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表明了初高中语文衔接不到位。因此,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探讨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分析该问题,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这个问题上,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 衔接 教材 教法 学法
身处教育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难题,感觉刚入高中的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考试的时候都是凭感觉做题,没有答题依据、技巧可言。而学生刚升入高中后也总感觉到高中语文难学,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规律。因而,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与初高中语文的教学脱节有关系。所以,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素质。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研究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差异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前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欲则废。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异同。这样,教师才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明白哪些内容是初高中语文的共同考点,哪些是高中新增加的考点。对于共同的考点,要比较它们的异同,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对于新增加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通过对近三年中考高考的试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的考点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比如:都有现代文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但是,高考考点比中考考点更广更深,题目量要大。比如诗歌鉴赏的考点:初中只要求区分体裁,体会诗歌的感情、节奏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及背诵默写。而高中考的是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艺术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等。初中只要求理解记忆,而高中则要求品味,鉴赏,考试的难度要比初中的大。所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初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补充。对于其共同的考点,要注意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同时,还要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努力、逐步、尽快填补其中的空缺。那么,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几点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
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而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它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应由感性的无意识发展到理性的自觉的阶段。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同样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
(五)现代文阅读方面:①在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六)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因而需要我们去引导,进而达到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第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编写的专用材料,是联系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所以只有对初高中各本教材都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存在的差异表现在,初中教材内容容量很小,篇幅短小。再加上老师慢慢教,学生慢慢学。因此,学生容易接受,只要提到初中的课文就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到了高中,特别是我们这一届新课改,教材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篇幅长,有些文章有几页,有些文言文也是初中篇幅的几倍;二是容量大,一个学期学习两本书,还有《语文读本》,仅从量上看,就是初中的几倍。三是文言文比重加重,文言文占了篇幅的将近40%。四是文章内容更加深奥难懂,特别是一些散文和杂文。因为初中缺乏必要的过渡,致使学生到了高中就感觉很吃力。别说学生,就是初中语文老师来教高中都会感觉很不习惯,我们组有一位从初中调来的老师,她就经常说高中太难教了,内容太多了,初中只有一本书,就是那么几篇课文,可以慢慢磨,复习的时间都一两个月,而高中的课文讲都讲不完。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高中语文教材及大纲要求,还应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的框架体系及大纲要求,从而针对入学新生,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前引后连,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致橡树》,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将郑愁予的《错误》与《忆江南》来一个古今对比不是很好吗,《邹忌讽齐王纳谏》初高中都选了,一种重复,并不乏味,旧课新读,其味更浓厚更醇香。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初中教材,高中教学才能做到‚瞻前‛,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相反,如果教师在处理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上,有不当之处,这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会让个别敏感的学生认为,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教材的内容出现了重复或断层,因而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应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第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是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时代在飞速发展,世界在瞬息万变。今日的教育对象已远不同于以前。面对新世纪跨入高中的第一批新生,我们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好自我新形象——‚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是,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型、引导型、交流型、方法型和因材施教型教师新形象。
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与初中语文比较,高中教材学材有了大变,教法学法也当不同。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凸显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老师应该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突破性、侧重性。
在初中阶段教师侧重的是背诵,以老师讲解为主,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应该侧重的是学生自学,注重理解,老师释疑,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而高一新生习惯了老师满堂讲课,所以,一旦留时间让他们自己看书,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反而会觉得老师在浪费时间,这时,老师要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上课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比如:我们这学期是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半个学期都是学习诗歌,如果不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就会很容易厌烦。所以,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并贯穿一些诗歌欣赏的常识。告诉他们诗歌欣赏的角度,可以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等方面着手。又比如说:诗歌的意境可以用上哪些词汇(欢快、恬静、优美、冷寂、萧条、雄浑、悲壮等等);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衬、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这样,只有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术语,才能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在以后的几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男女生PK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讲,一开始学生有点摸不到边际,不知道怎么提问,只是简单的把文章翻译一下。