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理论思考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运用劳动价值学说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学会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劳动价值学说;主要矛盾;能动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2-0026-03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一、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      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是从生态学引申出的经济学概念,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同某一种生物要生存必须要有与之生存相适应的食物、气候、水分、阳光、土壤等物质条件一样,金融主体(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的生存也必须要具备生存的“食物”及经济社会环境等物质条件,其生存态势是由其生存所必须的物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所决定的。金融作为经济社会领域内的“物种”是由许多在抽象意义上相同的但又呈现出不同特点的个体金融主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内金融主体总量、结构及生存态势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可以归纳地说:金融生态指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金融主体的生存状态及其变化趋势,而金融生态环境则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   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构成金融生态体系。金融生态调节指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等部门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节、维护等方面的功能。研究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要考虑外部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关注环境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把金融生态理解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   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均可以从不同方面对金融主体的生存态势产生影响。这些子系统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政府的功能及分配制度等)、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服务环境、市场监管环境等。对于生态体系或生态环境来说,社会领域和自然界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方面,社会领域内的“生物主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能动地去影响环境和改善环境。如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上看,金融主体可以独立地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个“族群”,如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看,金融主体本身就是社会经济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一种社会经济环境能否为金融主体提供足够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金融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自身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金融主体本身能够对所需“食物”的总量及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中,主体与环境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晰,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常的、立体的、多样性的。此外,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不仅决定着能为金融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而且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空间。我国由于幅员辽阔,更由于资源、区位、政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异差导致各经济区域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绝不亚于国与国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差异、经济质量或结构差异及经济效益差异。经济总量决定着能够生存其间的金融主体的总量,经济结构、质量及效率决定金融主体的生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产权及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及经济发展模式等。经济效益则指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主要衡量指标有投资产出率、投资回报率、产值利税率等。   法制环境。如果经济环境决定着对金融主体“食物”的提供,那法律环境则决定金融主体的“人身安全”。产权是金融主体的生命机体,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金融主体的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果现行法律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如果执法效率低下,如果司法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那么,不仅仅使金融主体“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会诱使地方政府产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   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涵盖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个人、政府等方面。信用环境是金融主体“人身安全”保障的另一方面。信用环境好与坏直接决定金融产权受侵害的程度,直接对金融主体的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信用环境包括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者有无诚信意识、社会诚信文化传承环境、信用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   市场服务环境。金融主体的活动需要借助多种中介机构,如担保、法律、会计、审计、资信评估、征信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与金融主体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仅可以使金融主体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等,还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建立彼此间诚信的基础。   政府服务环境。政府服务环境构成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财政越强,履约和履行职能的能力就越强,金融生存环境就越好,金融主体税负环境也越宽松,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是必须的,但出于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而干预金融活动是十分有害,尤其为政绩工程和地方保护而强行干预金融活动更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三是政府的行政效率,如审批程序、政府机构设置、服务意识、干部素质、工作效率等。四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等。   市场监管环境。一是监管制度框架是否健全。二是监管效率高低。三是金融主体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是否完善,如有无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等。      二、积极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能动地运用和实践      金融资本是金融主体――这个经济领域“生物”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贡献”才能有“回报”这是经济领域一项铁的法则,而为了“回报”才做“贡献”是资本的固有天性。金融主体生存所依赖的“食物”是什么?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部分),新价值只能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金融资本及其控制的金融资源本身是不产生新价值的。但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的结合必须要用资本作为黏合剂,金融主体也只能通过自身掌握的金融资本及金融资源参与到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分得“食物”,才能生存乃至发展壮大。   金融资本及其金融资本的所有者参与经济活动的惟一目的是获取利润,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着不同个体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这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其生存的环境也具有决定意义。在目前状态下,无论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还存在着外延较为清晰的不同的经济区域或经济单元。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还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此,我国的经济区域带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区域色彩。不同的经济区域内生存着若干独立的和非独立的金融主体,这些金融主体无论是总量、结构或者是金融主体自身的功能和效率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金融主体及功效的调整直接决定着金融资本及所控制的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以及金融主体动员社会资金长入经济的能力,这一经济现象的导]及掌控者即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

