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技术方案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1 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

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应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有关处理规定和程序进行。

1.4 工作原则

中心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应尽快向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程度,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2.1 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Ⅱ级):预防接种出现人员死亡。

2.2 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Ⅲ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

3 组织机构

3.1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工作原则,中心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主任助理、应急办主任、免疫规划科科长、防疫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等。负责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报告和先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3.2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臵工作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主任助理任副队长,成员包括免疫规划科、防疫科、应急办、健康教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发生的群体性性接种反应性质进行初步判定及指导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工作。

4 监测与报告

4.1 监测

4.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形成完备的县、乡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4.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

4.1.3 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4.1.4 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发展进程,分别由省或市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何时撤消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4.2 报告

4.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要实行每月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零病例”报告制度。

4.2.2 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认定为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 应急响应

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中心应立即启动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申请省、市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5.1 做好相关准备。接到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迅速成立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

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市卫生局进行报告。

5.2 调查判定。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按照市卫生局的安排,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

(1)确定是否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在接到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可按图1(见附件1)的步骤进行调查。

(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可按图2(见附件2)的步骤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3)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调查后,应判定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

5.3 临床治疗。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应急处理技术小组应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判定,并指导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5.3.1 接种疫苗后感染

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

(1)局部感染治疗: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局部脓肿、脓疱病、蜂窝组织炎、丹毒等。①初起时,可用热毛巾、4%硼酸液或5%硫酸镁作局部湿热敷,3—5次/日,每次15—20分钟;②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止痛膏;③脓肿形成后,可用较大针头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局部脓腔,每天或隔天1次,至痊愈为止。如全身症状明显则切开排脓;④应用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

(2)全身感染治疗:①应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脉点滴,剂量应加倍。以后可根据情况更换抗菌药物;②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③必要时补液,严重贫血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5.3.2 接种事故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目前接种事故的发生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其治

疗原则如下:

(1)全身治疗:①口服异烟肼,如同上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②反应较重者可肌内注射链霉素;③适当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2)局部治疗:

①立即用链霉素作局部封闭,越快越好,可使局部不发生溃疡或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反应;

②溃疡面较严重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可撒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于溃疡面上。

③淋巴结肿大或破溃者的治疗:

干酪型:局部热敷,同时口服异烟肼,直至淋巴结缩小稳定为止。

脓肿型: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5%异烟肼溶液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10—20mg ,必要时隔7—10日重复抽脓冲洗。

窦道型: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局部涂敷,通常1—3个月可痊愈。

④在治疗局部溃疡或淋巴结脓疡时,肉芽组织增生会影响创面愈合,可用枯矾少许撒于创面上包好,创面即成清洁的较浅溃疡,再以1%金霉素软膏外敷,创面渐平,且肉芽组织不再增生而收口,也可用硝酸银棒腐蚀或剪除,在创面撒5%异烟肼粉。

5.3.3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治疗处理,应在尽快消除疑虑,隔

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2)妥善处臵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六)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5.3.4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5.4 宣传与沟通。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配合,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

5.5 分析、评估与鉴定。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群体性异常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诊断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法维护事件当事者双方权益。事件当事者对鉴定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

5.6 信息发布与通报。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6 善后处理

6.1应及时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

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7 事后评估

7.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8 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免疫规划科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技术指导小组,增强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能力。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8.2 人员保障。要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指导小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要组织对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等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

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3 技术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处理方案,做好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工作。

8.4 物资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1 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机构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

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

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应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有关处理规定和程序进行。

1.4 工作原则

中心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各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应尽快向市卫生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程度,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目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2.1 重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Ⅱ级):预防接种出现人员死亡。

2.2 较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Ⅲ级):预防接种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异常反应。

3 组织机构

3.1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工作原则,中心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中心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主任助理、应急办主任、免疫规划科科长、防疫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等。负责群体性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报告和先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3.2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臵工作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主任助理任副队长,成员包括免疫规划科、防疫科、应急办、健康教育科、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职责是对发生的群体性性接种反应性质进行初步判定及指导医疗机构紧急救治工作。

4 监测与报告

4.1 监测

4.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将全市所有疫苗接种单位纳入监测与报告网络,形成完备的县、乡监测体系。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4.1.2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各监测医院要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况。

4.1.3 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4.1.4 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发展进程,分别由省或市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何时撤消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4.2 报告

4.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要实行每月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零病例”报告制度。

4.2.2 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同时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认定为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 应急响应

卫生应急响应工作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发生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中心应立即启动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级别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申请省、市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理。

5.1 做好相关准备。接到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报告后,迅速成立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并调集、组

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设施设备等应急物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市卫生局进行报告。

5.2 调查判定。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按照市卫生局的安排,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家庭成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接种实施情况、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者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

(1)确定是否是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在接到报告后,首先应根据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概念和分级标准判定是否为一起群体性接种反应。可按图1(见附件1)的步骤进行调查。

