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

2003-9-29

今年暑假回家,拜访了我的几位小学老师。他们大多在小学教师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了二三十年。当我们谈及农村小学教学现况时,他们的语调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较前十年有很大的滑坡。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分析这一现状,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报酬的微薄与福利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就以我们那个县为例,农村小学老师的月工资为360元,也无补助. 奖金之类,什么医疗,养老保险也一概全无;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绝大多数农村,农户居住较分散,村级交通欠发达,因此仍采用一村一校制办学。近20年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现在农村小学适龄儿童人数不足90年代初一半,学生人数减少了,老师随之也精简了,但是为了使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相衔接,仍办有五个年级,我所在村小学现有143名学生,平均每个年级不足30人,五个老师。这就意味这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级各科的教学,其工作的强度之高可想而知。低回报与高强度的反差打击着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很多老师都将“当老师”看成是一种副业,得过且过。这并不是老师们缺乏基本的教师素质,而是社会对他们关心不够。

二. 农村小学生缺乏家庭督促力量。由于农村经济萧条,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父母照看,由于祖父母们精力不足加之隔代原因,根本就无法孙子(女)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而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贪玩. 任性的不良习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基础阶段更是首当其冲。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 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

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直接满足8亿多农村人口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学校是我国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而且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从现在做起,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把农村教育扎扎实实搞上去。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改革农村教育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前,要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还要统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各地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创造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办学新典型、新经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当前,要特别关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抓紧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部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工作,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有利于缩小社会差别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办好农村教育,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招生。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 温家宝强调,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中央要进一步增加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省、地(市)级政府也要增加转移支付,提高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 温家宝最后指出,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一项最重要的职责。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他强调,要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教育在这一伟大实践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然而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等情况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任务具有十分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成因 1、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以笔者所在市(县级市)为例,在专任教师中,小学、初中、高中女教师比例分别为70%、67%、59%,幼儿园则达到

100%,学校教师男少女多现象不利于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特殊性,这种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改善。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校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44%、78%、81%,50岁以上教师分别为11%、2.4%、1.4%。在农村小学中年老年教师居多,初高中则是青年人的天下。老教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习惯于在家门口“安营扎寨”,不愿意背井离乡,且大多学历低,不胜任初高中教学。三是知识结构方面,农村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学历水平低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教师分布不合理。总体趋势是城区学校生源充足,经费有保障,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师缺口大。目前来看,村小、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短缺,教师千方百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形成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城区学校教师则相对宽裕, 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占有一定编制,二线人员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教非所学现象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配套,语文、数学等科目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等科目教师短缺。有一所初中7名英语教师中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一所小学12名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课教学。小学音体美教师更缺乏,相当部分学校几乎开不了,大多由老病教师“看堆儿”,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教师负担较重,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 四、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城区学校好于乡镇所在地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不愿意来,出现断层,青黄不接,老教师年龄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大多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由于投入不到位,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一些常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育现代化成为空谈。教师待遇低,教师们的成就感得不到体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往城里调,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外流严重,现有教师队伍人心不稳。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城区居住的教师有1151人,另有购房待迁教师391人。 五、教师流动缺乏科学、合理性。由于改革的难度较大,推行的教职工聘任制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在教师流动上基本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小学生源减少,初高中进入入学高峰期,大量小学、初中教师被“拔高使用”,小学、初中优秀教师被充实到初高中,造成小学、初中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城区缺少教师时也通过公开选招的办法,实行“地方支援中央”,大批优秀教师被选拔到城区,农村本来就脆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外,一些优秀教师在评完职称、晋完级、提拔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脱产到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当前,尽管农村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阻碍,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教师队伍是我们教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只有关心、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要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坚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二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积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津贴、补助,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三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障奖励,通过事业、感情、适当的待遇留住教师。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把教育工作、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

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使教育系统上下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底、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给予学校、校长更大的人事权,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目标。坚决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于不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对于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招聘进教师队伍,坚决清理不合格教师,畅通出口。对于那些年满50周岁的老教师可以参照行政机关改革办法,实行内退,腾出岗位给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学校缺编现象。同时选拔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开眼界、学技术,为农村学校培养“永久”牌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广泛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低的问题,要抓好县-乡(镇)-校三级培训网络,增加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条件,使广大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典范,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三是优化师资配置。要科学调配师资,做到人尽其才,统筹使用,解决“教非所学”问题。要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

