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头道沟寄宿制小学 董书飞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作些点拨和引导,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的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二、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书上一句话介绍圆明园。

预设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预设: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引人注目 名震中外 尽人皆知 路人皆知 闻名遐迩 家喻户晓 举世瞩目.天下瞩目.全世瞩目.闻名天下.名扬天下.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出示课件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谁能把这两句话用“是„„也是„„、不仅„„还„„、不但„„而且„„”连起来说?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圆明园?

三、品读体验

(一)请三个同学读2—4自然段。

学生点评

(二)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1、位置:西北郊

2、布局:众星拱月是什么样子?出示课件

小结: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了解了圆明园的位置与布局

(三)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大家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1、圆明园建筑宏伟。板书 建筑宏伟

2、从哪些词句你体会到圆明园建筑宏伟?

3、指名读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带领大家去领略圆明园的美?

过渡: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能不看书完成这个填空。

4、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字用得特别多?

5、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

6、依据太多太多了,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

7、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不胜收的圆明园。

8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圆明园吗?(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9、圆明园太美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读出你的感受,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10、齐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引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学生读)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板书 珍贵文物

2、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欣赏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图片

3、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看完图片,惊叹之情已经表露在你们的脸上,让我们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4、同学们,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圆明园啊!然而,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被毁灭了,(板书 的毁灭)至今几十万的文化瑰宝还飘零在世界各地。

5、课件出示:我们的国宝在哪里?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指名读

3、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

4、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5、这些贪婪、残暴的强盗太可恨了,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出我们内心的悲愤!

6、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板书化为灰烬)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7、出示图片课件

8、出示课件

师: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学生接——)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学生接——)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学生接----)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师: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学生接----)西洋景观.

师: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学生接----)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9、师充满感慨地说:损失太大了,损失无法计算、不可估量啊!

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1、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播放视频剪辑)

2、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3、相信你还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写下来。

4、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题目为“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这正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2.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建筑宏伟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文,简洁、节省时间。

二、回顾感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师:好,现在我们看着白板:(课件出示维克多雨果写的一封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这是圆明园毁灭之后,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发出的正义的声音。为什么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痛心、如此愤怒呢?

[预设]因为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极大。/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出示)

生读。

师:这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用了两个什么词来形容? [预设] 不可估量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不可估量”什么意思? [预设]不可以计算,无法估计。

师:是啊,作者在开篇短短的一句话中,就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足见其损失之大。(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作者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追忆它的辉煌。(板书:昔日的辉煌)

1.圆明园的布局

师:圆明园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布局)我找一位同学来读第2

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白板,看看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画出来。(课件出示:请你为老师展示“众星拱月”的布局。)

生读。

师:其它的小园应该怎么画呢?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找学生画图。

[预设]方位不准,不能体现出“众星拱月”的特点。

师: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 )( )( )三面,这就叫“众星拱月”。(板书:众星拱月)

师:谁是星?谁是月?

[预设]周围的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

师:所以,众星拱月的意思就是比喻许多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图,既理解了词语意思、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宏伟的建筑

师:那我们又来看看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呢?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老师提醒: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一共有几个“有”? [预设]7个。

师:指名逐一读出7个“有”。第一个,圆明园里有——(),„„ 师:跟着我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我读“有”,同学们读景观,准备好了吗?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圆明园中还有( ),园中不仅有( ),还有( )。

师:配合得非常好。同学们,从这7个“有”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圆明园里的景观有很多。

8

师:那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图片)这些图片,圆明园里有没有呢?

[预设]有。

师:你从哪儿判断的,谁能说一说? 生读。

师:那现在一共有8个“有”,让我们带着骄傲的感情齐读这8个

“有”。(课件出示句子)同时思考:这8个“有”是不是写尽了了圆明园的所有景观呢?

[预设]不是

师:那得用多少个“有”才能写尽呢? [预设]很多/数不清/无数个 师:对,请从第三段找出依据。

[预设]“如”字的部分,只是举例。/“还有很多景观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里的“很多”。

师: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句。(课件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西洋景观”在课文中举例了吗?

