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关于孝的思想

科谈任济市场 2006年2月“” 李郭文静(南京大学中 文系,江苏南京 )[摘 要I 在较为出世、关注 自然和个体 的 《 庄子》 中,也有对 中国传统伦理— 孝— 的关注, 在其对道德、仁义的理解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求自 然与完美的孝道思想。 I关键词】 桩 孙 道德 仁义 孝中华民族是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思想在 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梁漱溟 (中 国文化要义》引谢幼伟说: “ 中国文化在某一 意义上,可谓为孝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 至大,地位至高, 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 ,即非 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 ”古代典籍 中关于 “ 孝” 的讨论不胜枚举,尤以儒家文献为最,历来研 究者也不在少数。相对而言,中国思想史上另 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 的孝道思想并未引 起多大关注。诚然, 相对于积极入世、关注社 会伦理的儒家来说, 道家,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 桩 孙 ,是较为出世、关注自 然和个体的, 所以对 “ 孝”的探讨确实不多,但绝非没有和不重要 ,而且,这里有一片 ’ ‘ 孝道”思想的新 天地。本文拟对 桩 孔 中的孝道思想做一番 粗浅分析。(庄子》 中有关 “ 孝”的直接讨论不多,但关于 “ 仁义”的探讨很多,而孝包含于仁义 之中,所以从 桩 孙 对仁义的探讨基本可以了解其对孝的态度。 《 庄子》 中常 “ 、 道” “ 德”连用。 《 天地) 篇说 “ 形非道不生” 道 , 的分化、凝聚产生万物,并且内在于每一物之 中,此内在于物之中的道 ,庄子称为 “ , 德” 即 (天坳 篇中所说的 “ 物得以生谓之德” 。 “ 生非德不明” ,说明它是世界合理性的根据。 仁义是道德废弛以后出现的低层次的东西,所谓 “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道德和仁义的性格也是不同的。 ’ ‘ 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 庄子主张回到自 然,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他心 目中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是道德的性质,同 时也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才能够达到, “ 放德而 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人能够依德而行, I顷 道而做,就是最好的了。盛德的时代,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离失; 大家都不贪 欲,所以都纯真朴实; 纯真朴实便能保持人民 的本性。等到圣人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 为义,天下才开始迷惑。在这里,庄子描绘了 理想世界中合于道德的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 纯真自然的,不受智巧、贪欲的干扰。而当一些自以为是的圣人打出仁义的招牌时,人们开 始迷惑了, 逐渐背离了道德的本真。仁义对人 心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负面作用。 为仁义所惑的人,在庄子的笔下是一副忧心忡忡、戚戚汲汲的面孔: “ 今世之仁人, 篙目而忧世之患” , “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 “ 揭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 ( 寓 蔚 篇中有一则关于曾子的故事: 曾子再仕而 心再化,曰: “ 吾及亲仕 ,三釜而心乐; 后 仕, 三千钟而不泊亲,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 尼曰: “ 若参者 ,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曰: “ 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 三釜三千钟,如观鸟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曾 子是儒家文献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在这则故事里,他 自白心迹说 : “ 父母在世时,我虽然只有很少的傣禄来侍奉双亲,但 心里是快乐的; 后来做得大官,有了很多傣 禄 ,但那时双亲已不在人世,我的傣禄不能用 来侍奉他们了,因此感到悲伤。 ”在一般人看 来,这番表白说明了曾子是一个重孝且不为财 富所动的人,财富的多少够不成他乐与悲的理 由,财富能否用来侍奉双亲才是他乐与悲的关 键。所以弟子就问孔子: “ 像曾参这样,可以 说没有受禄网所系的过错了吧, ”但孔子认为 曾参还是心有所系,所以他还有悲哀的感觉, 如果心无所系,那么看三釜、三千钟,就如同 看鸟雀蚊虹飞过眼前一样。这里说的有所系, 不仅是系于傣禄多寡的差别, 还系于行孝的行 为本身。在曾子看来,不能用更多的棒禄来侍 奉父母是很大的遗憾,以至心感悲哀。而这则 故事隐含的意思是,这样的遗憾与悲哀是大可 不必的,也就是表示用多少棒禄来侍奉双亲根 本是无关紧要的。庄子提倡顺道德而动,这是 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 是和谐的,根本无所谓忧虑悲哀。庄子认为那 些大惊小怪的做派是背离道德的多余。 那些圣人为之摇旗呐喊的仁义,在庄子 看来是道德败坏的产物,是对 自然本真的栽 害,是绳墨规矩一类的工具。 “ 天下诱然皆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 天下之物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不知其所以然 而然的, “ 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 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 绳索。 ”一切的工具都是多余的,工具性的仁 义对于自然本真的道德也是多余的。然而工具 一旦被制造出来, 便会有人加之于物, 进而成 为衡量的标准,这时候的工具不仅仅处于消极 的多余地位,更加成了积极的破坏力量,因为 人心一旦被这些东西煽动起来, 便会一发不可 收拾,流毒无穷。庄子认同的是自然素朴的 心,对不再自 然素朴的心非常警惕,因为那样 的心是一切罪恶的渊数。君不见, “ 有虞氏招 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人 们就这样在为了各自的目的奔向仁义的过程中 渐渐迷失了本真,成了工具的奴隶。 仁义不仅成了雕琢道德的工具, 还成了那 些别有用心者的工具, 们 筐》一篇就非常形 象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观念。为了防备开箱 (即 “ 口筐”、掏布袋、打开柜门的盗贼,于是捆 ) 紧箱袋上的绳子,关牢箱柜上的锁纽,但是大 盗来了,他并不要开箱取物,而是连箱子,袋 子,柜子一起拿走,这时候他唯恐绳子不紧, 锁纽不坚。当世俗之人普遍认可仁义为道德的 工具并不乏真诚地去相信实行时,别有用心之 人在仁义的掩饰保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 了自己的 目的。这时的仁义已沦为玩物和帮 凶,更是庄子所深恶痛绝的。 仁义在庄子心目中是虚伪的,做作的。它 被追名逐利的人大肆标榜,把一切虚情1 N意包 裹在神圣美丽的道德外衣之下,让越来越多的 人奔向其中。在庄子看来, 世上有一些人是真 心推崇并履行仁义的, 他们相信仁义能让这个 世界更美好,不过这在庄子眼里不过是痴人说 梦。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许和那些人的设 想并无不同,只是庄子决不会把它的实现寄托 在仁义一途,因为仁义并不能真正地提升人格之善。 “ 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 所谓减也……吾所谓减者,非仁义之谓也,减 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谓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 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一 ”总之,仁义不 过是工具性的东西,是道德真性之外的累赘, 人只需要顺德、任性命之情就可以了。 既然这样看待仁义,那么庄子对这一业已 存在的、世俗规范的道德教条是怎样处理 的 呢,简单地说,便是一个 “ 忘”字。因为仁义 是脱胎于道德的工具 ,它在内容上有其合理 性,在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与道德合一的,一 个 “ 忘”字,正是保留其合理性,去掉其工具 性的必由之路。忘,才能自然而然,才能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 (庄子》很多篇里都提到了 “ ,比如 (大宗卿 中颜回坐忘的故事, 忘” 就 提到了 “ 忘仁义” ,而最高境界的 “ ,是 忘” “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 是之谓入于天” ,即 “ 人相忘乎道术” ,也就是 与道、德为一体。所以 扶 运 篇中, ) 庄子对 于孝、对于亲,也是提倡 “ 忘”的,因为 “ 夫 孝梯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 以役其德者 也,不足多也” “ 庄子的主要工夫,便在使人的心,如何 、 能照物而不致随物迁流,以保持心的原来的位 置,原来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虚静的。虚是 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静是不为物欲感情 所扰动。虚静之心,是超越一切差别对立、独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要达到 “ ,就要在 忘” 虚、静上下工夫。达到 “ ,就是达到了 忘” “ 无己” 《 。 大宗师 中是这样描述这种状态 》 的: “ 堕肢体 ,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 通。 桩 孔 还经常描写一些形如稿木,心 ” 如死灰的形象,如 (齐物论》 中的南郭子纂 等,也都是达到忘我、无己状态的至人。但这 类形象决不是毫无生气、完全消极的,他们是 在看似消极的外表下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 是 “ 去掉形骸之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 破出来,而上升到 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 地” ,而这种境界的人,内心深处必定有一 根基性的东西,以保证 “ 忘”而不失,即 伽 北淤 中所说的 “ 外化而内不化” 。正是因为 有了这样一层保障,仁、义、孝、亲,才可以 去除工具性、功利性的污垢, 焕发出自 然而然 的纯朴之光。参考文献:[1l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31页,中华 书局2001年。 仁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译》 第300页,中华 2」 书局2001年。 口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47页,中华 」 书局2001年。 [4」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396页,中华书局2001年。 [5」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动 书局2001年。第347页,中华[6」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渤 第246页,中华 书局2001年。 [7」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琳 第235页,中华 书局2001年。75

