏热情,他把英国视为俄国在亚洲扩张的最大障碍,更愿意与德国达成某种协定②,俄国政、军界一部分官员也对与英国接近心存疑虑;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英俄没有理由在近东冲突,两国对中亚问题的相互理解,将使俄国“在未来博斯普鲁斯沿岸竞争时保持自由之手。特别是莱蒙斯朵夫,感到英国官方已明确表态,俄国也应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得知俄国外交大臣的态度,兰斯多恩立即提出两国就中亚问题举行正式谈判。由于1905年俄国革命,英俄问的正式谈判再次拖延。
1905年底,格雷接替兰斯多恩出任外交大臣。比起前任,格雷与英国传统敌人俄国签订协定的愿望更为强烈。在继任前的选举中,格雷曾宣布:他将继续兰斯多恩的对外政策,并表示“英囤只有以近东换取亚洲,否则不可能根本解奂印度防御问题”固。1905年摩洛哥危机发生后,英国对德国舰队增艮的恐惧逐渐加剧,更坚定格雷完成英俄谈判的决心。他希望英俄两国能签订一个总协定。日俄战争以后,无论兰斯多崽还是格雷,对英俄谈判寄予的期望超越了单纯解决印度防御问题,使其具有维持欧洲均势的意义。显然,这是1905年以后英德矛盾开始上升的必然结果。
1906年初,俄国正式接受了格雷关于恢复英俄谈判的建议。英俄谈判得以进行,除了俄国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后所处的圃境、英国政府的迫切愿望及兰斯多恩和格雷两任外交大臣的积极努力之外,1906年伊兹伏尔斯基接替莱蒙斯朵夫担任俄国外交大臣也起了重要作用。伊兹伏尔斯基是“欧洲俄国”的拥护者。日俄战争前,他曾反对俄同在亚洲的冒险,担心这样做会动摇俄国在欧洲的地位;日俄战争中,他主张俄国从亚洲完全撤退,缓和与日本在中国东北及与英国在巾亚的紧张关系;1906年春,他向俄国驻外大使表示:“俄国应放弃在亚洲的扩张,把注意力转至欧洲”,甚至断言:“如果俄国继续与日英在亚洲不和,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与法国的同盟也会崩溃,最终成为‘德国的奴仆”~。相反,“如果俄国结束在亚洲的争端,发展与法英的友好关系,将重振在近东的传统影响”固。因此,伊兹伏尔斯基上台
①wL¨兰格:《俄国、海峡问题和欧洲大国,1904—1908》(wLhrlger,“鼬曲.thes廿aitseh心ti∞,atldtheEuIo.
p啪hw哪,1904一1908”),《英国历史评论》1929年第44期,第“更。
②DcB利温:《俄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ncB1。iev锄.R哪mH一曲90咖i剐rf加一,付Ⅶ勺刖矸h).
麦克米佗1983年版.第1()6页。
③E.格雷:《25年,L892一1916》(Echm『dGrey,I确廿一五惮y如州,】892一j916)第L卷.纽约1925年版.第155
页。
@B伯格伦蔼:《俄国、大不刈颠和海峡问题1906—1914》,第15页。
@R.P丘吉尔:《l9f)7年英俄协约》(RPchⅢ曲1Ⅱ.A”幽一R“Ⅱ缸月。枷蜊r加”),纽约1939年版,第120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后,俄国官方对英俄谈判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当然,伊兹伏尔斯基并非想一味对英国让步,在他看来,英国要为俄国在亚洲的撤退付出相应的代价。
伊兹伏尔斯基认为,海峡的现状——海峡对所有国家战舰关闭的规则,是俄国的一种耻辱,对俄国极为有害。修改海峡关闭规则、允许俄国舰队自由穿行,对俄国政治、战略和经济都非常必要。战略上,一个世纪以来,俄国一直把控制海峡、俄国战舰享有自由穿越海峡的特权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俄国在远东失败,再次把精力集中在近东时,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愿望更为强烈;经济上,海峡对于俄国商业贸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世纪末。俄国谷物出口的75%一90%经过海峡。而自高加索及乌克兰出口的油及矿物,海峡也是必经之路,1900一1909年间,俄国出口几乎一半要通过海峡①。军事上,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政府计划按现代标准,重建屈辱的俄国海军。从1907至1913年,海军预算从8800万卢布升到2.45亿卢布,如果传统的海峡关闭规则继续存在,黑海舰队只能龟缩在黑海内,在需要发挥效力时毫无用处,海军重建计划将成为一纸空文@。日俄战争中俄国黑海舰队根本没有派上用场,波罗的海舰队长选跋涉赴远东参战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鉴于战略、经济和军事的考虑.伊兹伏尔斯基认为,修改海峡条约是俄国的当务之急,他对英俄协定的热情也渊源于此。为此,伊兹伏尔斯基宣称:“亚洲问题不是障碍,亚洲之大.足以满足所有国家。”固
英俄谈判从1906年初开始到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最终签订,持续了一年多,谈判主要在英国新任驻俄大使尼科尔森与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之间进行。谈判过程中充满曲折和艰难,波斯、阿富汗、西藏3个问题的谈判,最困难的是波斯势力范围的划分,花费半年多时间才达成协议。其中英国政府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的表态,是波斯谈判顺利进行并使英俄协约最终达成的关键。
1906年秋.尼科尔森与伊兹伏尔斯基开始商谈波斯问题,10月淡判便陷入僵局。俄国强烈反对英国关于划分波斯范围的南部分界线,主要是波斯一阿富汗边界的锡斯坦要塞的归属问题。俄国把锡斯坦看作自己的战略要冲,英国政府坚持反对。格雷认为,俄国要获得这一地区,意在用其作为向印度进攻的基地。格雷甚至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谈不妥,进一步的谈判毫无意义。尼科尔森清楚地意识到,将波斯北部划给俄国确实不能算是对俄国的让步。他引用伊兹伏尔斯基的原话告诉格雷:英国给的太少,要的太多。尼科尔森说:伊兹伏尔斯基需要恰当的补偿物,以此平息俄国军界仇视英俄协定的情绪,并使沙皇最终能接受英俄谈判的结果。尼科尔森十分感叹英国在中亚没有诱惑俄国让步的地方,他说:“英国没有另一个摩洛哥,能像1904年与法国就埃及谈判时的讨价还价”。为此,尼科尔森提醒和劝告格雷:英国必须准备在近东、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做出巨大让步。格雷实际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同意尼科尔森的观点,谈判必须涉及到近东,要给俄国一些甜头,至少要使沙皇确信,俄国军界反对伊兹伏尔斯基与英国谈判毫无道理。与此同时,俄国驻英大使本肯道夫告诉格雷,俄国公众要求以有
①M肯特:《列强与奥斯曼帝国的终结》(MKent.1*PGr州#n螂n耐抽d脚0,neom啪"E啪p姗).伦敦1984
年版,第82—83Ⅲ。
@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卷入巴尔干》(&rbaraJda血h.R㈣’J&如”勘缸皑“恍胁).剑桥1991年版.第204
页。
@wL¨兰格:‘俄国.海峡和欧洲大国.1904—1908》.第64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利于俄国的方式修改海峡规则,并将其包括在最终的英俄协定中。格雷感到,为了迅速推进英俄在彼得堡的谈判进程,必须应允俄国的要求。1906年11月28日,他指示尼科尔森,英国欢迎俄国就海峡问题提出的任何建议。英国政府的表态,使濒临绝境的英俄谈判出现转机。1907年2月,俄国原则上接受了英国划分波斯的建议。此后,英俄的谈判在彼得堡和伦敦同时进行。尼科尔森与俄国商谈波斯协定草案的细节,而俄国驻英代表与格雷开始讨论修改海峡规则。
