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首战圆部委梦——20天+两周的复习感受
1 聊聊背景
迄今为止,我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一次是两年前本科毕业前的江苏省考,还有便是今年研究生毕业前的国考。自从接到体检电话后到现在,我常常感觉像在做梦一样。可能是自己一直大考不顺,突然之间运气光顾,就好像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总是觉得不真实吧。其实我对自己的能力一直不怀疑,甚至说很自信,可公考能过毕竟不完全是实力能决定的,差一点点的运气都可能会与它失之交臂,所以现在的自己,很感恩,感谢爸妈老师朋友的支持鼓励,感谢论坛里前辈们留下的那么多有用的信息,感谢那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考友相互的帮助和点拨,感谢面试时对手的精彩表现和友善交流,甚至连面试前路人给我的一个不经意却让我觉得无比安心的笑容,我都心存感激。无以为报,唯有珍惜机遇,今后加倍努力。 今年我报考的是部委级的中央某单位,笔试123,面试88。说实话,当初报考选择职位的时候,这真是个没有丝毫底气的选择。因为想留在北京,所以不得不面对这样超激烈的竞争。自己是个应届生,没有任何的基层工作经验,所以要想在部委众多职位中觅得一个合适的,还真是很难。当初报考时对这个单位完全不熟悉,只是在权衡专业优势和报考限制后做出的决定。职位只招1人,加上部委总给人感觉有点遥不可及,所以自己在备考时的心态一直保持得比较好,能考上当然最好,考不上也就当多个经历吧。我觉得这样的心态蛮有帮助的,毕竟国考笔试时还是要看状态,轻装上阵总好过孤注一掷或者患得患失吧。看到坛子里有考友说要辞职或者不找其他工作一心备考,在我看来不太可取。毕竟考公只是人生的某一条路而已,即便考不上,也还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可能,还是保持平常心比较好吧。
我准备国考的时间不算长,笔试大概不到20天,面试大概在两周左右,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复习质量,拿出考研那会儿的劲头来,早上十点到凌晨两点,除了吃饭洗澡和必要的小放松之外,就是专心备考啦。当然期间也有过一些其他单位的笔试或者面试,权当是为国考练练兵。收到过几个还不错的offer,也算是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好以一个相对投入且高效的状态迎接国考这个大挑战。
2 笔试经验
两年前的江苏省考考的是B类,裸考,笔试成绩是138,行测好像是74。可惜报考的职位太热,竞争太激烈,连面试都没进。不过这个成绩还是给了我一些信心的,呵呵,从试水的角度说,那次考试也还算成功啦。
虽然没有参加过国考,可我觉得应该和省考是大同小异才对,加上这次还准备了一段时间,因此在复习之初,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行测70-75,申论60-65,当然现在觉得这个目标有点过高了,呵呵。不过在当时,这个目标还是经过自己仔细的分析得出的呢。行测有过一次试水,而
且自己平时一直积累比较多,感觉考上70分还是可以的。而申论虽然从未考过,可通过和已上岸亲戚盆友聊天,觉得自己平时文笔还不错,对时事热点问题关注蛮多,字写得还行,答卷整洁漂亮一直是自己的优势,所以当时对申论也很有自信。
因为我平时一向对自己的水平有着比较清楚的评估,任何考试的估分误差都极小,结果考试成绩两部分都没有达到预期,在一开始不清楚自己能否进入面试以及笔试排名时,自己还郁闷了好久,不停地反省整个考试过程,回想那些可能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考试过程,总之纠结了好一阵子。还好这次是我自己push myself too hard,笔试第二进入面试,因而虽有遗憾,还是该庆幸自己这次运气算好吧。
2.1 关于行测
因为只有20天左右的准备时间,而我一向觉得申论拉分不大(没考过国考的无知啊„),所以我还是把复习重点放在了行测上。行测的复习资料主要有某图出的那本行测书+某图的历年真题+某公的模拟卷+某图的模拟卷。当然我向来不喜欢搞题海战术,因此都没有做完,只是有选择地比对和挑选了一下。
PS:坛子里经常有人问用什么参考资料好,当初我在买书时也是犹豫不决痛苦不已。就某公还是某图这个问题,我现在真的觉得差别不大,买了一套坚定看完就行。就好比当初考研时老是纠结该选李永乐还是陈文灯,其实教材都大同小异,关键还是取决于用的人。笔试之前我都不知道QZZN这个好地方,要是知道的话,都能省下一大笔银子料!(第一个PS完毕)
2.1.1 复习时间安排
短短20天里,行测的复习我是这样安排的:
前10天看某图的行测教材,把每个模块的例题和练习题都认真掐表做一遍;
第11-13天时,做三套某公的模拟卷;
第14-16天时,做三套某图的模拟卷;
第17-19天时,做三套真题;
最后一天,回头看一看自己整理的心得技巧、时事政治、以及曾经做错的常识题。
其实一开始做时间规划的时候,只是想着前10天看书,后10天做卷子,特别是做真题。可看完教材后我突然发现,教材里的很多题目都是前几年的国考真题,对于短期记忆力很好的我来讲,很多题目光看答案就能选出来,因而花大力气做真题的意义并不大。而模拟卷一开始买的是某公的,做了一点,又和一起备考的同学探讨了下,觉得比较简单,所以又买了套某图的,难度倒是凑合,就是有的题目明显偏和怪。所以说,模拟卷拿来
练练手还不错,最后冲刺时刻还是得回归真题找感觉,我当时做的三套真题是07、09和10年的,没选08做是听说那年题目比较简单,真相如何我也没有研究啦,建议有心人有时间可以分析分析真题的出题规律神马的,毕竟真题才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复习资料啦。
2.1.2 复习心得感受
2.1.2.1 从头至尾掐表做题
要是时间充裕的话,行测题目谁都能做出来,关键就是时间太紧张,根本不够用,所以要想短时间内找到考试的感觉,刚开始复习时就一定要掐表做题,明白自己做每一类型的题目平均用时如何,然后学会不要死扣某一题,学会及时放弃。
当然做整套卷的时候更要严格掐表,甚至连涂卡的时间都要好好计算和安排。有朋友不太认可我的做法,她认为练习就要认真做完并且搞懂每一题,得出一个总的计时即可,这样严格的掐表留到最后冲刺时再说。我觉得这其实并不矛盾,做卷子时严格掐表果断放弃,做完对答案时认真搞懂每一题就行。再说了,题目是做不完的,关键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题目。