[预设]没有。

师:没举例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

师:据说园中大大小小的建筑有100多处,而且一步一景,景景迷人,同学们,想看看这些美景吗?

[预设]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一起去目睹圆明园的辉煌。(课件出示,配乐。边配乐边解说。)此刻,你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建筑,很宏伟。/听到了流水的潺潺声,泉水四溅的声音。

师:那你又有着什么别样的感受呢?(接着配乐) [预设]我感觉是一种享受。/犹如人间仙境。/像梦幻一般。

师:是啊,漫步园内,起!(课件出示:漫步园内„„幻想的境界里。)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句话,读出对圆明园的惊叹与享受。 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景观,充分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3.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什么? [预设]: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师:这个自然段是根据什么结构来写的?谁看出来了举手告诉我。 [预设]: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一共有三句话,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不是一个总结句呢?

[预设]是。

师:所以它是——(总分总)结构。

师:第一句话,它除了是总起句,在上节课我们还说了它是一个什么句子?

[预设]过渡句。

师:那具体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呢?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1) 师:我们可不可以将第二句话变成这样的呢?(课件出示2:有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预设]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有无“上自”、“下至”有什么区别?我们先来看一些奇珍异宝。(引导:先出示先秦时代和唐宋元明清的一些图片。仅仅是这些吗?再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这些也是圆明园中的宝贝,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上自”、“下至”加以概括。这说明——)

[预设]学生反映不出来,则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加以提示;学生反映得出来,则直接呈现别的朝代的图片,作补充说明。

师:这说明“上自”、“下至”的意思是——(从上到下),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从未间断。那说明圆明园收藏的文物——?

[预设]多/全面/数不( ),应有( )

师:难怪,在这一段的末尾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预设]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么美、这么大,又有这么多奇珍异宝的园林,面对这一人间奇迹,你的心里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无比的——(骄傲、自豪。)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瑰宝精华)

师:但是这些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最后却都被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里。为什么?

[预设]被烧了/被抢了/被英法联军抢了/被毁灭了。(板书:被毁灭) 【设计意图】:巩固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运用图片形式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同时体会语言的概括力与准确性。

4.感受圆明园的毁灭经过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去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先齐读:

(生读)

师: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恨/很愤怒、很伤心、很难过„„ 师:你觉得恨,是因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预设]它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还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句子,老师想把它改一改,你们看改成这样可以吗?(课件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就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

[预设]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预设]通过分析“闯进”“掠”“毁”这些词让学生体会到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通过分析“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贪婪、为所欲为。

师:侵略者的这种行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就是一群: [预设]土匪、盗贼、混蛋、强盗„„

师:对,强盗。这些都是强盗的所作所为啊。“夺人之美为己有”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还怎么样?

[预设]火烧圆明园。

师:是啊,他们还放火烧毁圆明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情感。)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将你的感受融入到这段文字的朗读

中。(课件出示:1860年„„)

[预设]声音特别大的读。 老师适当作朗读指导。

师:什么都没有了,(擦掉板书,让园景图片消失,出示废墟图片。)曾经让人美得心醉的圆明园,在一场掠夺和大火之后,毁得让人心碎。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预设] 英法联军、清政府

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出示,配乐)

生自由发言。

师: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记住:(课件展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并板书)

【设计意图】: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激发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师:学到这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大/衬托手法

师:通过写圆明园的辉煌来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所以你的感受会更加的?(强烈),对这些侵略者也会更加的?(仇恨、痛恨)

师:同学们,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而最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是最令人愤慨的。所以,作者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匠心独运,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能激发起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时刻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见第三环节末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五、作业

同学们,圆明园已经毁灭,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吗?将你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写成200字的短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头道沟寄宿制小学 董书飞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作些点拨和引导,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的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二、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书上一句话介绍圆明园。

预设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预设: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引人注目 名震中外 尽人皆知 路人皆知 闻名遐迩 家喻户晓 举世瞩目.天下瞩目.全世瞩目.闻名天下.名扬天下.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出示课件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谁能把这两句话用“是„„也是„„、不仅„„还„„、不但„„而且„„”连起来说?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圆明园?