格雷在谈判中告诉本肯道夫,英国一直坚持的“对俄国战舰关闭海峡的传统政策必须放弃”,“传统政策是两个世纪两代人之间不和的根源”①。格雷这番话足以使俄国感动。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格雷以谋略战胜俄使和俄国外交大臣。他在表明英国内阁基本同意改变英国传统的海峡政策以后,又巧妙地回避把修改海峡规则作为中亚协定的组成部分。他向俄方陈述了两个理由:第一,英国内阁关于放弃传统海峡政策的决定,得到下院批准并不困难,但必须要考虑到英国公众情绪的反对.英国公众对于将海峡给俄国的巨大让步,一定要求回报;第二,英国已向德国保证,英俄正在进行的谈判是德国不感兴趣的印度边界问题。如英俄将中皿协定扩展至海峡,必然引起德国的怀疑。德国及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其他签约国会认为英俄背着他们私下进行交易、达成协议,他们会反对甚至出面干涉。后一个理由最堂而皇之,也最能使俄国信服。格雷在阐述两点理由之后仍表示,尽管目前将修改海峡规则放到英俄协定中有种种困难,不合时宜,俄国应相信英国的诚意,英国仍准备继续按俄国的提议解决海峡问题。
由此可见,格雷在伦敦用对海峡问题的口头让步,完成了使俄国接受英国关于波斯提议的任务。格雷后来在回忆录中否认波斯谈判涉及到海峡问题。根据古奇、坦伯利《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文件集》、费伊《世界大战起源》及丘吉尔《1907年英俄协约》等书的史料和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在圣彼得堡的商谈未直接涉及海峡问题,但格雷与本肯道夫在伦敦就海峡问题的谈判是肯定的,而伦敦的谈判对圣彼得堡谈判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尼科尔森曾对此评论:“这样一个有利于俄国海峡政策的宣布,肯定对我们亚洲问题的讨论产生重要影响。”固“我们在海峡和近东满足俄国愿望”的表态,使俄国政府中“反对伊兹伏尔斯基政策”(俄国与英国就中亚谈判)的叫嚣得以平息。尼科尔森还告诉格雷:“从那时起,谈判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固4月14日,俄国官方在备忘录中明确表示:俄国也不希望引起其他囤家的怀疑,同意将修改海峡规则问题延期到更合适的时候讨论④。
格雷的外交策略,为英俄谈判打开了突破口,他的廉价表态,取悦了俄国外交大臣,说服俄国将修改海峡规则问题推迟。此后,英俄谈判的因果关系开始颠倒了。格雷开始坚持,波斯问题的有利解决是未来英俄修改海峡协定的前提,代替了俄国外变大臣把修改海峡规则作为有利于解决中亚问题的前提。1907年4月底,格雷给俄国外交大臣的信中阐述:如果英俄“关于亚洲问题的谈判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它将对英国公众舆论产生积极影响,“将促进日后海峡问
①古奇和坦伯利蝙:《英删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一1914》第4卷.第280页。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f}98—1914》第4卷.第2∞页。
◎RP丘吉尔:《1907年羹俄协约》,第1舯页。④格伦・斯卡格斯:(不列顾在海蛱.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第“8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题的谈判”①。从1907年4月到8月,格雷一再向俄国大使表示,“关于亚洲的友好协定,是关于海峡安排的重要前提”@。格雷的表态及外交谋略,促使艰难的英俄谈判终于在1907年8月31日落下帷幕。
三、1907年英俄协约评价
根据1907年英俄协约,西藏作为一个中立的缓冲地;阿富汗被排除在俄国利益范围之外,波斯基本实现了英国提议的划分,与高加索接壤的北部,划到俄国的势力范围,与印度接壤的东南部,作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协定虽未提及波斯湾,但俄国特别承认英国“在战略水域维持现状”。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使英俄长期以来的对立和矛盾一度有所缓和,荚印帝国西北边境的安全以条约的方式得到保障;英国在海峡问题上对俄国的承诺,也使俄国看到实现一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历史使命”的希望和前景。因此,国际关系史上通常把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作为与三国同盟对立的、大战前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1907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俄的敌意和对立依然存在,
‘
英俄关系仍十分紧张。
首先,1907年英俄协约的箍订并非等于英俄建立了同盟关系,英俄都不把协约视为同盟条约,更否认它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一定程度上,双方都将协约作为加强自己在欧洲大国地位的权宜之计。英国政府认为,英俄协约与英法协约一样,是减缓英国与法俄在殖民地冲突上的紧张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并没有使英国必须承担对法俄同盟的军事责任与义务。尼克尔森在谈判过程中乃至协约签订后,曾有意把英俄协约发展成同盟关系,但格雷坚决反对。根据尼克尔森的回忆,格雷指示他,在外交函件中,甚至不能用“三国协约”的字眼q)。无论是格雷还是兰斯多恩,20世纪初英国的这两位外交大臣,都想在最大限度保卫英帝国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继续奉行和追随“均势政策”。他们一方面竭力防止日俄战争后俄国一败涂地、从而失去在欧洲与德国抗衡的作用;另一方而,又避免自己以军事协定卷入欧洲争端。泰勒这样评论格雷:“他对‘欧洲均势’的关心是帕麦斯顿以来任何一个英国外相所没有过的”。1907年后,英国在同盟问题上的暖昧态度,是英俄关系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伯格伦格在“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一文中对此评论道:“英国努力不使自己卷人俄国所关心的事务中,使1907一L914年英俄关系走着狭窄的路。”④这一点,与19世纪90年代英国和三国同盟的关系极为相似。当然,俄国也是以同样观点看待英俄协约的。1907年协约签订后,伊兹伏尔斯基竭力向德国表白,“与英国的安排并非是直接反德的联合”o。他告诉沙皇,协定使“俄
①E.格雷:《25年,1892一J916》第】卷.第158页。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一1914》第4卷,第296页。.@c菲利普森、N巴克斯顿:《博斯普丹斯和选达尼尔问题》(cPhilljp9∞andNBuxton.nPqh“曲”c矿neB郇肺㈨n村血m2n“胁),伦敦1917年版,第129Ⅲ。
@B伯格伦德:《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阃题》,第2页。
@GA施赖纳编:《协约外交和I垡界战争》(GASch啊r埘,ed..En圯眦P肼卢b啪叫“耐‰r“w打)r纽约1921年版.第548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61
国完全恢复了行动自由,并重新在欧洲大国中占有适当的地位”。英俄双方的左右逢源、若即若离,再次揭示了大国外交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特点。列强外交的利己性可见一斑。
其次,英俄谈判过程中,英国的外交谋略的确略胜一筹。格雷对协约的签订十分满意,视其为英国外交的巨大成功,他曾津津乐道、得意忘形地说:“尼科尔森成功地把俄国排挤出波斯湾”,“所有战略重要地区,我们都获得了,”。英国给俄国的回报,仅是日后按俄国意愿修改海峡公约的承诺。从这个意义上,格雷甚至认为:“协定对英国单方面有利”,“我们什么也没有放弃”。丘吉尔在《1907年英俄协约》一书中也说:“格雷成功地躲避,对海峡肯定的责任”①。然而+列强问的外交不可能单方面获利。俄国所以同意日后解决海峡问题,除担心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和干涉外,也有自己的实际考虑。俄国军界、特别是海军对开放海峡存在着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若开放海峡,俄国需要增加黑海舰队及海岸防御,而此时俄国财力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俄国内部的矛盾和意见分歧,也是伊兹伏尔斯基同意暂时搁置海峡问题的因素之一。另外,格雷的谋略只能使英国得益于一时。英俄协约毕竟是纸上谈兵,使文字变为现实,对英俄双方决非易事。正是在这个意义l二,费伊在《世界战争起源》一书中甚至认为协约更有利于俄国。因事实上,俄国在英国兑现海峡承诺前,并不执行关于波斯的条款。1907年以后,英国始终以修改海峡规则吊俄国人的胃口,并把英俄协约中对波斯协议的实施情况作为解决海峡问题的前提。俄国一方面喋喋不休地要求英国兑现诺言,自己却没有认真履行英俄有关波斯协议的诚意,仍不断向波斯中立区乃至波斯南部扩展自己的势力。曾任格雷私人秘书的蒂恸尔从不相信英俄协约能够持久。他在给其好友赖斯的信中说:“在我看来,俄国只有保持目前这种虚弱状态,我们与俄国的协约才可以信耪”。:‘同盟从来不可能长久维持”。蒂勒尔的观点很明确,只有虚弱的俄国才可信任。而随着俄国实力的恢复和增长,英俄互相猜疑和防范便会加剧。这些因素注定了大战前两国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
