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近年来国际上对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是语言资源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距离成为语言产业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旨在搭建中外文学翻译家、汉学家与出版企业、翻译机构、外语院校,以及各类媒体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翻译、出版行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8月25日中国翻译研究中心召开的“创新中外互译人才培养和集聚形式专题研讨会”上,40余位海内外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外交家以及近百名中外嘉宾共同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方法。

翻译人才少,从事研究的翻译人才更是极少,对于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和汉学家问题,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先生指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问题在印度尤为突出,虽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盛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一两年或者三年以后,就跑到市场里去找饭碗了。“

《孙子兵法》的土耳其语版译者吉莱先生也非常重视未来新一代汉学家和翻译家的培养问题,他谈到土耳其的很多学校原来都有成立比如汉学系、印度学系或者匈牙利学系,但是现在主要都是成立的翻译专业,汉学的力量被削弱。波斯语学做到了大量人才的培养,他们的方法是对于波斯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给他们一个波斯语的著作做土耳其语的翻译。假如该学生在读硕士的时候能力不够,他可以在导师帮助下慢慢翻译,就笔译来讲这是个实战的好方法。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许金龙教授同样建议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也就是说:以研究引领翻译,以翻译促进研究。“翻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他说道:“从高校的模式来看,一个导师普遍需要指导很多学生,所以不能集中地培养种子学生。而我们集中精力地一至两个的培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天分,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帮助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条件,提供翻译原作品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出版社、杂志社,慢慢把这些学生带上这条道路。我们需要种子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翻译能力,在尝试中了解自己。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对于翻译以及其相关爱好的方向。我们会特别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去培养他们慢慢成为合格的译员。”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立弟教授提出了建议。他谈到近十年来,翻译学科应该是在中国教育学科里面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2007年到现在,光硕士层面现在就有200多所院校在同时开设翻译课程,但是本科的翻译学生远跟不上硕士的水平。他建议,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外语水平能够提高到可以翻译小说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希望借用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请一些中外专家做一些专题的培训或者研讨,这样就能在理论教育基础之上起到一点补充作用。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在谈论这个问题前,重新界定了人才的定义。传统上,把饱读诗书的人称为人才,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有定义,德才兼备的人,或者有某种特长的人,我国有一个2010—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人才的规划纲要,其中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以对人才的界定,是否拥有专业素养,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是人才又一个基本标志。“我们在评价这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时候,一要看是不是具备良好的人品,第二,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有所专长,第三,他办事效率高,讲求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迫切需要人才,应该是理想化的人才,文化底蕴较厚,专业素质教高,综合素养较好,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所以我们培养的基本目标,我们的学生人文底蕴要厚重,帮助学生实现文理中西互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她谈道。

随后卞院长深刻分析了中外互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性地提出了一些方法:

第一种模式是项目融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CCTV 及一些出版社的合作,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基本的翻译技巧后,通过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得到历练。当学生实际面对翻译项目的时候,能够在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上提升,交稿时间的观念、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资源的调配能力,还有工具书、现代化网络工具的使用能力都得到增强。“另外,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构建,还有综合素养的养成。“她补充道。

第二个模式是实习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老师承接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任务,申报相关的翻译课题,比如本科生有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生也有项目的申报,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的翻译工作,参与当地翻译公司的业务。”比如我们和中译语通也有相关的合作项目,把学生放到真实项目中,融入社会进行培养。”卞院长举例说。 第三是工作坊式的培养模式。以时间为核心,理论辅助,以学生为核心,导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学习。主要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像工厂的学徒一样,老师们像师傅一样,学生像学徒工,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通过互动式、感悟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专家来讲座,小组研讨,到相关的企事业部门实地考察,最后写成学期的实践报告。这样的形式,在实践当中,践行他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是中外合作式的培养模式。青岛大学和很多国家地区有学生互派项目,通过中外院校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3+1、2+1、公派、自费出国培养模式,选派本科生和硕士生,到其他国家进行一年半年的学习,比如说华盛顿大学,日本松山大学等,韩国国民大学等等,包括德国的慕尼黑大学,还有欧亚管理学院,西班牙阿尔卡拉等交流项目,让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当地的语言、文化情况,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人,为他们将来做中外互译工作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是翻译界永恒的议题,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平台里,我们看到译界学者之间、政产学经之间越来越多的合作和新模式的探索。在资源不断融合的当下,相信只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引导,固定的平台支撑,我国中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将不再是译界的难题。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近年来国际上对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是语言资源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距离成为语言产业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旨在搭建中外文学翻译家、汉学家与出版企业、翻译机构、外语院校,以及各类媒体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翻译、出版行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8月25日中国翻译研究中心召开的“创新中外互译人才培养和集聚形式专题研讨会”上,40余位海内外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外交家以及近百名中外嘉宾共同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方法。

翻译人才少,从事研究的翻译人才更是极少,对于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和汉学家问题,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先生指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问题在印度尤为突出,虽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盛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一两年或者三年以后,就跑到市场里去找饭碗了。“