PS:建议备考的筒子们去搞点答题卡,我用的是某公的模拟卷里的答题卡,循环利用就好。毕竟考试的两小时里还是包括涂卡时间的,我自己涂卡非常快,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我有的同学涂卡就能用掉三五分钟,考试时三五分钟就是做5到10道题目的时间啊!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重视涂卡时间,以免考场上措手不及。(第二个PS完毕)
2.1.2.2 初期复习时按模块做题
按模块做题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迅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我自己一直以文科见长,所以言语和逻辑都比较好;数学题、资料分析不差,但是时间得好好安排才行;常识得碰运气,军事科技类比较差,人文类比较好;图形题要看感觉,感觉来了挡不住,没有感觉时就一塌糊涂;数列题直接放弃算了,反正只有五道„„经过这一轮的练习,我基本明确了自己答题时的思路和顺序,当然这个还是要结合卷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不能太教条。万一考试时图形或数学特简单而资料分析和逻辑特纠结,那放弃简单的岂不是太可惜了?
2.2.2.3 套卷练习要及时调整做题顺序
这点我觉得主要还是针对那些各个模块水平相对均衡的考生而言的吧。有不少筒子确实优劣势特别明显,专攻优势放弃劣势还是很明智的。但像我这样,除了数列特别差之外,其他模块的区分度是建立在做题状态基础之
上的特殊选手,套卷练习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做题顺序还是蛮有帮助的。 以我自己举例吧,我做第一套某公模拟卷时只有59分,当时简直万念俱灰,呵呵。后来对答案时发现题目并不难,只是前面耗时太多,导致资料分析剩了15题没做。而前面的数学和图形做的并不好,常识错的也很多,所以才导致了这么个悲催的结果。于是做第二套题的时候,就下意识地在做每一模块时快速地判断下是否对自己的胃口,磨刀不误砍柴工哇。比如有几道图形题看上去特别纠结,不如就把所有的图形题留到最后做;比如说第一道数学题感觉就不是很顺,就赶紧跳过所有的数学题,毕竟每一模块开始时的状态对后面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再比如说把资料分析的顺序调整到前面来做,这个估计已经形成共识了吧,呵呵。简单调整顺序后,第二套卷子我就做了75分,第三题做了80。每套题的顺序都不固定,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在这两小时内不留遗憾吧。
PS:这个调整做题顺序,还体现在每个大模块中的小模块中。比如说资料分析题,我自己就特别讨厌做纯文字的资料分析,毕竟不如图表、表格类的直观,因此我往往把它放在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部分做,时间要是不够的话,就在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凭感觉选,总不至于五个都错吧,纯文字资料分析错两到三道还是在自己的可容忍范围内的,毕竟其他类型的准确率非常高,呵呵。(第三个PS完毕)
2.1.3 小总结
我一直都觉得行测其实考的是人的统筹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最多题目,才是关键点。而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特点来具体分析,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可言。学会放弃、不要教条、时间观念要强,这算是我从行测备考过程中学到的几点吧。
说来惭愧,其实自己这次行测的分数只有66.5而已。也不用和别人比,做过的真题和模拟卷加起来,这个分数已经是第二低分了。所以说考试时的状态真的非常重要,并且还要增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毕竟考场里那么多人,说不准什么事儿或者什么声音就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是我真实的教训哇哇哇哇。
2.2 关于申论
这是我第一次考申论,我衷心希望这也会是我最后一次考申论。因为对于申论,我至今也没找到什么诀窍,甚至不明白究竟该怎么评分,这种不可捉摸性还真是让我觉得有点恐惧。可能我对于申论的研究确实不多吧。所以也只能写写自己准备的过程和一些真实的感受,至于对错,欢迎拍砖。 相对于行测的复习时间,申论的准备时间确实有点少。复习资料买了很多,但看得很少。书单包括: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某图的申论教材+某图的真题+某图的什么万能X条+某图的模拟卷一套+某图的申论热点(一本小册子,忘记名字了)。而我认真看过的其实只有那本教材和小册子上的热点问题,练笔做过的卷子也只有三套而已。
PS:当时还没发现QZZN这块宝地,也不知道申论究竟该怎么复习,纯属抓瞎。坛子里很多盆友推荐半月谈啊人民日报啊新华网什么的,确实非常好,这在我准备面试的几天里发挥了蛮大的作用,只可惜自己复习申论时还不知道啊。但是,我觉得这些评论文章其实也不用读太多,关键是要把人家那种逻辑内化到自己的思路里。如果平时下笔艰涩的话,可以选择性地背诵几篇;但如果平时文笔比较流畅的话,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思考和灵活运用吧,也没有必要千篇一律的社论或者时评口吻,阅卷者估计也会烦躁的。(第四个PS完毕)
2.2.1 复习时间安排
前10天看申论教材,把各个题型的真题放在一起看,其实也就是分模块掌握。
第11-13天,做三套申论模拟卷,严格掐表和字数;
第14-20天,多读多看申论热点问题及政府工作报告,适当做一些摘抄,重点放在问题对策上,另外每天再坚持练习几道真题中的小题。
其实我自己的申论复习很简单,从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申论教材看得很慢,因为实在是写得有够无聊,很催眠。里面的真题要点总结得还好,可是大作文我觉得水平也就那样,要么就太套路化,要么就是做作出的个性,参考价值不大。坛子里有人讲没有必要看教材,太浪费时间又没用,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对申论一无所知的人来说,翻翻教材好歹可以了解下情况和注意事项,花点钱省点时间吧,呵呵。建议不要像我进度这么缓慢,用三四天过一遍教材就好了。