再次,英俄淡判过程中,俄国将修改海峡公约插进两国协约中的意愿遭到英国委婉的拒绝。英国此时抵制俄国建议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区别。20世纪以前,英国坚持海峡对俄国战舰的关闭原则多从战略、经济和外交诸方面考虑;20世纪以后,则更主要从外交考虑。1908年士耳其革命、波斯尼亚危机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及海峡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英国政府感到重新恢复英国对土耳其影响的时机米临,鉴于英国在中近东的整体利益,英国政府认为必须支持土耳其。因此,格雷又回到坚持英国传统政策的立场上,索性不再提修改海峡规则问题。英俄协约签订后的几年,英俄的“友谊”始终披着一层面纱,格雷对俄国海峡愿望的让步逐渐成为一种虚幻,海峡问题的解决变得遥遥无期。而“海峡和波斯问题成为葵俄关系中的‘良性肿瘤”’。英俄在波斯的冲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致格雷说:“波斯比任何问题都牵扯我的精力”。英国的海峡政策继续与波斯及英印帝国的防御连在一起。
[本文作者赵军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张丽)
@RP丘古尔:《1907年英俄协约》,第160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赵军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2002(5)
参考文献(37条)
1.S 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982
2.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995
3.G P 古奇;H 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89-1914
4.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5.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6.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7.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8.A·J·P·泰勒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 1987
9.格伦·斯卡格斯 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 1977
10.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1.K.尼尔森 过分夸张:1914年以前大不列颠衰落的神话 1991
12.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3.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4.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5.J.A.S.格伦维尔 索尔兹伯里和19世纪末的外交政策 1964
16.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2卷
17.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8.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9.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1906-1914 1994
20.W.L.兰格 俄国,海峡问题和欧洲大国,1904-1908 1929
21.D.C.B,利温 俄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983
22.E.格雷 25年,1892-1916 1925
23.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
24.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1939
25.M.肯特 列强与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1984
26.巴巴拉·杰拉维奇 俄国卷入巴尔干 1991
27.W.L.兰格 俄国、海峡和欧洲大国,1904-1908
28.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4卷
29.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4卷
30.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31.格伦·斯卡格斯 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
33.《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
34.C.菲利普森;N.巴克斯顿 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问题 1917
35.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
36.G.A.施赖纳 协约外交和世界战争 1921
37.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军秀 英国与1915年《海峡协定》[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4(9)
2. 赵军秀 试论1885-1887年英土关于埃及问题的两次谈判[期刊论文]-世界历史2005(1)
3. 庄梦兰.Zhuang Menglan 试析十九世纪初英俄争夺黑海海峡的原因——读恩格斯《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期刊论文]-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4)
4. 朱梅莹 利益、认同与美土战略同盟关系的建构[学位论文]2007
5. 汪淮 中国的出海通道在哪里?——海峡篇[期刊论文]-世界知识2010(11)
6. 张博 马克思东方问题初探[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15)
7. 莫金莲 1878年柏林会议与俄国近东政策[期刊论文]-益阳师专学报2000,21(3)
8. 朱新光 英俄角逐中亚与1873年英俄协定[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2)
