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三种境界

古今中外无数大家曾探讨过这个话题,再就此多言,似乎也无新意。但在这一片众说纷纭中,我唯独欣赏台湾作家林清玄之说。

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

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初读此诗顿觉其意甚妙。黯黯天色之下,茫茫旷野之间,一眼望去是那遍地积雪,枯枝衰草黄土沉沙都被这白雪掩盖,天地之间唯白鹭突兀。白鹭立雪,原本是一幅图画,然而三种人目光所及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致 ---鹭,雪,白,它们却是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审美境界。

动者为鹭,静者为雪;愚人看鹭,只是看鹭,看不到白鹭以外的其他种种景色,倘若白鹭飞走,又会如何?人们在执迷于得到与拥有时,总是不知舍得才是真谛。

雪是一种极其美丽的自然风景,相对于鹭来说,雪是近乎永恒的存在。雪是感悟和一种精神感受。当感悟到雪的时候,鹭所代表的一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已经了解或是发现了他所要的或是需求的东西,比如生活,感情,快乐,抑或地位,财富,事业,等等。然而雪是如此地易逝,它仅仅能够在冬天孤独而冰冷地存在着,它见不得春天暖融融的阳光。

说到头来,鹭会飞,雪会融化,那么白呢?白,有鹭有雪,又无鹭无雪,它似一种包含同化的境界,一种空的境界。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 人的意念便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其实一切意念也无非是自心观照,没了鹭的生动华丽,没了雪的宁静淡雅,只余下天地间一片白色。

智者,即有大智慧的人,想来该是那种摒弃一切妄情,观照现实的身心世界,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人。所需要的也只是一种闲赏花开花落坐观云卷云舒的心境。智者见白,应该是回归到了最初的心态,一种心灵得到升华的解脱和安逸,至于看到的是什么早已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时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而能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当属聪者;惟有观“白”者,方能做到“相印”无间,应为智者。这就是爱的三种境界。

动者爱,静者契,唯见白者,心心相印。我们的爱情,到了哪个境界?相爱?相契?还是相印?

爱情是心里的感觉,谁又能那么轻易地说明白呢?三毛也说过“爱情如禅机,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白鹭立雪,不管是见着了哪一个 ---- 鹭,雪,还是白,原本都是有爱的,有爱就可以慢慢相契,进而达到相印。因为在一起时,就已经是心的和谐,缘的默契了。

古今中外无数大家曾探讨过这个话题,再就此多言,似乎也无新意。但在这一片众说纷纭中,我唯独欣赏台湾作家林清玄之说。

林清玄曾写过一首禅诗: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

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初读此诗顿觉其意甚妙。黯黯天色之下,茫茫旷野之间,一眼望去是那遍地积雪,枯枝衰草黄土沉沙都被这白雪掩盖,天地之间唯白鹭突兀。白鹭立雪,原本是一幅图画,然而三种人目光所及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致 ---鹭,雪,白,它们却是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审美境界。

动者为鹭,静者为雪;愚人看鹭,只是看鹭,看不到白鹭以外的其他种种景色,倘若白鹭飞走,又会如何?人们在执迷于得到与拥有时,总是不知舍得才是真谛。

雪是一种极其美丽的自然风景,相对于鹭来说,雪是近乎永恒的存在。雪是感悟和一种精神感受。当感悟到雪的时候,鹭所代表的一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已经了解或是发现了他所要的或是需求的东西,比如生活,感情,快乐,抑或地位,财富,事业,等等。然而雪是如此地易逝,它仅仅能够在冬天孤独而冰冷地存在着,它见不得春天暖融融的阳光。

说到头来,鹭会飞,雪会融化,那么白呢?白,有鹭有雪,又无鹭无雪,它似一种包含同化的境界,一种空的境界。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 人的意念便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其实一切意念也无非是自心观照,没了鹭的生动华丽,没了雪的宁静淡雅,只余下天地间一片白色。

智者,即有大智慧的人,想来该是那种摒弃一切妄情,观照现实的身心世界,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人。所需要的也只是一种闲赏花开花落坐观云卷云舒的心境。智者见白,应该是回归到了最初的心态,一种心灵得到升华的解脱和安逸,至于看到的是什么早已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

相爱的人

像磁铁的正负极,

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

相契的人

像山谷中的回声,

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

相印的人

像临水时的照影,

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

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相爱”而已;而能见到“雪”,便是“相契”的人了,当属聪者;惟有观“白”者,方能做到“相印”无间,应为智者。这就是爱的三种境界。

动者爱,静者契,唯见白者,心心相印。我们的爱情,到了哪个境界?相爱?相契?还是相印?

爱情是心里的感觉,谁又能那么轻易地说明白呢?三毛也说过“爱情如禅机,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白鹭立雪,不管是见着了哪一个 ---- 鹭,雪,还是白,原本都是有爱的,有爱就可以慢慢相契,进而达到相印。因为在一起时,就已经是心的和谐,缘的默契了。


相关内容

  • 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 ...

  • [人生的境界]教案20
  • 人 生 的 境 界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从欧阳锋引出体裁. 大家喜欢看金庸小说吗?认识<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吗?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做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时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欧阳锋是谁?""我是谁?""我在哪里 ...

  • [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 ...

  • 冯友兰贞元六书以此在世界的道德精神重建新儒学的...
  • 馮友蘭<貞元六書>以此在世界的道德精神重建新儒學的理論建構 台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討論馮友蘭在<貞元六書>中的儒學宗旨,指出此系列專書之作是馮友蘭以此在世界的道德價值為價值本體而構作的當代新儒學系統,他雖有別於港台新儒家以陸王為典範的當代新儒學,但仍是以儒家價值以 ...

  • 冯友兰关于人生四境界
  •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并非冯友兰人生哲学高层面的理论追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人生意义或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在冯友兰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 ...

  •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冯 ...

  •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i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邝奕彬 [摘要]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三重境界 说,即诗词的境界.诗人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王国维通过对境界-i ...

  •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 ...

  • [道德经]领导者的四重境界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 作者:张少华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对古代统治者的四重境界进行了描述,在现代社会,这四重境界对于组织领导者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针对这四重境界的理解,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1)第一重境界:不知有之. 该境界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即下面的员工不知道有该领导. ...

  • 读人间词话有感(3篇)
  • 读人间词话有感(篇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