  金融生态环境是如何通过价值规律调节金融资本及所控制的金融资源的分配呢?一方面,不同区域内社会经济总量、质量、效率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新价值的总量,其本身就决定着金融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并以此决定着生存其间的金融主体的总量规模;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对金融主体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而金融资本利润率是由社会平均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单个资本的生产成本决定,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高于社会成本会降低利润率或者亏本。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本获利能力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前者是“食物”的总量,其决定因素是本区域内社会生产总值和利润总规模;而后者大多是对其经营或者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以影响其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好的信用环境会降低经营风险,减少应收利息损失或资本(资金)本身的损失――坏账要靠利润来弥补;好的法制环境(包括立法、司法)会使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或减少损失;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环境会使金融主体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好的市场监管可以适度控制金融机构总量、结构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对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效率及分配政策也直接影响金融主体运作功效及积极性。故此,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反而在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主体对政府来说确实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2005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充分说明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至2005年底,仅占全国人口35.47%的东部10省市,却占有全国金融资源的61%、金融机构的38%和金融从业人员的43%,仅广东一个省就占有全国11%的金融资源;东部集中了全国61%的存款和61%的贷款,而且集聚效应仍在继续,贷款占比较上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中,贴现余额和贴现累计发生额东部占全国的68%和56%。      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经济决定金融――从金融主体生存与发展角度看,经济不发展,金融主体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只有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金融主体才能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族群”可以不断壮大。金融反作用经济――金融业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上看,一个区域内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决定金融业生存状态及趋势的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金融生态环境中主要矛盾是基于经济总量、质量、效率所产生的“食物”的总量及结构与金融主体“食物”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其他。这一问题往往被理论研究者及实际工作者所忽视。这里最关键的不是总量而是质量,经济质量由经济结构所决定,包括经济实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因此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着力点必须放在如何改善和提升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业等级和技术装备水平上,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注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自主创新型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前提下,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文化、经济发展路径、政策倾斜、政府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从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来看,2005年,沪、浙、粤、鲁、苏五省市人口仅占全国的24.92%,而GDP却占到全国的41.72%;人均GDP,京、沪、浙分别达到4.54万元、5.15万元和2.77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的1.5万元的平均水平,而贵州和西藏仅为0.51万元和0.91万元;东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的一倍以上,同时集中了全国54%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和71%的个人消费贷款。如从经济结构上看,粤、沪两地出口额分别达到GDP的90%和80%;全国77%的外资利用额集中在东部;东部的第一产业已下降到GDP的8%以下。再从经济效益上看,沪、浙、苏、鲁、粤五省市本级财政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生产税净额与GDP之比达到14%左右,营业盈余与GDP之比,沪、浙等地均在30%以上,而部分省市只有20%左右。广东省2005年的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扩大对“食物”的供给,也就是如何增加经济的总量及如何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从这个方面讲,地方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转化的,“食物”能否满足不仅决定于供给总量也决定于需求总量。当某一生态带(区)或生态圈中某种食物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矛盾的解决主要而且只能依赖食物需求量的调整。在经济社会领域内,某一经济区域能够为金融主体所能提供的“食物”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即使最优良的经济区域也是如此,在金融主体过度生育、无序竞争等情况下,任何经济环境都难以保障其对“食物”的过度需求。      四、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面对同一个环境,有的金融主体能够生存下来,有的却倒下了,原因在于各个金融主体的生存能力不同,因此说内因是关键。那么,金融机构如何才能不断地增强其获取“食物”的能力呢?一是要在保护自身机体不被蚕食的前提下,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资本。二是通过改革去适应环境,如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约束机制等,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三是加大科技及战略性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通过联合、重组及引入战略伙伴等方式增强竞争能力。五是注重产品开发,巩固和拓展客户群体等。   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和一定的时段内,“食物”总是一定量的,保持良好的秩序,对金融族群的繁衍生息是必要的。也就是说金融生态体系中的调节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一是要根据其生存环境可提供的“食物”总量调节金融主体的总量,过度“生育”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各个个体均要有族群意识,避免个体行为造成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如大量产生不良资产对信用环境的破坏、出现挤兑风险对公众信心的破坏等。三是必须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五是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等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六是消除过度保护政策,将金融主体放归“自然”,以提高其觅食能力。   总之,金融主体决不能单纯地被动地等待环境的改善,必须一方面要强身健体,提高其自身获取“食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来。      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覆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哪些指标应该进入,各指标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径进行测评,是需要下力气研究的。但必须用运动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优与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通过比较去鉴别。可以从不同层次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时期指标进行比较。第二,各项指标,尤其是量化指标均必须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和静止的。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时段,指标的设定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第三,金融生态环境变化受大环境影响,并非各项指数均向一个方向变化,有时可能某项指标在不同区域内都处于向相反方向运行的状态。第四,确定指标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第五,要结合各地实际和某个时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侧重点对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调整。第六,指标设定中要注重量、度、质的关系,掌握好量,把握好度,争取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2]许诺金.如何理解金融生态[J].南方金融,2006,(10).   [3]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贾伟)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运用劳动价值学说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学会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劳动价值学说;主要矛盾;能动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2-0026-03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一、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      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是从生态学引申出的经济学概念,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同某一种生物要生存必须要有与之生存相适应的食物、气候、水分、阳光、土壤等物质条件一样,金融主体(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的生存也必须要具备生存的“食物”及经济社会环境等物质条件,其生存态势是由其生存所必须的物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所决定的。金融作为经济社会领域内的“物种”是由许多在抽象意义上相同的但又呈现出不同特点的个体金融主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内金融主体总量、结构及生存态势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可以归纳地说:金融生态指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金融主体的生存状态及其变化趋势,而金融生态环境则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   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构成金融生态体系。金融生态调节指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等部门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节、维护等方面的功能。研究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要考虑外部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关注环境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把金融生态理解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   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均可以从不同方面对金融主体的生存态势产生影响。这些子系统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政府的功能及分配制度等)、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服务环境、市场监管环境等。对于生态体系或生态环境来说,社会领域和自然界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方面,社会领域内的“生物主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能动地去影响环境和改善环境。如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上看,金融主体可以独立地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个“族群”,如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看,金融主体本身就是社会经济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一种社会经济环境能否为金融主体提供足够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金融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自身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金融主体本身能够对所需“食物”的总量及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中,主体与环境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晰,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常的、立体的、多样性的。此外,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活动着的人群(居民、企业、政府、国外)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等形成的,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不仅决定着能为金融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而且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空间。我国由于幅员辽阔,更由于资源、区位、政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异差导致各经济区域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绝不亚于国与国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差异、经济质量或结构差异及经济效益差异。经济总量决定着能够生存其间的金融主体的总量,经济结构、质量及效率决定金融主体的生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产权及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及经济发展模式等。经济效益则指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主要衡量指标有投资产出率、投资回报率、产值利税率等。   法制环境。如果经济环境决定着对金融主体“食物”的提供,那法律环境则决定金融主体的“人身安全”。产权是金融主体的生命机体,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金融主体的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果现行法律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如果执法效率低下,如果司法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那么,不仅仅使金融主体“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会诱使地方政府产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   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涵盖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个人、政府等方面。信用环境是金融主体“人身安全”保障的另一方面。信用环境好与坏直接决定金融产权受侵害的程度,直接对金融主体的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信用环境包括金融产品及服务消费者有无诚信意识、社会诚信文化传承环境、信用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   市场服务环境。金融主体的活动需要借助多种中介机构,如担保、法律、会计、审计、资信评估、征信服务等中介机构。发展与金融主体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仅可以使金融主体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等,还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建立彼此间诚信的基础。   政府服务环境。政府服务环境构成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财政越强,履约和履行职能的能力就越强,金融生存环境就越好,金融主体税负环境也越宽松,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是必须的,但出于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而干预金融活动是十分有害,尤其为政绩工程和地方保护而强行干预金融活动更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三是政府的行政效率,如审批程序、政府机构设置、服务意识、干部素质、工作效率等。四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等。   市场监管环境。一是监管制度框架是否健全。二是监管效率高低。三是金融主体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是否完善,如有无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等。      二、积极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能动地运用和实践      金融资本是金融主体――这个经济领域“生物”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贡献”才能有“回报”这是经济领域一项铁的法则,而为了“回报”才做“贡献”是资本的固有天性。金融主体生存所依赖的“食物”是什么?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部分),新价值只能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金融资本及其控制的金融资源本身是不产生新价值的。但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的结合必须要用资本作为黏合剂,金融主体也只能通过自身掌握的金融资本及金融资源参与到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分得“食物”,才能生存乃至发展壮大。   金融资本及其金融资本的所有者参与经济活动的惟一目的是获取利润,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着不同个体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这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其生存的环境也具有决定意义。在目前状态下,无论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还存在着外延较为清晰的不同的经济区域或经济单元。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还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此,我国的经济区域带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区域色彩。不同的经济区域内生存着若干独立的和非独立的金融主体,这些金融主体无论是总量、结构或者是金融主体自身的功能和效率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金融主体及功效的调整直接决定着金融资本及所控制的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以及金融主体动员社会资金长入经济的能力,这一经济现象的导]及掌控者即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