9. 朱新光 试论1879~1880年英波同盟及其影响[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0. 许志新.张红侠 中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期刊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ls200205006.aspx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赵军秀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土耳其海峡问题与英俄中亚争端谈判厦1907年英俄协
约最终得以签订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英国政府将解决海峡问题排除在协约之外,仅对俄国作出口头承诺,俄国也不遵守协约中关于波斯势力范围的划分。两国虽签订协约,关系依然十分紧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键词土耳其海峡蓑俄协约兰斯多恩格雷伊兹伏尔斯基
1907年英俄协约,是英俄两国就解决中亚争端达成的协定,但在协约f肾淡及最终签订的过程中,英国对于解头土耳其海峡问题的承诺起了潜在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英国在作出承诺的同时,又以种种理由将海峡问题排除在办约之外,仅给俄国开了一张日后兑现承诺的空头支票。没有在海峡同题上的默契,即便签订了英俄协约,两国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土耳其海峡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热点问题“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集中在18世纪末、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以及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几个时段,且多从俄国对外政策的角度探讨。笔者选择了研究较为薄弱的时段——20世纪初,着重分析英国以土耳其海峡作诱饵、促成英俄就中亚问胚谈判的政策,揭示土耳其海峡问题与1907年英俄协约、与英国外交总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英印帝国的防御危机与英国的策略
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以后,海外殖民帝国的防御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中保卫英印帝国,仅次于保卫不列颠本土,成为帝国防御的当务之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向中i旺蚕食,边界不断南移,直接威胁了英印帝国的安全。90年代,俄国开始修建从里海到波斯湾的铁路,试图在波斯湾立足。截止19世纪末,向波斯湾方向延伸的铁路已修建2,700英里①。俄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英国政府十分担忧。英国驻印度的官员认为,俄国一旦拥有穿越中亚全境的铁路,意味俄国军队比英国军队处于“更接近印度的有利位置”@。印度总督寇松1899年向英国政府发出酱告信,希望政府尽快从英布战争中脱身,将注意力从德兰上瓦转
①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sMahjan,“1kDE妇Keofllldjaa11dthcEndofI∞htion”),《帝国、帝国②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一1917年的俄国》(K叫h,NeilⅫ1.B一向㈣删Tk联邦历史朵志》(办eJoⅡr船z0,Jmz耐“n州(bm脚nu蒯曲崩珈_),1982年第2期,第169页。
k"T’mr,
肌n小n《叫Ⅱ村R“蹁mj894一j9j7),牛津1995年版,第12z瓦。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移到波斯和波斯湾。寇松特别指出:“如果允许俄国在波斯湾建立据点,印度实际已经丢失。”∞俄德等国此时也觉察到英国战略防御的薄弱环节。189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无得意地表白:“世界上最强的舰队不能阻止我们向其最薄弱点进攻。”o德国威廉二世宣称:“印度边界和阿富汗,是英国战舰在世界范剧内惟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是他们仅有的不能以武力对付侵略者的地方,而印度的丢失对英国将是致命的打击。”o
英印帝国防御面临危机的现实,使英国依然把俄国看作主要的对手。1902年12月,经首相贝尔福提议,英国成立了专门负责帝国防御的机构——帝国防御委员会。委员会由首相和作战部、外交部、海军部、财政部等代表组成.关于帝国防御委员会建立的动因,学者有两种解释。观点之一,英国对德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的恐惧导致委员会的建立④;观点之二,英国政府缺乏对付俄国在中亚优势力量的有效方法,需要对印度防御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使政府各部门协调,这些因素,直接促成委员会的形成o。笔者更赞同后一种观点。世纪之交.英国外交界虽然对德国加强海军力量的计划和行动有所认识,然而,德国1898、1900年的海军法案,并未引起英国海军大臣的特别震惊。直到1904年,英国的海军计划主要还是针对法俄同盟的。泰勒在《争夺欧洲霸权》一书中指出:“虽然不断增强的德国海军迟早会引起英国的嫉妒,在1906年前德国海军会对英国发出任何严重挑战仍然是遥远将来的事情。”o贝尔福若千年后回忆说:1902—1903年,英国政府的主要问题是“阻止俄国接近印度”⑦。
如何摆脱英印帝国的防御危机.委员会曾有两种考虑:第一,以军事手段解决。即通过战争打败俄国,有效遏制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英俄矛盾不可调和,寇松甚至坦言:“我们应该准备在世界任何竞争场所对付俄国。”@然而,与俄国进行战争的困难重重。首先,缺乏有效打击俄国的场所。军事情报部门指出:对俄国进行海上封锁是无效的,必须在俄国的陆地边界设防。海军大臣谢尔本提请政府注意这样的事实:“俄国能够通过中皿袭击我们,而我们找不到任何合适地点对它进行回击”。海军部官员也认为:“俄国的地理位置使一个只拥有少量陆军的海上强国难以向它进攻。”@对于英俄战争的前景普遍存在悲观情绪。其次,要取得反俄战役的成功,花费极为昂贵。作战部推论:“除非将巨大的财政开支投入印度防
①G.P.古奇和H坦伯利编:《英园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l粕9—1914》(GP.Gooch
州由InandHnmpdey,Bm柚D坩小oN岫口0嘶{邶p,neH自r,J889一J9f4)掣4卷,第356—363页。
0
o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蒲和L894一】917年的俄国》,第19页。s马哈杰:t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73陌o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柬),第t74曩。o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74页。
⑥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一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95页。
⑦格伦・斯卡格斯:《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荚国对:I二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Gkmska日野.B胁2”“抽P&州西:A&曲。,鼬柚脚∞掣吼Ⅱ村曲£丑槲&州Ⅱ,j9∞一担都).美国乔治牧太学1977年版.第80页。
@K尼尔森:(英国与束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第17、124、佗9一130蛾。
@K尼尔群:(过分夸张:1914年以前大不列颠衰落的神话,(Kc汕N6l洲・,“G删t】yE瑚g岬ted:1k哪hofthe
T)ecllneoFG瑚t卧1tianBebrel914”),《国际历史评论)(nP,n竹揪豳加fmEo叫岛讹砷)1991年第13期,第716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55