但是,因为毕竟是竞赛,输了的同学要唱一首歌或背一篇课文,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赢,课前都会做一些准备,都主动去看看参考书。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提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我觉得他们开始上路了,有点像老师的提问风格,于是当场表扬了那个学生。学生也很高兴,为了难倒对方,他们都想方设法提问,比如: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提问的方式也比较专业了。被问的一方也不甘示弱,讨论很激烈,通过集体的智慧得出答案。这时,老师再做适当的点评,规范答题方式。比如:炼字题的答题模式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两周下来,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结果在月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在诗歌鉴赏这道题的得分比上次有了明显提高,答题要更规范,语言更精练,更有文采。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还不错,学生喜欢,通过他们的思考,也确实学到了点东西;老师也不用满堂灌,有成效又减轻了负担,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放手之前,要灌输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不能像放羊似的让学生乱讲。同时,课前老师要做适当指导,课堂上要加以点评。这种方法不一定是每类班级都合适,但最起码重点班及重点班以上的班级可以试试这种教学方法。
因此,高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实中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讲(‚满堂灌‛)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满堂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同时,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
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在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做好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高中教学做到‚瞻前‛,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例如在处理《沁园春•长沙》(必修一第一课)时,要按照‚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逻辑思路把这首诗歌的教学目的确定为(板书):
1)整体感知上阕写秋景、下阕抒豪情的思路
2)揣摩诗人所抒发了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重点鉴赏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重点品味红叶、苍鹰、百舸等的意蕴,重点理解意象、意境等鉴赏术语的含义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告诉学生,诗歌与散文的表现手法是相通的,但是诗歌相对散文更重意象、意境、形象等要素的分析,并由此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从分析意象入手,然后品味意境,揣摩情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因为初中的时候他们学过《沁园春•雪》,通过比较,他们可以发现其不同点与共同点。
因为《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第一篇文章,对今后阅读教学有着以点带面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鉴赏情景交融这一表现手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散文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它几种,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
总体而言,在处理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时都十分注意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把初高中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并由此教给他们如何按照‚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逻辑思路来确定每一种阅读材料的阅读目标的方法。所以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在一次示范之后,再碰到同一类型的阅读材料时,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材料特点自己确定阅读目标。例如再上到《沁园春•长沙》后面的《再别康桥》时,学生就通计讨论来确定这首诗歌的鉴赏目标的。最后学生们确定这首诗的鉴赏目标为:品味这些看似寻常的意象,揣摩全诗的意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来把问题归类到相应的鉴赏层面中去,而没有出现语文课常出现的‚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的茫然现象。
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我们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挖掘深度;着眼基础,融会贯通;梳理比较,区别异同,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构建网络。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慢慢去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学习方法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誉为当今教坛奇人、教绩卓著的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学生学习600法》一书题词:‚方法科学负担轻,讲求效率质量高。‛他曾反复强调:‚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要有了良好的方法,再多再新的知识都可以学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
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有些学生到了高中,总觉得教材没有用,因为考试的时候除了默写题是课本上的外,其他的都和课本没联系。所以,上课他们也不愿听,觉得听与不听没什么区别。课文也不看,反正看了也考不了高分。我们都知道,万变不离其综。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识,主要是对教材的认识不够。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每篇课文的字音字形要落实到位,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课本中重要的课文,要理解,熟读成诵。典型的事例及典型人物,要加深印象。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引用,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因为高中课程多,任务重,学生没时间去读课外书,所以,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找不到词及事例。其实,三年高中下来,课本给我们提供的论据有很多,平时要引导学生引用课本的素材。一方面为学生节约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课本并不是没有用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三)指导学生高效地训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比如:我们在做语病题的练习题时,不能仅凭语感,首先要知道病句的类型。做现代文阅读时,要根据分值确定要点,避免说套话,要做到既有专业术语,又有具体的分析,做到点面结合。
(四)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指导学生学会课外延伸。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可见,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完成课本作业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推荐一些品位高、有益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整理语文笔记,收集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举办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讲故事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总之,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当然,学法千万种,选用在自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随着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增多加深拓宽,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选择探索适合自己的具体学法,‚架起‘方法’的快艇,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搭建桥梁,沟通你我
浅谈教师应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在初中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个别同学甚至对学习语文产生了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表明了初高中语文衔接不到位。因此,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探讨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分析该问题,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这个问题上,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 衔接 教材 教法 学法
