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很优秀的公司无法被准确描述

Peter Thiel 的这篇文章最近传得很广,我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

一、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技术很先进,利用技术带动商业的突破,而中国还处于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中。

这种区别源于美国传统产业的机会不多了,衣食住行类的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要利用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比如太空产业。但在中国,传统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因而,在中国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问题。

以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为例。中国的衣服现在比美国贵,但是质量没有美国好;我们吃的东西总被爆出质量问题;房价也比美国高;交通拥堵和污染都比美国严重。在这些常见的产业中,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善的机会和升级的空间。

这对创业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简单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从切切实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思考,去构建新的商业机会。

二、Peter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他不跟风,不追求浮夸的词汇,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思考的结论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独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个就是美国大选。硅谷那么多投资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个人支持特朗普。虽然最后的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过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即美国中产阶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说回创业和做投资,每一年大家都会讲风口,所谓的风口,有的是真的风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统一观点,我们也叫风口。过去两年那么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为很多服务其实并不创造价值。比如说,O2O 上门服务,看起来服务体验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结构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确省去了实体店的成本,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为一个劳动力在实体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几单,上门服务他一天只能做两三单。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应该经常坚持的一件事情是,问基本性的问题,fundamental 的问题,回到商业的本质,并基于商业的本质坚持自己的观点。

Peter Thiel 的投资逻辑

我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谈论,其中有一类反思起来比较有意思,是我在过去十年中在风险投资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当我们创建 Founders Fund 之后,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们有一个想法是将这个品牌定位于一个 “科幻类项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们会投资最具未来感、触不可及、科幻一样的项目。

我们觉得难以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吓跑所有的 LP。但这的确是我们想尝试的内在想法。激励我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发现有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够快。比如 IT 业的发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困难重重。

我对生物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它可以在延续生命、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做更多尝试。因此,我们在 IT 以外的领域做了一些投资,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这些投资也极具挑战性,我对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对于投资和商业反复思考的一点是,人们总是会不断地提及科学、技术、创业者等等这些词汇。硅谷人热衷于讨论科学、技术和创业者,但是不太讨论商业策略。对于商业策略,大致上说,有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和不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

需要竞争的企业觉得盈利很艰难,不需要竞争的企业成为了垄断,赚了很多钱。这些垄断型的企业不会宣扬,因为他们不太被重视。如果你想疯狂地与别人竞争,你应该在旧金山开餐馆,竞争将会如丛林争霸一般残忍,但是你永远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你有一个垄断型企业,我总是举谷歌的例子,你不会想要跟任何人说,因为你想避免微软在 90 年代末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投资技术的,在科学领域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种技术是否能形成垄断。比如,你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有别人无法复制的创新,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专利,会非常有价值。

但你要问自己,这些技术是否只是在短期内有价值?在短期内,可能你会比别人做出更好的东西,但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你在技术上的领先是否是长期性的、可持续的?

2001 年 3 月,Paypal 刚刚成立了 27 个月,我们对 Paypal 的未来做了一个 DCF 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现金流量贴现法,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科技公司基本不会去做这个分析,因为对于增长率和折现率,如果你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结果会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假设下做了很多的分析之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论:Paypal 大部分的价值都是来自于终点价值(terminal value,指超出可预测期间之外所有现金流量的价值)。所以在 2001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我们得出结论:Paypal 75% 的价值将来自于 2011 年及以后。

这个有点有悖直觉,因为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般考察的时间变量都是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变量,然而主导一切的变量却是可延续性。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它们 75% 的价值来自于 2026 年及以后产生的现金流,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到那时候它们是否还存在?它们会有多成功?决定这些的市场结构是怎样的?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 IT 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在科幻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

我的看法是,科幻类项目非常有趣,但是很少有人在这类项目上创业,可能有人做了一些,但是还是很少。它们的确是具有反抗性、触及本源的、没有被充分开发过的。其中的挑战在于,这些类型的项目,它们长期的现金流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盈利?

