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生气勃勃地生活吧!

文/简书作者:仓廪一间

毛姆在《刀锋》这本书里塑造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拉里·达雷尔,他原是一个颇有家财的美国飞行员,在一战中亲眼目睹战友的死亡,深受震撼,进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疑问,战争结束后,他放弃一般人的世俗生活,并和未婚妻解除婚约,漂泊流浪,寻求安身立命之道,最后在印度开悟,于是重新回到美国,散掉家产,过着清贫但深刻的精神生活。

毛姆写小说,向来习惯于从现实中找素材(《人性的枷锁》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月亮和六便士》写的是高更的故事),而这本《刀锋》,译者周煦良先生在序里提及,拉里的原型可能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颇有几分道理,:维特根斯坦曾继承了一笔不菲遗产,也亲历过一战(曾担任军官并被俘),他的个性孤僻,不喜社交,他战后当了一个小学教师和修道院园丁,这跟拉里最后当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情节,同有一种不求闻达的意味。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没有毛姆别出心裁的艺术加工,拉里这个人物形象是不会这么生动可亲的。

拉里心地善良,安静又不失活泼,举止谈吐,都自然而不矫作。作者写到他的笑:

他能够笑得极其可爱,并不是那种漂亮的、闪电似的笑,而是好像含有一种内在的光华,把他的脸都照明了。

我读《刀锋》,读得最多的就是拉里上下求索的那些段落。他本来是个前途无量的美国青年,家里有钱,未婚妻娇美贤淑,但是一战的残酷深深震撼了他,他就像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王子,偶然间目睹了花丛里的尸骸,惊诧之下,有一种悲哀升上了心间。生活在不经意间,向他敞开了另一条可能的道路,一条可能是“最高也最艰难的”道路:通过知识来获得幸福。

拉里从战场回来之后,独自来到巴黎求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能一动不动地阅读一本书一天,大量的阅读显然是有所收获的,他对朋友说:

我看了很多书。一天总要看上八小时到十小时。我去巴黎大学听过课。我认为,我已经把法国文学里所有重要的作品都看了,我而且能看拉丁文,至少能看拉丁散文。

就在这时候,他美丽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找到巴黎,请求他和她一起回到美国结婚,找一份体面工作过日子。拉里也深爱着这个从小和他青梅竹马的女子,但是他不愿回到原来的那种生活,他转而试图说服伊莎贝尔和他一起留在巴黎。他渴望把别人带进他的生活,因为他的生活是那么激动人心,那么鲜活和有挑战性,他说: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 越飞越高, 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但这种幸福的精神生活里,显然没有她想要的马车仆人、裘皮大衣、化妆舞会、高尔夫球——一个上流社会女人理所应当要求的一切——伊莎贝尔无法忍受这种苦日子,她哀求道:

拉里,做个好样的,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人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干,你却在浪费宝贵光阴。拉里,你要是爱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抛弃我。你已经荒唐过了。跟我回美国去吧。

在伊莎贝尔看来,他的未婚夫是荒唐的,他想找的人生的意义根本就没有答案,“人们几千年来都在问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回答的话,肯定答案早就有了。”但是拉里回答她:

既然人们对这些问题问了几千年,那么,他们就没法不问这些问题,而且不得不继续问下去。

这一段可以算是小说的一个高潮,它集中地表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的抉择,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何者为重?而这种冲突又是爆发在一对曾经的恋人身上,读者如果设身处地思考一番,定会感到:要做出一个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抉择,是多么艰难!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两个人又都个性倔强,最终,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就在伊莎贝尔打算褪下订婚戒指时,拉里还请求她把戒指留着,作为友谊的纪念。如果说,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是生死关的话,那么,拉里现在就过了他的爱情关。

对西方经典著作广泛的阅读,没有给他带来更进一步的启发,他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他一面打着短工,一面继续读书,“劳动双手,慰藉心灵”(海子语),结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物,目睹各种现实苦难,他对“上帝的善”产生了质疑,并产生了一种渴望帮助人们解脱不幸的想法。这一想法的一个最悲剧的例子,就是他想通过结婚来拯救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索菲。