本来自己的计划是要掐表做几套模拟题+真题的,可最后实在是不够时间做卷子了,况且做完卷子后也没个靠谱的人来指出不足,某图给的答案也比较一般,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吧。所以我便及时调整方向,每天做几道小题目来找找感觉、控制字数,其余的时间用来多读多看,找本热点手册翻一翻,再看看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记下重点和那些可能会派上用场的话。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看看人民时评、半月谈、新闻1+1都是不错的选择啦,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实践过,但QZZN里这样推荐的人很多,应该不会错啦。
2.2.2 复习心得感受
2.2.2.1 注意平时积累
申论并不是一项短期内能够有所突破的工程,或者说不像行测那样方便考前突击。说实话,这20天的复习我认为帮助也并不是很大,自己考出的56+应该说还是在吃老底。
平时的积累并不一定要刻意为之,慢慢养成习惯其实是最好的,毕竟这些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一次或几次的公务员考试,对打开自己的视角、提升自身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第一,平时注意关注时事政治,了解事件背后的多方观点并加以鉴别,形
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新闻联播或者新闻1+1能听当然最好,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一定有条件天天收看,或者不一定能够坚持下来。人民日报、新华网什么的,同理吧。我自己的经验是:在关注腾讯新闻弹出窗口中的娱乐版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下新闻和财经方面的每日动态;收到的手机版的前若干帧不要匆忙忽略不看;每天刷微博时也不能光顾着乐,得关注一些类似于人民时评、头条新闻、新周刊、各个行业中的突出人物、一些民意代表们的微博,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能够了解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使自己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也更加辩证。
第二,平时有机会多写一写,不是说写申论卷子,而是珍惜一次次写材料、写总结、写讲话稿的机会。看到坛子里有人讲,自己是单位的笔杆子,可为什么申论总是低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毕竟单位材料和申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说实话,现在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单位,日常写的材料很多都逃不了“假大空”的毛病,并且严重套路化,我认为这正是申论之大忌。其实也不用额外多练习写什么申论大作文,只要平时写材料写总结时,能够少一点Ctrl C+V,多思考多总结,真正写出一点言之有物且有针对性的东西出来,相信一定也会对申论有所帮助。我虽然是应届生,可是上大学后这6年来,写过的总结和各种材料不在少数,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考申论有用这么长远,但我这个人捏,写东西时喜欢琢磨喜欢思考,态度也比较认真,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积累也让自己受益匪浅吧,呵呵,让高手见笑了。
第三,有时间就练练字,就算一时半会儿效果不明显,也得练得让卷面看上去干净整洁。我的字应该算不错,并且卷面应该算是相当漂亮,念书时几乎每一科老师都夸过,呵呵,不知道申论的改卷者有没有因为这个给我加个一两分捏。不过我有一个盆友,前年考公上的岸,他的字就非常没有优势,比较像医生给开的处方,哈。不过国考之前他有练过一阵字,其实字的好坏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卷面整洁、笔画清晰这些方面,练练应该还是有好处的,这是他能够以申论50+上岸的切身体验呐。
2.2.2.2 在平时的练习中找准自己的优势
我看不少筒子都讲自己申论写不好,把自己说得简直一无是处。我觉得不如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挖掘一下自己的优势何在,这样才便于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充分突出自己的个性,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还拿我自己举例吧。从小到大我其实很不擅长短时间内写作,对于一般的考场作文,我必然会写不出什么新意,可能是由于自己思路还不够敏捷吧。但我写文章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用排比句,格式什么的比较工整,读起来给人感觉朗朗上口并且蛮有气势。另外,我的逻辑还不错,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合理。既然我将这几点定位为自己的优势,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就要有意无意地突出它们,让它们成为文章的亮点。另外,上面也提到,我的卷面比较整洁,那么考试时就更要完完全全地发挥这一点,争取做到没有一丁点的涂改。
提出这点,其实是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是必须的。但世上大牛何其多,有些东西真的短时间内是很难赶超的。这时候,聪明的
你,是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埋头苦追,还是适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才能在让不足看上去没那么明显的同时,让自己的亮点最突出?