(2)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如已确定是一起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可按图2(见附件2)的步骤进行调查和处理,以判明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3)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调查后,应判定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

5.3 临床治疗。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应急处理技术小组应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初步判定,并指导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5.3.1 接种疫苗后感染

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

(1)局部感染治疗:常见的局部感染有局部脓肿、脓疱病、蜂窝组织炎、丹毒等。①初起时,可用热毛巾、4%硼酸液或5%硫酸镁作局部湿热敷,3—5次/日,每次15—20分钟;②外敷鱼石脂软膏、消炎止痛膏;③脓肿形成后,可用较大针头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局部脓腔,每天或隔天1次,至痊愈为止。如全身症状明显则切开排脓;④应用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

(2)全身感染治疗:①应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可先选青霉素钠静脉点滴,剂量应加倍。以后可根据情况更换抗菌药物;②早期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保持通畅;③必要时补液,严重贫血可酌情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

5.3.2 接种事故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目前接种事故的发生多见于卡介苗接种,其治

疗原则如下:

(1)全身治疗:①口服异烟肼,如同上加服利福平,则效果更好;②反应较重者可肌内注射链霉素;③适当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2)局部治疗:

①立即用链霉素作局部封闭,越快越好,可使局部不发生溃疡或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反应;

②溃疡面较严重者,在用异烟肼液冲洗后,可撒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于溃疡面上。

③淋巴结肿大或破溃者的治疗:

干酪型:局部热敷,同时口服异烟肼,直至淋巴结缩小稳定为止。

脓肿型:用无菌注射器将脓液抽出,并用5%异烟肼溶液冲洗,同时注入链霉素10—20mg ,必要时隔7—10日重复抽脓冲洗。

窦道型: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5%异烟肼软膏局部涂敷,通常1—3个月可痊愈。

④在治疗局部溃疡或淋巴结脓疡时,肉芽组织增生会影响创面愈合,可用枯矾少许撒于创面上包好,创面即成清洁的较浅溃疡,再以1%金霉素软膏外敷,创面渐平,且肉芽组织不再增生而收口,也可用硝酸银棒腐蚀或剪除,在创面撒5%异烟肼粉。

5.3.3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治疗处理,应在尽快消除疑虑,隔

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2)妥善处臵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六)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5.3.4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且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查明死亡原因。

5.4 宣传与沟通。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在处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配合,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

5.5 分析、评估与鉴定。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出现的群体性异常接种异常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接种疫苗至出现异常反应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判断异常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如不能确定或冲突不能消除,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诊断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法维护事件当事者双方权益。事件当事者对鉴定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

5.6 信息发布与通报。应按照《卫生部关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做好事件信息的发布与通报工作。减少事件的社会不良影响,形成有利于事件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6 善后处理

6.1应及时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市卫生局和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

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7 事后评估

7.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8 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免疫规划科要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成立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技术指导小组,增强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能力。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后,要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加强与宣传、教育、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8.2 人员保障。要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指导小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要组织对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等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

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3 技术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技术处理方案,做好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卫生应急处理的技术保障工作。

8.4 物资保障。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做好应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疫苗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相关内容

  •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已经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00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 ...

  • 麻疹强化免疫方案
  • 西和县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活动实施方案 麻疹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免疫规划重点控制的疾病.我国政府承诺到2012年消除麻疹.2008年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我县开展了8月龄-1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的控制了麻疹发病,但近年来全省部分地区麻疹暴发还时有发生,我县也有散在 ...

  • 9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工作总结
  •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xx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家五部委《xx-xx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xx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通知》、《××省卫生厅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xx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细则&g ...

  • 山东预防接种上岗考试考点复习
  • 1.预防接种前"三查七对制度"是什么? 实行"三查七对五告知"制度 三查:接种证.健康问诊.疫苗状况: 七对:儿童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程序,接种剂量.疫苗效期.注射方法.注射部位: 五告知: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价格和接种后的留观时间. 2.冷藏箱(包)的使 ...

  • 2014年赣州市免疫规划理论知识竞赛试题1
  • 2014年赣州市免疫规划理论知识竞赛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下面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0.5分,共40题.) 1.下列对应种人数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 A.应种人数是指到本次接种时,在接种单位辖区范围 ...

  • 强基工程学习资料
  • 1.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哪几类?目前报告的传染病有多少种? 答:分甲.乙.丙三类.目前报告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有哪些? 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乡村医生和个 ...

  • [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问答
  • 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0-07-29 卫生部于2010年7月印发<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为介绍该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解答媒体及公众关心的问题,我办整理了记者关 ...

  • 学校传染病防控等制度
  • 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检查制度 为进一步依法实施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学校的传染病控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山西省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每年秋季入学时,对新入学或转学的学生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按要求及时进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和疫苗补种工 ...

  • 2-预防接种宣传资料-2
  • 宣传资料(二) 1.我国在预防接种管理上对疫苗如何分类? 按照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