三、品读体验

(一)请三个同学读2—4自然段。

学生点评

(二)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1、位置:西北郊

2、布局:众星拱月是什么样子?出示课件

小结: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了解了圆明园的位置与布局

(三)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大家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1、圆明园建筑宏伟。板书 建筑宏伟

2、从哪些词句你体会到圆明园建筑宏伟?

3、指名读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带领大家去领略圆明园的美?

过渡:这一段是要求背诵的,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能不看书完成这个填空。

4、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字用得特别多?

5、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

6、依据太多太多了,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

7、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不胜收的圆明园。

8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圆明园吗?(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9、圆明园太美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读出你的感受,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10、齐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引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学生读)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板书 珍贵文物

2、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欣赏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图片

3、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看完图片,惊叹之情已经表露在你们的脸上,让我们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4、同学们,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圆明园啊!然而,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被毁灭了,(板书 的毁灭)至今几十万的文化瑰宝还飘零在世界各地。

5、课件出示:我们的国宝在哪里?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指名读

3、听到这里,你有何感想?

4、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5、这些贪婪、残暴的强盗太可恨了,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出我们内心的悲愤!

6、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板书化为灰烬)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7、出示图片课件

8、出示课件

师: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学生接——)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学生接——)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学生接----)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师: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学生接----)西洋景观.

师: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学生接----)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9、师充满感慨地说:损失太大了,损失无法计算、不可估量啊!

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1、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播放视频剪辑)

2、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面对这把罪恶之火,面对如今只剩下的残垣断壁,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3、相信你还有很多话想说,请你写下来。

4、学生发言

五、教师总结: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题目为“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这正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2.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建筑宏伟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文,简洁、节省时间。

二、回顾感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师:好,现在我们看着白板:(课件出示维克多雨果写的一封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这是圆明园毁灭之后,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发出的正义的声音。为什么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痛心、如此愤怒呢?

[预设]因为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极大。/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出示)

生读。

师:这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用了两个什么词来形容? [预设] 不可估量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不可估量”什么意思? [预设]不可以计算,无法估计。

师:是啊,作者在开篇短短的一句话中,就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足见其损失之大。(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作者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追忆它的辉煌。(板书:昔日的辉煌)

1.圆明园的布局

师:圆明园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布局)我找一位同学来读第2

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白板,看看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画出来。(课件出示:请你为老师展示“众星拱月”的布局。)

生读。

师:其它的小园应该怎么画呢?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找学生画图。

[预设]方位不准,不能体现出“众星拱月”的特点。

师: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 )( )( )三面,这就叫“众星拱月”。(板书:众星拱月)

师:谁是星?谁是月?

[预设]周围的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

师:所以,众星拱月的意思就是比喻许多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图,既理解了词语意思、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宏伟的建筑

师:那我们又来看看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呢?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老师提醒: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一共有几个“有”? [预设]7个。

师:指名逐一读出7个“有”。第一个,圆明园里有——(),„„ 师:跟着我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我读“有”,同学们读景观,准备好了吗?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圆明园中还有( ),园中不仅有( ),还有( )。

师:配合得非常好。同学们,从这7个“有”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圆明园里的景观有很多。

8

师:那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图片)这些图片,圆明园里有没有呢?

[预设]有。

师:你从哪儿判断的,谁能说一说? 生读。

师:那现在一共有8个“有”,让我们带着骄傲的感情齐读这8个

“有”。(课件出示句子)同时思考:这8个“有”是不是写尽了了圆明园的所有景观呢?

[预设]不是

师:那得用多少个“有”才能写尽呢? [预设]很多/数不清/无数个 师:对,请从第三段找出依据。

[预设]“如”字的部分,只是举例。/“还有很多景观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里的“很多”。

师: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句。(课件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西洋景观”在课文中举例了吗?

[预设]没有。

师:没举例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

师:据说园中大大小小的建筑有100多处,而且一步一景,景景迷人,同学们,想看看这些美景吗?