索菲原是跟拉里也从小认识,并喜欢过拉里。她谦虚内向,性格娴静,后来丈夫和孩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深受刺激的索菲每日酗酒,酒后就变成了荡妇。拉里偶然在餐厅遇见索菲,打听了她的境遇后,深受触动,决心用一段新的婚姻抹平她心灵的创痛。虽然最终由于伊莎贝拉从中作梗,这桩婚事没能办成(索菲后来一再沉沦,被人抛尸海港),但是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拉里身上已经有了一种“自我牺牲”的圣徒气息,他对索菲谈不上爱情,也不喜欢被婚姻束缚,但他却宁愿放弃一个人的自由生活,希望以此扭转索菲的悲惨命运。

此后,拉里越来越怀疑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他转而从东方文化寻求解答,他来到印度,接触到了印度教和轮回思想,跟在一个大师后面修行,并且最终开悟,体会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欢乐”,“没有语言能形容的幸福心情”,他回应对这种体验的质疑说:

这种境界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唯一的困难在于解释。... ...我只能告诉你,那片刻的陶醉是抓住我的浓郁的宁静、欢乐和安泰感...那种第一次使我眼花缭乱的宇宙美丽境界。

我本人是这样看待《刀锋》这本书的:一直到拉里登上印度的海岸之前,所有的文字我都是喜欢的。我认为虽然西方把幸福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上这一做法是不牢靠的,但是东方把幸福完全寄于精神的极乐,也失之于玄想了。而且,作者也代我们向拉里提了一个尖刻的问题:你之所以可以这样无拘无束地追求精神自由,乃是因为你有经济自由的保障,普通人哪里有这闲心?

对此,拉里只是说他将散掉家产给他的朋友,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他认为再靠那笔遗产生活,将使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的一个委婉的折衷方案吧:在你还没有完全悟道之前,你得先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当你已经悟道了,钱对你来说自是身外物。这其实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移不定的矛盾,一方面对一战后空虚的西方感到死气沉沉,另一方也没有在东方文化里找到真正的思想出路。

但也正是这种矛盾挣扎的思想痕迹,让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怎样的人生才是值得一过的?——每个人都有回答的权利和义务。拉里最后获得了什么幸福真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可以怀着赤子之心和天真之爱,对生活,那种真正需要投入的生活持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不避困难和挫折,不避嘲讽和诽谤,他追求的可能是某种确切的幸福,也可能是某种模糊的愿望,但无论如何,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勇敢而有活力地排除万难,这样的生命,我认为总是值得敬佩的。

那么,像拉里一样,生气勃勃地生活吧!

仓廪一间:简书原创作者。

文/简书作者:仓廪一间

毛姆在《刀锋》这本书里塑造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拉里·达雷尔,他原是一个颇有家财的美国飞行员,在一战中亲眼目睹战友的死亡,深受震撼,进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疑问,战争结束后,他放弃一般人的世俗生活,并和未婚妻解除婚约,漂泊流浪,寻求安身立命之道,最后在印度开悟,于是重新回到美国,散掉家产,过着清贫但深刻的精神生活。

毛姆写小说,向来习惯于从现实中找素材(《人性的枷锁》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月亮和六便士》写的是高更的故事),而这本《刀锋》,译者周煦良先生在序里提及,拉里的原型可能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颇有几分道理,:维特根斯坦曾继承了一笔不菲遗产,也亲历过一战(曾担任军官并被俘),他的个性孤僻,不喜社交,他战后当了一个小学教师和修道院园丁,这跟拉里最后当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情节,同有一种不求闻达的意味。但是,我们也得承认,没有毛姆别出心裁的艺术加工,拉里这个人物形象是不会这么生动可亲的。

拉里心地善良,安静又不失活泼,举止谈吐,都自然而不矫作。作者写到他的笑:

他能够笑得极其可爱,并不是那种漂亮的、闪电似的笑,而是好像含有一种内在的光华,把他的脸都照明了。

我读《刀锋》,读得最多的就是拉里上下求索的那些段落。他本来是个前途无量的美国青年,家里有钱,未婚妻娇美贤淑,但是一战的残酷深深震撼了他,他就像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王子,偶然间目睹了花丛里的尸骸,惊诧之下,有一种悲哀升上了心间。生活在不经意间,向他敞开了另一条可能的道路,一条可能是“最高也最艰难的”道路:通过知识来获得幸福。

