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感思

树大概是不怕冷的吧,秋天到来的时候就开始一片一片地脱去黄叶的外衣。远处的溪流大概也不怕冷,一层一层地掀开上面的流水,露出了身子。怕冷的是人自己,昨夜下过雨,一场秋雨一场冷,第二天走在去单位的路上,地还是湿的,遇见的人都穿上厚衣服。收到朋友的短信,只有两句古诗:“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早上没有秋风萧瑟,但我从诗句中听到了萧萧的秋声了。秋声是什么?萧飒的风,零落的雨,衰竭的蝉唱,还是心底的悲鸣?路上没有梧桐,雨也歇了,不会点点滴滴地滴到心头,不过,多少还有一些感喟的。时光容易消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春天过去夏季到来的标志;梧叶秋声,那是秋天已经到来的征兆;白雪皑皑,那是冬天铺展在大地的旗帜。时光的流逝总是伴随缤纷的色彩和动人的声响,我们为何只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而忘了时光流逝的色彩和声音呢?

夜里重读《秋声赋》,欧阳修裹挟在秋声中的叹息没有引发我的共鸣,我倒是欣赏起那个垂头而睡的童子来。欧阳修“噫嘻悲哉”的秋声,在童子的眼中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如果不是麻木,这个不知名的童子就是一位用诗意的心灵去感受秋天的智者,要不,他怎么能够在肃杀的秋声中看到皎洁的星月,听到风在树间的交响呢?

想起了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了留住秋,作者说“我愿把寿命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晴空一鹤,自然可以引诗情到碧霄;清和静,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快乐,是一种情愫;悲凉,难道就缺乏诗意?

香港四季如春,到十一月时,扶桑、杜鹃依旧开得鲜艳,树依旧绿,“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女作家迟子建想念故乡的雪花和寒冷。她说:“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或许四季不能太单调,到秋天了,风就该有一些凉意,树也该飘零,这就是丰富。千篇一律的季节和人生只是一种复制和粘贴,了无新意。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同的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悲凉也是一种诗意。

春天的时候,走在池塘边观赏春草,秋天的时候,也无妨踩在落叶上,听梧桐叶上风雨走过的声音。快乐的时候,你就尽情快乐吧;忧伤的时候,也别忙着劝慰自己的心灵。“贫穷而能静静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我们不是诗人,但不能缺少诗意的眼睛

特地查阅了两句诗,它们出自朱熹的《偶成诗》,前面还有两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原诗是告诫人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我却有不同的理解。年轻的时光自然要珍惜,等到了生命的秋季,不要一味感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珍惜时光就要把握每一寸光阴,用心灵去触摸不同的景致。

我驻足谛听,四周逼来的秋声穿过我的骨节,把我当成了一棵飘叶的树。我恍然有所悟:忧伤也是一种生活,悲凉也有一种诗意。朋友的短信,我忘了回复。

多日绵绵的秋雨终于蹒跚而去,久违的阳光重新普照着大地,到处都是暖暖的感觉,那阳光好象久别的朋友一样浸润着已经阴霾多日的心,就这样温暖地照耀着一颗潮湿的心,在暖阳下,懒懒地凭栏而立,任缕缕暖暖的味道扑面而来——我知道,那是熟悉的、喜欢的阳光的味道。

小时候,阳光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哪里有妈妈,哪里就有可口的饭菜,哪里就有温馨的叮咛,哪里就有温暖的怀抱。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伏在妈妈的背上,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伴着妈妈上班的情形,那时侯,妈妈的背就是我最温暖的摇篮,再大风雪在温暖的母爱面前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漫天雪花飞舞的

一幕也如雕塑一般,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越来越留恋起儿时那甜蜜的点点滴滴,那感觉,真的就是心中那阳光的味道——暖暖的,甜甜的。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阳光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家,虽然简单,可却是我疲惫身心可以停靠的港湾,是我舒适的心灵释放的家园,是我们三口尽情嬉闹的乐园,尤其喜欢在晴朗的日子,用自己的双手清洗完衣服,惬意地看着那些衣物在阳光下慢慢升腾起细微的水雾,在你的眼前静静缭绕,飞旋,渐渐地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味道,此时,我常常就这样傻傻地沉浸在这平淡而又清净的日子里,深深地呼吸,让这阳光的味道沁入心扉,陶醉着,忘我着,这也是我心中的阳光的味道——淡淡的,香香的。 在经历了许久的阴霾的日子后,阳光的味道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不再被飘飞的落叶搅乱了心绪,不再被滴答的秋雨淋湿了心情,不再在瑟瑟的秋风中伤感伫立,不再无休止地纠缠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眼前,只是一抹明丽的太阳,那样无私地挥洒着他的热情,好象心也在这秋日骄阳的晾晒下一下子明朗起来,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样明净,丝丝云儿也是惬意地在空中游荡,眯起眼,静静地感受着特殊的阳光的洗礼,阳光透过衣服好象一直射进了身体,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中冉冉升起,多么明丽美好的阳光,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快乐,因为我存在!我幸福,因为我珍惜!这难道不也是阳光独有的味道吗?浓浓的,爽爽的,真好!

