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原子化的特征。信息爆炸也带来了谣言的爆炸,因为人类的大脑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传统的处理信息方式,因此部分受众更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所吸引。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点击转发”时代,如何对抗谣言?
作者 | 方可成
去年的一场美国大选,一路走来,与谣言、阴谋论、假新闻相伴,也让人们围绕数字媒体时代的谣言与真相,展开了热烈讨论。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从未有过的新现象。
新闻的历史有多长,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长。早期的报纸,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客观真实”等原则,他们发布的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从未间断。
政客撒谎更不是新鲜事。太远的就不说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期间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不是骗子”,最终却因为撒谎而下台;比尔·克林顿否认与莱温斯基的关系,同样是赤裸裸的谎言。
但是,我们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所见到的谎言横行,确实有新鲜的元素。比如,造谣门槛低了,无须办一份报纸也能制造假新闻;再比如,传播谣言也变得更容易,不过是动动手指点击“转发”就可以。
谣言丛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曾经乐观地认为,信息爆炸意味着人类可以获取的知识变得无穷无尽,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然而,事实却有些残酷——信息爆炸带来的后果,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变得博学、智慧,而可能是谣言爆炸、垃圾信息爆炸。
这是为什么?答案的关键,在人类的大脑。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的大脑至今仍然保留着适用于远古时代生存的特质。比如,对危险特别警惕,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这种在原始社会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并不全然适用,而且会被精明的谣言传播者利用,制造出各种诸如“震惊”“不看这条会后悔”的恐吓型标题。
同样,我们的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依然是信息革命之前的水平。虽然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突飞猛进,但人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速度,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如今信息的确变多了,但人类的大脑处理不过来。
信息处理不过来,怎么办?人类的大脑会用一些花招来应付,比如重点选择一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举个例子: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已经存在于记忆里的东西(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容易忽略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反常、奇怪、有趣、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会轻易被标题党吸引);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发生了变化的东西(更容易看到相对变化值,而不是绝对值);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和自己的既有观点相符的细节(也就更容易忽略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
所有这些,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偏见”。适度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上存活,免于被过多信息压垮,而当信息爆炸增长,大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时,人类也就更容易产生偏见,更容易被谣言误导,在扑面而来的假新闻面前手足无措。
信息过载的年代,由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一些人掌握的信息总量非但并没有增长,获取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占的比例反而增长了。信息革命带来的这种“副产品”,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指望人类的大脑在一夜之间进化到适宜于信息时代,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要想从根本上扼制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只能依靠我们每个人主动对抗大脑在信息压力之下爆发出来的偏见。
对抗的方法大致有两个:一是更多地掌握使用外部工具的方法,让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抵抗信息爆炸的压力;二是在社会上进行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都学会不受偏见影响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输出信息的方法。 (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
延伸阅读
清除雾障:“后真相”时代记者的责任
作者 | 徐剑梅
近日,经由一些中文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在国内网络上又成为一个小小热点。
这事儿看上去有鼻子有眼,新闻要素一应俱全:
有明确消息源和发布时间地点——奥巴马的异母哥哥马立克·奥巴马3月9日推特发布;
有图片证据——英属肯尼亚蒙巴萨沿海省总医院1961年8月出具的出生证明,上面还印着一只黑色小脚丫;
有新闻背景——美国关于奥巴马出生地的争论持续多年,据说去年底美国某县警长经5年调查证明奥巴马的夏威夷出生证系伪造……
真相呢?其实这张图片最早出现于2009年,当时曾被人拿来在网上拍卖,随即被多方调查证实为伪造。
证据包括:年月日顺序是美式而非英式写法;当时肯尼亚没有“沿海省”一词;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蒙巴萨为英属桑给巴尔(现坦桑尼亚境内)一部分;出生证上写的医生从未在蒙巴萨任何医院工作过;当时肯尼亚人的出生证没有婴儿脚丫印……
至于爆料人,虽是奥巴马异母哥哥(老奥巴马和第一任妻子的长子,生于1958年),但近年两人关系恶劣,去年美国大选时曾公开支持特朗普,并发推称特朗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转世。
他还曾应特朗普之邀,参加去年10月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三次电视辩论。顺便说一下,此人接受媒体采访是明码标价收费的,还创办了“巴拉克·H·奥巴马基金会”全球募款,说是以父亲名字命名,但老奥巴马和他异母弟弟三节名字都一模一样。
再查查这位“异母哥”曝料史,原来他在2015年4月还曝过另一桩“猛料”——他和时任总统奥巴马可能既异母也异父。他说,他的异母弟模样不像老奥巴马,却很像被美国右翼怀疑为共产党的非裔美国人弗兰克·戴维斯(Frank Marshall Davis,1906-1987)。
事实上,美国网络上多年来流传着关于奥巴马的三种说法,即“奥巴马非美国出生”(因而按美国宪法无资格当总统)“奥巴马真爸爸是共产党”“奥巴马是穆斯林”。这些年,这些说法反复被证伪,却一直在流传。
去年9月,最著名的奥巴马出生地质疑者、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承认“奥巴马总统出生在美国”。但现在看来,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争议,仍然没有消停。
回归本文开头提到的记者报道,一篇国际新闻报道有“言”即录、要素齐全、消息源明确,是否就不算假新闻呢?为吸引更多人关注,把标题做得耸人听闻一些,再打上万能的问号,即便内容不实,是否就可以免责呢?
