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QUNWENTIANDI

理论园地

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杨梦楠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特定地域中的分布状况,受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布局特点、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制约,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分布对于解决各种人口问题,推动人类朝着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湖北省省情,探索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规律,以对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我省人口规划及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省会设于武汉市。截止2011年底,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6175.97万。

(二)研究方法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人口分布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被定义为对象地域内每一单位面积的人数。这一概念是1837年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最先提出来的,即人口数除以地域的总面积。计算公式为

D=P/S。

其中D为该地区的人口密度,P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S为该地区的土地总面积。

2.人口分布指标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U)和集中指数(C)[1],用来模拟人口集中或分散的趋势,研究各县市人口空间结构在区域上的特征。计算公式为:

Moran’sI系数是常用的全域空间相关性指标,用来探测整个研究区的空间分布特征[9]。Moran’sI指数值处于-1到1之间,大于0时为正相关,小于0时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属性分布的相关性越强,即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的现象越明显;反之,值越小表示空间属性分布的相关性较弱,而且当值

表示此时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的情形。趋近于0时,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3种: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G统计量和Moran散点图。本文主要采用局部Moran指数。

(三)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统一性及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方便,本研究的空间分析尺度为县域空间尺度,包括湖北省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共103个研究单元。人口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1》,利用关系数据库建立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来源于2010年湖北省行政区图,将其扫描入电脑,在MapInfo7.0中配准,提取103个县市行政单元,按照公有字段将属性数据匹配到空间数据,并计算各个县市的面积,生成人口密度字段,建立湖北省人口空间数据库。

二、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一)人口密度截止2010年底,湖北省总人口5723.77万人。各地市的人

占全省总人口口总量差异悬殊,武汉市总人口为978.54万人,

的17.10%;黄冈市总人口为616.2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77%;荆州市和襄阳市人口总数相近,分别为569.17万人和550.03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9.94%和9.61%,上述四个市的人口总和占全省总人口的47.42%。与此相反,神农架林区总人口仅有7.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13%,潜江市、鄂州市和仙桃市总人口分别只有94.63万人、104.87万人和117.5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65%、1.83%和2.05%,上述四个市人口之和仅为全省的5.67%,不足十分之一。

湖北省人口密度为307人/km2。各地级市之间、各县级行政单元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地级市行政单元中,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武汉市、鄂州市、天门市、孝感市、黄石市、潜江市、仙桃市、黄冈市、襄阳市、咸宁市、荆门市、随州市、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

在38个市辖区中,人口密度差异巨大。武汉市江汉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0512人/km2,其次是武汉市硚口区、江岸区、武昌区,均在10000人/km2以上;青山区排位在第五位,为7099人/km2。宜昌市夷陵区人口密度最低,为152人/km2,其次是宜昌市点军区、荆门市东宝区,均在300人/km2以下。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km2的市辖区有12个,介于1000—2000

22

人/km的市辖区有6个,小于1000人/km的市辖区有20个。25个县级市(包括神农架林区)人口密度差异相较于市辖区要小。汉川市的人口密度最高,为611人/km2,其次是大冶市,为581人/km2。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密度最低,为23人/km2,其次

U=

Σ

2

[(xi-yi)]1

,

C=1

Σ

xi-yi

其中,n为地域个数,xi为i行政单元人口占研究区总人

yi为i行政单元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比口的比重;

重;U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C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

3.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用以显示某种地表现象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空间形态。近年来,许多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开始借助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探测社会现象的空间模式和非常态分布。由于侧重点不同,空间自相关分为全域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

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

294

理论园地

为利川市,为142人/km2。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市有5个,介于300—500人/km2的市有9个,小于300人/km2的市有11个。

与县级市相似,40个县级行政单位人口密度的差异也较大。云梦县人口密度最高,为869人/km2,其次是黄梅县,为505人/km2;鹤峰县人口密度最低,为69人/km2。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县有2个,介于300—500人/km2的县有11个,小于300人/km2的县有27个,其中人口密度小于100人2