  金融生态环境是如何通过价值规律调节金融资本及所控制的金融资源的分配呢?一方面,不同区域内社会经济总量、质量、效率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新价值的总量,其本身就决定着金融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并以此决定着生存其间的金融主体的总量规模;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对金融主体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而金融资本利润率是由社会平均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单个资本的生产成本决定,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高于社会成本会降低利润率或者亏本。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本获利能力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前者是“食物”的总量,其决定因素是本区域内社会生产总值和利润总规模;而后者大多是对其经营或者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以影响其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好的信用环境会降低经营风险,减少应收利息损失或资本(资金)本身的损失――坏账要靠利润来弥补;好的法制环境(包括立法、司法)会使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或减少损失;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环境会使金融主体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好的市场监管可以适度控制金融机构总量、结构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对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效率及分配政策也直接影响金融主体运作功效及积极性。故此,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反而在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主体对政府来说确实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2005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充分说明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至2005年底,仅占全国人口35.47%的东部10省市,却占有全国金融资源的61%、金融机构的38%和金融从业人员的43%,仅广东一个省就占有全国11%的金融资源;东部集中了全国61%的存款和61%的贷款,而且集聚效应仍在继续,贷款占比较上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中,贴现余额和贴现累计发生额东部占全国的68%和56%。      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经济决定金融――从金融主体生存与发展角度看,经济不发展,金融主体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只有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金融主体才能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族群”可以不断壮大。金融反作用经济――金融业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上看,一个区域内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决定金融业生存状态及趋势的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金融生态环境中主要矛盾是基于经济总量、质量、效率所产生的“食物”的总量及结构与金融主体“食物”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其他。这一问题往往被理论研究者及实际工作者所忽视。这里最关键的不是总量而是质量,经济质量由经济结构所决定,包括经济实体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因此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着力点必须放在如何改善和提升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业等级和技术装备水平上,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注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自主创新型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前提下,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文化、经济发展路径、政策倾斜、政府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从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来看,2005年,沪、浙、粤、鲁、苏五省市人口仅占全国的24.92%,而GDP却占到全国的41.72%;人均GDP,京、沪、浙分别达到4.54万元、5.15万元和2.77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的1.5万元的平均水平,而贵州和西藏仅为0.51万元和0.91万元;东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的一倍以上,同时集中了全国54%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和71%的个人消费贷款。如从经济结构上看,粤、沪两地出口额分别达到GDP的90%和80%;全国77%的外资利用额集中在东部;东部的第一产业已下降到GDP的8%以下。再从经济效益上看,沪、浙、苏、鲁、粤五省市本级财政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生产税净额与GDP之比达到14%左右,营业盈余与GDP之比,沪、浙等地均在30%以上,而部分省市只有20%左右。广东省2005年的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扩大对“食物”的供给,也就是如何增加经济的总量及如何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从这个方面讲,地方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转化的,“食物”能否满足不仅决定于供给总量也决定于需求总量。当某一生态带(区)或生态圈中某种食物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矛盾的解决主要而且只能依赖食物需求量的调整。在经济社会领域内,某一经济区域能够为金融主体所能提供的“食物”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即使最优良的经济区域也是如此,在金融主体过度生育、无序竞争等情况下,任何经济环境都难以保障其对“食物”的过度需求。      四、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面对同一个环境,有的金融主体能够生存下来,有的却倒下了,原因在于各个金融主体的生存能力不同,因此说内因是关键。那么,金融机构如何才能不断地增强其获取“食物”的能力呢?一是要在保护自身机体不被蚕食的前提下,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资本。二是通过改革去适应环境,如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约束机制等,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三是加大科技及战略性人才储备方面的投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通过联合、重组及引入战略伙伴等方式增强竞争能力。五是注重产品开发,巩固和拓展客户群体等。   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和一定的时段内,“食物”总是一定量的,保持良好的秩序,对金融族群的繁衍生息是必要的。也就是说金融生态体系中的调节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一是要根据其生存环境可提供的“食物”总量调节金融主体的总量,过度“生育”必然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是各个个体均要有族群意识,避免个体行为造成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如大量产生不良资产对信用环境的破坏、出现挤兑风险对公众信心的破坏等。三是必须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五是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等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六是消除过度保护政策,将金融主体放归“自然”,以提高其觅食能力。   总之,金融主体决不能单纯地被动地等待环境的改善,必须一方面要强身健体,提高其自身获取“食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来。      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覆盖的范围十分广阔,哪些指标应该进入,各指标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径进行测评,是需要下力气研究的。但必须用运动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优与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通过比较去鉴别。可以从不同层次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时期指标进行比较。第二,各项指标,尤其是量化指标均必须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和静止的。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时段,指标的设定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第三,金融生态环境变化受大环境影响,并非各项指数均向一个方向变化,有时可能某项指标在不同区域内都处于向相反方向运行的状态。第四,确定指标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第五,要结合各地实际和某个时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侧重点对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调整。第六,指标设定中要注重量、度、质的关系,掌握好量,把握好度,争取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2]许诺金.如何理解金融生态[J].南方金融,2006,(10).   [3]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贾伟)


