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系
为贯彻落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心理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1.本科招生人数基本稳定
心理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设有一个心理学师范类专业,四个年级,每年年级各两个班。
2.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心理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另有3名兼职教师分布于行政各岗位。21名专兼职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9人,占教师总数的90.5%;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1人,高级职称占47.6%;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专业师资队伍除学缘结构比较集中外,专业背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能够较好地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3.科研成果显著
心理学专业专任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十二五期间,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经费10余万;省级精品课程1门。科学研究工作为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4.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公共心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正积极筹划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5.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专业队伍中共有16位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经常参加国家及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高层次的心理辅导技术( 如认知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专项培训,参加人力资源方向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同时,充分挖掘大同市的校外专业实践指导资源,组建了包含应用心理学各培养方向的校外讲师团。为学生的专业成长、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校外指导师资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主导,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健全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突出应用性人才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为晋北地区乃至山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方向,努力实现心理系发展新的
突破,以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建设为重点,形成2—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科研质量提升为主线,产生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到 2020年,力争实现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学科主攻方向明确、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和学科整体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科建设目标。主要目标为: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
发展对心理学专业人才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全面构建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立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学科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队伍,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方
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学术水平高、心理咨询实践能力强、
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丰富学术梯队,提升学术水平,争取
形成一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特色明确的学术创新团队。保持在省内心理学主流领域的研究活力和学术形象,保持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抓住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的难得机遇,加大应用性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力度。
5、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6-2020年,投资50万元左右,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更换与添加基础心理学实验室部分设备,以利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增设心理测评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室、沙盘活动室和行为观察实验室,争取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式实验室。③完善图书资料,达500 册以上。
6、科学研究。组织力量,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争取国家级课题申报有
零的突破,有更多的课题在省市获奖。每年积极申报有关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
到4项,发表论文10到15篇,达到在SSCI、SCI、EI、《心理学报》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每年3-5篇。争取科研经费3万元左右,出版专著2部左右。
7、争取在2016年成功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8、加强心理学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功能,大力
开展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从而扩大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加强与教育、信息技术、体育及企业的联系,积极承担横向项目,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经络催眠师等的培训机构,为企事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开展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在儿童智力开发、学习辅导、社会能力培养、发展缺陷矫治等领域为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家庭培训儿童发展专门人才,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项目。努力为学校的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做出贡献,积极承担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开发大量的教师教育行为技能类课程)。
四、主要任务
(一)突出专业方向,构建人才培养特色
以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契机,明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企业、医疗、社区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市场营销与管理、公共关系与社区服务等工作,以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心理学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特色上突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自主创业能
力。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经络催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提高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注重师资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师资,充实和壮大科研队伍,适当加强
薄弱领域的人员配备。争取到2020年内形成30人左右的专任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力争再培养1-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博士学位、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获取各种与应用心
理学相关的高级资格从业证书(特别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以及参与各种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等。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心理学领域主要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教师培训、实习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加强科研工作
对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社区心理健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测
评与培训等有关心理学应用领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三五规划期内,争取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2-3项,发表论文每年15-20篇,其中在 SSCI、SCI、EI、《心理学报》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10篇。争取科研经费3万元左右,出版专著2部左右。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实验室建设
2016年争取学院支持,增大心理学实验室投入,增添一批教学设备,尽早
具备开展本科公共心理学试验教学的条件。争取到2020年,使实验室总资产达到120万元,陆续增设心理测评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室、沙盘活动室和行为观察实验室,争取把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式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投入的效益,更评分的是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设备支持。
2、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学生实践教学力度,着力推进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建设。2016
年开始,心理系准备与大同市心理学会、大同电视三台、大同市职业学校、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大同市劳教所、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翔龙集团、应县二中等建立教学合作关系。
(五)发挥学科优势,拓展社会服务
1、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专业教师中,90%以上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具有丰富
的咨询经验与技巧。为实现心理学专业的转型发展,争取在2016年成功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在儿童智力开发、学习辅导、社会能力培养、发展缺陷矫治
等领域为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社区培养一批心理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项目。
2、扩大专业影响,实现成果转化
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扩大专业学术影
响。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依托,计划于2016-2020年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所,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六)投入资金,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增设了培养学生
专业技能的选修课程,为真正做到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我校心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必须加大投资,陆续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
(七)加强学生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从学生实际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2、完善学风建设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创新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有
针对性、有特点的学风建设活动,营造浓郁学习氛围;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班主任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
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与成效。
4、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
动、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
在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教育,在学生中开
展“以德修身”教育,通过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治学和育人氛围。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
进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工作创新,大力培养符合条件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
产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3、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
防腐败工作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教育,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心理学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系
为贯彻落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心理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业“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1.本科招生人数基本稳定