在课改新形势下,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应从敬业精神,人事政策,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着手,花大力气提高其素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向面的推进,中国教育迎来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在这场将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中,处于最核心动力地位的教师成了改革否能顺利进行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课改需要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地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地形成明确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结合起来,在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上来一个大的角色转变,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这一新形势,处于相对落后条件下工作的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第一线教师将如何应对,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全国的课改将谈不上成功!怎样让地处盆周山区一个大镇的教师跟上课改步伐,完成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的顺利过渡,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教师的结构与现状分析 从全镇教师来源看,中师毕业占72%,民师转正占18%,其他占10%。通过近两年国家对教师学历的新要求,有50%的教师正在参加进修学习,其中有30%的教师已大专毕业;另有4%的教师本科毕业和参加研修班学习。应该说,教师学历是达到要求的。 无可讳言,尽管中国已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农村和城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条件仍较为艰苦,相当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并不是十分关心。多年来,教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默默地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着。应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对社会的进步,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但就当前形势看,教师现状令人堪忧。首先,农村学校教研工作不落实。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学校教研工作力量薄弱,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师业务培训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每期的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很少真正落实。农村学校大多校址偏避,教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在一个小小天地里,有的学校要配齐毕业班教师都成问题,更谈不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了。由于老师们很少外出学习,对外面轰轰烈烈的课改形势不甚了解,进而造成思想狭窄,其观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其次,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不容乐观。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为中师毕业,但其业务提高长期得不到保证,原本积极向上的教师学无榜样,缺乏及时有力的引导,教学处于自然盲目状态,在经过一段时间苦闷和徘徊后,希望的火花熄灭,偃旗息鼓;部分不思进取的教师的钻无强行约束机制的空子,混天度日,得过且过,无所事事,这样通过几年的相互心理暗示和影响,有的养成了可怕的堕性,进而造成了工作不落实,教学成绩低劣;再加上近年来中师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导致中师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这批教师大多安置在农村学校,因而助长了农村学校的恶性循环。这部份教师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能力低下,教学质量低劣,但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只要引导得好,他们绝大多数是能逐渐跟上来的。再次,时代的产物,给部分学校留下无穷的

后遗症。在农村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是70年代的工农兵学员;有一部分是部队参沙子进来的军人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教龄长但能力差,国家出于人文关怀转正进来的民师等等。这部份教师深深懂得生活的艰辛,非常想把工作干好,但因基础实在太差,相当部分又未经过应有的正规训练,因此没有最起码的教学能力,他们经常是起早探黑地干,花费了比其他教师多几倍的精力,但教学质量仍是很低劣,本人也非常苦恼。应该说这部份教师是很难跟上课改新形势的。虽然他们约仅占15%左右,但农村学校多是一人顶一班,所以在课改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从整体情况看,约有70%的教师对如“目标教学”一类老方法都未能真正从理性上掌握,在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来,大修订教材投入使用的今天,更是一片茫然,有的甚至有一点手足无措。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推开的前夕,竞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也组织了相当数量的相关培训,但许多教师在思想上仍然缺乏足够的准备,认为课改距他们还很遥远,甚至有的认为课改所提的那套理念根本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等等。于是,除一部份积极向上的教师自觉地投身到课标学习上来外,多数教师好的抱着观望心态等待,有的甚至公开抵触。 总之,就当前现况看,相当部份农村教师观念不思转变,教法落后单一,其基本素质距“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差距甚大,如果没有强行的机制约束,痛下一翻苦功的话,处于最基层的,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教师要跟上课改新形势是很难的。 二、教师素质提高的措施与思考 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面对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教材时,能在准确领会,积极探究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使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加强教师师德修养,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老师们热爱教育事业,增强敬业精神,积极转变观念,进而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干,试图从内因出发促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工作;其次,认真以镇为单位,集中组织全镇教师参加课改理论培训,听观摩课,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再次,充分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系统接收刻录下大量外地的课堂现场实录,专家讲座光碟,下发各校播放,并以检查记录为准,强行规定每位教师每期必须以观看20节以上的录像课;第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课改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报刊上具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并鼓励撰写论文投稿和参评,促使大家提高理论水平;第五,加强业务能力考核,在评职晋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强制性要求„„同时大力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鼓励老师们克服困难,坚持山区工作。 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运用,教师的学习热情有所提高,新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这些仍属于治标之策,并未从根本起到治本的作用。 怎样才能标本兼治呢?首先,必须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同律师、会计师等一样,走“教师职业化”之路,让广大农村学校形成正常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把课改和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在职教师真正树立起危机意识;其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下决心让因历史原因进入教师队伍而确实不能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提早退休,每年通过各种途径从社会上招收一定数量的立志从事教育工作而未能安置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中去,“为有源头活水来”,逐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再次,国家有关部门可在大城市组织力量,录制出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音像制品来,借助远程教育系统传送到边远学校,也可成本出售给农村学校,总之让教师大量地看课堂实录、专家讲座,教学案例等,把外出学习变为校内经常性的学习,缩短时空距离,把外地先进经验引进来,让老师们开阔眼界,紧跟前沿,掌握最新动态和实用新教法,低成本地完成课改新形势下的各项新任务。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来,同时建立题库,指导学校考试,让那些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认真进行教学探索的教师取得好成绩,进而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并把这与评职、晋级挂钩,用强行的机制督促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课改理念组织教学。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让教师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到投身课改中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强化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进而完成课改这一伟大工程。