御中,否则……丢失印度是不可避免的结果。”①财政大臣张伯伦尖锐指出:“我们防御的力量,对财政的依赖不亚于对军队和海军力量的依赖。在我看来,目前我们的财政状况,不可能支撑一次大规模战争,除非我们的经济完全瘫痪。”o根据1901年对英俄交战的军事估计,英国至少需要20万军队,而在英布战争后,英国实际连12万兵力都派不出来。此时英国军力、财力的实际情况无法承受大规模战争的负担,以军事手段解除危机的希望渺茫。
第二,通过外交途径实现。其主旨在于与英国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合作乃至建立同盟。军事情报负责人奥尔瑟姆的分析集中反映了这种观点。他说:?应该承认,单纯的制海权不能保卫帝国,一次战役的最后成功,在陆地有效打击对手极为关键。如果不拥有帝国防御所必须的军事力量,就需要与利益相近的国家达成某种理解,以便受到威胁时,双方互相援助。”@奥尔瑟姆强烈呼吁英国结束外交孤立。汉密尔顿也表示:“英国的军事危机必须以外交手段解除。”作战大臣福斯特在日记中坦露:“若讨论仅停留在军事领域,印度防御就是空谈”,印度防御“只能凭借外交的帮助”。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曾担任过驻印度总督和作战大臣+对于印度防御的军事需要与英国承受防御能力间的矛盾体会尤为深切。他的目标是改善英国的国际地位,与任何愿意支持英国防御计划的国家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外交途径解决防御危机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并得到普遍赞同,认为这在当时是惟一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防御危机.英国首先设想与三国同盟的合作。1898年至1901年,英国政府曾与德国进行过时断时续的结盟谈判。但英国需要的是与德囤建立地区性的同盟关系,以便德国作出在远东遏制俄国的保证;德国则要求莫国建立与三国同盟之问的全面同盟,使英国承担保卫德国欧洲利益的义务。双方的利益分歧导致谈判最终搁浅。英德同盟谈判夭折后,兰斯多恩开始考虑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他感到,日本与俄国在远东矛盾尖锐,比较容易接受英国的同盟建议。同时,兰斯多恩又把英日同盟与英法、英俄的理解放在一起考虑,认为二者之间并非互相排斥、水火不容。在他看来,英日同盟不仅能使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解除英国在远东的后顾之忧,集中考虑印度防御问题,英日同盟还可作为手中的筹码,加强英国在英俄对话中的地位。协助兰斯多恩处理外交事务的桑德森f乜有相同的见解。另外,兰斯多恩还想通过与俄国的盟友法国接近,解决英法长期以来在埃及问题上的不和,为英俄直接对话铺垫基础。基于这些考虑,兰斯多恩担任外交大臣期问,英国先后通过英日同盟、英法协约及英俄协约刘话,逐渐走出英印帝国防御危机的困境。英国外交战略的这几个环节,是互相关联和互为补充的,其中英俄对话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
1901年lO月,兰斯多恩采纳寇松等人的建议,直接向俄国驻英国大使提出解决波斯问题可能的方法,即划分波斯范围,俄国在北部,英国在南部,波斯中部为中立区,俄国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俄国外交大臣莱蒙斯朵夫认为:“为了使英国承认俄国已经控制的地盘而停止前进是没有益处的。”@在俄国看来,这样的提议,英国显然没有作出任何牺牲。俄国决不能同意
s,码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钻束》,第179页。
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崮的政策和1894一1917年的俄国》,第12q页。
s.码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80页。
JA.s格伦维尔:《索尔兹怕里和19世纪末的外空政策》(JAs.Gr曲viue,L0耐&zz曲“dd柑F。嘞刚岫咖G缸口。r咖Ⅳf删刚埔fhf“叫).伦敦1964年版,第402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使其商业利益远离波斯湾,并把其势力局限在波斯北部。英国政府在遭到俄国拒绝后开始考虑,划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建议怎样才能被俄国接受,英国究竟应该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显然,要求俄国在波斯问题上让步,无论在中亚还是在远东,英国确实拿不出令俄国满意的回报,这是俄国直接坦率拒绝兰斯多恩建议的根本原因。英国政府开始想到土耳其海峡,只有海峡对俄国能有如此的诱惑力。为此,1903年2月,贝尔福向帝国防御委员会询问:“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俄国舰队占领君士坦丁堡并通过海峡自由出入黑海,海峡对其他国家仍然关闭,地中海均势将产生什么变化?”委员会对形势分析后几乎一致认为:“这种变化对俄国极其有利,但它基本不改变英国目前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①委员会还在提交的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俄国控制海峡所得到的好处毋庸置疑,特别是“它的海军基地离地中海缩短了400英里”,但不会对海上力量对比“产生根本的、重要的变化”,“也不需要增加我们在地中海的舰队数量或改变我们舰队的分布状况”凹。
1903年帝国防御委员会的报告,是政府高层官员对形势分析后较为一致的认识,比首相、外交大臣个人的备忘录或外交函件更重要。报告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有意义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英国政府迫切需要保卫印度、结束俄国对印度的威胁。帝国防御委员会强调:“即便俄国战舰单独享有进出海峡的特权,也不改变地中海均势”,其言外之意在于,如果印度是安全的,英国不衙要在中亚驻守大批军队。其二,英国改善了在埃及的战略地位,使英国有条件考虑海峡政策的变化。1899年法绍达危机后.英国控制了尼罗、河的源头和苏丹,1903年7月,兰斯多恩已开始与法国外交大臣进行历史性的对话。当时已能预测,法国承认英国控制埃及为期不远,而英国在埃及的地位与其海峡政策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英俄1903—1904年开始非正式接触,由于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而中止。
二、土耳其海峡与英俄波斯问题谈判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政府一方面试图利用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困难,迫使俄国接受英国就波斯等问题谈判的提议。贝尔福认为,“日俄战争无论谁输谁赢,都对英国有利”,特别是“俄国耗尽自己的军事力量和财力以后”,英国“再与其打交道,要比现在容易得多”@。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又担心俄国失败后投向德国怀抱。1905年春夏之际,俄国在陆地和海上惨败,圣彼得堡政府又面对一系列罢工,几乎陷于瘫痪,处境十分困难。英国害怕受到惨重创伤的俄国可能通过与德国达成某种协定,寻求西部边界的安宁和在欧洲的支持。德俄协定将使欧洲的政治天平朝有利于柏林方面倾斜回。英国驻波斯使节赖斯提醒政府:“德国正在乘虚而人……”。曾担任格雷私人秘书的马利特认为,德国在日俄战争中一直试图刨建一个反英合作,他恳请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空件,1898—1914》第2=茜,第59页。
K.尼尔森:(英国与末代曲皇,英吲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第儿4一115页。
s马哈杰:《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第187一188页。.
