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
作者:章鼎儿
本次年会上展示的30节优质课,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都是好课。30节2013年可以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课,大家都听到了、看到了。在听课的同时,被大家接受了。我选择不讲好的地方。我只选择这些好课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去研究的问题去讲。科学老师朝哪儿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主体研究欠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欠缺不是一般的欠缺,而是十分欠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课堂中忽视学习主体的问题很严重,很普遍。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什么?起点是什么?
在《昼夜交替》、《谁先迎来黎明》这些课中,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老师们研究了吗?
学生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在这个年龄特点学习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特点是什么?30位老师你们研究了吗?
30位老师们,如果想让我提对你们课的想法,我就想说你们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欠缺研究。请30位老师,请所有在座的老师们思考这个问题:你们研究了学习的主体了吗?
一节课中,你研究的是什么?第一位研究的是什么?然后是什么?然后是什么?再然后是什么?最后有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纳入一节课的研究中。我甚至很怀疑你们是否研究了学生。好像我今天说的有的严重了(章老自笑,缓和一下之前凝重的气氛)。有谁上课不研究教材的?没有。我们都研究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具;研究教学过程„„我们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吗?我所观察到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是按老师要求的过程。
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科学老师们能回答吗?比如《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什么?
二、课题主题内容认识的混乱
认识思路的混乱,对主题的认识混乱,还有待完成。如《昼夜交替》一课里,教师„„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适应当前的科学教学。我们都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中成长起来的。以这样的心态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是不适应的。我们当初的学习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只要背出来,考出来就可以了。有的是不求甚解,只要死记硬背。以你们这么点水来教学孩子,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科学老师要警惕自己,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认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去补充自己的认识,需要补课。我想也包括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的人,要补课。许多思路混乱、目标不明确„„都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反映在我们的教科书里。
三、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有问题
教科书,我们研究的最多,但仍然有问题。说明教科书有问题,说明教师被教科书束缚住了。老师们要以“教科书为我所用”„„ 早年的按照教科书教学没有问题。现在按照教科书教学有问题。那是因为学生是小学科学探究的主体。以《昼夜交替》一课为例。
(一)《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的已知的基础是什么?
1.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的学习,而且有词描绘:早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2.知道昼夜交替与太阳有关。
3.知道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昼夜交替》一课中研究学生不知道的
研究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学生需要知道什么?不甚了解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发展起来的是什么?
1.学生不知道关于“昼夜交替”所传达给学生的各种信息,不知道这些信息„„
如天亮了——→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信息;24小时„„观察到的各种信息传达出“地球自转”。这是学生不知道的。
2.从前人研究的这些信息才获知地球自转。
(三)《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没有思考的问题
1.太阳在转,太阳出来,出现了白天;太阳下山,就是黑夜。这些学生没有思考过:明明看到的是东升西落,可昼夜交替却是地球自转。
2.观察非常重要。但学生没有思考观察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我们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学生观察、记录了,却不是事实。明明是太阳在转,事实却是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
(四)再进一步尝试对某一种现象的推测。
尝试让学生对某种现象进行推测。以《昼夜交替》一课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学生对一知半解的学习,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去教学、去寻找,帮助学生理清昼夜交替的脉络,孩子们在40分钟获得的效益„„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更多的发展。
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顺时针、逆时针,把我都绕进去了。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这是很好说的嘛。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不论你从北、南、西、东观察,都是自西向东的。若按教材的逆时针、顺时针。老师在课堂上,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观察说如果地球自转顺时针怎么样、逆时针怎么样。在观察时还要规定从北极角度去描述,不要说学生弄不懂怎么描述,你自己都晕了,非常麻烦,很不管用。如果要你观察,你还是首先想到找到太阳在东边,然后开始观察。所以“逆时针”用到这个课里非常麻烦了。比如说让我“逆时针”去拧茶杯,这很好用的了。有的课堂上还把“逆时针”当作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有的甚至用了20分钟才将“逆时针”绕出来。
总评:章鼎儿
整理:夏业云
时间:2013年11月2日
210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第一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一、优质课展示内容
(1)地球与宇宙空间——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有3节课,分别是《认识常见的岩石》、《垃圾处理》
(2)地球运动与多运动亲历的地表变化:《岩石的》、《河流对地表的作用》
(3)气候与季节。这是对地球现象的认识。还有《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