2.2.2.3 重视并加强练习每一道小题
我个人觉得,其实申论的大作文很难拉分,关键还是要把握住前面所有的小题目。如果能把小题都答到点子上,哪怕大作文写得平庸一点,相信分数都不会太低的。并且,短时间内对小题目的复习效果会比较明显哦~ 在第一轮看申论教材,也就是按各类题型接触真题的时候,大作文我一篇也都没有练过,只是在心里琢磨琢磨,明确思路就好了。而所有的小题目,基本上我都有认真做过。建议大家事先买好那种方格纸,这样练习的时候会方便统计字数。我自己懒得去买,结果每一题做完都得吭哧吭哧数一遍字数,囧。。。
在练习小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掐表以及掐字数。答小题目一定要明白题目所问,有的放矢,力求简洁,避免废话和套话。另外,层次感也十分重要,一定要用一、二、三等序列号标出每一个要点。这样一来自己的思路会比较清晰,二来也方便阅卷者找到得分点,一举两得。
2.2.2.4 大作文无话可写时想一想前面小题的出题逻辑
今天省级以上申论的题目是“黄河精神”,说实话我刚看到大作文题目差点吐血战亡,读完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先做小题目,找找感觉。因为对大作文实在没底,所以小题目我做得非常仔细认真,耗时也很长,最后只剩一个小时来写大作文,还浪费了15分钟来挠头,也就是说,实际上,我被迫在考试结束前45分钟才开始动笔写的大作文,呜呼哀哉!看到坛子里很多高手居然能提前好长时间做完卷子,并且有着很好的思路,真是佩服+惭愧啊啊啊啊啊!!!!!
黄河精神是什么?说实在话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有不同。但是起码在文章的开头,还是要交代一下自己对“黄河精神”定义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整篇文章逻辑的起点,不可缺。接下来也就是常规的思路,什么现状啊必要性紧迫性啊等等,接着当然要谈几点实实在在的对策。不过我当时实在是头晕,根本提不出什么对策来,完全无话可写。正在焦虑时突然灵机一动,翻回去看了一下前面的几道题目,顿时来了灵感。我记得自己写了三段对策,第一条不记得了,第二条是要充分借鉴本国及他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三条是加强宣传教育,尤其要把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这二、三条不就正是前面小题的题干里给的线索?自己一时大脑短路想不出什么有新意的内容不要紧,关键是文章和题目中有用的内容要学会加以利用,使之变成自己文章的一部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能够使之自然地融合成文就是应急的好办法。
看到有人抱怨说,申论就是抄材料。我觉得吧,这材料也不是那么好抄的!
要想抄出水平抄出高分,可还是要花点功夫的哦。
2.2.3 小总结
短短20天的复习,又是第一次考,今年56+的申论分数,虽然离高手、离自己的期待还有距离,但我觉得也还可以了。在应付考试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会用点巧劲的。基础和功底很重要,当然复习和应对的方法也很关键。
但是方法这玩意儿是因人而异的,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有人说用点套路或者范文有用,有人说多看半月谈和人民新华最好能背出几篇时评或者社论来有用,有人还说自己要总结出自己的一个模板有用,可能这确实是不少人的切身经验,但是,在学习别人经验教训的时候,必须要好好想一想,别人的方法,真的适合自己吗?