B伯格伦德:(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趔,1906一1914》(B吣BeIglund,R嘣缸.G彻f西{缸抽.&耐丁k&mi“Q唧f坩n.1906一』9J4),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1994年版,第10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政府注意这一事实。综合考虑1905年欧洲及俄国形势后,英匡I政府认为,为防止俄国被德国拉拢的局面出现,不能给失败的俄国雪上加霜,需要对其安抚。兰斯多恩表示:“应该立即通知俄国,我们不再蜓持土耳其完整和独立是英国本质的利益,我们不再认为俄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出现对我们是伤害。”q’按照兰斯多恩的指示,1905年5月,英国驻俄大使哈丁向俄国表达了英国政府的愿望,同年夏秋开始与俄国外交大臣商谈,10月与俄国沙皇直接会晤。哈丁与俄国政府的这些接触,可看作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的序幕。
根据哈丁的报告,俄国政府对英俄正式谈判存在两种观点: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簦订英俄协定缺乏热情,他把英国视为俄国在亚洲扩张的最大障碍,更愿意与德国达成某种协定②,俄国政、军界一部分官员也对与英国接近心存疑虑;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英俄没有理由在近东冲突,两国对中亚问题的相互理解,将使俄国“在未来博斯普鲁斯沿岸竞争时保持自由之手。特别是莱蒙斯朵夫,感到英国官方已明确表态,俄国也应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得知俄国外交大臣的态度,兰斯多恩立即提出两国就中亚问题举行正式谈判。由于1905年俄国革命,英俄问的正式谈判再次拖延。
1905年底,格雷接替兰斯多恩出任外交大臣。比起前任,格雷与英国传统敌人俄国签订协定的愿望更为强烈。在继任前的选举中,格雷曾宣布:他将继续兰斯多恩的对外政策,并表示“英囤只有以近东换取亚洲,否则不可能根本解奂印度防御问题”固。1905年摩洛哥危机发生后,英国对德国舰队增艮的恐惧逐渐加剧,更坚定格雷完成英俄谈判的决心。他希望英俄两国能签订一个总协定。日俄战争以后,无论兰斯多崽还是格雷,对英俄谈判寄予的期望超越了单纯解决印度防御问题,使其具有维持欧洲均势的意义。显然,这是1905年以后英德矛盾开始上升的必然结果。
1906年初,俄国正式接受了格雷关于恢复英俄谈判的建议。英俄谈判得以进行,除了俄国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后所处的圃境、英国政府的迫切愿望及兰斯多恩和格雷两任外交大臣的积极努力之外,1906年伊兹伏尔斯基接替莱蒙斯朵夫担任俄国外交大臣也起了重要作用。伊兹伏尔斯基是“欧洲俄国”的拥护者。日俄战争前,他曾反对俄同在亚洲的冒险,担心这样做会动摇俄国在欧洲的地位;日俄战争中,他主张俄国从亚洲完全撤退,缓和与日本在中国东北及与英国在巾亚的紧张关系;1906年春,他向俄国驻外大使表示:“俄国应放弃在亚洲的扩张,把注意力转至欧洲”,甚至断言:“如果俄国继续与日英在亚洲不和,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与法国的同盟也会崩溃,最终成为‘德国的奴仆”~。相反,“如果俄国结束在亚洲的争端,发展与法英的友好关系,将重振在近东的传统影响”固。因此,伊兹伏尔斯基上台
①wL¨兰格:《俄国、海峡问题和欧洲大国,1904—1908》(wLhrlger,“鼬曲.thes廿aitseh心ti∞,atldtheEuIo.
p啪hw哪,1904一1908”),《英国历史评论》1929年第44期,第“更。
②DcB利温:《俄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ncB1。iev锄.R哪mH一曲90咖i剐rf加一,付Ⅶ勺刖矸h).
麦克米佗1983年版.第1()6页。
③E.格雷:《25年,L892一1916》(Echm『dGrey,I确廿一五惮y如州,】892一j916)第L卷.纽约1925年版.第155
页。
@B伯格伦蔼:《俄国、大不刈颠和海峡问题1906—1914》,第15页。
@R.P丘吉尔:《l9f)7年英俄协约》(RPchⅢ曲1Ⅱ.A”幽一R“Ⅱ缸月。枷蜊r加”),纽约1939年版,第120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后,俄国官方对英俄谈判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当然,伊兹伏尔斯基并非想一味对英国让步,在他看来,英国要为俄国在亚洲的撤退付出相应的代价。
伊兹伏尔斯基认为,海峡的现状——海峡对所有国家战舰关闭的规则,是俄国的一种耻辱,对俄国极为有害。修改海峡关闭规则、允许俄国舰队自由穿行,对俄国政治、战略和经济都非常必要。战略上,一个世纪以来,俄国一直把控制海峡、俄国战舰享有自由穿越海峡的特权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俄国在远东失败,再次把精力集中在近东时,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愿望更为强烈;经济上,海峡对于俄国商业贸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世纪末。俄国谷物出口的75%一90%经过海峡。而自高加索及乌克兰出口的油及矿物,海峡也是必经之路,1900一1909年间,俄国出口几乎一半要通过海峡①。军事上,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政府计划按现代标准,重建屈辱的俄国海军。从1907至1913年,海军预算从8800万卢布升到2.45亿卢布,如果传统的海峡关闭规则继续存在,黑海舰队只能龟缩在黑海内,在需要发挥效力时毫无用处,海军重建计划将成为一纸空文@。日俄战争中俄国黑海舰队根本没有派上用场,波罗的海舰队长选跋涉赴远东参战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鉴于战略、经济和军事的考虑.伊兹伏尔斯基认为,修改海峡条约是俄国的当务之急,他对英俄协定的热情也渊源于此。为此,伊兹伏尔斯基宣称:“亚洲问题不是障碍,亚洲之大.足以满足所有国家。”固
英俄谈判从1906年初开始到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最终签订,持续了一年多,谈判主要在英国新任驻俄大使尼科尔森与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尔斯基之间进行。谈判过程中充满曲折和艰难,波斯、阿富汗、西藏3个问题的谈判,最困难的是波斯势力范围的划分,花费半年多时间才达成协议。其中英国政府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的表态,是波斯谈判顺利进行并使英俄协约最终达成的关键。
1906年秋.尼科尔森与伊兹伏尔斯基开始商谈波斯问题,10月淡判便陷入僵局。俄国强烈反对英国关于划分波斯范围的南部分界线,主要是波斯一阿富汗边界的锡斯坦要塞的归属问题。俄国把锡斯坦看作自己的战略要冲,英国政府坚持反对。格雷认为,俄国要获得这一地区,意在用其作为向印度进攻的基地。格雷甚至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谈不妥,进一步的谈判毫无意义。尼科尔森清楚地意识到,将波斯北部划给俄国确实不能算是对俄国的让步。他引用伊兹伏尔斯基的原话告诉格雷:英国给的太少,要的太多。尼科尔森说:伊兹伏尔斯基需要恰当的补偿物,以此平息俄国军界仇视英俄协定的情绪,并使沙皇最终能接受英俄谈判的结果。尼科尔森十分感叹英国在中亚没有诱惑俄国让步的地方,他说:“英国没有另一个摩洛哥,能像1904年与法国就埃及谈判时的讨价还价”。为此,尼科尔森提醒和劝告格雷:英国必须准备在近东、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做出巨大让步。格雷实际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同意尼科尔森的观点,谈判必须涉及到近东,要给俄国一些甜头,至少要使沙皇确信,俄国军界反对伊兹伏尔斯基与英国谈判毫无道理。与此同时,俄国驻英大使本肯道夫告诉格雷,俄国公众要求以有
①M肯特:《列强与奥斯曼帝国的终结》(MKent.1*PGr州#n螂n耐抽d脚0,neom啪"E啪p姗).伦敦1984
年版,第82—83Ⅲ。
@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卷入巴尔干》(&rbaraJda血h.R㈣’J&如”勘缸皑“恍胁).剑桥1991年版.第204
页。