/km的县有7个。

(二)人口分布指标采用集中指数(C)、不均衡指数(U)来度量湖北省各县市人口空间结构在地域上的特征,计算出湖北省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0.2509,十二个地级市及一个自治州的集中指数介于0.0809—0.5173之间,其数值相对较大,说明湖北省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在各市之间,集中指数最大的是武汉市,其值为0.5173,其次是宜昌市,其值为0.2833;集中指数最小的是荆门市,其值为0.0809。全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0303,其值居中,表明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在各地市之间,鄂州市不均衡指数最高,为0.126,荆州市最低,为0.0221。总体来看,全省人口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

(三)空间相关性

在研究湖北省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性时,首先对各县市的人口分布密度进行极值标准化,然后利用Moran’sI进行全

结果表明,全局Moran指数为0.6556,在正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态分布假设之上,对Moran指数检验的结果也高度显著。这说明湖北省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自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有内在联系。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反映空间总体分布模式,局部自相关指数则反映每个空间区域与其相邻空间区域的相似程度,表示每个空间区域服从总体空间分布模式的程度。以各县市人口密度极值标准化结果为基础,计算出湖北省103个县市LocalMoran’sI指数,同时根据LocalMoran’sI指数判断湖北省各县市与其相邻县市在空间上的关联,通过GIS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显示(图1)。

QUNWENTIANDI

与北部的“低-高”集聚相邻。其次,整个湖北省有2个“低-低”聚集,分别位于湖北省的西部,呈片状分布,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县市;东南部的咸安区。另外,在东北部十堰市、南部宜昌市、中部武汉市、东南部黄石市存在“低-高”关联。

三、结语

本文采用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指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运用GIS技术对近年湖北省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湖北省人口总量在各个地级市分布差异明显;各县区人口密度差别较大,分布呈以武汉为高值中心、东高西低的状态。

(2)湖北省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0.2509,不均衡指数为0.0303,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略为明显,总体分布不均衡。

(3)湖北省人口分布的全局Moran’sI为0.6556,表明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103个

“高-高”、“低-低”、“高-低”、地市局部空间关联类型,

“低-高”四种空间关联类型在空间上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与人口密度的分布基本关联。

(4)空间自相关模型可以定量分析相邻区域人口分布相关程度,借助GIS等技术可视化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揭示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但是,为更好揭示这些空间分布特征规律,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信息,来揭示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2).

[4]李亚丽.GIS支持下的河南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4.

[5]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1(3).

[6]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岸,齐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1).

[9]陈慈仁,林峰田,何灿群.空间自相关聚集分析[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建筑城乡研究所,2001.

[10]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2).

[12]朱瑜馨,张锦宗,聂芹.山东省人口密度分布模式的GIS空间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1(4).

(作者简介:杨梦楠(1988.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联模式

高-高

低-低低-高不显著

图1湖北省人口密度关联类型

从图1可看出,湖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表现在空间地域上,中部与高密度区域空间相邻的区域,人口密度较高,而在西部与低密度区域空间相邻的区域,人口密度较低。首先,在武汉市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它

295

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

QUNWENTIANDI

理论园地

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杨梦楠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特定地域中的分布状况,受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布局特点、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制约,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分布对于解决各种人口问题,推动人类朝着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湖北省省情,探索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规律,以对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基本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我省人口规划及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省会设于武汉市。截止2011年底,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6175.97万。

(二)研究方法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人口分布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被定义为对象地域内每一单位面积的人数。这一概念是1837年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最先提出来的,即人口数除以地域的总面积。计算公式为

D=P/S。

其中D为该地区的人口密度,P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S为该地区的土地总面积。

2.人口分布指标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U)和集中指数(C)[1],用来模拟人口集中或分散的趋势,研究各县市人口空间结构在区域上的特征。计算公式为:

Moran’sI系数是常用的全域空间相关性指标,用来探测整个研究区的空间分布特征[9]。Moran’sI指数值处于-1到1之间,大于0时为正相关,小于0时为负相关,值越大表示空间属性分布的相关性越强,即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的现象越明显;反之,值越小表示空间属性分布的相关性较弱,而且当值