其实,马立克提供的肯尼亚出生证和去年底某警长称奥巴马夏威夷出生证造假,都是旧闻,在网上搜一下就不难找到证伪报道。
照译照转当事人的“言“,却不说明消息源可靠性和事实核查情况,这样的报道恪守新闻规范吗?至于那种新媒体范儿的结束语——“奥巴马的兄弟……这样出来搞事情,真的好吗?”真的很想说,谁出来不要紧,搞不搞事情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事情是不是事实。媒体不查核、甄别、判断,就跟风报道,真的好吗?
身处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大行其道,假新闻风生水起。在传播能力上,真相似乎总是处于下风。
这首先是因为,核查事实需要时间。马克·吐温当年愤世嫉俗地说“真相还没穿上靴子,谎言已跑遍半个世界”,而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时代,真相还没伸脚穿袜子,谎言已跑遍整个地球;
其次是因为媒体门槛越来越低,大量自媒体和网红的声音日益强大。往好里说,主流媒体不能再垄断话语权;往糟里说,争抢点击率的后果,使劣币更容易驱逐良币;
再次,政治观点趋于极化,真相与观点日益混淆。当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战场,只问立场,不问真假,结果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第四,制造假新闻成本低,收益高。假新闻不仅是操纵舆论、煽动情感的利器,也是一门牟取暴利的生意。尝到甜头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很小。
眼下,在假新闻问题上,有两大悬念令世界瞩目。
一是特朗普与《纽约时报》等部分美国主流媒体的“持久战”谁胜谁负。
入主白宫两个多月来,特朗普不断指责这些主流媒体是“假新闻媒体”“美国人民的敌人”,声称自己在“打击虚假信息”。
而后者则指责特朗普本人就是虚假信息源之一。这场激烈的媒体大战,催生了“另类事实”等网络热词,目前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短期内恐怕难以了结。
二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假新闻泛滥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遏制。
本月初,“脸书”首次针对明显缺乏事实或脱离实际的新闻报道推出“争议性”警示标签;此前,脸书和谷歌都宣布封杀假新闻网站的广告业务,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则宣布苹果正在开发一套工具来帮助用户自行标记和过滤假新闻,并呼吁科技公司联合构建能够屏蔽并清理虚假消息的工具。
不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打假”,目前只开了个头,路漫漫其修远兮。
假新闻的危害,毋庸赘言。正如库克所言:“假新闻正在杀死人们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假新闻却也恰恰源于人们的思想。因此,遏制假新闻,远不止是科技公司的事情,也不可能仅靠科技手段解决。
记者这一行,某些时候很像司机,工作的年头愈长,戒惧之心愈盛。原因无他,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新闻有时效要求,在没有弹性的时间段里追求准确的事实表达,殊非易事。但即便真相永远是迷雾重重的罗生门,却也不妨碍不断向它靠近,不断清除雾障。
假新闻愈多,真相愈加珍贵。在“后真相”时代,媒体如何呈现真相,这是值得每一个新闻记者严肃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编者按】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原子化的特征。信息爆炸也带来了谣言的爆炸,因为人类的大脑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传统的处理信息方式,因此部分受众更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所吸引。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点击转发”时代,如何对抗谣言?
