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式:唐?释皎然

诗 式:唐·释皎然

明势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礡,千变万态。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胜势飞,合杳相属;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奇势雅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明作用

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拋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声

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沉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诗有四不

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深

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礡,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诗有二要

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二废

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诗有四离

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迷

以虚诞而为高骨;以缓漫而为冲淡;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

诗有六至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有七德德,一作得

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诗有五格

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有事无事可知也。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

西汉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四家之目。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邺中集

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

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建安制作,其椎轮乎?

用事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雪”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康乐公《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

此二门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如康乐公“彭、薛纔一作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盖康乐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如《古诗》:“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又《古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让一作诮。求之无效。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为酒。盖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曲伤乎天真,并非用事也。

取境

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重意诗例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但恐徒挥斧斤,而无其质,故伯牙所以叹息也。畴昔国朝协律郎吴竞与越僧元监集秀句,二子天机素少,选又不精,多采浮浅之言,以诱蒙俗。特入瞽夫偷语之便,何异借贼兵而资盗粮,无益于诗教矣。

跌宕格二品

越俗

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杳不可羁。郭景纯《游仙诗》:“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鲍明远《拟行路难》:“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时一作日。天子尊。念兹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骇俗

其道如楚有接舆,鲁有原壤。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郭景纯《游仙诗》:“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贺知章《放达诗》:“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卢照邻《劳作诗》:“城狐尾独束,山鬼面参覃。”

淈没格一品

淡俗

此道如夏姬当垆,似荡而贞;采吴、楚之风,然俗而正。古歌曰:“华阴山头百尺井,下有流泉彻骨冷。可怜女子来照影,不照其余照斜领。”

调笑格一品

戏俗

《汉书》云:“匡鼎来,解人颐。”盖说《诗》也。此一品非雅作,足为谈笑之资矣。李白《上云乐》:“女娲弄黄土,抟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

对句不对句

上句偶然孤发,其意未全,更资下句引之方了。其对语一句便显,不假下句。此少相敌,功夫稍殊。请试论之: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又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若惟擅工一句,虽奇且丽,何异于鸳鸯五色,只翼而飞者哉?

三不同语意势

不同可知矣。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酇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偷语诗例

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义同。

偷意诗例

如沉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

偷势诗例

如王昌龄《独游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取嵇康《送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品藻

古来诗集,多有不公,或虽公而不鉴。今则不然。与二三作者,县衡于众制之表,览而鉴之,庶无遗矣。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其体裁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脱若思来景遏,其势中断,亦有如寒松病枝,风摆半折。

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一作情性。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彖辞焉。今但注于前卷中,后卷不复备举。其比兴等六义,本乎情思,亦蕴乎十九字中,无复别出矣。

高、风韵切畅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贞、放词正直曰贞。忠、临危不变曰忠。节、持节不改曰节。志、立志不改曰志。气、风情耿耿曰气。情、缘情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德、词温而正曰德。诫、检束防闲曰诫。闲、情性疏野曰闲。达、心迹旷诞曰达。悲、伤甚曰悲。怨、词理凄切曰怨。意、立言曰意。力、体裁劲健曰力。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

诗 式:唐·释皎然

明势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礡,千变万态。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胜势飞,合杳相属;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奇势雅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明作用

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拋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声

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沉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诗有四不

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深

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礡,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诗有二要

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二废

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诗有四离

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迷

以虚诞而为高骨;以缓漫而为冲淡;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

诗有六至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有七德德,一作得

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诗有五格

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有事无事可知也。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

西汉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四家之目。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邺中集

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

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建安制作,其椎轮乎?