三、农村学校与教师的优势问题 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农村和城市相比,因为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但也应看到,在作为形式物化和内容载体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正处于课程资源的海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当地乡村文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民风民俗,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等;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社会资源,如农、林、牧、渔等各种形势的生产劳动,纯真而人性化的交际氛围等。这些乡村课程资源更贴近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四、农村学校条件的现状与困惑 当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编制和办学条件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多年一直困扰着农村学校的一些问题就更加突出地暴露了出来。首先,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相对较紧,教师工作量大。农村学校多是一人包一个班,有的偏远村小因为人少,甚至仍是复式班教学,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料又非常缺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要他们能有创造性地细细准备每一节课,光从时间上看都是不现实的;其次,艺术课教师奇缺,而这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不像一般课程一样随便可以安排老师代理;再次,因农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急需的设备、图书等奇缺,加上社会治安问题形势严峻,即使学校购置了设备,防盗也是一个大问题,这给学校造成了买不起也不敢买的困惑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

2003-9-29

今年暑假回家,拜访了我的几位小学老师。他们大多在小学教师这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了二三十年。当我们谈及农村小学教学现况时,他们的语调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较前十年有很大的滑坡。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分析这一现状,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报酬的微薄与福利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就以我们那个县为例,农村小学老师的月工资为360元,也无补助. 奖金之类,什么医疗,养老保险也一概全无;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绝大多数农村,农户居住较分散,村级交通欠发达,因此仍采用一村一校制办学。近20年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现在农村小学适龄儿童人数不足90年代初一半,学生人数减少了,老师随之也精简了,但是为了使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相衔接,仍办有五个年级,我所在村小学现有143名学生,平均每个年级不足30人,五个老师。这就意味这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级各科的教学,其工作的强度之高可想而知。低回报与高强度的反差打击着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很多老师都将“当老师”看成是一种副业,得过且过。这并不是老师们缺乏基本的教师素质,而是社会对他们关心不够。

二. 农村小学生缺乏家庭督促力量。由于农村经济萧条,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父母照看,由于祖父母们精力不足加之隔代原因,根本就无法孙子(女)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而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贪玩. 任性的不良习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基础阶段更是首当其冲。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 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

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直接满足8亿多农村人口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学校是我国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而且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必须从现在做起,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把农村教育扎扎实实搞上去。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改革农村教育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前,要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还要统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各地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创造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办学新典型、新经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当前,要特别关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抓紧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有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部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工作,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有利于缩小社会差别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办好农村教育,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当前,要重点推进农村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招生。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 温家宝强调,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中央要进一步增加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省、地(市)级政府也要增加转移支付,提高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 温家宝最后指出,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一项最重要的职责。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他强调,要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教育在这一伟大实践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然而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等情况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任务具有十分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成因 1、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以笔者所在市(县级市)为例,在专任教师中,小学、初中、高中女教师比例分别为70%、67%、59%,幼儿园则达到