忽然想起了林清玄笔下的那个老农,想起了那篇优美的散文,想起了骄阳下谷子的香味和阳光的味道,“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 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 苦苓树上鸟雀追逐„„”,那种美美的、纯纯的感觉,真得让人如沐春风般地心醉。

阳光的味道,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品味,生命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领悟,让我们敞开心灵的窗户,与轻风交流,与流水应和,与柳树握手,与大地亲吻,让我们每个人也都阳光明媚,做个有阳光味道的人吧

树大概是不怕冷的吧,秋天到来的时候就开始一片一片地脱去黄叶的外衣。远处的溪流大概也不怕冷,一层一层地掀开上面的流水,露出了身子。怕冷的是人自己,昨夜下过雨,一场秋雨一场冷,第二天走在去单位的路上,地还是湿的,遇见的人都穿上厚衣服。收到朋友的短信,只有两句古诗:“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早上没有秋风萧瑟,但我从诗句中听到了萧萧的秋声了。秋声是什么?萧飒的风,零落的雨,衰竭的蝉唱,还是心底的悲鸣?路上没有梧桐,雨也歇了,不会点点滴滴地滴到心头,不过,多少还有一些感喟的。时光容易消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春天过去夏季到来的标志;梧叶秋声,那是秋天已经到来的征兆;白雪皑皑,那是冬天铺展在大地的旗帜。时光的流逝总是伴随缤纷的色彩和动人的声响,我们为何只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而忘了时光流逝的色彩和声音呢?

夜里重读《秋声赋》,欧阳修裹挟在秋声中的叹息没有引发我的共鸣,我倒是欣赏起那个垂头而睡的童子来。欧阳修“噫嘻悲哉”的秋声,在童子的眼中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如果不是麻木,这个不知名的童子就是一位用诗意的心灵去感受秋天的智者,要不,他怎么能够在肃杀的秋声中看到皎洁的星月,听到风在树间的交响呢?

想起了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了留住秋,作者说“我愿把寿命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晴空一鹤,自然可以引诗情到碧霄;清和静,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快乐,是一种情愫;悲凉,难道就缺乏诗意?

香港四季如春,到十一月时,扶桑、杜鹃依旧开得鲜艳,树依旧绿,“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女作家迟子建想念故乡的雪花和寒冷。她说:“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或许四季不能太单调,到秋天了,风就该有一些凉意,树也该飘零,这就是丰富。千篇一律的季节和人生只是一种复制和粘贴,了无新意。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同的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悲凉也是一种诗意。

春天的时候,走在池塘边观赏春草,秋天的时候,也无妨踩在落叶上,听梧桐叶上风雨走过的声音。快乐的时候,你就尽情快乐吧;忧伤的时候,也别忙着劝慰自己的心灵。“贫穷而能静静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我们不是诗人,但不能缺少诗意的眼睛

特地查阅了两句诗,它们出自朱熹的《偶成诗》,前面还有两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原诗是告诫人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我却有不同的理解。年轻的时光自然要珍惜,等到了生命的秋季,不要一味感叹。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珍惜时光就要把握每一寸光阴,用心灵去触摸不同的景致。

我驻足谛听,四周逼来的秋声穿过我的骨节,把我当成了一棵飘叶的树。我恍然有所悟:忧伤也是一种生活,悲凉也有一种诗意。朋友的短信,我忘了回复。

多日绵绵的秋雨终于蹒跚而去,久违的阳光重新普照着大地,到处都是暖暖的感觉,那阳光好象久别的朋友一样浸润着已经阴霾多日的心,就这样温暖地照耀着一颗潮湿的心,在暖阳下,懒懒地凭栏而立,任缕缕暖暖的味道扑面而来——我知道,那是熟悉的、喜欢的阳光的味道。

小时候,阳光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哪里有妈妈,哪里就有可口的饭菜,哪里就有温馨的叮咛,哪里就有温暖的怀抱。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伏在妈妈的背上,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伴着妈妈上班的情形,那时侯,妈妈的背就是我最温暖的摇篮,再大风雪在温暖的母爱面前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漫天雪花飞舞的