拉里从战场回来之后,独自来到巴黎求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能一动不动地阅读一本书一天,大量的阅读显然是有所收获的,他对朋友说:

我看了很多书。一天总要看上八小时到十小时。我去巴黎大学听过课。我认为,我已经把法国文学里所有重要的作品都看了,我而且能看拉丁文,至少能看拉丁散文。

就在这时候,他美丽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找到巴黎,请求他和她一起回到美国结婚,找一份体面工作过日子。拉里也深爱着这个从小和他青梅竹马的女子,但是他不愿回到原来的那种生活,他转而试图说服伊莎贝尔和他一起留在巴黎。他渴望把别人带进他的生活,因为他的生活是那么激动人心,那么鲜活和有挑战性,他说: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 越飞越高, 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但这种幸福的精神生活里,显然没有她想要的马车仆人、裘皮大衣、化妆舞会、高尔夫球——一个上流社会女人理所应当要求的一切——伊莎贝尔无法忍受这种苦日子,她哀求道:

拉里,做个好样的,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人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干,你却在浪费宝贵光阴。拉里,你要是爱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了一个梦想而抛弃我。你已经荒唐过了。跟我回美国去吧。

在伊莎贝尔看来,他的未婚夫是荒唐的,他想找的人生的意义根本就没有答案,“人们几千年来都在问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回答的话,肯定答案早就有了。”但是拉里回答她:

既然人们对这些问题问了几千年,那么,他们就没法不问这些问题,而且不得不继续问下去。

这一段可以算是小说的一个高潮,它集中地表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的抉择,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何者为重?而这种冲突又是爆发在一对曾经的恋人身上,读者如果设身处地思考一番,定会感到:要做出一个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抉择,是多么艰难!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两个人又都个性倔强,最终,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就在伊莎贝尔打算褪下订婚戒指时,拉里还请求她把戒指留着,作为友谊的纪念。如果说,亲眼目睹了战友的死亡,是生死关的话,那么,拉里现在就过了他的爱情关。

对西方经典著作广泛的阅读,没有给他带来更进一步的启发,他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他一面打着短工,一面继续读书,“劳动双手,慰藉心灵”(海子语),结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物,目睹各种现实苦难,他对“上帝的善”产生了质疑,并产生了一种渴望帮助人们解脱不幸的想法。这一想法的一个最悲剧的例子,就是他想通过结婚来拯救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索菲。

索菲原是跟拉里也从小认识,并喜欢过拉里。她谦虚内向,性格娴静,后来丈夫和孩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深受刺激的索菲每日酗酒,酒后就变成了荡妇。拉里偶然在餐厅遇见索菲,打听了她的境遇后,深受触动,决心用一段新的婚姻抹平她心灵的创痛。虽然最终由于伊莎贝拉从中作梗,这桩婚事没能办成(索菲后来一再沉沦,被人抛尸海港),但是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拉里身上已经有了一种“自我牺牲”的圣徒气息,他对索菲谈不上爱情,也不喜欢被婚姻束缚,但他却宁愿放弃一个人的自由生活,希望以此扭转索菲的悲惨命运。

此后,拉里越来越怀疑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他转而从东方文化寻求解答,他来到印度,接触到了印度教和轮回思想,跟在一个大师后面修行,并且最终开悟,体会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欢乐”,“没有语言能形容的幸福心情”,他回应对这种体验的质疑说:

这种境界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唯一的困难在于解释。... ...我只能告诉你,那片刻的陶醉是抓住我的浓郁的宁静、欢乐和安泰感...那种第一次使我眼花缭乱的宇宙美丽境界。

我本人是这样看待《刀锋》这本书的:一直到拉里登上印度的海岸之前,所有的文字我都是喜欢的。我认为虽然西方把幸福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上这一做法是不牢靠的,但是东方把幸福完全寄于精神的极乐,也失之于玄想了。而且,作者也代我们向拉里提了一个尖刻的问题:你之所以可以这样无拘无束地追求精神自由,乃是因为你有经济自由的保障,普通人哪里有这闲心?