以上三条路子,我觉得统统不适合自己,但是在早期积累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学习一下。我不喜欢用别人的或者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来限制自己的思维,这样做风险太大,必须谨慎呐!这个让我非常意外的题目——黄河精神,就恰恰证实了我的想法。开放的考试,就要用开放的心态,考试的限制本来已经很多了,又何必自己给自己再设置那么多的框框架架呢?在游戏规则之内跳跳舞,虽然刺激,但可能会很精彩。
国考首战圆部委梦——20天+两周的复习感受
1 聊聊背景
迄今为止,我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一次是两年前本科毕业前的江苏省考,还有便是今年研究生毕业前的国考。自从接到体检电话后到现在,我常常感觉像在做梦一样。可能是自己一直大考不顺,突然之间运气光顾,就好像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总是觉得不真实吧。其实我对自己的能力一直不怀疑,甚至说很自信,可公考能过毕竟不完全是实力能决定的,差一点点的运气都可能会与它失之交臂,所以现在的自己,很感恩,感谢爸妈老师朋友的支持鼓励,感谢论坛里前辈们留下的那么多有用的信息,感谢那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考友相互的帮助和点拨,感谢面试时对手的精彩表现和友善交流,甚至连面试前路人给我的一个不经意却让我觉得无比安心的笑容,我都心存感激。无以为报,唯有珍惜机遇,今后加倍努力。 今年我报考的是部委级的中央某单位,笔试123,面试88。说实话,当初报考选择职位的时候,这真是个没有丝毫底气的选择。因为想留在北京,所以不得不面对这样超激烈的竞争。自己是个应届生,没有任何的基层工作经验,所以要想在部委众多职位中觅得一个合适的,还真是很难。当初报考时对这个单位完全不熟悉,只是在权衡专业优势和报考限制后做出的决定。职位只招1人,加上部委总给人感觉有点遥不可及,所以自己在备考时的心态一直保持得比较好,能考上当然最好,考不上也就当多个经历吧。我觉得这样的心态蛮有帮助的,毕竟国考笔试时还是要看状态,轻装上阵总好过孤注一掷或者患得患失吧。看到坛子里有考友说要辞职或者不找其他工作一心备考,在我看来不太可取。毕竟考公只是人生的某一条路而已,即便考不上,也还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可能,还是保持平常心比较好吧。
我准备国考的时间不算长,笔试大概不到20天,面试大概在两周左右,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复习质量,拿出考研那会儿的劲头来,早上十点到凌晨两点,除了吃饭洗澡和必要的小放松之外,就是专心备考啦。当然期间也有过一些其他单位的笔试或者面试,权当是为国考练练兵。收到过几个还不错的offer,也算是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好以一个相对投入且高效的状态迎接国考这个大挑战。
2 笔试经验
两年前的江苏省考考的是B类,裸考,笔试成绩是138,行测好像是74。可惜报考的职位太热,竞争太激烈,连面试都没进。不过这个成绩还是给了我一些信心的,呵呵,从试水的角度说,那次考试也还算成功啦。
虽然没有参加过国考,可我觉得应该和省考是大同小异才对,加上这次还准备了一段时间,因此在复习之初,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行测70-75,申论60-65,当然现在觉得这个目标有点过高了,呵呵。不过在当时,这个目标还是经过自己仔细的分析得出的呢。行测有过一次试水,而
且自己平时一直积累比较多,感觉考上70分还是可以的。而申论虽然从未考过,可通过和已上岸亲戚盆友聊天,觉得自己平时文笔还不错,对时事热点问题关注蛮多,字写得还行,答卷整洁漂亮一直是自己的优势,所以当时对申论也很有自信。
因为我平时一向对自己的水平有着比较清楚的评估,任何考试的估分误差都极小,结果考试成绩两部分都没有达到预期,在一开始不清楚自己能否进入面试以及笔试排名时,自己还郁闷了好久,不停地反省整个考试过程,回想那些可能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考试过程,总之纠结了好一阵子。还好这次是我自己push myself too hard,笔试第二进入面试,因而虽有遗憾,还是该庆幸自己这次运气算好吧。
2.1 关于行测
因为只有20天左右的准备时间,而我一向觉得申论拉分不大(没考过国考的无知啊„),所以我还是把复习重点放在了行测上。行测的复习资料主要有某图出的那本行测书+某图的历年真题+某公的模拟卷+某图的模拟卷。当然我向来不喜欢搞题海战术,因此都没有做完,只是有选择地比对和挑选了一下。
PS:坛子里经常有人问用什么参考资料好,当初我在买书时也是犹豫不决痛苦不已。就某公还是某图这个问题,我现在真的觉得差别不大,买了一套坚定看完就行。就好比当初考研时老是纠结该选李永乐还是陈文灯,其实教材都大同小异,关键还是取决于用的人。笔试之前我都不知道QZZN这个好地方,要是知道的话,都能省下一大笔银子料!(第一个PS完毕)
2.1.1 复习时间安排
短短20天里,行测的复习我是这样安排的:
前10天看某图的行测教材,把每个模块的例题和练习题都认真掐表做一遍;
第11-13天时,做三套某公的模拟卷;
第14-16天时,做三套某图的模拟卷;
第17-19天时,做三套真题;
最后一天,回头看一看自己整理的心得技巧、时事政治、以及曾经做错的常识题。
其实一开始做时间规划的时候,只是想着前10天看书,后10天做卷子,特别是做真题。可看完教材后我突然发现,教材里的很多题目都是前几年的国考真题,对于短期记忆力很好的我来讲,很多题目光看答案就能选出来,因而花大力气做真题的意义并不大。而模拟卷一开始买的是某公的,做了一点,又和一起备考的同学探讨了下,觉得比较简单,所以又买了套某图的,难度倒是凑合,就是有的题目明显偏和怪。所以说,模拟卷拿来
练练手还不错,最后冲刺时刻还是得回归真题找感觉,我当时做的三套真题是07、09和10年的,没选08做是听说那年题目比较简单,真相如何我也没有研究啦,建议有心人有时间可以分析分析真题的出题规律神马的,毕竟真题才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复习资料啦。
2.1.2 复习心得感受
2.1.2.1 从头至尾掐表做题
要是时间充裕的话,行测题目谁都能做出来,关键就是时间太紧张,根本不够用,所以要想短时间内找到考试的感觉,刚开始复习时就一定要掐表做题,明白自己做每一类型的题目平均用时如何,然后学会不要死扣某一题,学会及时放弃。