身处教育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难题,感觉刚入高中的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考试的时候都是凭感觉做题,没有答题依据、技巧可言。而学生刚升入高中后也总感觉到高中语文难学,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规律。因而,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与初高中语文的教学脱节有关系。所以,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素质。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研究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差异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前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欲则废。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异同。这样,教师才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明白哪些内容是初高中语文的共同考点,哪些是高中新增加的考点。对于共同的考点,要比较它们的异同,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对于新增加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通过对近三年中考高考的试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的考点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比如:都有现代文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但是,高考考点比中考考点更广更深,题目量要大。比如诗歌鉴赏的考点:初中只要求区分体裁,体会诗歌的感情、节奏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及背诵默写。而高中考的是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艺术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等。初中只要求理解记忆,而高中则要求品味,鉴赏,考试的难度要比初中的大。所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初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补充。对于其共同的考点,要注意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同时,还要研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努力、逐步、尽快填补其中的空缺。那么,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几点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
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而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它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应由感性的无意识发展到理性的自觉的阶段。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同样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
(五)现代文阅读方面:①在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六)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因而需要我们去引导,进而达到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第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编写的专用材料,是联系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明确哪些知识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所必需的,据此确定知识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此确定能力目标;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可以发展学生心理、个性,以此确定情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所以只有对初高中各本教材都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存在的差异表现在,初中教材内容容量很小,篇幅短小。再加上老师慢慢教,学生慢慢学。因此,学生容易接受,只要提到初中的课文就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到了高中,特别是我们这一届新课改,教材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篇幅长,有些文章有几页,有些文言文也是初中篇幅的几倍;二是容量大,一个学期学习两本书,还有《语文读本》,仅从量上看,就是初中的几倍。三是文言文比重加重,文言文占了篇幅的将近40%。四是文章内容更加深奥难懂,特别是一些散文和杂文。因为初中缺乏必要的过渡,致使学生到了高中就感觉很吃力。别说学生,就是初中语文老师来教高中都会感觉很不习惯,我们组有一位从初中调来的老师,她就经常说高中太难教了,内容太多了,初中只有一本书,就是那么几篇课文,可以慢慢磨,复习的时间都一两个月,而高中的课文讲都讲不完。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高中语文教材及大纲要求,还应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的框架体系及大纲要求,从而针对入学新生,适时调整教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前引后连,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致橡树》,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将郑愁予的《错误》与《忆江南》来一个古今对比不是很好吗,《邹忌讽齐王纳谏》初高中都选了,一种重复,并不乏味,旧课新读,其味更浓厚更醇香。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初中教材,高中教学才能做到‚瞻前‛,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相反,如果教师在处理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上,有不当之处,这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会让个别敏感的学生认为,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教材的内容出现了重复或断层,因而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应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第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是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时代在飞速发展,世界在瞬息万变。今日的教育对象已远不同于以前。面对新世纪跨入高中的第一批新生,我们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好自我新形象——‚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是,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型、引导型、交流型、方法型和因材施教型教师新形象。
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与初中语文比较,高中教材学材有了大变,教法学法也当不同。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凸显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老师应该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突破性、侧重性。
在初中阶段教师侧重的是背诵,以老师讲解为主,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浅,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应该侧重的是学生自学,注重理解,老师释疑,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而高一新生习惯了老师满堂讲课,所以,一旦留时间让他们自己看书,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反而会觉得老师在浪费时间,这时,老师要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上课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比如:我们这学期是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半个学期都是学习诗歌,如果不使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就会很容易厌烦。所以,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并贯穿一些诗歌欣赏的常识。告诉他们诗歌欣赏的角度,可以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等方面着手。又比如说:诗歌的意境可以用上哪些词汇(欢快、恬静、优美、冷寂、萧条、雄浑、悲壮等等);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衬、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这样,只有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术语,才能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在以后的几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男女生PK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讲,一开始学生有点摸不到边际,不知道怎么提问,只是简单的把文章翻译一下。