(4)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包括《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在星空中》这三节课。
二、教学内容与特点
这些教学内容都囊括了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内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天文方法、天文史„„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有的是从宏观上看很宏观„„
基于地球领域,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空间、变化的漫长,实际教学中有困难。而且这次优质课赛课只提前一天见学生,临时定班级,学生难以预习;并且班额很大,都是50-60人。这在北京看不到班额在
50人以上的。所选内容约占93%(14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观察实验很大。可以说15节课都不是简单的讲授,都是高质量的教学。
三、几点感受
1.教师肯下功夫,努力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如有情景剧的表演,有的是科学技术,有的是科学史贯穿其中的。
2.有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探索追求。
(1)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教具。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
(2)加强观察实验的设计。
(3)深化了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有“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分析。说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设计。
(4)在教学时间上把握有了明显的进步。
15节课,最多拖延时间的没有超过3分钟,也就是控制在3分钟之内。而且还出现了珍讨论的场面。学生与别人、老师不一样。学生精彩的发言很多。有的课堂上学生精彩发言,学生、听课老师自发地把掌声给了这些学生。
(5)执着、敬业的科学老师。
四、有些学校值得我们反思
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科学知识的把握。
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偏难。教师的设问与学生构建知识的协调不够统一。有些实验做了,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基本研究方法与科学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如果让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那么需要哪些模拟器材,如何模拟„„
3.研究方法不够得当。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看到老师都能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科学探究需要深入地分析,但是分析之后,没有综合。即没有带领学生将深入分析得到的现象或理论进行综合。
4.教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脱节。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模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吧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等同了。即基本要素就是教学环节。其实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是不等同的。
5.重视科学探究的动手实践,但没有清晰的思维分析方法。也就是没有达到什么叫分析?引导学生的过程是不是分析?
6.对建模的理解。
什么是建模?构建行的实体模型和非实体模型„„
总结人:北师大彭香
整理:夏业云
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第二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一、总体归结(15堂课)
1.帮助老师解决了教学实际问题。
这个领域的内容特别难。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口„„达到了一定的。
2.本领域的概念难于理解。老师们都能以建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概念。采用建模的方法进行教学,非常普遍。
3.各省市选送上来的优质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
可能有的老师在听课时会觉得这节课很一般。哎,那恭喜你,你的水平比他(她)高。也有的老师会觉得,哎,这节课上得好,很妙。哎,那也恭喜你,你有了收获了。就是说每节课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北京的《星空中》这节课基于学生进行设计,切口很小,目标定位很准,采用不断改进建模进行教学。湖北的朱映辉老师缘于自己本身对天文的深入了解和探究,抓住日全食、日环食„„(视频卡了,没听见)特别是对学生思维层面有独到的见解。还有重庆的《太阳系》,教师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到星体的巨大。江苏尤春来老师的传感器引入课堂,新工具的使用带来科技的发展„„ 总的来说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精彩。上课的老师很辛苦。上课老师背后的团队更辛苦。
二、暴露的问题
1.科学老师要提升自身的学科功底和丰富自身的科学底蕴。
在上课时,有的老师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小毛病,但听课老师、学生觉察到了。如南极的面一直处在黑暗中,师生都没有发现。还有的如让学生站在中间观察、记录,这给学生一个负迁移:月球自转造成的。
2.正确使用建模教学。
既然采用了建模的教学方式吗,那么就要正确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建模。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赘述了。
3.牢牢把握学生的基础。
虽然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前概念,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如,课前问谢家湾小学的学生,你认为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学生都一齐回到说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上完后,再问学生这个问题,学生还是说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学生都知道了。再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电视上都看过、介绍过。课前学生都知道,上完学生还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知道,这节课还教学学生知道的、了解的,那么学生有没有从这节课中真正学到什么?或者换个角度问:什么才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教学?什么才是老师真正需要教的?这就要我们科学老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基础,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进行设计和教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实施真正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喜欢看到的,学生喜欢上的课堂。
总结人:喻伯军
整理:夏业云
郝京华教授谈课程性质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
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活动地点: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文澜校区
记录:邵惠英
主题一:课程性质