@wL¨兰格:‘俄国.海峡和欧洲大国.1904—1908》.第64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利于俄国的方式修改海峡规则,并将其包括在最终的英俄协定中。格雷感到,为了迅速推进英俄在彼得堡的谈判进程,必须应允俄国的要求。1906年11月28日,他指示尼科尔森,英国欢迎俄国就海峡问题提出的任何建议。英国政府的表态,使濒临绝境的英俄谈判出现转机。1907年2月,俄国原则上接受了英国划分波斯的建议。此后,英俄的谈判在彼得堡和伦敦同时进行。尼科尔森与俄国商谈波斯协定草案的细节,而俄国驻英代表与格雷开始讨论修改海峡规则。
格雷在谈判中告诉本肯道夫,英国一直坚持的“对俄国战舰关闭海峡的传统政策必须放弃”,“传统政策是两个世纪两代人之间不和的根源”①。格雷这番话足以使俄国感动。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格雷以谋略战胜俄使和俄国外交大臣。他在表明英国内阁基本同意改变英国传统的海峡政策以后,又巧妙地回避把修改海峡规则作为中亚协定的组成部分。他向俄方陈述了两个理由:第一,英国内阁关于放弃传统海峡政策的决定,得到下院批准并不困难,但必须要考虑到英国公众情绪的反对.英国公众对于将海峡给俄国的巨大让步,一定要求回报;第二,英国已向德国保证,英俄正在进行的谈判是德国不感兴趣的印度边界问题。如英俄将中皿协定扩展至海峡,必然引起德国的怀疑。德国及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其他签约国会认为英俄背着他们私下进行交易、达成协议,他们会反对甚至出面干涉。后一个理由最堂而皇之,也最能使俄国信服。格雷在阐述两点理由之后仍表示,尽管目前将修改海峡规则放到英俄协定中有种种困难,不合时宜,俄国应相信英国的诚意,英国仍准备继续按俄国的提议解决海峡问题。
由此可见,格雷在伦敦用对海峡问题的口头让步,完成了使俄国接受英国关于波斯提议的任务。格雷后来在回忆录中否认波斯谈判涉及到海峡问题。根据古奇、坦伯利《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文件集》、费伊《世界大战起源》及丘吉尔《1907年英俄协约》等书的史料和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在圣彼得堡的商谈未直接涉及海峡问题,但格雷与本肯道夫在伦敦就海峡问题的谈判是肯定的,而伦敦的谈判对圣彼得堡谈判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尼科尔森曾对此评论:“这样一个有利于俄国海峡政策的宣布,肯定对我们亚洲问题的讨论产生重要影响。”固“我们在海峡和近东满足俄国愿望”的表态,使俄国政府中“反对伊兹伏尔斯基政策”(俄国与英国就中亚谈判)的叫嚣得以平息。尼科尔森还告诉格雷:“从那时起,谈判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固4月14日,俄国官方在备忘录中明确表示:俄国也不希望引起其他囤家的怀疑,同意将修改海峡规则问题延期到更合适的时候讨论④。
格雷的外交策略,为英俄谈判打开了突破口,他的廉价表态,取悦了俄国外交大臣,说服俄国将修改海峡规则问题推迟。此后,英俄谈判的因果关系开始颠倒了。格雷开始坚持,波斯问题的有利解决是未来英俄修改海峡协定的前提,代替了俄国外变大臣把修改海峡规则作为有利于解决中亚问题的前提。1907年4月底,格雷给俄国外交大臣的信中阐述:如果英俄“关于亚洲问题的谈判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它将对英国公众舆论产生积极影响,“将促进日后海峡问
①古奇和坦伯利蝙:《英删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一1914》第4卷.第280页。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f}98—1914》第4卷.第2∞页。
◎RP丘吉尔:《1907年羹俄协约》,第1舯页。④格伦・斯卡格斯:(不列顾在海蛱.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第“8页。
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题的谈判”①。从1907年4月到8月,格雷一再向俄国大使表示,“关于亚洲的友好协定,是关于海峡安排的重要前提”@。格雷的表态及外交谋略,促使艰难的英俄谈判终于在1907年8月31日落下帷幕。
三、1907年英俄协约评价
根据1907年英俄协约,西藏作为一个中立的缓冲地;阿富汗被排除在俄国利益范围之外,波斯基本实现了英国提议的划分,与高加索接壤的北部,划到俄国的势力范围,与印度接壤的东南部,作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协定虽未提及波斯湾,但俄国特别承认英国“在战略水域维持现状”。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使英俄长期以来的对立和矛盾一度有所缓和,荚印帝国西北边境的安全以条约的方式得到保障;英国在海峡问题上对俄国的承诺,也使俄国看到实现一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历史使命”的希望和前景。因此,国际关系史上通常把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作为与三国同盟对立的、大战前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1907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俄的敌意和对立依然存在,
‘
英俄关系仍十分紧张。
首先,1907年英俄协约的箍订并非等于英俄建立了同盟关系,英俄都不把协约视为同盟条约,更否认它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一定程度上,双方都将协约作为加强自己在欧洲大国地位的权宜之计。英国政府认为,英俄协约与英法协约一样,是减缓英国与法俄在殖民地冲突上的紧张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并没有使英国必须承担对法俄同盟的军事责任与义务。尼克尔森在谈判过程中乃至协约签订后,曾有意把英俄协约发展成同盟关系,但格雷坚决反对。根据尼克尔森的回忆,格雷指示他,在外交函件中,甚至不能用“三国协约”的字眼q)。无论是格雷还是兰斯多恩,20世纪初英国的这两位外交大臣,都想在最大限度保卫英帝国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继续奉行和追随“均势政策”。他们一方面竭力防止日俄战争后俄国一败涂地、从而失去在欧洲与德国抗衡的作用;另一方而,又避免自己以军事协定卷入欧洲争端。泰勒这样评论格雷:“他对‘欧洲均势’的关心是帕麦斯顿以来任何一个英国外相所没有过的”。1907年后,英国在同盟问题上的暖昧态度,是英俄关系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伯格伦格在“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一文中对此评论道:“英国努力不使自己卷人俄国所关心的事务中,使1907一L914年英俄关系走着狭窄的路。”④这一点,与19世纪90年代英国和三国同盟的关系极为相似。当然,俄国也是以同样观点看待英俄协约的。1907年协约签订后,伊兹伏尔斯基竭力向德国表白,“与英国的安排并非是直接反德的联合”o。他告诉沙皇,协定使“俄
①E.格雷:《25年,1892一J916》第】卷.第158页。
@古奇和坦伯利编:《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一1914》第4卷,第296页。.@c菲利普森、N巴克斯顿:《博斯普丹斯和选达尼尔问题》(cPhilljp9∞andNBuxton.nPqh“曲”c矿neB郇肺㈨n村血m2n“胁),伦敦1917年版,第129Ⅲ。
@B伯格伦德:《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阃题》,第2页。
@GA施赖纳编:《协约外交和I垡界战争》(GASch啊r埘,ed..En圯眦P肼卢b啪叫“耐‰r“w打)r纽约1921年版.第548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61
国完全恢复了行动自由,并重新在欧洲大国中占有适当的地位”。英俄双方的左右逢源、若即若离,再次揭示了大国外交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特点。列强外交的利己性可见一斑。