在过去的十年 ,我们仍然总是回到投资 IT 上。在我们的投资项目中,大概有 30% 的科幻类的项目,70% 的 IT 类项目。因为 IT 项目尽管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会改变世界 ,但常常是一些绝佳的生意。在 IT 领域创业,边际成本为零,有扩张性和极大的盈利性。你能很快地占领某一个市场,同时用户总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当以下这三个元素聚合在一起时,直接决定了你能够成功地垄断一个行业:

第一,小型初级市场;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相对粘性;

第三,边际成本为零。

我认为这就是那个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原因,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硅谷向数字世界转型。为什么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要在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既要把 VC 做好,为我们的投资人争取高额回报。又要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用我所创建的企业,去让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变得更好。我常常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这非常有挑战。虽然做起来极具挑战性,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张力。

在 IT 领域之外,当然会有一些成功获得平衡的例子。但我发现这一系列问题非常有用 ,当你严格的进行审视时,你需要思考:为什么它形成垄断?为什么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可能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也正说明它们为什么非常具有建设性。这是我的一些概括性的想法 ,下面我可以来回答一些问题,谢谢。

$特斯拉(TSLA)$ $Facebook(FB)$ $亚马逊(AMZN)$

@今日话题 @方舟88 @江涛 @逍遥股海 @不明真相的群众

Peter Thiel 的这篇文章最近传得很广,我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

一、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技术很先进,利用技术带动商业的突破,而中国还处于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中。

这种区别源于美国传统产业的机会不多了,衣食住行类的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要利用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比如太空产业。但在中国,传统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因而,在中国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问题。

以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为例。中国的衣服现在比美国贵,但是质量没有美国好;我们吃的东西总被爆出质量问题;房价也比美国高;交通拥堵和污染都比美国严重。在这些常见的产业中,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善的机会和升级的空间。

这对创业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简单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从切切实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思考,去构建新的商业机会。

二、Peter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他不跟风,不追求浮夸的词汇,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思考的结论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独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个就是美国大选。硅谷那么多投资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个人支持特朗普。虽然最后的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过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即美国中产阶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说回创业和做投资,每一年大家都会讲风口,所谓的风口,有的是真的风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统一观点,我们也叫风口。过去两年那么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为很多服务其实并不创造价值。比如说,O2O 上门服务,看起来服务体验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结构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确省去了实体店的成本,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为一个劳动力在实体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几单,上门服务他一天只能做两三单。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应该经常坚持的一件事情是,问基本性的问题,fundamental 的问题,回到商业的本质,并基于商业的本质坚持自己的观点。

Peter Thiel 的投资逻辑

我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谈论,其中有一类反思起来比较有意思,是我在过去十年中在风险投资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当我们创建 Founders Fund 之后,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们有一个想法是将这个品牌定位于一个 “科幻类项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们会投资最具未来感、触不可及、科幻一样的项目。

我们觉得难以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吓跑所有的 LP。但这的确是我们想尝试的内在想法。激励我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发现有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够快。比如 IT 业的发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困难重重。

我对生物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它可以在延续生命、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做更多尝试。因此,我们在 IT 以外的领域做了一些投资,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这些投资也极具挑战性,我对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对于投资和商业反复思考的一点是,人们总是会不断地提及科学、技术、创业者等等这些词汇。硅谷人热衷于讨论科学、技术和创业者,但是不太讨论商业策略。对于商业策略,大致上说,有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和不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

需要竞争的企业觉得盈利很艰难,不需要竞争的企业成为了垄断,赚了很多钱。这些垄断型的企业不会宣扬,因为他们不太被重视。如果你想疯狂地与别人竞争,你应该在旧金山开餐馆,竞争将会如丛林争霸一般残忍,但是你永远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你有一个垄断型企业,我总是举谷歌的例子,你不会想要跟任何人说,因为你想避免微软在 90 年代末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投资技术的,在科学领域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种技术是否能形成垄断。比如,你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有别人无法复制的创新,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专利,会非常有价值。

但你要问自己,这些技术是否只是在短期内有价值?在短期内,可能你会比别人做出更好的东西,但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你在技术上的领先是否是长期性的、可持续的?

2001 年 3 月,Paypal 刚刚成立了 27 个月,我们对 Paypal 的未来做了一个 DCF 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现金流量贴现法,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科技公司基本不会去做这个分析,因为对于增长率和折现率,如果你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结果会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假设下做了很多的分析之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论:Paypal 大部分的价值都是来自于终点价值(terminal value,指超出可预测期间之外所有现金流量的价值)。所以在 2001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我们得出结论:Paypal 75% 的价值将来自于 2011 年及以后。

这个有点有悖直觉,因为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般考察的时间变量都是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变量,然而主导一切的变量却是可延续性。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它们 75% 的价值来自于 2026 年及以后产生的现金流,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到那时候它们是否还存在?它们会有多成功?决定这些的市场结构是怎样的?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 IT 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在科幻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

我的看法是,科幻类项目非常有趣,但是很少有人在这类项目上创业,可能有人做了一些,但是还是很少。它们的确是具有反抗性、触及本源的、没有被充分开发过的。其中的挑战在于,这些类型的项目,它们长期的现金流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盈利?