100%,学校教师男少女多现象不利于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特殊性,这种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改善。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校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44%、78%、81%,50岁以上教师分别为11%、2.4%、1.4%。在农村小学中年老年教师居多,初高中则是青年人的天下。老教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习惯于在家门口“安营扎寨”,不愿意背井离乡,且大多学历低,不胜任初高中教学。三是知识结构方面,农村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学历水平低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教师分布不合理。总体趋势是城区学校生源充足,经费有保障,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师缺口大。目前来看,村小、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短缺,教师千方百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形成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城区学校教师则相对宽裕, 学校行政后勤人员占有一定编制,二线人员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教非所学现象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配套,语文、数学等科目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等科目教师短缺。有一所初中7名英语教师中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的,一所小学12名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课教学。小学音体美教师更缺乏,相当部分学校几乎开不了,大多由老病教师“看堆儿”,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教师负担较重,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 四、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回报相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可怜,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城区学校好于乡镇所在地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不愿意来,出现断层,青黄不接,老教师年龄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大多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由于投入不到位,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一些常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育现代化成为空谈。教师待遇低,教师们的成就感得不到体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往城里调,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外流严重,现有教师队伍人心不稳。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城区居住的教师有1151人,另有购房待迁教师391人。 五、教师流动缺乏科学、合理性。由于改革的难度较大,推行的教职工聘任制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在教师流动上基本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小学生源减少,初高中进入入学高峰期,大量小学、初中教师被“拔高使用”,小学、初中优秀教师被充实到初高中,造成小学、初中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城区缺少教师时也通过公开选招的办法,实行“地方支援中央”,大批优秀教师被选拔到城区,农村本来就脆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外,一些优秀教师在评完职称、晋完级、提拔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脱产到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当前,尽管农村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阻碍,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教师队伍是我们教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只有关心、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要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坚持“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二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积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津贴、补助,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三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表障奖励,通过事业、感情、适当的待遇留住教师。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把教育工作、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

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通过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使教育系统上下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底、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给予学校、校长更大的人事权,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学校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目标。坚决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对于不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对于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招聘进教师队伍,坚决清理不合格教师,畅通出口。对于那些年满50周岁的老教师可以参照行政机关改革办法,实行内退,腾出岗位给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学校缺编现象。同时选拔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开眼界、学技术,为农村学校培养“永久”牌人才。二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广泛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低的问题,要抓好县-乡(镇)-校三级培训网络,增加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条件,使广大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典范,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三是优化师资配置。要科学调配师资,做到人尽其才,统筹使用,解决“教非所学”问题。要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

在课改新形势下,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应从敬业精神,人事政策,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着手,花大力气提高其素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向面的推进,中国教育迎来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在这场将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中,处于最核心动力地位的教师成了改革否能顺利进行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课改需要教师在改革的实践中,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地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地形成明确的教育观念,自觉地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结合起来,在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上来一个大的角色转变,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这一新形势,处于相对落后条件下工作的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第一线教师将如何应对,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全国的课改将谈不上成功!怎样让地处盆周山区一个大镇的教师跟上课改步伐,完成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的顺利过渡,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教师的结构与现状分析 从全镇教师来源看,中师毕业占72%,民师转正占18%,其他占10%。通过近两年国家对教师学历的新要求,有50%的教师正在参加进修学习,其中有30%的教师已大专毕业;另有4%的教师本科毕业和参加研修班学习。应该说,教师学历是达到要求的。 无可讳言,尽管中国已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农村和城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条件仍较为艰苦,相当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并不是十分关心。多年来,教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默默地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着。应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对社会的进步,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但就当前形势看,教师现状令人堪忧。首先,农村学校教研工作不落实。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学校教研工作力量薄弱,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师业务培训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每期的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很少真正落实。农村学校大多校址偏避,教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在一个小小天地里,有的学校要配齐毕业班教师都成问题,更谈不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了。由于老师们很少外出学习,对外面轰轰烈烈的课改形势不甚了解,进而造成思想狭窄,其观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其次,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不容乐观。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为中师毕业,但其业务提高长期得不到保证,原本积极向上的教师学无榜样,缺乏及时有力的引导,教学处于自然盲目状态,在经过一段时间苦闷和徘徊后,希望的火花熄灭,偃旗息鼓;部分不思进取的教师的钻无强行约束机制的空子,混天度日,得过且过,无所事事,这样通过几年的相互心理暗示和影响,有的养成了可怕的堕性,进而造成了工作不落实,教学成绩低劣;再加上近年来中师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导致中师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这批教师大多安置在农村学校,因而助长了农村学校的恶性循环。这部份教师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能力低下,教学质量低劣,但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只要引导得好,他们绝大多数是能逐渐跟上来的。再次,时代的产物,给部分学校留下无穷的

