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Thiel 的这篇文章最近传得很广,我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
一、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技术很先进,利用技术带动商业的突破,而中国还处于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中。
这种区别源于美国传统产业的机会不多了,衣食住行类的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要利用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比如太空产业。但在中国,传统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因而,在中国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问题。
以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为例。中国的衣服现在比美国贵,但是质量没有美国好;我们吃的东西总被爆出质量问题;房价也比美国高;交通拥堵和污染都比美国严重。在这些常见的产业中,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善的机会和升级的空间。
这对创业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简单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从切切实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思考,去构建新的商业机会。
二、Peter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他不跟风,不追求浮夸的词汇,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思考的结论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独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个就是美国大选。硅谷那么多投资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个人支持特朗普。虽然最后的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过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即美国中产阶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说回创业和做投资,每一年大家都会讲风口,所谓的风口,有的是真的风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统一观点,我们也叫风口。过去两年那么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为很多服务其实并不创造价值。比如说,O2O 上门服务,看起来服务体验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结构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确省去了实体店的成本,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为一个劳动力在实体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几单,上门服务他一天只能做两三单。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应该经常坚持的一件事情是,问基本性的问题,fundamental 的问题,回到商业的本质,并基于商业的本质坚持自己的观点。
Peter Thiel 的投资逻辑
我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谈论,其中有一类反思起来比较有意思,是我在过去十年中在风险投资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当我们创建 Founders Fund 之后,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们有一个想法是将这个品牌定位于一个 “科幻类项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们会投资最具未来感、触不可及、科幻一样的项目。
我们觉得难以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吓跑所有的 LP。但这的确是我们想尝试的内在想法。激励我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发现有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够快。比如 IT 业的发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困难重重。
我对生物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它可以在延续生命、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做更多尝试。因此,我们在 IT 以外的领域做了一些投资,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这些投资也极具挑战性,我对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对于投资和商业反复思考的一点是,人们总是会不断地提及科学、技术、创业者等等这些词汇。硅谷人热衷于讨论科学、技术和创业者,但是不太讨论商业策略。对于商业策略,大致上说,有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和不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
需要竞争的企业觉得盈利很艰难,不需要竞争的企业成为了垄断,赚了很多钱。这些垄断型的企业不会宣扬,因为他们不太被重视。如果你想疯狂地与别人竞争,你应该在旧金山开餐馆,竞争将会如丛林争霸一般残忍,但是你永远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你有一个垄断型企业,我总是举谷歌的例子,你不会想要跟任何人说,因为你想避免微软在 90 年代末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投资技术的,在科学领域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种技术是否能形成垄断。比如,你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有别人无法复制的创新,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专利,会非常有价值。
但你要问自己,这些技术是否只是在短期内有价值?在短期内,可能你会比别人做出更好的东西,但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你在技术上的领先是否是长期性的、可持续的?
2001 年 3 月,Paypal 刚刚成立了 27 个月,我们对 Paypal 的未来做了一个 DCF 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现金流量贴现法,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科技公司基本不会去做这个分析,因为对于增长率和折现率,如果你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结果会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假设下做了很多的分析之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论:Paypal 大部分的价值都是来自于终点价值(terminal value,指超出可预测期间之外所有现金流量的价值)。所以在 2001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我们得出结论:Paypal 75% 的价值将来自于 2011 年及以后。
这个有点有悖直觉,因为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般考察的时间变量都是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变量,然而主导一切的变量却是可延续性。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它们 75% 的价值来自于 2026 年及以后产生的现金流,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到那时候它们是否还存在?它们会有多成功?决定这些的市场结构是怎样的?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 IT 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在科幻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
我的看法是,科幻类项目非常有趣,但是很少有人在这类项目上创业,可能有人做了一些,但是还是很少。它们的确是具有反抗性、触及本源的、没有被充分开发过的。其中的挑战在于,这些类型的项目,它们长期的现金流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盈利?