在过去的十年 ,我们仍然总是回到投资 IT 上。在我们的投资项目中,大概有 30% 的科幻类的项目,70% 的 IT 类项目。因为 IT 项目尽管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会改变世界 ,但常常是一些绝佳的生意。在 IT 领域创业,边际成本为零,有扩张性和极大的盈利性。你能很快地占领某一个市场,同时用户总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当以下这三个元素聚合在一起时,直接决定了你能够成功地垄断一个行业:

第一,小型初级市场;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相对粘性;

第三,边际成本为零。

我认为这就是那个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原因,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硅谷向数字世界转型。为什么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要在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既要把 VC 做好,为我们的投资人争取高额回报。又要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用我所创建的企业,去让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变得更好。我常常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这非常有挑战。虽然做起来极具挑战性,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张力。

在 IT 领域之外,当然会有一些成功获得平衡的例子。但我发现这一系列问题非常有用 ,当你严格的进行审视时,你需要思考:为什么它形成垄断?为什么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可能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也正说明它们为什么非常具有建设性。这是我的一些概括性的想法 ,下面我可以来回答一些问题,谢谢。

$特斯拉(TSLA)$ $Facebook(FB)$ $亚马逊(AMZN)$

@今日话题 @方舟88 @江涛 @逍遥股海 @不明真相的群众


相关内容

  • 创业制胜的标配丨2017年创业者制胜必读的十本书
  •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作者:丁辰灵 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自媒体人 1.从零到一 Peter Thiel在美国大选中让人出人意料的支持特朗普,一度被硅谷科技圈嫌弃,但特朗普的压倒性胜利有一次让Peter Thiel如日中天,成为新政府延揽的科技大鳄.Peter Thiel对特朗普的赌注一如他在 ...

  • 颠覆无数vc思维的雄文:两道数学题,改变你的投资逻辑
  • 原题 | <诗人的数学题> 作者 | 老喻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一 诗人别涅季克托夫,是第一本俄罗斯数学难题集的作者.下面是他出的题: 三姐妹各自卖鸡蛋, ...

  • ?这部剧说乔布斯只会装,连代码都不会写,但却说出了创业真实的...
  • 诶,作为创业者的你有时间看剧么? 看剧的时间都没有,证明你还不够努力.咳咳.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剧,第一季于2014年推出以后,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0,2015年第二季豆瓣评分更高,达到了9.2,第三季在今年4月推出,豆瓣评分依然保持在9.2.作为连续推出了包括<黑道家族>.<欲望都 ...

  • 食品创业公司崛起:寻找植物性替代品|公司|食品|创业
  • 食品创业公司崛起:寻找植物性替代品 2013年12月10日 09:16   新浪科技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在旧金山的工厂里,汉普顿克里克食品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希·蒂特里克(Josh Tetrick)抓着一把用于制作植物性蛋黄酱的黄豆 在汉普顿克里克公司内展示的植物性食品,包括巧克力片饼干. ...

  • 10大IT业界古怪人物排行榜
  • 10大IT业界古怪人物排行榜 IT业界成功人士往往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奇闻异事.如微软CEO鲍尔默曾经在舞台上的激情表演,就为其赢得了"舞猴(MonkeyBoy)"的绰号,这应该属于行为"怪诞"的一类:再如苹果CEO乔布斯,当然也是业界公认的营销天才之一,他的&q ...

  • 世界上成长最快公司的17个共同点
  • 世界上成长最快公司的17个共同点 2014.2.16 1.都以为广泛人群谋求价值为最大动力,贯彻始终.领导人不厌其烦宣导企业文化. 创始之初,Google官方的公司使命为"集成全球范围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不作恶(Don't be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项非正式的 ...

  • 入伍的韩国流行偶像
  • 入伍的韩国流行偶像 GYERYONG, South Korea - The audience applauded politely as the honor guard twirled its rifles, and oohed and aahed at the acrobatic taekwond ...

  • 老鹰基金刘小鹰:天使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渡"!
  • 导读:大家知道现在是创业创新的大好时机,那么如何做天使投资?如何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如何在投资方面风险把控?在刘小鹰先生分享的两个投资法则里可以找到答案. 全网首发笔记 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天使投资的如来神掌十一式",但是我不知道咱们在座的企业家们之前的天使投资经验怎么样,很多人 ...

  •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
  •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译.校:张少军 2015 Commencement Speech 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May 28, 2015 Tercentenary Theatr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