指导思想:纲要的落实——课程标准。做理论的应该以学科作为载体。 讲座前“热身”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修订版有很大冲突,科学人和科教人的冲突。把情感、价值观拿走了,如何情感价值观?似乎已经没有了,在争吵之中没有了。在矛盾中也许会把科学探究也拿掉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到底是怎样的?科学家也许不知道。那我们在教学生的科学探究就真的是跟科学家一样吗?科学探究的方法存在„„所以继续保留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互动研讨
(上城区)冯卫洁:科学课坚持到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思维方式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存在。
郝京华:思维方式,学科学思维不是为了当科学家,而是用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科学课应该教什么呢,是积累生活中的知识。为生活
服务。科学思维的坚持,有多少老师是在坚持呢?也许有些老师想坚持,但不知道怎么做。我非常认可,这就是对国家的课程最大的批判。目前非常注重知识的教育,长期的考试文化以来,让这种意识不断得到强化。除了知识之外,还有思维方式。学科思维,人类看世界有不同的方式,科学看世界的方式:一科学家看世界是自然结果方式;二历史哲学家看世界是建立社会秩序;三艺术家宗教看世界是建立心灵秩序。
科学强调的是实证,历史和考古也实证,但是不能做实验;心灵则是另外一种方式。如果我到宗教去,它的文化影响不了我,因为我已经知道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构成。为什么学科学,学会科学家看世界的方式,验证的依据是什么,强调实证、求证的意识。
课程性质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课程素养的几个重要特征
1.内化的
2.多位的
3.整合的
4.可以外显的
5.基本的
„„
课程的属性:对于物来说属性是固定的,对于人来说属性是变化的。 素养:只有知识是不会具有素养的。素养是复数,是多方面构成的、整合的、又是可以外显的、基本的。
早先的科学课程知识是事实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知识。六十年代科学的改革叫学科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支撑学科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二、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七十年代叫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又带来一个问题,污染太严重了。目前北方雾霾,中国大部分空气质量不好。这些问题科学家有用吗?所以讲科学素养的概念,让老百姓也要有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修订版2013.10.28)
小学阶段的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13.10.28)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2013年修订):1.确保每一个学生欣赏科学魅力与神奇。2.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与科学有关的问题。3.使学生具备追求科学、技术事业的能力。
我们的标准是否不够精炼?是否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重心在科学素养,还有“启蒙”和“基础性课程”用什么词比较好呢?。什么叫基础性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俄罗斯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实践是强调真实性,但是活动不一定强调真实性。活动性就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离不开活动的操作。即包括操作性的外显活动又包括内隐的思考活动,活动要即动手又动脑。活动性和实践性都有动的„„,实践性更加强调真实情景,所以,在实践性的情况下更加能够得到锻炼。教知识,培养能力,能力等于(具体目标),学生课堂动用所有的东西,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应该选一个主题,所有学生动用所有能力来进行创新设计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世界本来是完整的,不应该把完整的阶段过早地分解,所以强调综合性。我们给它分解进行专门研究好吗?比如物理、化学、地理等专门研究。好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一条线走到底,似乎缺乏综合性了。
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小学课程为语文、数学学科做出什么贡献或者说其它学科为小学课程做出什么贡献。(不成熟)
徐春建:人本思想也有核心的,主要是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主题二:新的趋势
学习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什么课是好课。以下三条学习原则和四种学习环境来作为标准。
三条基本的学习原则
1.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他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在教学中,如果对他们所拥有的前概念没有充分考虑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无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或许他们为了考试能够记住这些新知识,但考完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前概念。
2.为了养成探究能力,学生必须:
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
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
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前和运用。
3.原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内部的精神世界)
四种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者中心环境
教学必须把当前的教学任务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包括文化事件和信仰,以及学科内容知识,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实践。
2.知识中心环境
必须重视在核心概念的组织下,引领学生建构事实丰富、便于提取的知识结构;课程设计必须将核心概念、事实性知识平衡处理,避免只给学生灌输零散知识的课程。
3.评价中心环境
强调嵌入式评价与教学的交融。(这里用“嵌入式”词还是用“即时性”词呢?有待斟酌)
4.共同体中心环境
强调相互讨论、接受反馈,促进反思,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机会。
以上三个原则与四种环境来自
——美国科学院研究委员会行为及社会科学与教育分会
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
作者:章鼎儿
本次年会上展示的30节优质课,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都是好课。30节2013年可以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课,大家都听到了、看到了。在听课的同时,被大家接受了。我选择不讲好的地方。我只选择这些好课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去研究的问题去讲。科学老师朝哪儿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主体研究欠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欠缺不是一般的欠缺,而是十分欠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课堂中忽视学习主体的问题很严重,很普遍。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什么?起点是什么?