表示此时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的情形。趋近于0时,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3种: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G统计量和Moran散点图。本文主要采用局部Moran指数。

(三)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统一性及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方便,本研究的空间分析尺度为县域空间尺度,包括湖北省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共103个研究单元。人口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1》,利用关系数据库建立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来源于2010年湖北省行政区图,将其扫描入电脑,在MapInfo7.0中配准,提取103个县市行政单元,按照公有字段将属性数据匹配到空间数据,并计算各个县市的面积,生成人口密度字段,建立湖北省人口空间数据库。

二、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一)人口密度截止2010年底,湖北省总人口5723.77万人。各地市的人

占全省总人口口总量差异悬殊,武汉市总人口为978.54万人,

的17.10%;黄冈市总人口为616.2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77%;荆州市和襄阳市人口总数相近,分别为569.17万人和550.03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9.94%和9.61%,上述四个市的人口总和占全省总人口的47.42%。与此相反,神农架林区总人口仅有7.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13%,潜江市、鄂州市和仙桃市总人口分别只有94.63万人、104.87万人和117.5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65%、1.83%和2.05%,上述四个市人口之和仅为全省的5.67%,不足十分之一。

湖北省人口密度为307人/km2。各地级市之间、各县级行政单元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地级市行政单元中,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武汉市、鄂州市、天门市、孝感市、黄石市、潜江市、仙桃市、黄冈市、襄阳市、咸宁市、荆门市、随州市、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

在38个市辖区中,人口密度差异巨大。武汉市江汉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0512人/km2,其次是武汉市硚口区、江岸区、武昌区,均在10000人/km2以上;青山区排位在第五位,为7099人/km2。宜昌市夷陵区人口密度最低,为152人/km2,其次是宜昌市点军区、荆门市东宝区,均在300人/km2以下。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km2的市辖区有12个,介于1000—2000

22

人/km的市辖区有6个,小于1000人/km的市辖区有20个。25个县级市(包括神农架林区)人口密度差异相较于市辖区要小。汉川市的人口密度最高,为611人/km2,其次是大冶市,为581人/km2。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密度最低,为23人/km2,其次

U=

Σ

2

[(xi-yi)]1

,

C=1

Σ

xi-yi

其中,n为地域个数,xi为i行政单元人口占研究区总人

yi为i行政单元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比口的比重;

重;U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C的数值越小,表明区域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

3.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用以显示某种地表现象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空间形态。近年来,许多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开始借助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探测社会现象的空间模式和非常态分布。由于侧重点不同,空间自相关分为全域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

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

294

理论园地

为利川市,为142人/km2。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市有5个,介于300—500人/km2的市有9个,小于300人/km2的市有11个。

与县级市相似,40个县级行政单位人口密度的差异也较大。云梦县人口密度最高,为869人/km2,其次是黄梅县,为505人/km2;鹤峰县人口密度最低,为69人/km2。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县有2个,介于300—500人/km2的县有11个,小于300人/km2的县有27个,其中人口密度小于100人2

/km的县有7个。

(二)人口分布指标采用集中指数(C)、不均衡指数(U)来度量湖北省各县市人口空间结构在地域上的特征,计算出湖北省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0.2509,十二个地级市及一个自治州的集中指数介于0.0809—0.5173之间,其数值相对较大,说明湖北省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在各市之间,集中指数最大的是武汉市,其值为0.5173,其次是宜昌市,其值为0.2833;集中指数最小的是荆门市,其值为0.0809。全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0303,其值居中,表明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在各地市之间,鄂州市不均衡指数最高,为0.126,荆州市最低,为0.0221。总体来看,全省人口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

(三)空间相关性

在研究湖北省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性时,首先对各县市的人口分布密度进行极值标准化,然后利用Moran’sI进行全