科谈任济市场 2006年2月“” 李郭文静(南京大学中 文系,江苏南京 )[摘 要I 在较为出世、关注 自然和个体 的 《 庄子》 中,也有对 中国传统伦理— 孝— 的关注, 在其对道德、仁义的理解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求自 然与完美的孝道思想。 I关键词】 桩 孙 道德 仁义 孝中华民族是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思想在 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梁漱溟 (中 国文化要义》引谢幼伟说: “ 中国文化在某一 意义上,可谓为孝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 至大,地位至高, 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 ,即非 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 ”古代典籍 中关于 “ 孝” 的讨论不胜枚举,尤以儒家文献为最,历来研 究者也不在少数。相对而言,中国思想史上另 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 的孝道思想并未引 起多大关注。诚然, 相对于积极入世、关注社 会伦理的儒家来说, 道家,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 桩 孙 ,是较为出世、关注自 然和个体的, 所以对 “ 孝”的探讨确实不多,但绝非没有和不重要 ,而且,这里有一片 ’ ‘ 孝道”思想的新 天地。本文拟对 桩 孔 中的孝道思想做一番 粗浅分析。(庄子》 中有关 “ 孝”的直接讨论不多,但关于 “ 仁义”的探讨很多,而孝包含于仁义 之中,所以从 桩 孙 对仁义的探讨基本可以了解其对孝的态度。 《 庄子》 中常 “ 、 道” “ 德”连用。 《 天地) 篇说 “ 形非道不生” 道 , 的分化、凝聚产生万物,并且内在于每一物之 中,此内在于物之中的道 ,庄子称为 “ , 德” 即 (天坳 篇中所说的 “ 物得以生谓之德” 。 “ 生非德不明” ,说明它是世界合理性的根据。 仁义是道德废弛以后出现的低层次的东西,所谓 “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道德和仁义的性格也是不同的。 ’ ‘ 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 庄子主张回到自 然,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他心 目中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是道德的性质,同 时也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才能够达到, “ 放德而 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人能够依德而行, I顷 道而做,就是最好的了。盛德的时代,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离失; 大家都不贪 欲,所以都纯真朴实; 纯真朴实便能保持人民 的本性。等到圣人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 为义,天下才开始迷惑。在这里,庄子描绘了 理想世界中合于道德的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 纯真自然的,不受智巧、贪欲的干扰。而当一些自以为是的圣人打出仁义的招牌时,人们开 始迷惑了, 逐渐背离了道德的本真。仁义对人 心起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负面作用。 为仁义所惑的人,在庄子的笔下是一副忧心忡忡、戚戚汲汲的面孔: “ 今世之仁人, 篙目而忧世之患” , “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 “ 揭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 。 ( 寓 蔚 篇中有一则关于曾子的故事: 曾子再仕而 心再化,曰: “ 吾及亲仕 ,三釜而心乐; 后 仕, 三千钟而不泊亲,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 尼曰: “ 若参者 ,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曰: “ 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 三釜三千钟,如观鸟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曾 子是儒家文献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在这则故事里,他 自白心迹说 : “ 父母在世时,我虽然只有很少的傣禄来侍奉双亲,但 心里是快乐的; 后来做得大官,有了很多傣 禄 ,但那时双亲已不在人世,我的傣禄不能用 来侍奉他们了,因此感到悲伤。 ”在一般人看 来,这番表白说明了曾子是一个重孝且不为财 富所动的人,财富的多少够不成他乐与悲的理 由,财富能否用来侍奉双亲才是他乐与悲的关 键。所以弟子就问孔子: “ 像曾参这样,可以 说没有受禄网所系的过错了吧, ”但孔子认为 曾参还是心有所系,所以他还有悲哀的感觉, 如果心无所系,那么看三釜、三千钟,就如同 看鸟雀蚊虹飞过眼前一样。这里说的有所系, 不仅是系于傣禄多寡的差别, 还系于行孝的行 为本身。在曾子看来,不能用更多的棒禄来侍 奉父母是很大的遗憾,以至心感悲哀。而这则 故事隐含的意思是,这样的遗憾与悲哀是大可 不必的,也就是表示用多少棒禄来侍奉双亲根 本是无关紧要的。庄子提倡顺道德而动,这是 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 是和谐的,根本无所谓忧虑悲哀。庄子认为那 些大惊小怪的做派是背离道德的多余。 那些圣人为之摇旗呐喊的仁义,在庄子 看来是道德败坏的产物,是对 自然本真的栽 害,是绳墨规矩一类的工具。 “ 天下诱然皆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 天下之物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不知其所以然 而然的, “ 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 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 绳索。 ”一切的工具都是多余的,工具性的仁 义对于自然本真的道德也是多余的。然而工具 一旦被制造出来, 便会有人加之于物, 进而成 为衡量的标准,这时候的工具不仅仅处于消极 的多余地位,更加成了积极的破坏力量,因为 人心一旦被这些东西煽动起来, 便会一发不可 收拾,流毒无穷。庄子认同的是自然素朴的 心,对不再自 然素朴的心非常警惕,因为那样 的心是一切罪恶的渊数。君不见, “ 有虞氏招 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 ,人 们就这样在为了各自的目的奔向仁义的过程中 渐渐迷失了本真,成了工具的奴隶。 仁义不仅成了雕琢道德的工具, 还成了那 些别有用心者的工具, 们 筐》一篇就非常形 象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观念。为了防备开箱 (即 “ 口筐”、掏布袋、打开柜门的盗贼,于是捆 ) 紧箱袋上的绳子,关牢箱柜上的锁纽,但是大 盗来了,他并不要开箱取物,而是连箱子,袋 子,柜子一起拿走,这时候他唯恐绳子不紧, 锁纽不坚。当世俗之人普遍认可仁义为道德的 工具并不乏真诚地去相信实行时,别有用心之 人在仁义的掩饰保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 了自己的 目的。这时的仁义已沦为玩物和帮 凶,更是庄子所深恶痛绝的。 仁义在庄子心目中是虚伪的,做作的。它 被追名逐利的人大肆标榜,把一切虚情1 N意包 裹在神圣美丽的道德外衣之下,让越来越多的 人奔向其中。在庄子看来, 世上有一些人是真 心推崇并履行仁义的, 他们相信仁义能让这个 世界更美好,不过这在庄子眼里不过是痴人说 梦。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许和那些人的设 想并无不同,只是庄子决不会把它的实现寄托 在仁义一途,因为仁义并不能真正地提升人格之善。 “ 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 所谓减也……吾所谓减者,非仁义之谓也,减 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谓减者,非所谓仁义之谓 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一 ”总之,仁义不 过是工具性的东西,是道德真性之外的累赘, 人只需要顺德、任性命之情就可以了。 既然这样看待仁义,那么庄子对这一业已 存在的、世俗规范的道德教条是怎样处理 的 呢,简单地说,便是一个 “ 忘”字。因为仁义 是脱胎于道德的工具 ,它在内容上有其合理 性,在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与道德合一的,一 个 “ 忘”字,正是保留其合理性,去掉其工具 性的必由之路。忘,才能自然而然,才能不知 其所以然而然。 (庄子》很多篇里都提到了 “ ,比如 (大宗卿 中颜回坐忘的故事, 忘” 就 提到了 “ 忘仁义” ,而最高境界的 “ ,是 忘” “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 是之谓入于天” ,即 “ 人相忘乎道术” ,也就是 与道、德为一体。所以 扶 运 篇中, ) 庄子对 于孝、对于亲,也是提倡 “ 忘”的,因为 “ 夫 孝梯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 以役其德者 也,不足多也” “ 庄子的主要工夫,便在使人的心,如何 、 能照物而不致随物迁流,以保持心的原来的位 置,原来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虚静的。虚是 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静是不为物欲感情 所扰动。虚静之心,是超越一切差别对立、独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要达到 “ ,就要在 忘” 虚、静上下工夫。达到 “ ,就是达到了 忘” “ 无己” 《 。 大宗师 中是这样描述这种状态 》 的: “ 堕肢体 ,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 通。 桩 孔 还经常描写一些形如稿木,心 ” 如死灰的形象,如 (齐物论》 中的南郭子纂 等,也都是达到忘我、无己状态的至人。但这 类形象决不是毫无生气、完全消极的,他们是 在看似消极的外表下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 是 “ 去掉形骸之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 破出来,而上升到 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 地” ,而这种境界的人,内心深处必定有一 根基性的东西,以保证 “ 忘”而不失,即 伽 北淤 中所说的 “ 外化而内不化” 。正是因为 有了这样一层保障,仁、义、孝、亲,才可以 去除工具性、功利性的污垢, 焕发出自 然而然 的纯朴之光。参考文献:[1l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31页,中华 书局2001年。 仁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译》 第300页,中华 2」 书局2001年。 口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247页,中华 」 书局2001年。 [4」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动 第396页,中华书局2001年。 [5」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动 书局2001年。第347页,中华[6」 陈鼓应 桩 子今注今渤 第246页,中华 书局2001年。 [7」 陈鼓应 伍 子今注今琳 第235页,中华 书局2001年。75