当然做整套卷的时候更要严格掐表,甚至连涂卡的时间都要好好计算和安排。有朋友不太认可我的做法,她认为练习就要认真做完并且搞懂每一题,得出一个总的计时即可,这样严格的掐表留到最后冲刺时再说。我觉得这其实并不矛盾,做卷子时严格掐表果断放弃,做完对答案时认真搞懂每一题就行。再说了,题目是做不完的,关键还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题目。
PS:建议备考的筒子们去搞点答题卡,我用的是某公的模拟卷里的答题卡,循环利用就好。毕竟考试的两小时里还是包括涂卡时间的,我自己涂卡非常快,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我有的同学涂卡就能用掉三五分钟,考试时三五分钟就是做5到10道题目的时间啊!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重视涂卡时间,以免考场上措手不及。(第二个PS完毕)
2.1.2.2 初期复习时按模块做题
按模块做题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迅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所在。我自己一直以文科见长,所以言语和逻辑都比较好;数学题、资料分析不差,但是时间得好好安排才行;常识得碰运气,军事科技类比较差,人文类比较好;图形题要看感觉,感觉来了挡不住,没有感觉时就一塌糊涂;数列题直接放弃算了,反正只有五道„„经过这一轮的练习,我基本明确了自己答题时的思路和顺序,当然这个还是要结合卷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不能太教条。万一考试时图形或数学特简单而资料分析和逻辑特纠结,那放弃简单的岂不是太可惜了?
2.2.2.3 套卷练习要及时调整做题顺序
这点我觉得主要还是针对那些各个模块水平相对均衡的考生而言的吧。有不少筒子确实优劣势特别明显,专攻优势放弃劣势还是很明智的。但像我这样,除了数列特别差之外,其他模块的区分度是建立在做题状态基础之
上的特殊选手,套卷练习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做题顺序还是蛮有帮助的。 以我自己举例吧,我做第一套某公模拟卷时只有59分,当时简直万念俱灰,呵呵。后来对答案时发现题目并不难,只是前面耗时太多,导致资料分析剩了15题没做。而前面的数学和图形做的并不好,常识错的也很多,所以才导致了这么个悲催的结果。于是做第二套题的时候,就下意识地在做每一模块时快速地判断下是否对自己的胃口,磨刀不误砍柴工哇。比如有几道图形题看上去特别纠结,不如就把所有的图形题留到最后做;比如说第一道数学题感觉就不是很顺,就赶紧跳过所有的数学题,毕竟每一模块开始时的状态对后面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再比如说把资料分析的顺序调整到前面来做,这个估计已经形成共识了吧,呵呵。简单调整顺序后,第二套卷子我就做了75分,第三题做了80。每套题的顺序都不固定,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在这两小时内不留遗憾吧。
PS:这个调整做题顺序,还体现在每个大模块中的小模块中。比如说资料分析题,我自己就特别讨厌做纯文字的资料分析,毕竟不如图表、表格类的直观,因此我往往把它放在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部分做,时间要是不够的话,就在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凭感觉选,总不至于五个都错吧,纯文字资料分析错两到三道还是在自己的可容忍范围内的,毕竟其他类型的准确率非常高,呵呵。(第三个PS完毕)
2.1.3 小总结
我一直都觉得行测其实考的是人的统筹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最多题目,才是关键点。而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每个人自身的特点来具体分析,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可言。学会放弃、不要教条、时间观念要强,这算是我从行测备考过程中学到的几点吧。
说来惭愧,其实自己这次行测的分数只有66.5而已。也不用和别人比,做过的真题和模拟卷加起来,这个分数已经是第二低分了。所以说考试时的状态真的非常重要,并且还要增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毕竟考场里那么多人,说不准什么事儿或者什么声音就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是我真实的教训哇哇哇哇。
2.2 关于申论
这是我第一次考申论,我衷心希望这也会是我最后一次考申论。因为对于申论,我至今也没找到什么诀窍,甚至不明白究竟该怎么评分,这种不可捉摸性还真是让我觉得有点恐惧。可能我对于申论的研究确实不多吧。所以也只能写写自己准备的过程和一些真实的感受,至于对错,欢迎拍砖。 相对于行测的复习时间,申论的准备时间确实有点少。复习资料买了很多,但看得很少。书单包括: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某图的申论教材+某图的真题+某图的什么万能X条+某图的模拟卷一套+某图的申论热点(一本小册子,忘记名字了)。而我认真看过的其实只有那本教材和小册子上的热点问题,练笔做过的卷子也只有三套而已。
PS:当时还没发现QZZN这块宝地,也不知道申论究竟该怎么复习,纯属抓瞎。坛子里很多盆友推荐半月谈啊人民日报啊新华网什么的,确实非常好,这在我准备面试的几天里发挥了蛮大的作用,只可惜自己复习申论时还不知道啊。但是,我觉得这些评论文章其实也不用读太多,关键是要把人家那种逻辑内化到自己的思路里。如果平时下笔艰涩的话,可以选择性地背诵几篇;但如果平时文笔比较流畅的话,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思考和灵活运用吧,也没有必要千篇一律的社论或者时评口吻,阅卷者估计也会烦躁的。(第四个PS完毕)
2.2.1 复习时间安排
前10天看申论教材,把各个题型的真题放在一起看,其实也就是分模块掌握。
第11-13天,做三套申论模拟卷,严格掐表和字数;
第14-20天,多读多看申论热点问题及政府工作报告,适当做一些摘抄,重点放在问题对策上,另外每天再坚持练习几道真题中的小题。
其实我自己的申论复习很简单,从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申论教材看得很慢,因为实在是写得有够无聊,很催眠。里面的真题要点总结得还好,可是大作文我觉得水平也就那样,要么就太套路化,要么就是做作出的个性,参考价值不大。坛子里有人讲没有必要看教材,太浪费时间又没用,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对申论一无所知的人来说,翻翻教材好歹可以了解下情况和注意事项,花点钱省点时间吧,呵呵。建议不要像我进度这么缓慢,用三四天过一遍教材就好了。