作者 | 方可成
去年的一场美国大选,一路走来,与谣言、阴谋论、假新闻相伴,也让人们围绕数字媒体时代的谣言与真相,展开了热烈讨论。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从未有过的新现象。
新闻的历史有多长,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长。早期的报纸,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客观真实”等原则,他们发布的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从未间断。
政客撒谎更不是新鲜事。太远的就不说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期间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不是骗子”,最终却因为撒谎而下台;比尔·克林顿否认与莱温斯基的关系,同样是赤裸裸的谎言。
但是,我们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所见到的谎言横行,确实有新鲜的元素。比如,造谣门槛低了,无须办一份报纸也能制造假新闻;再比如,传播谣言也变得更容易,不过是动动手指点击“转发”就可以。
谣言丛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曾经乐观地认为,信息爆炸意味着人类可以获取的知识变得无穷无尽,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然而,事实却有些残酷——信息爆炸带来的后果,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变得博学、智慧,而可能是谣言爆炸、垃圾信息爆炸。
这是为什么?答案的关键,在人类的大脑。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的大脑至今仍然保留着适用于远古时代生存的特质。比如,对危险特别警惕,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这种在原始社会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并不全然适用,而且会被精明的谣言传播者利用,制造出各种诸如“震惊”“不看这条会后悔”的恐吓型标题。
同样,我们的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依然是信息革命之前的水平。虽然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突飞猛进,但人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速度,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如今信息的确变多了,但人类的大脑处理不过来。
信息处理不过来,怎么办?人类的大脑会用一些花招来应付,比如重点选择一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举个例子: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已经存在于记忆里的东西(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容易忽略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反常、奇怪、有趣、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会轻易被标题党吸引);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发生了变化的东西(更容易看到相对变化值,而不是绝对值);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和自己的既有观点相符的细节(也就更容易忽略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
所有这些,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偏见”。适度的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上存活,免于被过多信息压垮,而当信息爆炸增长,大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时,人类也就更容易产生偏见,更容易被谣言误导,在扑面而来的假新闻面前手足无措。
信息过载的年代,由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一些人掌握的信息总量非但并没有增长,获取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占的比例反而增长了。信息革命带来的这种“副产品”,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指望人类的大脑在一夜之间进化到适宜于信息时代,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要想从根本上扼制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只能依靠我们每个人主动对抗大脑在信息压力之下爆发出来的偏见。
对抗的方法大致有两个:一是更多地掌握使用外部工具的方法,让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抵抗信息爆炸的压力;二是在社会上进行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都学会不受偏见影响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输出信息的方法。 (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
延伸阅读
清除雾障:“后真相”时代记者的责任
作者 | 徐剑梅
近日,经由一些中文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在国内网络上又成为一个小小热点。
这事儿看上去有鼻子有眼,新闻要素一应俱全:
有明确消息源和发布时间地点——奥巴马的异母哥哥马立克·奥巴马3月9日推特发布;
有图片证据——英属肯尼亚蒙巴萨沿海省总医院1961年8月出具的出生证明,上面还印着一只黑色小脚丫;
有新闻背景——美国关于奥巴马出生地的争论持续多年,据说去年底美国某县警长经5年调查证明奥巴马的夏威夷出生证系伪造……
真相呢?其实这张图片最早出现于2009年,当时曾被人拿来在网上拍卖,随即被多方调查证实为伪造。
证据包括:年月日顺序是美式而非英式写法;当时肯尼亚没有“沿海省”一词;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蒙巴萨为英属桑给巴尔(现坦桑尼亚境内)一部分;出生证上写的医生从未在蒙巴萨任何医院工作过;当时肯尼亚人的出生证没有婴儿脚丫印……
至于爆料人,虽是奥巴马异母哥哥(老奥巴马和第一任妻子的长子,生于1958年),但近年两人关系恶劣,去年美国大选时曾公开支持特朗普,并发推称特朗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转世。
他还曾应特朗普之邀,参加去年10月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三次电视辩论。顺便说一下,此人接受媒体采访是明码标价收费的,还创办了“巴拉克·H·奥巴马基金会”全球募款,说是以父亲名字命名,但老奥巴马和他异母弟弟三节名字都一模一样。
再查查这位“异母哥”曝料史,原来他在2015年4月还曝过另一桩“猛料”——他和时任总统奥巴马可能既异母也异父。他说,他的异母弟模样不像老奥巴马,却很像被美国右翼怀疑为共产党的非裔美国人弗兰克·戴维斯(Frank Marshall Davis,1906-1987)。
事实上,美国网络上多年来流传着关于奥巴马的三种说法,即“奥巴马非美国出生”(因而按美国宪法无资格当总统)“奥巴马真爸爸是共产党”“奥巴马是穆斯林”。这些年,这些说法反复被证伪,却一直在流传。
去年9月,最著名的奥巴马出生地质疑者、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承认“奥巴马总统出生在美国”。但现在看来,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争议,仍然没有消停。
回归本文开头提到的记者报道,一篇国际新闻报道有“言”即录、要素齐全、消息源明确,是否就不算假新闻呢?为吸引更多人关注,把标题做得耸人听闻一些,再打上万能的问号,即便内容不实,是否就可以免责呢?