在《昼夜交替》、《谁先迎来黎明》这些课中,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老师们研究了吗?
学生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在这个年龄特点学习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特点是什么?30位老师你们研究了吗?
30位老师们,如果想让我提对你们课的想法,我就想说你们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欠缺研究。请30位老师,请所有在座的老师们思考这个问题:你们研究了学习的主体了吗?
一节课中,你研究的是什么?第一位研究的是什么?然后是什么?然后是什么?再然后是什么?最后有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纳入一节课的研究中。我甚至很怀疑你们是否研究了学生。好像我今天说的有的严重了(章老自笑,缓和一下之前凝重的气氛)。有谁上课不研究教材的?没有。我们都研究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具;研究教学过程„„我们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吗?我所观察到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是按老师要求的过程。
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科学老师们能回答吗?比如《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什么?
二、课题主题内容认识的混乱
认识思路的混乱,对主题的认识混乱,还有待完成。如《昼夜交替》一课里,教师„„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适应当前的科学教学。我们都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中成长起来的。以这样的心态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是不适应的。我们当初的学习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只要背出来,考出来就可以了。有的是不求甚解,只要死记硬背。以你们这么点水来教学孩子,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科学老师要警惕自己,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认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去补充自己的认识,需要补课。我想也包括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的人,要补课。许多思路混乱、目标不明确„„都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反映在我们的教科书里。
三、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有问题
教科书,我们研究的最多,但仍然有问题。说明教科书有问题,说明教师被教科书束缚住了。老师们要以“教科书为我所用”„„ 早年的按照教科书教学没有问题。现在按照教科书教学有问题。那是因为学生是小学科学探究的主体。以《昼夜交替》一课为例。
(一)《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的已知的基础是什么?
1.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的学习,而且有词描绘:早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2.知道昼夜交替与太阳有关。
3.知道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昼夜交替》一课中研究学生不知道的
研究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学生需要知道什么?不甚了解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发展起来的是什么?
1.学生不知道关于“昼夜交替”所传达给学生的各种信息,不知道这些信息„„
如天亮了——→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信息;24小时„„观察到的各种信息传达出“地球自转”。这是学生不知道的。
2.从前人研究的这些信息才获知地球自转。
(三)《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没有思考的问题
1.太阳在转,太阳出来,出现了白天;太阳下山,就是黑夜。这些学生没有思考过:明明看到的是东升西落,可昼夜交替却是地球自转。
2.观察非常重要。但学生没有思考观察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我们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学生观察、记录了,却不是事实。明明是太阳在转,事实却是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
(四)再进一步尝试对某一种现象的推测。
尝试让学生对某种现象进行推测。以《昼夜交替》一课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学生对一知半解的学习,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去教学、去寻找,帮助学生理清昼夜交替的脉络,孩子们在40分钟获得的效益„„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更多的发展。
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顺时针、逆时针,把我都绕进去了。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这是很好说的嘛。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不论你从北、南、西、东观察,都是自西向东的。若按教材的逆时针、顺时针。老师在课堂上,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观察说如果地球自转顺时针怎么样、逆时针怎么样。在观察时还要规定从北极角度去描述,不要说学生弄不懂怎么描述,你自己都晕了,非常麻烦,很不管用。如果要你观察,你还是首先想到找到太阳在东边,然后开始观察。所以“逆时针”用到这个课里非常麻烦了。比如说让我“逆时针”去拧茶杯,这很好用的了。有的课堂上还把“逆时针”当作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有的甚至用了20分钟才将“逆时针”绕出来。
总评:章鼎儿
整理:夏业云
时间:2013年11月2日
210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第一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一、优质课展示内容
(1)地球与宇宙空间——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有3节课,分别是《认识常见的岩石》、《垃圾处理》
(2)地球运动与多运动亲历的地表变化:《岩石的》、《河流对地表的作用》
(3)气候与季节。这是对地球现象的认识。还有《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
(4)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包括《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在星空中》这三节课。
二、教学内容与特点