《孙子兵法》的土耳其语版译者吉莱先生也非常重视未来新一代汉学家和翻译家的培养问题,他谈到土耳其的很多学校原来都有成立比如汉学系、印度学系或者匈牙利学系,但是现在主要都是成立的翻译专业,汉学的力量被削弱。波斯语学做到了大量人才的培养,他们的方法是对于波斯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给他们一个波斯语的著作做土耳其语的翻译。假如该学生在读硕士的时候能力不够,他可以在导师帮助下慢慢翻译,就笔译来讲这是个实战的好方法。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许金龙教授同样建议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也就是说:以研究引领翻译,以翻译促进研究。“翻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他说道:“从高校的模式来看,一个导师普遍需要指导很多学生,所以不能集中地培养种子学生。而我们集中精力地一至两个的培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天分,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帮助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条件,提供翻译原作品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出版社、杂志社,慢慢把这些学生带上这条道路。我们需要种子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翻译能力,在尝试中了解自己。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对于翻译以及其相关爱好的方向。我们会特别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去培养他们慢慢成为合格的译员。”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立弟教授提出了建议。他谈到近十年来,翻译学科应该是在中国教育学科里面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2007年到现在,光硕士层面现在就有200多所院校在同时开设翻译课程,但是本科的翻译学生远跟不上硕士的水平。他建议,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外语水平能够提高到可以翻译小说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希望借用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请一些中外专家做一些专题的培训或者研讨,这样就能在理论教育基础之上起到一点补充作用。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卞建华教授在谈论这个问题前,重新界定了人才的定义。传统上,把饱读诗书的人称为人才,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有定义,德才兼备的人,或者有某种特长的人,我国有一个2010—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人才的规划纲要,其中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以对人才的界定,是否拥有专业素养,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是人才又一个基本标志。“我们在评价这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时候,一要看是不是具备良好的人品,第二,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有所专长,第三,他办事效率高,讲求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迫切需要人才,应该是理想化的人才,文化底蕴较厚,专业素质教高,综合素养较好,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所以我们培养的基本目标,我们的学生人文底蕴要厚重,帮助学生实现文理中西互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她谈道。

随后卞院长深刻分析了中外互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性地提出了一些方法:

第一种模式是项目融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CCTV 及一些出版社的合作,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基本的翻译技巧后,通过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得到历练。当学生实际面对翻译项目的时候,能够在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上提升,交稿时间的观念、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资源的调配能力,还有工具书、现代化网络工具的使用能力都得到增强。“另外,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构建,还有综合素养的养成。“她补充道。

第二个模式是实习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老师承接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任务,申报相关的翻译课题,比如本科生有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生也有项目的申报,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会服务的翻译工作,参与当地翻译公司的业务。”比如我们和中译语通也有相关的合作项目,把学生放到真实项目中,融入社会进行培养。”卞院长举例说。 第三是工作坊式的培养模式。以时间为核心,理论辅助,以学生为核心,导师引导学生去进行学习。主要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像工厂的学徒一样,老师们像师傅一样,学生像学徒工,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通过互动式、感悟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专家来讲座,小组研讨,到相关的企事业部门实地考察,最后写成学期的实践报告。这样的形式,在实践当中,践行他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是中外合作式的培养模式。青岛大学和很多国家地区有学生互派项目,通过中外院校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3+1、2+1、公派、自费出国培养模式,选派本科生和硕士生,到其他国家进行一年半年的学习,比如说华盛顿大学,日本松山大学等,韩国国民大学等等,包括德国的慕尼黑大学,还有欧亚管理学院,西班牙阿尔卡拉等交流项目,让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当地的语言、文化情况,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人,为他们将来做中外互译工作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是翻译界永恒的议题,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平台里,我们看到译界学者之间、政产学经之间越来越多的合作和新模式的探索。在资源不断融合的当下,相信只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引导,固定的平台支撑,我国中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将不再是译界的难题。


相关内容

  • 谈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各国经济贸易合作日趋频繁,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也随之增多,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商务英语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 对外贸易 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全球贸易的日益融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也迅速 ...

  • 科技立项结题报告 文档
  • 科技立项结题报告 作品名称:国际汉语热下的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展望前景 学院名称: 文法学院 小组成员: 史亚男 韩利 刘静然 一.对"对外汉语专业"展开调查的提出 全球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这一新兴专业,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英语为重点) 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 ...

  • 试析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 试析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摘要] 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本文着重论述了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发展历程等,并重点从师资.教材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分析了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解决这些问题追根溯源.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思 ...

  • 国旗下讲话 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 国旗下讲话 09.18 第3稿 国旗下讲话 09.18 第3稿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普通话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会听会讲的语言, 是全国的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经济 ...

  • 全球化的语言_英语
  • 2010年第6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72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62010 GeneralNo.72 全球化的语言 英语 舒大平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 要: 在 ...

  • 汉语规范化之我见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语规范化之我见 作者:陈梦圆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2期 [摘 要] 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纽带.汉语规范化是汉语本身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 ...

  • 在国际贸易中外语知识应用的重要性
  • 在国际贸易中外语知识应用的重要性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外语,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交流工具备受重视.在外语中,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被广泛的使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外语:交流工具:英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 ...

  • 义务教育2011英语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 ...

  • 下卷第一章-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
  • 下卷 翻译行业概览 第一章 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 翻译,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活动,还是作为一项事业.一种专业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活动的日趋频繁,我国的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不断增加,翻译业务已经渗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