用事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雪”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康乐公《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

此二门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如康乐公“彭、薛纔一作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盖康乐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如《古诗》:“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又《古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让一作诮。求之无效。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为酒。盖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曲伤乎天真,并非用事也。

取境

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重意诗例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但恐徒挥斧斤,而无其质,故伯牙所以叹息也。畴昔国朝协律郎吴竞与越僧元监集秀句,二子天机素少,选又不精,多采浮浅之言,以诱蒙俗。特入瞽夫偷语之便,何异借贼兵而资盗粮,无益于诗教矣。

跌宕格二品

越俗

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杳不可羁。郭景纯《游仙诗》:“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鲍明远《拟行路难》:“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时一作日。天子尊。念兹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骇俗

其道如楚有接舆,鲁有原壤。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郭景纯《游仙诗》:“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贺知章《放达诗》:“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卢照邻《劳作诗》:“城狐尾独束,山鬼面参覃。”

淈没格一品

淡俗

此道如夏姬当垆,似荡而贞;采吴、楚之风,然俗而正。古歌曰:“华阴山头百尺井,下有流泉彻骨冷。可怜女子来照影,不照其余照斜领。”

调笑格一品

戏俗

《汉书》云:“匡鼎来,解人颐。”盖说《诗》也。此一品非雅作,足为谈笑之资矣。李白《上云乐》:“女娲弄黄土,抟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

对句不对句

上句偶然孤发,其意未全,更资下句引之方了。其对语一句便显,不假下句。此少相敌,功夫稍殊。请试论之: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又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若惟擅工一句,虽奇且丽,何异于鸳鸯五色,只翼而飞者哉?

三不同语意势

不同可知矣。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酇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偷语诗例

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义同。

偷意诗例

如沉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

偷势诗例

如王昌龄《独游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取嵇康《送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品藻

古来诗集,多有不公,或虽公而不鉴。今则不然。与二三作者,县衡于众制之表,览而鉴之,庶无遗矣。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其体裁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脱若思来景遏,其势中断,亦有如寒松病枝,风摆半折。

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一作情性。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彖辞焉。今但注于前卷中,后卷不复备举。其比兴等六义,本乎情思,亦蕴乎十九字中,无复别出矣。

高、风韵切畅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贞、放词正直曰贞。忠、临危不变曰忠。节、持节不改曰节。志、立志不改曰志。气、风情耿耿曰气。情、缘情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德、词温而正曰德。诫、检束防闲曰诫。闲、情性疏野曰闲。达、心迹旷诞曰达。悲、伤甚曰悲。怨、词理凄切曰怨。意、立言曰意。力、体裁劲健曰力。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


相关内容

  • 茶的起源与发展
  • 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1)茶饮的广泛盛行 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 宫廷茶饮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州过去贡茶数额不多,"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子兰<夜饮>:"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 ...

  •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串讲初步计划初步计划
  •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串讲初步计划初步计划 第一部分:文言文翻译 第二部分.古今异义词 第三部分:文言文多义词 第四部分:文言文代词 第五部分:文言通假字 第六部分:文言文倒装句 第七部分: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八部分:古汉语时间词 第九部分:古汉语词类活用 第一部分: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

  • 给诗加腰中的部分诗句
  • 一:寻陆鸿渐不遇 唐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是僧皎然的作品.僧皎然(730-799) ,俗姓谢,名昼,字清昼.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为谢灵运十世孙,出家为僧.善于诗论,有专著<诗式> ...

  •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 ...

  • 唐代田园诗及晚唐诗僧对田园诗原始形态的复归
  • 夏旭颉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061) 摘 要: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和中国文人的隐逸人格精神紧密相连的.晚唐以来,以皎然.贯休为代表的诗僧创作了一批描写田园生活,反映隐逸思想的诗作,这些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境界有别于盛唐时代诗人们亦官亦隐的心态和观念,而是对陶渊明时代那种亲近自然.躬耕陇亩的状 ...

  • 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 ...

  • 中国茶道基本精神
  • 2006年3月7日 西南休闲门户-四川休闲网 浏览选项: 大小 大 中 小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出处:四川休闲网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 ...

  •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诗人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人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所形成的艺术画面.绝大多数的诗歌不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为 己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心灵思绪的片断,借助的常常是与 ...

  • 唐诗中展现的茶叶文化
  • 摘要: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唐代诗词中也不乏对茶文化的描述. 紫芽连白芯,初向岭头生. --张籍<茶岭> 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飞鸢. --李咸用<谢僧寄茶>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