这些教学内容都囊括了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内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天文方法、天文史„„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有的是从宏观上看很宏观„„
基于地球领域,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空间、变化的漫长,实际教学中有困难。而且这次优质课赛课只提前一天见学生,临时定班级,学生难以预习;并且班额很大,都是50-60人。这在北京看不到班额在
50人以上的。所选内容约占93%(14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观察实验很大。可以说15节课都不是简单的讲授,都是高质量的教学。
三、几点感受
1.教师肯下功夫,努力避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如有情景剧的表演,有的是科学技术,有的是科学史贯穿其中的。
2.有解决教学难点问题的探索追求。
(1)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教具。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
(2)加强观察实验的设计。
(3)深化了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有“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分析。说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设计。
(4)在教学时间上把握有了明显的进步。
15节课,最多拖延时间的没有超过3分钟,也就是控制在3分钟之内。而且还出现了珍讨论的场面。学生与别人、老师不一样。学生精彩的发言很多。有的课堂上学生精彩发言,学生、听课老师自发地把掌声给了这些学生。
(5)执着、敬业的科学老师。
四、有些学校值得我们反思
1.对地球与宇宙领域科学知识的把握。
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内容偏难。教师的设问与学生构建知识的协调不够统一。有些实验做了,但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基本研究方法与科学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如果让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那么需要哪些模拟器材,如何模拟„„
3.研究方法不够得当。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看到老师都能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科学探究需要深入地分析,但是分析之后,没有综合。即没有带领学生将深入分析得到的现象或理论进行综合。
4.教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脱节。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模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吧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等同了。即基本要素就是教学环节。其实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与教学环节是不等同的。
5.重视科学探究的动手实践,但没有清晰的思维分析方法。也就是没有达到什么叫分析?引导学生的过程是不是分析?
6.对建模的理解。
什么是建模?构建行的实体模型和非实体模型„„
总结人:北师大彭香
整理:夏业云
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第二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一、总体归结(15堂课)
1.帮助老师解决了教学实际问题。
这个领域的内容特别难。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口„„达到了一定的。
2.本领域的概念难于理解。老师们都能以建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概念。采用建模的方法进行教学,非常普遍。
3.各省市选送上来的优质课都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
可能有的老师在听课时会觉得这节课很一般。哎,那恭喜你,你的水平比他(她)高。也有的老师会觉得,哎,这节课上得好,很妙。哎,那也恭喜你,你有了收获了。就是说每节课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北京的《星空中》这节课基于学生进行设计,切口很小,目标定位很准,采用不断改进建模进行教学。湖北的朱映辉老师缘于自己本身对天文的深入了解和探究,抓住日全食、日环食„„(视频卡了,没听见)特别是对学生思维层面有独到的见解。还有重庆的《太阳系》,教师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到星体的巨大。江苏尤春来老师的传感器引入课堂,新工具的使用带来科技的发展„„ 总的来说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精彩。上课的老师很辛苦。上课老师背后的团队更辛苦。
二、暴露的问题
1.科学老师要提升自身的学科功底和丰富自身的科学底蕴。
在上课时,有的老师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小毛病,但听课老师、学生觉察到了。如南极的面一直处在黑暗中,师生都没有发现。还有的如让学生站在中间观察、记录,这给学生一个负迁移:月球自转造成的。
2.正确使用建模教学。
既然采用了建模的教学方式吗,那么就要正确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建模。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赘述了。
3.牢牢把握学生的基础。
虽然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前概念,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如,课前问谢家湾小学的学生,你认为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学生都一齐回到说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上完后,再问学生这个问题,学生还是说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学生都知道了。再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电视上都看过、介绍过。课前学生都知道,上完学生还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知道,这节课还教学学生知道的、了解的,那么学生有没有从这节课中真正学到什么?或者换个角度问:什么才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教学?什么才是老师真正需要教的?这就要我们科学老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基础,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进行设计和教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实施真正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喜欢看到的,学生喜欢上的课堂。
总结人:喻伯军
整理:夏业云
郝京华教授谈课程性质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