结果表明,全局Moran指数为0.6556,在正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态分布假设之上,对Moran指数检验的结果也高度显著。这说明湖北省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自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有内在联系。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反映空间总体分布模式,局部自相关指数则反映每个空间区域与其相邻空间区域的相似程度,表示每个空间区域服从总体空间分布模式的程度。以各县市人口密度极值标准化结果为基础,计算出湖北省103个县市LocalMoran’sI指数,同时根据LocalMoran’sI指数判断湖北省各县市与其相邻县市在空间上的关联,通过GIS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显示(图1)。

QUNWENTIANDI

与北部的“低-高”集聚相邻。其次,整个湖北省有2个“低-低”聚集,分别位于湖北省的西部,呈片状分布,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县市;东南部的咸安区。另外,在东北部十堰市、南部宜昌市、中部武汉市、东南部黄石市存在“低-高”关联。

三、结语

本文采用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指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运用GIS技术对近年湖北省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湖北省人口总量在各个地级市分布差异明显;各县区人口密度差别较大,分布呈以武汉为高值中心、东高西低的状态。

(2)湖北省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0.2509,不均衡指数为0.0303,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略为明显,总体分布不均衡。

(3)湖北省人口分布的全局Moran’sI为0.6556,表明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103个

“高-高”、“低-低”、“高-低”、地市局部空间关联类型,

“低-高”四种空间关联类型在空间上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与人口密度的分布基本关联。

(4)空间自相关模型可以定量分析相邻区域人口分布相关程度,借助GIS等技术可视化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揭示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但是,为更好揭示这些空间分布特征规律,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信息,来揭示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2).

[4]李亚丽.GIS支持下的河南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4.

[5]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1(3).

[6]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岸,齐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1).

[9]陈慈仁,林峰田,何灿群.空间自相关聚集分析[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建筑城乡研究所,2001.

[10]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2).

[12]朱瑜馨,张锦宗,聂芹.山东省人口密度分布模式的GIS空间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1(4).

(作者简介:杨梦楠(1988.2-),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联模式

高-高

低-低低-高不显著

图1湖北省人口密度关联类型

从图1可看出,湖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表现在空间地域上,中部与高密度区域空间相邻的区域,人口密度较高,而在西部与低密度区域空间相邻的区域,人口密度较低。首先,在武汉市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它

295

群文天地·2012年第4期


相关内容

  •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柏中强
  • 第70卷第8期 2015年8月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 ol.70, No.8August, 2015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柏中强1, 2,王卷乐1, 3,杨雅萍1, 3,孙九林1, 3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 ...

  • 西南地区石漠化发生_演变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_钱铭杰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824(8) ・资源与环境・ 西南地区石漠化发生.演变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钱铭杰1, 吴芳芳2, 童立强3, 袁 春1 (1.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100083;2.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北京 ...

  •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分析
  •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分析 潘景梅 摘要: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信息,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三维模型显示,罗伦斯曲线,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空间地理分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人口潜力:人 ...

  •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 第6卷第4期2002年7月 遥 感 学 报 Vol. 6, No. 4 July, 2002 4619(2002) 04 0307 06 文章编号:1007 基于遥感与GIS 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田光进, 刘纪远, 张增祥, 周全斌, 张宗科, 赵晓丽, 谭文彬 (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 ...

  •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 第31卷第5期2007年9月Vol 131, No 15September2007 9 人口研究Population Research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蔡建明 王国霞 杨振山 [内容摘要]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 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 ...

  • 中国地理试题
  • 中国地理 第一套试题答案 一. 简答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轴心文化区和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非主流文化区:(2)轴心文化区分为黄河文化区和长江文化 区,黄河文化区分为三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中州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燕赵文化区,长江文化区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 ...

  • 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
  • 第十四章 中国地理 第1讲 中国地理概况 [专题要点] 1. 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2. 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3. 中国的气候和降水分布特征及原因. 4. 中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 5. 中国的主要气候灾害原因及分布. 6. 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7. 我国的工农业的主要区位. 8. 我国的商 ...

  •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68卷第5期2013年5月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 Vol.68,No.5May,2013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刘珍环1,李正国1,唐鹏钦1,李志鹏1,吴文斌1,杨鹏1,游良志2,唐华俊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 ...

  • 201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 [高频考点1]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2.气温分布时间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大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2)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