相关内容

  • 关于我国绿色金融法制的思考_肇恒野
  • 2016年4月总第9期第4期 依法治国研究 ·绿色法制专题·知与行CognitionandPracticeApr.2016SerialNo.9No.4 关于我国绿色金融法制的思考 肇恒野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上海201201) [摘2015年4月,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绿色 ...

  • 2015届会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方向 (一)财务会计 1.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具体谈某一准则)的思考 2.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3.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4. 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构建的探讨 5. 具体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影响 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7. 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的探讨 8 ...

  • 经济生活文摘
  • 期刊简介: <经济生活文摘>杂志是由中国经济 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的.中英文双语半 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535.以 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准确性. 可读性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展示 国家发展成就,关注百姓生活状态. 栏目设置: & ...

  • 银行五四青年演讲稿
  • xxx年前的x月x日,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的无理决定,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们扛起了救国驱辱的重担.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年过去了,虽 ...

  • Ddfmqk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通过研究生自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组织讨论,使研究生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其反映社会 ...

  • Ahdybam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 ...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从博物馆的临展举办 ...

  •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 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滋生了很多的问题.以农村收入为例来看,1978-1985年间,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

  • 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
  • 对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的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税务筹划有关问题探讨 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会计监督 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 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企业偷逃增值税现象的思考 长虹四十亿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