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流派名词解释
1.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
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 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 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 含混 反讽 悖论 隐喻 张力
3.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
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
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 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
创始人是 法国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 列维-斯特劳斯 阿尔都塞 福柯 拉康 罗兰·巴特
5. 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 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 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 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9. 女性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
它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
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
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正式形成。
主要流派:英、法、美
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精神分析学,它强调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文本分析,它强调表达。
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艺批评。
9个流派名词解释
1.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
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 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 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 含混 反讽 悖论 隐喻 张力
3.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
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
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 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
创始人是 法国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 列维-斯特劳斯 阿尔都塞 福柯 拉康 罗兰·巴特
5. 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 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 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 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9. 女性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
它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
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
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正式形成。
主要流派:英、法、美
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精神分析学,它强调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文本分析,它强调表达。
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