一幕也如雕塑一般,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越来越留恋起儿时那甜蜜的点点滴滴,那感觉,真的就是心中那阳光的味道——暖暖的,甜甜的。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阳光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家,虽然简单,可却是我疲惫身心可以停靠的港湾,是我舒适的心灵释放的家园,是我们三口尽情嬉闹的乐园,尤其喜欢在晴朗的日子,用自己的双手清洗完衣服,惬意地看着那些衣物在阳光下慢慢升腾起细微的水雾,在你的眼前静静缭绕,飞旋,渐渐地散发出一种清新的味道,此时,我常常就这样傻傻地沉浸在这平淡而又清净的日子里,深深地呼吸,让这阳光的味道沁入心扉,陶醉着,忘我着,这也是我心中的阳光的味道——淡淡的,香香的。 在经历了许久的阴霾的日子后,阳光的味道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不再被飘飞的落叶搅乱了心绪,不再被滴答的秋雨淋湿了心情,不再在瑟瑟的秋风中伤感伫立,不再无休止地纠缠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眼前,只是一抹明丽的太阳,那样无私地挥洒着他的热情,好象心也在这秋日骄阳的晾晒下一下子明朗起来,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样明净,丝丝云儿也是惬意地在空中游荡,眯起眼,静静地感受着特殊的阳光的洗礼,阳光透过衣服好象一直射进了身体,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心中冉冉升起,多么明丽美好的阳光,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快乐,因为我存在!我幸福,因为我珍惜!这难道不也是阳光独有的味道吗?浓浓的,爽爽的,真好!

忽然想起了林清玄笔下的那个老农,想起了那篇优美的散文,想起了骄阳下谷子的香味和阳光的味道,“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 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 苦苓树上鸟雀追逐„„”,那种美美的、纯纯的感觉,真得让人如沐春风般地心醉。

阳光的味道,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品味,生命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领悟,让我们敞开心灵的窗户,与轻风交流,与流水应和,与柳树握手,与大地亲吻,让我们每个人也都阳光明媚,做个有阳光味道的人吧


相关内容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姓名:张振华 指导教师:孙强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 ...

  • 余秋雨作品目录
  • 余秋雨作品目录 1. 余秋雨·笛声何处 [余秋雨] 2. 余秋雨: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 3. 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4. 中国之旅: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余秋雨] 5. 余秋雨文集 [余秋雨] 6. 可怜的正本 [余秋雨] 7. 狼山脚下 [余秋雨] 8. 文化苦旅 [余秋雨] 9. ...

  • 世上最难的事是你爱我
  • 1 关于姚十一这个名字的来历,杜秋雨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有次大家聊天的时候,说过去还封建的时候,家里人丁少的人家,就会在排行几的前面加一个十,比如说,二少爷,就要称作十二少.四小姐,要称作十四小姐. 姚依依说,哎呀我滴妈呀,我家就我这么一粒丁,偏偏还叫了个依依的名字,难怪我爸盼儿子都盼得红了眼, ...

  • 秋风秋雨喜死人
  • 秋风秋雨喜死人 旷新年 当90年代金钱狂潮刚刚到来的时候,上海传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的声音.正在这个当口,正如壮壮所说的--"请上帝和书商留一点空间:上海人余秋雨义不容辞地站了进来!"正如余秋雨先生自己所说的:"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 ...

  • 描写秋雨的精美语句
  • 描写秋雨的精美语句 描写秋雨的精美语句 秋雨不像春天的蒙蒙细雨,也不像夏天的瓢泼大雨,秋雨飘飘洒洒,像一片幕布,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秋雨是五彩缤纷的,在稻田里,秋雨是金黄的:在洒落的土地上,秋雨是火红的:在小山上,秋雨是浓绿的. 秋雨敲打着窗棂,滴滴答答的声音仿佛天籁.临窗而立,外面一片雨雾迷蒙,天 ...

  • 秋雨读后感
  • 秋雨读后感(一)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拥有着<秋雨雅声>. 我对雨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夜深时,我坐在灯下,注视着窗外稀稀落落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 ...

  • 秋雨绵绵(散文)
  • 秋雨绵绵 (散文) 雨已经下了好几天了,淅淅沥沥,绕人心绪,"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我在滴答滴答的秋雨声音中轻轻地抿了一口淡淡的绿茶,像那冷漠的秋雨滴在脸上,清凉的感觉直透心底.在这清静的秋雨中我能做些什么?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

  • 秋雨的作文
  • 秋雨的作文 秋雨的作文(一) 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马似的跑出教室.'呀!雨怎么还在下呀!'怎么还没停?'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却默默的看着这场雨. 往对面看,山上雨雾缭绕,话说'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果然没错呀! 从五楼向下看,校园的路面湿漉漉的,无数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来,像一根根剪不断 ...

  • 余秋雨汶川地震假捐款
  • 近日,<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的一篇博文直指余秋雨汶川地震假捐款,网络舆论几乎呈一边倒之势直扑余秋雨,更有评论认为余秋雨乃是文化首骗.昨日,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育海就此向记者讲述了余秋雨捐款20万修建图书馆的始末. "捐款门"事件回放 2008年5 ...

  • 浅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 [摘 要]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真谛 在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