对此,拉里只是说他将散掉家产给他的朋友,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他认为再靠那笔遗产生活,将使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的一个委婉的折衷方案吧:在你还没有完全悟道之前,你得先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当你已经悟道了,钱对你来说自是身外物。这其实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移不定的矛盾,一方面对一战后空虚的西方感到死气沉沉,另一方也没有在东方文化里找到真正的思想出路。

但也正是这种矛盾挣扎的思想痕迹,让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怎样的人生才是值得一过的?——每个人都有回答的权利和义务。拉里最后获得了什么幸福真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可以怀着赤子之心和天真之爱,对生活,那种真正需要投入的生活持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不避困难和挫折,不避嘲讽和诽谤,他追求的可能是某种确切的幸福,也可能是某种模糊的愿望,但无论如何,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勇敢而有活力地排除万难,这样的生命,我认为总是值得敬佩的。

那么,像拉里一样,生气勃勃地生活吧!

仓廪一间:简书原创作者。


相关内容

  • [火蓝刀锋]经典台词_经典语录名句赏析_句子迷
  • 喜欢 火蓝刀锋简介: 以当代中国海军建设发展为背景的大型当代军旅电视剧<火蓝刀锋>由中央电视台.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手打造,讲述了海军某侦查大队战士训练.侦察以及与国际海盗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被誉为"海军版<士兵突击>",导演张国庆.杨志刚.郑凯.樊昊 ...

  • 火蓝刀锋观后感
  • 火蓝刀锋电视剧观后感 努力.坚持与团结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努力蕴含着成功的到来,坚持包含着坚定的气势,而团结却洋溢着友情的真谛,<火蓝刀锋>就是讲述三个人从坏到好,从窝里斗,改成团结一致. 二个人,鲁炎和张冲因为各自特长走入了海军陆战队,蒋小鱼又因为救人成名,侥幸地加入了海军陆战队,而他们 ...

  • 房地产经典文案
  • 格调*故里 这里的每一片树叶,都可以平复市中心的喧闹 居住在都市中心最珍贵的,莫过于春的山花烂漫,夏的阳光妩媚,秋的层林浸染和冬的白雪皑皑。住宅本就在自然中,当然没有理由将它拒之门外,因此尊重自然成为了园林设计的前提。朴实、亲切、随意的自然铺张,随着日升日落及四季更替。流动着丰富多变的表情,都市的喧 ...

  • 工商总局原则放宽民宅办企业 具体由地方规定工商总局民宅企业
  • 工商总局原则放宽民宅办企业 具体由地方规定|工商总局|民宅|企业_新浪新闻 工商总局表示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情况作出规定 京华时报讯 (记者商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昨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将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的登记条件,方便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企业注册登记,各地政府可根据 ...

  • 自己整理的毛姆小说刀锋的读书笔记
  • 毛姆 刀锋 读书笔记 1 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让别人不快乐. 2.伊萨贝尔活的精明又安全.在精致谨慎聪明中保护着自己的安全感.老公爱她宠她,她懂得塑造自己的体型.保持自己的魅力,持续地获得老公的宠爱.不去不顾一切地去选择她真正爱的人.只因那个人不能带给她物质上 ...

  • 陈岩回忆看守所生活被问地震英雄怎么进来了志愿者地震英雄
  • 陈岩回忆看守所生活:被问地震英雄怎么进来了|志愿者|地震|英雄_新浪新闻 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王明平 摄影记者 刘畅 新闻回放 诈骗12万 判三缓三 因在汶川地震中的突出表现而被称为"最牛志愿者"的陈岩卷入诈骗案,于今年5月被公安机关刑拘,并被依法逮捕.前天,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 ...

  • 薄暮下的刀锋 阅读答案
  •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 ...

  • [火蓝刀锋]观后感--于永福
  • <火蓝刀锋>观后感 目录: 一. 剧情简介 二.角色个性 三.精彩对白 四.名词解释 五.团队建设 六.传帮带 七.个人感悟 一. 剧情简介 一次危险的水下救援,将爱吹牛的草根渔民蒋小鱼阴错阳差的送进了以残酷训练而著称的"兽营".在这里,他遇到了一批绝世天才--能在长 ...

  • 因为有梦,我曾经来过
  •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中刚毕业的学生,还在为选择武校而四处奔波且烦恼. 我是一个忠实的武术爱好者,对武术无限迷恋与热爱,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上武校,边练武,边读书,圆我武术梦想.但是面对不理解我.担心我上武校影响学业的父母.亲戚朋友们,我闭门在家,一筹莫展.在这段时间里,我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