但是,因为毕竟是竞赛,输了的同学要唱一首歌或背一篇课文,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赢,课前都会做一些准备,都主动去看看参考书。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提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我觉得他们开始上路了,有点像老师的提问风格,于是当场表扬了那个学生。学生也很高兴,为了难倒对方,他们都想方设法提问,比如: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提问的方式也比较专业了。被问的一方也不甘示弱,讨论很激烈,通过集体的智慧得出答案。这时,老师再做适当的点评,规范答题方式。比如:炼字题的答题模式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两周下来,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结果在月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在诗歌鉴赏这道题的得分比上次有了明显提高,答题要更规范,语言更精练,更有文采。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还不错,学生喜欢,通过他们的思考,也确实学到了点东西;老师也不用满堂灌,有成效又减轻了负担,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放手之前,要灌输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不能像放羊似的让学生乱讲。同时,课前老师要做适当指导,课堂上要加以点评。这种方法不一定是每类班级都合适,但最起码重点班及重点班以上的班级可以试试这种教学方法。
因此,高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实中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讲(‚满堂灌‛)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满堂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与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学为主)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同时,到了高中阶段,还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
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在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做好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高中教学做到‚瞻前‛,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
例如在处理《沁园春•长沙》(必修一第一课)时,要按照‚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逻辑思路把这首诗歌的教学目的确定为(板书):
1)整体感知上阕写秋景、下阕抒豪情的思路
2)揣摩诗人所抒发了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重点鉴赏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重点品味红叶、苍鹰、百舸等的意蕴,重点理解意象、意境等鉴赏术语的含义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告诉学生,诗歌与散文的表现手法是相通的,但是诗歌相对散文更重意象、意境、形象等要素的分析,并由此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从分析意象入手,然后品味意境,揣摩情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因为初中的时候他们学过《沁园春•雪》,通过比较,他们可以发现其不同点与共同点。
因为《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第一篇文章,对今后阅读教学有着以点带面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鉴赏情景交融这一表现手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散文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其它几种,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
总体而言,在处理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时都十分注意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把初高中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并由此教给他们如何按照‚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逻辑思路来确定每一种阅读材料的阅读目标的方法。所以每一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在一次示范之后,再碰到同一类型的阅读材料时,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材料特点自己确定阅读目标。例如再上到《沁园春•长沙》后面的《再别康桥》时,学生就通计讨论来确定这首诗歌的鉴赏目标的。最后学生们确定这首诗的鉴赏目标为:品味这些看似寻常的意象,揣摩全诗的意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来把问题归类到相应的鉴赏层面中去,而没有出现语文课常出现的‚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的茫然现象。
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我们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挖掘深度;着眼基础,融会贯通;梳理比较,区别异同,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构建网络。
当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慢慢去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学习方法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誉为当今教坛奇人、教绩卓著的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学生学习600法》一书题词:‚方法科学负担轻,讲求效率质量高。‛他曾反复强调:‚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要有了良好的方法,再多再新的知识都可以学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
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有些学生到了高中,总觉得教材没有用,因为考试的时候除了默写题是课本上的外,其他的都和课本没联系。所以,上课他们也不愿听,觉得听与不听没什么区别。课文也不看,反正看了也考不了高分。我们都知道,万变不离其综。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识,主要是对教材的认识不够。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每篇课文的字音字形要落实到位,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课本中重要的课文,要理解,熟读成诵。典型的事例及典型人物,要加深印象。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引用,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因为高中课程多,任务重,学生没时间去读课外书,所以,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找不到词及事例。其实,三年高中下来,课本给我们提供的论据有很多,平时要引导学生引用课本的素材。一方面为学生节约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课本并不是没有用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三)指导学生高效地训练。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有的学生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有的学生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比如:我们在做语病题的练习题时,不能仅凭语感,首先要知道病句的类型。做现代文阅读时,要根据分值确定要点,避免说套话,要做到既有专业术语,又有具体的分析,做到点面结合。
(四)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指导学生学会课外延伸。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可见,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完成课本作业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推荐一些品位高、有益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整理语文笔记,收集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断、文学常识;举办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讲故事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总之,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当然,学法千万种,选用在自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随着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增多加深拓宽,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选择探索适合自己的具体学法,‚架起‘方法’的快艇,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