在过去的十年 ,我们仍然总是回到投资 IT 上。在我们的投资项目中,大概有 30% 的科幻类的项目,70% 的 IT 类项目。因为 IT 项目尽管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会改变世界 ,但常常是一些绝佳的生意。在 IT 领域创业,边际成本为零,有扩张性和极大的盈利性。你能很快地占领某一个市场,同时用户总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当以下这三个元素聚合在一起时,直接决定了你能够成功地垄断一个行业:
第一,小型初级市场;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相对粘性;
第三,边际成本为零。
我认为这就是那个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原因,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硅谷向数字世界转型。为什么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要在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既要把 VC 做好,为我们的投资人争取高额回报。又要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用我所创建的企业,去让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变得更好。我常常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这非常有挑战。虽然做起来极具挑战性,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张力。
在 IT 领域之外,当然会有一些成功获得平衡的例子。但我发现这一系列问题非常有用 ,当你严格的进行审视时,你需要思考:为什么它形成垄断?为什么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可能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也正说明它们为什么非常具有建设性。这是我的一些概括性的想法 ,下面我可以来回答一些问题,谢谢。
$特斯拉(TSLA)$ $Facebook(FB)$ $亚马逊(AMZN)$
@今日话题 @方舟88 @江涛 @逍遥股海 @不明真相的群众
Peter Thiel 的这篇文章最近传得很广,我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
一、美国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一样,美国技术很先进,利用技术带动商业的突破,而中国还处于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中。
这种区别源于美国传统产业的机会不多了,衣食住行类的都已经很发达了,所以要利用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比如太空产业。但在中国,传统产业还有很多机会,因而,在中国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和产业结合的问题。
以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为例。中国的衣服现在比美国贵,但是质量没有美国好;我们吃的东西总被爆出质量问题;房价也比美国高;交通拥堵和污染都比美国严重。在这些常见的产业中,中国还有极大的改善的机会和升级的空间。
这对创业者的启示就是,不要简单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从切切实实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思考,去构建新的商业机会。
二、Peter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学习。他不跟风,不追求浮夸的词汇,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思考的结论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独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个就是美国大选。硅谷那么多投资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个人支持特朗普。虽然最后的结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过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即美国中产阶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说回创业和做投资,每一年大家都会讲风口,所谓的风口,有的是真的风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统一观点,我们也叫风口。过去两年那么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为很多服务其实并不创造价值。比如说,O2O 上门服务,看起来服务体验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结构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确省去了实体店的成本,但是劳动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为一个劳动力在实体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几单,上门服务他一天只能做两三单。
所以,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应该经常坚持的一件事情是,问基本性的问题,fundamental 的问题,回到商业的本质,并基于商业的本质坚持自己的观点。
Peter Thiel 的投资逻辑
我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谈论,其中有一类反思起来比较有意思,是我在过去十年中在风险投资上学到的一些东西。当我们创建 Founders Fund 之后,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们有一个想法是将这个品牌定位于一个 “科幻类项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们会投资最具未来感、触不可及、科幻一样的项目。
我们觉得难以把这个想法告诉别人,因为这样一个品牌可能会吓跑所有的 LP。但这的确是我们想尝试的内在想法。激励我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发现有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并不够快。比如 IT 业的发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领域却困难重重。
我对生物科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它可以在延续生命、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做更多尝试。因此,我们在 IT 以外的领域做了一些投资,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这些投资也极具挑战性,我对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对于投资和商业反复思考的一点是,人们总是会不断地提及科学、技术、创业者等等这些词汇。硅谷人热衷于讨论科学、技术和创业者,但是不太讨论商业策略。对于商业策略,大致上说,有两种商业模式: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和不需要竞争的商业模式。
需要竞争的企业觉得盈利很艰难,不需要竞争的企业成为了垄断,赚了很多钱。这些垄断型的企业不会宣扬,因为他们不太被重视。如果你想疯狂地与别人竞争,你应该在旧金山开餐馆,竞争将会如丛林争霸一般残忍,但是你永远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你有一个垄断型企业,我总是举谷歌的例子,你不会想要跟任何人说,因为你想避免微软在 90 年代末的命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投资技术的,在科学领域可以很容易判断一种技术是否能形成垄断。比如,你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有别人无法复制的创新,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专利,会非常有价值。
但你要问自己,这些技术是否只是在短期内有价值?在短期内,可能你会比别人做出更好的东西,但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你在技术上的领先是否是长期性的、可持续的?
2001 年 3 月,Paypal 刚刚成立了 27 个月,我们对 Paypal 的未来做了一个 DCF 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现金流量贴现法,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科技公司基本不会去做这个分析,因为对于增长率和折现率,如果你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结果会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在不同的情景和假设下做了很多的分析之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论:Paypal 大部分的价值都是来自于终点价值(terminal value,指超出可预测期间之外所有现金流量的价值)。所以在 2001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我们得出结论:Paypal 75% 的价值将来自于 2011 年及以后。
这个有点有悖直觉,因为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般考察的时间变量都是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变量,然而主导一切的变量却是可延续性。
我们投资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它们 75% 的价值来自于 2026 年及以后产生的现金流,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是:到那时候它们是否还存在?它们会有多成功?决定这些的市场结构是怎样的?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在 IT 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在科幻类的项目上投资多少?
我的看法是,科幻类项目非常有趣,但是很少有人在这类项目上创业,可能有人做了一些,但是还是很少。它们的确是具有反抗性、触及本源的、没有被充分开发过的。其中的挑战在于,这些类型的项目,它们长期的现金流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实现盈利?
在过去的十年 ,我们仍然总是回到投资 IT 上。在我们的投资项目中,大概有 30% 的科幻类的项目,70% 的 IT 类项目。因为 IT 项目尽管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会改变世界 ,但常常是一些绝佳的生意。在 IT 领域创业,边际成本为零,有扩张性和极大的盈利性。你能很快地占领某一个市场,同时用户总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当以下这三个元素聚合在一起时,直接决定了你能够成功地垄断一个行业:
第一,小型初级市场;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相对粘性;
第三,边际成本为零。
我认为这就是那个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原因,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硅谷向数字世界转型。为什么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要在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既要把 VC 做好,为我们的投资人争取高额回报。又要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用我所创建的企业,去让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变得更好。我常常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这非常有挑战。虽然做起来极具挑战性,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张力。
在 IT 领域之外,当然会有一些成功获得平衡的例子。但我发现这一系列问题非常有用 ,当你严格的进行审视时,你需要思考:为什么它形成垄断?为什么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可能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也正说明它们为什么非常具有建设性。这是我的一些概括性的想法 ,下面我可以来回答一些问题,谢谢。
$特斯拉(TSLA)$ $Facebook(FB)$ $亚马逊(AMZN)$
@今日话题 @方舟88 @江涛 @逍遥股海 @不明真相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