相关内容

  • 谌某"将不讲逻辑的文言文, 移出语文教科书"的观点谬之甚矣 [一点资讯]
  • 近日腾讯短史记发表了谌某的文章,谌某在文章中主张"将不讲逻辑的文言文,移出语文教科书",对此,不敢苟同.通读谌某文章全文,谌某显然是以逻辑学的立场来解读文言文,如此解读中国历史经典文化,真是中国文化界一朵奇异的花儿. 我们并不否认逻辑学自有其有用的地方,但语言是与人沟通的艺术,需 ...

  • "庄周梦蝶"的寓旨
  • "庄周梦蝶"的寓旨 "庄周梦蝶"是流传很广的一则寓言,也是<齐物论>收束全篇的结尾,但其所寓之旨,因为牵涉到<齐物论>全文的内容,甚至于关涉到对庄子全部理论的把握,所以今日依然存在着许多误解. 寓言文字不多,且意象活泼,文字生动,为便于 ...

  • 2014福师[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一二&答案
  • 一.单选题(共 8 道试题,共 16 分.) 1. 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的是() A. "海派"小说 B. "京派"小说 C. "左翼小说" D. "社会剖析派" 满分 ...

  • 兰亭集序导学教师版
  •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主备人:宋莹 备课组: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 ...

  • 从_列子_杨朱_看杨朱的思想
  • 第15卷第6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6 Vol.15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December.2007 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 管宗昌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中国人民大 ...

  • 管理类核心期刊
  • 以下是CSSCI来源期刊(2006-2007).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它是由南京大 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 ...

  •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

  • 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 第16卷第2期2009年4月 JoURNALoF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DoNGGUANUNlVERSITYoFTECHNoLoGY V01.16No.2 Apr.2009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的 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张 岩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先秦历史散 ...

  • '调和级数发散而其数列却收敛'的毛病和解决
  • '调和级数发散而其数列却收敛'的毛病和解决 千百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调和级数发散而其数列却收敛'(其式子的具体展示请看[2]之第6页)的毛病在哪?此毛病实即'悖论'('一个命题的自我否定,即既表述为A 又表述为非A '简称为'悖论'.请特别注意,形式逻辑学的'矛盾律'为'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