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活动地点: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文澜校区
记录:邵惠英
主题一:课程性质
指导思想:纲要的落实——课程标准。做理论的应该以学科作为载体。 讲座前“热身”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修订版有很大冲突,科学人和科教人的冲突。把情感、价值观拿走了,如何情感价值观?似乎已经没有了,在争吵之中没有了。在矛盾中也许会把科学探究也拿掉了。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到底是怎样的?科学家也许不知道。那我们在教学生的科学探究就真的是跟科学家一样吗?科学探究的方法存在„„所以继续保留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互动研讨
(上城区)冯卫洁:科学课坚持到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思维方式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存在。
郝京华:思维方式,学科学思维不是为了当科学家,而是用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科学课应该教什么呢,是积累生活中的知识。为生活
服务。科学思维的坚持,有多少老师是在坚持呢?也许有些老师想坚持,但不知道怎么做。我非常认可,这就是对国家的课程最大的批判。目前非常注重知识的教育,长期的考试文化以来,让这种意识不断得到强化。除了知识之外,还有思维方式。学科思维,人类看世界有不同的方式,科学看世界的方式:一科学家看世界是自然结果方式;二历史哲学家看世界是建立社会秩序;三艺术家宗教看世界是建立心灵秩序。
科学强调的是实证,历史和考古也实证,但是不能做实验;心灵则是另外一种方式。如果我到宗教去,它的文化影响不了我,因为我已经知道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构成。为什么学科学,学会科学家看世界的方式,验证的依据是什么,强调实证、求证的意识。
课程性质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课程素养的几个重要特征
1.内化的
2.多位的
3.整合的
4.可以外显的
5.基本的
„„
课程的属性:对于物来说属性是固定的,对于人来说属性是变化的。 素养:只有知识是不会具有素养的。素养是复数,是多方面构成的、整合的、又是可以外显的、基本的。
早先的科学课程知识是事实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知识。六十年代科学的改革叫学科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支撑学科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二、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七十年代叫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又带来一个问题,污染太严重了。目前北方雾霾,中国大部分空气质量不好。这些问题科学家有用吗?所以讲科学素养的概念,让老百姓也要有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修订版2013.10.28)
小学阶段的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13.10.28)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2013年修订):1.确保每一个学生欣赏科学魅力与神奇。2.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与科学有关的问题。3.使学生具备追求科学、技术事业的能力。
我们的标准是否不够精炼?是否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重心在科学素养,还有“启蒙”和“基础性课程”用什么词比较好呢?。什么叫基础性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俄罗斯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实践是强调真实性,但是活动不一定强调真实性。活动性就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离不开活动的操作。即包括操作性的外显活动又包括内隐的思考活动,活动要即动手又动脑。活动性和实践性都有动的„„,实践性更加强调真实情景,所以,在实践性的情况下更加能够得到锻炼。教知识,培养能力,能力等于(具体目标),学生课堂动用所有的东西,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应该选一个主题,所有学生动用所有能力来进行创新设计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世界本来是完整的,不应该把完整的阶段过早地分解,所以强调综合性。我们给它分解进行专门研究好吗?比如物理、化学、地理等专门研究。好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一条线走到底,似乎缺乏综合性了。
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小学课程为语文、数学学科做出什么贡献或者说其它学科为小学课程做出什么贡献。(不成熟)
徐春建:人本思想也有核心的,主要是改变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主题二:新的趋势
学习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什么课是好课。以下三条学习原则和四种学习环境来作为标准。
三条基本的学习原则
1.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他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在教学中,如果对他们所拥有的前概念没有充分考虑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无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或许他们为了考试能够记住这些新知识,但考完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前概念。
2.为了养成探究能力,学生必须:
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
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
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前和运用。
3.原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内部的精神世界)
四种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者中心环境
教学必须把当前的教学任务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包括文化事件和信仰,以及学科内容知识,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实践。
2.知识中心环境
必须重视在核心概念的组织下,引领学生建构事实丰富、便于提取的知识结构;课程设计必须将核心概念、事实性知识平衡处理,避免只给学生灌输零散知识的课程。
3.评价中心环境
强调嵌入式评价与教学的交融。(这里用“嵌入式”词还是用“即时性”词呢?有待斟酌)
4.共同体中心环境
强调相互讨论、接受反馈,促进反思,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机会。
以上三个原则与四种环境来自
——美国科学院研究委员会行为及社会科学与教育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