本来自己的计划是要掐表做几套模拟题+真题的,可最后实在是不够时间做卷子了,况且做完卷子后也没个靠谱的人来指出不足,某图给的答案也比较一般,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吧。所以我便及时调整方向,每天做几道小题目来找找感觉、控制字数,其余的时间用来多读多看,找本热点手册翻一翻,再看看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记下重点和那些可能会派上用场的话。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看看人民时评、半月谈、新闻1+1都是不错的选择啦,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实践过,但QZZN里这样推荐的人很多,应该不会错啦。
2.2.2 复习心得感受
2.2.2.1 注意平时积累
申论并不是一项短期内能够有所突破的工程,或者说不像行测那样方便考前突击。说实话,这20天的复习我认为帮助也并不是很大,自己考出的56+应该说还是在吃老底。
平时的积累并不一定要刻意为之,慢慢养成习惯其实是最好的,毕竟这些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一次或几次的公务员考试,对打开自己的视角、提升自身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第一,平时注意关注时事政治,了解事件背后的多方观点并加以鉴别,形
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新闻联播或者新闻1+1能听当然最好,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一定有条件天天收看,或者不一定能够坚持下来。人民日报、新华网什么的,同理吧。我自己的经验是:在关注腾讯新闻弹出窗口中的娱乐版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下新闻和财经方面的每日动态;收到的手机版的前若干帧不要匆忙忽略不看;每天刷微博时也不能光顾着乐,得关注一些类似于人民时评、头条新闻、新周刊、各个行业中的突出人物、一些民意代表们的微博,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能够了解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使自己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也更加辩证。
第二,平时有机会多写一写,不是说写申论卷子,而是珍惜一次次写材料、写总结、写讲话稿的机会。看到坛子里有人讲,自己是单位的笔杆子,可为什么申论总是低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毕竟单位材料和申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说实话,现在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单位,日常写的材料很多都逃不了“假大空”的毛病,并且严重套路化,我认为这正是申论之大忌。其实也不用额外多练习写什么申论大作文,只要平时写材料写总结时,能够少一点Ctrl C+V,多思考多总结,真正写出一点言之有物且有针对性的东西出来,相信一定也会对申论有所帮助。我虽然是应届生,可是上大学后这6年来,写过的总结和各种材料不在少数,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考申论有用这么长远,但我这个人捏,写东西时喜欢琢磨喜欢思考,态度也比较认真,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积累也让自己受益匪浅吧,呵呵,让高手见笑了。
第三,有时间就练练字,就算一时半会儿效果不明显,也得练得让卷面看上去干净整洁。我的字应该算不错,并且卷面应该算是相当漂亮,念书时几乎每一科老师都夸过,呵呵,不知道申论的改卷者有没有因为这个给我加个一两分捏。不过我有一个盆友,前年考公上的岸,他的字就非常没有优势,比较像医生给开的处方,哈。不过国考之前他有练过一阵字,其实字的好坏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卷面整洁、笔画清晰这些方面,练练应该还是有好处的,这是他能够以申论50+上岸的切身体验呐。
2.2.2.2 在平时的练习中找准自己的优势
我看不少筒子都讲自己申论写不好,把自己说得简直一无是处。我觉得不如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挖掘一下自己的优势何在,这样才便于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充分突出自己的个性,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还拿我自己举例吧。从小到大我其实很不擅长短时间内写作,对于一般的考场作文,我必然会写不出什么新意,可能是由于自己思路还不够敏捷吧。但我写文章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用排比句,格式什么的比较工整,读起来给人感觉朗朗上口并且蛮有气势。另外,我的逻辑还不错,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合理。既然我将这几点定位为自己的优势,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就要有意无意地突出它们,让它们成为文章的亮点。另外,上面也提到,我的卷面比较整洁,那么考试时就更要完完全全地发挥这一点,争取做到没有一丁点的涂改。
提出这点,其实是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是必须的。但世上大牛何其多,有些东西真的短时间内是很难赶超的。这时候,聪明的
你,是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埋头苦追,还是适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才能在让不足看上去没那么明显的同时,让自己的亮点最突出?