其次,英俄谈判过程中,英国的外交谋略的确略胜一筹。格雷对协约的签订十分满意,视其为英国外交的巨大成功,他曾津津乐道、得意忘形地说:“尼科尔森成功地把俄国排挤出波斯湾”,“所有战略重要地区,我们都获得了,”。英国给俄国的回报,仅是日后按俄国意愿修改海峡公约的承诺。从这个意义上,格雷甚至认为:“协定对英国单方面有利”,“我们什么也没有放弃”。丘吉尔在《1907年英俄协约》一书中也说:“格雷成功地躲避,对海峡肯定的责任”①。然而+列强问的外交不可能单方面获利。俄国所以同意日后解决海峡问题,除担心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和干涉外,也有自己的实际考虑。俄国军界、特别是海军对开放海峡存在着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若开放海峡,俄国需要增加黑海舰队及海岸防御,而此时俄国财力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俄国内部的矛盾和意见分歧,也是伊兹伏尔斯基同意暂时搁置海峡问题的因素之一。另外,格雷的谋略只能使英国得益于一时。英俄协约毕竟是纸上谈兵,使文字变为现实,对英俄双方决非易事。正是在这个意义l二,费伊在《世界战争起源》一书中甚至认为协约更有利于俄国。因事实上,俄国在英国兑现海峡承诺前,并不执行关于波斯的条款。1907年以后,英国始终以修改海峡规则吊俄国人的胃口,并把英俄协约中对波斯协议的实施情况作为解决海峡问题的前提。俄国一方面喋喋不休地要求英国兑现诺言,自己却没有认真履行英俄有关波斯协议的诚意,仍不断向波斯中立区乃至波斯南部扩展自己的势力。曾任格雷私人秘书的蒂恸尔从不相信英俄协约能够持久。他在给其好友赖斯的信中说:“在我看来,俄国只有保持目前这种虚弱状态,我们与俄国的协约才可以信耪”。:‘同盟从来不可能长久维持”。蒂勒尔的观点很明确,只有虚弱的俄国才可信任。而随着俄国实力的恢复和增长,英俄互相猜疑和防范便会加剧。这些因素注定了大战前两国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
再次,英俄淡判过程中,俄国将修改海峡公约插进两国协约中的意愿遭到英国委婉的拒绝。英国此时抵制俄国建议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区别。20世纪以前,英国坚持海峡对俄国战舰的关闭原则多从战略、经济和外交诸方面考虑;20世纪以后,则更主要从外交考虑。1908年士耳其革命、波斯尼亚危机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及海峡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英国政府感到重新恢复英国对土耳其影响的时机米临,鉴于英国在中近东的整体利益,英国政府认为必须支持土耳其。因此,格雷又回到坚持英国传统政策的立场上,索性不再提修改海峡规则问题。英俄协约签订后的几年,英俄的“友谊”始终披着一层面纱,格雷对俄国海峡愿望的让步逐渐成为一种虚幻,海峡问题的解决变得遥遥无期。而“海峡和波斯问题成为葵俄关系中的‘良性肿瘤”’。英俄在波斯的冲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致格雷说:“波斯比任何问题都牵扯我的精力”。英国的海峡政策继续与波斯及英印帝国的防御连在一起。
[本文作者赵军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张丽)
@RP丘古尔:《1907年英俄协约》,第160页。
土耳其海峡与1907年英俄协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赵军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2002(5)
参考文献(37条)
1.S 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982
2.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995
3.G P 古奇;H 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89-1914
4.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5.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6.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7.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8.A·J·P·泰勒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 1987
9.格伦·斯卡格斯 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 1977
10.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1.K.尼尔森 过分夸张:1914年以前大不列颠衰落的神话 1991
12.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3.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4.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5.J.A.S.格伦维尔 索尔兹伯里和19世纪末的外交政策 1964
16.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2卷
17.K.尼尔森 英国与末代沙皇,英国的政策和1894-1917年的俄国
18.S.马哈杰 印度的防御与孤立的结束
19.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1906-1914 1994
20.W.L.兰格 俄国,海峡问题和欧洲大国,1904-1908 1929
21.D.C.B,利温 俄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983
22.E.格雷 25年,1892-1916 1925
23.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
24.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1939
25.M.肯特 列强与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1984
26.巴巴拉·杰拉维奇 俄国卷入巴尔干 1991
27.W.L.兰格 俄国、海峡和欧洲大国,1904-1908
28.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4卷
29.古奇和坦伯利 《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第4卷
30.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31.格伦·斯卡格斯 不列颠在海峡,1900-1923年英国对土耳其海峡的外交研究
33.《英国关于战争起源的文件,1898-1914》
34.C.菲利普森;N.巴克斯顿 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问题 1917
35.B.伯格伦德 俄国、大不列颠和海峡问题
36.G.A.施赖纳 协约外交和世界战争 1921
37.R.P.丘吉尔 1907年英俄协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军秀 英国与1915年《海峡协定》[期刊论文]-史学月刊2004(9)
2. 赵军秀 试论1885-1887年英土关于埃及问题的两次谈判[期刊论文]-世界历史2005(1)
3. 庄梦兰.Zhuang Menglan 试析十九世纪初英俄争夺黑海海峡的原因——读恩格斯《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期刊论文]-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4)
4. 朱梅莹 利益、认同与美土战略同盟关系的建构[学位论文]2007
5. 汪淮 中国的出海通道在哪里?——海峡篇[期刊论文]-世界知识2010(11)
6. 张博 马克思东方问题初探[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15)
7. 莫金莲 1878年柏林会议与俄国近东政策[期刊论文]-益阳师专学报2000,21(3)
8. 朱新光 英俄角逐中亚与1873年英俄协定[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2)
9. 朱新光 试论1879~1880年英波同盟及其影响[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0. 许志新.张红侠 中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期刊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ls200205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