心理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目前设有一个心理学师范类专业,四个年级,每年年级各两个班。
2.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心理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另有3名兼职教师分布于行政各岗位。21名专兼职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9人,占教师总数的90.5%;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1人,高级职称占47.6%;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专业师资队伍除学缘结构比较集中外,专业背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能够较好地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3.科研成果显著
心理学专业专任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十二五期间,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经费10余万;省级精品课程1门。科学研究工作为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4.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公共心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正积极筹划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5.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专业队伍中共有16位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经常参加国家及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高层次的心理辅导技术( 如认知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专项培训,参加人力资源方向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同时,充分挖掘大同市的校外专业实践指导资源,组建了包含应用心理学各培养方向的校外讲师团。为学生的专业成长、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校外指导师资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主导,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
新为动力,健全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突出应用性人才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为晋北地区乃至山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方向,努力实现心理系发展新的
突破,以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建设为重点,形成2—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科研质量提升为主线,产生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到 2020年,力争实现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学科主攻方向明确、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和学科整体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科建设目标。主要目标为: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
发展对心理学专业人才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全面构建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立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学科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队伍,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方
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3、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学术水平高、心理咨询实践能力强、
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团队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丰富学术梯队,提升学术水平,争取
形成一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特色明确的学术创新团队。保持在省内心理学主流领域的研究活力和学术形象,保持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抓住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的难得机遇,加大应用性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力度。
5、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6-2020年,投资50万元左右,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更换与添加基础心理学实验室部分设备,以利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增设心理测评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室、沙盘活动室和行为观察实验室,争取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式实验室。③完善图书资料,达500 册以上。
6、科学研究。组织力量,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争取国家级课题申报有
零的突破,有更多的课题在省市获奖。每年积极申报有关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
到4项,发表论文10到15篇,达到在SSCI、SCI、EI、《心理学报》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每年3-5篇。争取科研经费3万元左右,出版专著2部左右。
7、争取在2016年成功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8、加强心理学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功能,大力
开展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从而扩大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加强与教育、信息技术、体育及企业的联系,积极承担横向项目,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经络催眠师等的培训机构,为企事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开展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在儿童智力开发、学习辅导、社会能力培养、发展缺陷矫治等领域为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家庭培训儿童发展专门人才,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项目。努力为学校的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做出贡献,积极承担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开发大量的教师教育行为技能类课程)。
四、主要任务
(一)突出专业方向,构建人才培养特色
以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契机,明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企业、医疗、社区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市场营销与管理、公共关系与社区服务等工作,以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心理学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特色上突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自主创业能
力。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经络催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提高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注重师资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师资,充实和壮大科研队伍,适当加强
薄弱领域的人员配备。争取到2020年内形成30人左右的专任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力争再培养1-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博士学位、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获取各种与应用心
理学相关的高级资格从业证书(特别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以及参与各种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等。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心理学领域主要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教师培训、实习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加强科研工作
对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社区心理健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测
评与培训等有关心理学应用领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三五规划期内,争取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2-3项,发表论文每年15-20篇,其中在 SSCI、SCI、EI、《心理学报》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10篇。争取科研经费3万元左右,出版专著2部左右。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实验室建设
2016年争取学院支持,增大心理学实验室投入,增添一批教学设备,尽早
具备开展本科公共心理学试验教学的条件。争取到2020年,使实验室总资产达到120万元,陆续增设心理测评实验室、心理咨询实验室,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室、沙盘活动室和行为观察实验室,争取把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式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投入的效益,更评分的是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设备支持。
2、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学生实践教学力度,着力推进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建设。2016
年开始,心理系准备与大同市心理学会、大同电视三台、大同市职业学校、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大同市劳教所、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翔龙集团、应县二中等建立教学合作关系。
(五)发挥学科优势,拓展社会服务
1、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
心理学专业教师中,90%以上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具有丰富
的咨询经验与技巧。为实现心理学专业的转型发展,争取在2016年成功申报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在儿童智力开发、学习辅导、社会能力培养、发展缺陷矫治
等领域为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社区培养一批心理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项目。
2、扩大专业影响,实现成果转化
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扩大专业学术影
响。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依托,计划于2016-2020年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所,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六)投入资金,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增设了培养学生
专业技能的选修课程,为真正做到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我校心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必须加大投资,陆续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
(七)加强学生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积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从学生实际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2、完善学风建设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创新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有
针对性、有特点的学风建设活动,营造浓郁学习氛围;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校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班主任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
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与成效。
4、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
动、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
在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教育,在学生中开
展“以德修身”教育,通过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治学和育人氛围。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
进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工作创新,大力培养符合条件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
产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3、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
防腐败工作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教育,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