其实,马立克提供的肯尼亚出生证和去年底某警长称奥巴马夏威夷出生证造假,都是旧闻,在网上搜一下就不难找到证伪报道。
照译照转当事人的“言“,却不说明消息源可靠性和事实核查情况,这样的报道恪守新闻规范吗?至于那种新媒体范儿的结束语——“奥巴马的兄弟……这样出来搞事情,真的好吗?”真的很想说,谁出来不要紧,搞不搞事情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事情是不是事实。媒体不查核、甄别、判断,就跟风报道,真的好吗?
身处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大行其道,假新闻风生水起。在传播能力上,真相似乎总是处于下风。
这首先是因为,核查事实需要时间。马克·吐温当年愤世嫉俗地说“真相还没穿上靴子,谎言已跑遍半个世界”,而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时代,真相还没伸脚穿袜子,谎言已跑遍整个地球;
其次是因为媒体门槛越来越低,大量自媒体和网红的声音日益强大。往好里说,主流媒体不能再垄断话语权;往糟里说,争抢点击率的后果,使劣币更容易驱逐良币;
再次,政治观点趋于极化,真相与观点日益混淆。当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战场,只问立场,不问真假,结果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第四,制造假新闻成本低,收益高。假新闻不仅是操纵舆论、煽动情感的利器,也是一门牟取暴利的生意。尝到甜头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很小。
眼下,在假新闻问题上,有两大悬念令世界瞩目。
一是特朗普与《纽约时报》等部分美国主流媒体的“持久战”谁胜谁负。
入主白宫两个多月来,特朗普不断指责这些主流媒体是“假新闻媒体”“美国人民的敌人”,声称自己在“打击虚假信息”。
而后者则指责特朗普本人就是虚假信息源之一。这场激烈的媒体大战,催生了“另类事实”等网络热词,目前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短期内恐怕难以了结。
二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假新闻泛滥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遏制。
本月初,“脸书”首次针对明显缺乏事实或脱离实际的新闻报道推出“争议性”警示标签;此前,脸书和谷歌都宣布封杀假新闻网站的广告业务,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则宣布苹果正在开发一套工具来帮助用户自行标记和过滤假新闻,并呼吁科技公司联合构建能够屏蔽并清理虚假消息的工具。
不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打假”,目前只开了个头,路漫漫其修远兮。
假新闻的危害,毋庸赘言。正如库克所言:“假新闻正在杀死人们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假新闻却也恰恰源于人们的思想。因此,遏制假新闻,远不止是科技公司的事情,也不可能仅靠科技手段解决。
记者这一行,某些时候很像司机,工作的年头愈长,戒惧之心愈盛。原因无他,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新闻有时效要求,在没有弹性的时间段里追求准确的事实表达,殊非易事。但即便真相永远是迷雾重重的罗生门,却也不妨碍不断向它靠近,不断清除雾障。
假新闻愈多,真相愈加珍贵。在“后真相”时代,媒体如何呈现真相,这是值得每一个新闻记者严肃思考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