2.2.2.3 重视并加强练习每一道小题
我个人觉得,其实申论的大作文很难拉分,关键还是要把握住前面所有的小题目。如果能把小题都答到点子上,哪怕大作文写得平庸一点,相信分数都不会太低的。并且,短时间内对小题目的复习效果会比较明显哦~ 在第一轮看申论教材,也就是按各类题型接触真题的时候,大作文我一篇也都没有练过,只是在心里琢磨琢磨,明确思路就好了。而所有的小题目,基本上我都有认真做过。建议大家事先买好那种方格纸,这样练习的时候会方便统计字数。我自己懒得去买,结果每一题做完都得吭哧吭哧数一遍字数,囧。。。
在练习小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掐表以及掐字数。答小题目一定要明白题目所问,有的放矢,力求简洁,避免废话和套话。另外,层次感也十分重要,一定要用一、二、三等序列号标出每一个要点。这样一来自己的思路会比较清晰,二来也方便阅卷者找到得分点,一举两得。
2.2.2.4 大作文无话可写时想一想前面小题的出题逻辑
今天省级以上申论的题目是“黄河精神”,说实话我刚看到大作文题目差点吐血战亡,读完材料后还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先做小题目,找找感觉。因为对大作文实在没底,所以小题目我做得非常仔细认真,耗时也很长,最后只剩一个小时来写大作文,还浪费了15分钟来挠头,也就是说,实际上,我被迫在考试结束前45分钟才开始动笔写的大作文,呜呼哀哉!看到坛子里很多高手居然能提前好长时间做完卷子,并且有着很好的思路,真是佩服+惭愧啊啊啊啊啊!!!!!
黄河精神是什么?说实在话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有不同。但是起码在文章的开头,还是要交代一下自己对“黄河精神”定义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整篇文章逻辑的起点,不可缺。接下来也就是常规的思路,什么现状啊必要性紧迫性啊等等,接着当然要谈几点实实在在的对策。不过我当时实在是头晕,根本提不出什么对策来,完全无话可写。正在焦虑时突然灵机一动,翻回去看了一下前面的几道题目,顿时来了灵感。我记得自己写了三段对策,第一条不记得了,第二条是要充分借鉴本国及他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三条是加强宣传教育,尤其要把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这二、三条不就正是前面小题的题干里给的线索?自己一时大脑短路想不出什么有新意的内容不要紧,关键是文章和题目中有用的内容要学会加以利用,使之变成自己文章的一部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能够使之自然地融合成文就是应急的好办法。
看到有人抱怨说,申论就是抄材料。我觉得吧,这材料也不是那么好抄的!
要想抄出水平抄出高分,可还是要花点功夫的哦。
2.2.3 小总结
短短20天的复习,又是第一次考,今年56+的申论分数,虽然离高手、离自己的期待还有距离,但我觉得也还可以了。在应付考试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会用点巧劲的。基础和功底很重要,当然复习和应对的方法也很关键。
但是方法这玩意儿是因人而异的,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有人说用点套路或者范文有用,有人说多看半月谈和人民新华最好能背出几篇时评或者社论来有用,有人还说自己要总结出自己的一个模板有用,可能这确实是不少人的切身经验,但是,在学习别人经验教训的时候,必须要好好想一想,别人的方法,真的适合自己吗?
以上三条路子,我觉得统统不适合自己,但是在早期积累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学习一下。我不喜欢用别人的或者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来限制自己的思维,这样做风险太大,必须谨慎呐!这个让我非常意外的题目——黄河精神,就恰恰证实了我的想法。开放的考试,就要用开放的心态,考试的限制本来已经很多了,又何必自己给自己再设置那么多的框框架架呢?在游戏规则之内跳跳舞,虽然刺激,但可能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