[预设]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一起去目睹圆明园的辉煌。(课件出示,配乐。边配乐边解说。)此刻,你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建筑,很宏伟。/听到了流水的潺潺声,泉水四溅的声音。

师:那你又有着什么别样的感受呢?(接着配乐) [预设]我感觉是一种享受。/犹如人间仙境。/像梦幻一般。

师:是啊,漫步园内,起!(课件出示:漫步园内„„幻想的境界里。)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句话,读出对圆明园的惊叹与享受。 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景观,充分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3.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什么? [预设]: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师:这个自然段是根据什么结构来写的?谁看出来了举手告诉我。 [预设]: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一共有三句话,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不是一个总结句呢?

[预设]是。

师:所以它是——(总分总)结构。

师:第一句话,它除了是总起句,在上节课我们还说了它是一个什么句子?

[预设]过渡句。

师:那具体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呢?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1) 师:我们可不可以将第二句话变成这样的呢?(课件出示2:有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预设]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有无“上自”、“下至”有什么区别?我们先来看一些奇珍异宝。(引导:先出示先秦时代和唐宋元明清的一些图片。仅仅是这些吗?再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这些也是圆明园中的宝贝,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上自”、“下至”加以概括。这说明——)

[预设]学生反映不出来,则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加以提示;学生反映得出来,则直接呈现别的朝代的图片,作补充说明。

师:这说明“上自”、“下至”的意思是——(从上到下),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从未间断。那说明圆明园收藏的文物——?

[预设]多/全面/数不( ),应有( )

师:难怪,在这一段的末尾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预设]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么美、这么大,又有这么多奇珍异宝的园林,面对这一人间奇迹,你的心里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无比的——(骄傲、自豪。)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瑰宝精华)

师:但是这些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最后却都被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里。为什么?

[预设]被烧了/被抢了/被英法联军抢了/被毁灭了。(板书:被毁灭) 【设计意图】:巩固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运用图片形式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同时体会语言的概括力与准确性。

4.感受圆明园的毁灭经过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去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先齐读:

(生读)

师: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恨/很愤怒、很伤心、很难过„„ 师:你觉得恨,是因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预设]它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还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句子,老师想把它改一改,你们看改成这样可以吗?(课件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就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

[预设]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预设]通过分析“闯进”“掠”“毁”这些词让学生体会到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通过分析“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贪婪、为所欲为。

师:侵略者的这种行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就是一群: [预设]土匪、盗贼、混蛋、强盗„„

师:对,强盗。这些都是强盗的所作所为啊。“夺人之美为己有”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还怎么样?

[预设]火烧圆明园。

师:是啊,他们还放火烧毁圆明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情感。)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将你的感受融入到这段文字的朗读

中。(课件出示:1860年„„)

[预设]声音特别大的读。 老师适当作朗读指导。

师:什么都没有了,(擦掉板书,让园景图片消失,出示废墟图片。)曾经让人美得心醉的圆明园,在一场掠夺和大火之后,毁得让人心碎。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预设] 英法联军、清政府

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出示,配乐)

生自由发言。

师: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记住:(课件展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并板书)

【设计意图】: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激发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师:学到这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大/衬托手法

师:通过写圆明园的辉煌来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所以你的感受会更加的?(强烈),对这些侵略者也会更加的?(仇恨、痛恨)

师:同学们,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而最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是最令人愤慨的。所以,作者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匠心独运,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能激发起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时刻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见第三环节末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五、作业

同学们,圆明园已经毁灭,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吗?将你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写成200字的短文。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 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实录过程
  • <圆明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句话,产生对圆明园这一"祖国文化""世界文化"中的珍宝的向往和热爱. 2. ...

  •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21课 读想结合,对话心灵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执教者: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吴镜洪 一.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专题是"勿忘国耻".这篇精读课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讲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情况及把握的学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的经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展示.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句,读悟结合,深刻感悟祖国 ...

  •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说课稿
  •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 根据学情说教材 1.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历史资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 ...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把本课共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一. 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课件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悟,以悟促诵,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圆明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