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素材归类整理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 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 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 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 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 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 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 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 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 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 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 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 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 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 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 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 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
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 身修养。
1)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 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 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 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
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
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 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 会发光的。
亦可从“
(2)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义?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心就是对自己的主子忠心。古代比如对皇帝是 叫忠心,因为皇帝是天下共主。现在比如说对国家、对自己公司都叫忠心。岳飞的“还我山 河”是一种忠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忠义,于谦的“粉 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忠义。陆游说:“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 义心。”“忠义”是个好东西,也脆弱于它是个好东西——它像凯歌一样振奋人心,可以激发
出人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所以这最单纯、最原始、最“直”的忠义如果 遇到迂回的利用就是残忍,就是消亡„„
亦可从“义”“勇”“责任”等角度运用此素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 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这则素材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勇气”“顺应潮流”“责任”等相关的作文中,
3)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 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 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 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 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传说是 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 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 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 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 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 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 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 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
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 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 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4)跨越与提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先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跨越与提高。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 上天注定我们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 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 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 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那一步,叫做勇气。
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 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 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 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 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 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 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 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
(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 5 -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 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 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 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而东 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 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 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 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师,留心观察大自 然,你会满载而归,猛然顿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自然与人生;意志与目标;治 学态度;人生感悟。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
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这是因为,希腊哲人 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而中国的奴隶, 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 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 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 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 而更加精彩。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们应当 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一个 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2)忧国与思乡——《秋兴八首(其一)》
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滔滔不尽的大 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 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 命不永。
国家与私情——《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反而连平常百姓人 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 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仁政与暴政——《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 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 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 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 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
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10)大治与大乱——《过秦论》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 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 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 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这是秦帝国的兴衰 给我们的启示。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 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 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
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 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 的。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 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大多数人在隐 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 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这则材料还可用于“公平、公正”“执政为民”“善恶美丑”等有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 作文的写作中。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事,结合当前 社会的热点对比阐释。原文中的许多语句、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 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 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人生需要面 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 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对生 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面对生存与毁灭,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 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4)送来与拿来——《拿来主义》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
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 的吸收。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的加以摒弃; 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 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上述材料可用在“继承与创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在打开国 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借鉴外来文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面 - 9 -
对种种疑惑,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定将大有裨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 新。只有不断“拿来”,借鉴,吸收,才能创新。
5)情感与理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父亲的爱是理智的,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 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 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我们综合了这两种爱,才让我们走向自立和成熟。让 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父母以及身边的人。“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你我的爱而无比温馨,你 我也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可用在“父母之爱”“亲情”“爱之伟大”“感恩”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父爱 如山,母爱似海。”虽然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别,但对子女成长的付出是相同的。请不 要忘记,在你脚下,有一块自由的大地;在你头上,有一片无垠的蓝天,这一片天地便是爱。 爱,这令人陶醉的字眼,创造了多少五光十色、斑斓绚丽的生活花环。酿造了多少甘甜芬芳、 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父母之爱,伟大的亲情成就了我们每一个人。
(6)渺小与伟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国的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空间和时间上,宇宙囊括了我们, 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宇宙。”脆弱的人生因为思想而区别于万物,获得了人作为万物灵长 的尊严。没有了思想,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 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 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 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 能来自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 意义。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 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 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 - 10 -
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这首词,诗人 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 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 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 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 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 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 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 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 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 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 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②“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
- 11 -
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③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
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忠与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 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
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 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 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 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 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2)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 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 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3)人性与纯美——《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 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 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 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潇洒与沉重——《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 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 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
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
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感怀与慨叹——《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
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 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 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 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 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 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雄浑,成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理想与自由——《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庄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应当 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思想。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 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 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 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亲情与事业——《陈情表》
- 13 -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 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 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 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归类整理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 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 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 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 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 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 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 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 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 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 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 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 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 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 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 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 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
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 身修养。
1)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 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 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 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
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
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 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 会发光的。
亦可从“
(2)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义?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心就是对自己的主子忠心。古代比如对皇帝是 叫忠心,因为皇帝是天下共主。现在比如说对国家、对自己公司都叫忠心。岳飞的“还我山 河”是一种忠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忠义,于谦的“粉 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忠义。陆游说:“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 义心。”“忠义”是个好东西,也脆弱于它是个好东西——它像凯歌一样振奋人心,可以激发
出人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所以这最单纯、最原始、最“直”的忠义如果 遇到迂回的利用就是残忍,就是消亡„„
亦可从“义”“勇”“责任”等角度运用此素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 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这则素材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勇气”“顺应潮流”“责任”等相关的作文中,
3)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 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 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 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 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传说是 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 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 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 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 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 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 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 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
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 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 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4)跨越与提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先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跨越与提高。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 上天注定我们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 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 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 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那一步,叫做勇气。
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 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 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 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 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 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 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 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
(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 5 -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 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 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 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而东 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 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 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 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师,留心观察大自 然,你会满载而归,猛然顿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自然与人生;意志与目标;治 学态度;人生感悟。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
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这是因为,希腊哲人 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而中国的奴隶, 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 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 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 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 而更加精彩。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们应当 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一个 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2)忧国与思乡——《秋兴八首(其一)》
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滔滔不尽的大 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 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 命不永。
国家与私情——《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反而连平常百姓人 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 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仁政与暴政——《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 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 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
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 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 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
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10)大治与大乱——《过秦论》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 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 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 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这是秦帝国的兴衰 给我们的启示。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 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 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
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 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 的。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 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大多数人在隐 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 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这则材料还可用于“公平、公正”“执政为民”“善恶美丑”等有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 作文的写作中。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事,结合当前 社会的热点对比阐释。原文中的许多语句、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 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 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人生需要面 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 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对生 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面对生存与毁灭,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 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4)送来与拿来——《拿来主义》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
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 的吸收。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的加以摒弃; 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 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上述材料可用在“继承与创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在打开国 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借鉴外来文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面 - 9 -
对种种疑惑,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定将大有裨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 新。只有不断“拿来”,借鉴,吸收,才能创新。
5)情感与理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父亲的爱是理智的,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 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 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我们综合了这两种爱,才让我们走向自立和成熟。让 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父母以及身边的人。“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你我的爱而无比温馨,你 我也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可用在“父母之爱”“亲情”“爱之伟大”“感恩”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父爱 如山,母爱似海。”虽然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别,但对子女成长的付出是相同的。请不 要忘记,在你脚下,有一块自由的大地;在你头上,有一片无垠的蓝天,这一片天地便是爱。 爱,这令人陶醉的字眼,创造了多少五光十色、斑斓绚丽的生活花环。酿造了多少甘甜芬芳、 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父母之爱,伟大的亲情成就了我们每一个人。
(6)渺小与伟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国的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空间和时间上,宇宙囊括了我们, 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宇宙。”脆弱的人生因为思想而区别于万物,获得了人作为万物灵长 的尊严。没有了思想,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 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 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 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 能来自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 意义。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 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 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 - 10 -
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这首词,诗人 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 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 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 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 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 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 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 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 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 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 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②“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
- 11 -
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③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
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忠与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 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
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 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 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 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 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2)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 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 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3)人性与纯美——《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 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 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 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潇洒与沉重——《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 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 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
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
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感怀与慨叹——《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
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 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 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 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 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 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雄浑,成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理想与自由——《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庄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应当 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思想。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 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 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 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亲情与事业——《陈情表》
- 13 -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 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 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 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