后遗症。在农村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是70年代的工农兵学员;有一部分是部队参沙子进来的军人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教龄长但能力差,国家出于人文关怀转正进来的民师等等。这部份教师深深懂得生活的艰辛,非常想把工作干好,但因基础实在太差,相当部分又未经过应有的正规训练,因此没有最起码的教学能力,他们经常是起早探黑地干,花费了比其他教师多几倍的精力,但教学质量仍是很低劣,本人也非常苦恼。应该说这部份教师是很难跟上课改新形势的。虽然他们约仅占15%左右,但农村学校多是一人顶一班,所以在课改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从整体情况看,约有70%的教师对如“目标教学”一类老方法都未能真正从理性上掌握,在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来,大修订教材投入使用的今天,更是一片茫然,有的甚至有一点手足无措。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推开的前夕,竞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也组织了相当数量的相关培训,但许多教师在思想上仍然缺乏足够的准备,认为课改距他们还很遥远,甚至有的认为课改所提的那套理念根本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等等。于是,除一部份积极向上的教师自觉地投身到课标学习上来外,多数教师好的抱着观望心态等待,有的甚至公开抵触。 总之,就当前现况看,相当部份农村教师观念不思转变,教法落后单一,其基本素质距“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差距甚大,如果没有强行的机制约束,痛下一翻苦功的话,处于最基层的,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教师要跟上课改新形势是很难的。 二、教师素质提高的措施与思考 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面对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课程、教材时,能在准确领会,积极探究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使用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加强教师师德修养,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老师们热爱教育事业,增强敬业精神,积极转变观念,进而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干,试图从内因出发促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工作;其次,认真以镇为单位,集中组织全镇教师参加课改理论培训,听观摩课,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再次,充分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系统接收刻录下大量外地的课堂现场实录,专家讲座光碟,下发各校播放,并以检查记录为准,强行规定每位教师每期必须以观看20节以上的录像课;第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课改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报刊上具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并鼓励撰写论文投稿和参评,促使大家提高理论水平;第五,加强业务能力考核,在评职晋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强制性要求„„同时大力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鼓励老师们克服困难,坚持山区工作。 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运用,教师的学习热情有所提高,新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这些仍属于治标之策,并未从根本起到治本的作用。 怎样才能标本兼治呢?首先,必须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同律师、会计师等一样,走“教师职业化”之路,让广大农村学校形成正常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把课改和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在职教师真正树立起危机意识;其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下决心让因历史原因进入教师队伍而确实不能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提早退休,每年通过各种途径从社会上招收一定数量的立志从事教育工作而未能安置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中去,“为有源头活水来”,逐步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再次,国家有关部门可在大城市组织力量,录制出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音像制品来,借助远程教育系统传送到边远学校,也可成本出售给农村学校,总之让教师大量地看课堂实录、专家讲座,教学案例等,把外出学习变为校内经常性的学习,缩短时空距离,把外地先进经验引进来,让老师们开阔眼界,紧跟前沿,掌握最新动态和实用新教法,低成本地完成课改新形势下的各项新任务。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来,同时建立题库,指导学校考试,让那些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认真进行教学探索的教师取得好成绩,进而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并把这与评职、晋级挂钩,用强行的机制督促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课改理念组织教学。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让教师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到投身课改中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强化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进而完成课改这一伟大工程。

三、农村学校与教师的优势问题 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农村和城市相比,因为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但也应看到,在作为形式物化和内容载体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正处于课程资源的海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当地乡村文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民风民俗,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等;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社会资源,如农、林、牧、渔等各种形势的生产劳动,纯真而人性化的交际氛围等。这些乡村课程资源更贴近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四、农村学校条件的现状与困惑 当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编制和办学条件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多年一直困扰着农村学校的一些问题就更加突出地暴露了出来。首先,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相对较紧,教师工作量大。农村学校多是一人包一个班,有的偏远村小因为人少,甚至仍是复式班教学,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料又非常缺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要他们能有创造性地细细准备每一节课,光从时间上看都是不现实的;其次,艺术课教师奇缺,而这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不像一般课程一样随便可以安排老师代理;再次,因农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急需的设备、图书等奇缺,加上社会治安问题形势严峻,即使学校购置了设备,防盗也是一个大问题,这给学校造成了买不起也不敢买的困惑


相关内容

  • 新农村建设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用)
  • 1.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

  •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 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明确 ...

  • 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
  • 改善民生,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民生问题. 2.掌握近年来国家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掌握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所体现的观点或原理. 4.能够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去的2009年,留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一个词语是 "改善民生 ...

  • 稳增长 控物价 调结构 抓创新 惠民生 促和谐
  • □本报记者 王成应 张计友 〉〉核心提示 12月22日开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按照省委确定的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稳增长,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物价 ...

  •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 ...

  •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 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 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办发„2007‟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 实施办法 ...

  • 教育部党组通知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
  • 教育部党组通知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 作者:教育部 来源:<教育与学习>2013年第01期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 ...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_(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__(.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 ...

  •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二)
  •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二)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