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密州词

苏轼密州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凡是说汉语的人群大约都会知道这著名的词 句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手笔。也许因为他太大的声誉、太高的成就和太久的年代,我 们只是遥遥地眺望大师的背影,从未想过其实他离我们很近,这首《水调歌头》就是苏 轼在密州为官时写下的。而密州,就是今天潍坊的诸城市。

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曾经受过许多次毁谤和打击,才人命骞在他的 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验证,于是,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也就成了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 照。

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在他,可能只 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 或许上天总是要给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设置太多的波折,以显示命运的公平,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使他成为不朽的文豪,这些宿命的因果我们无法弄懂。 只是知道,就如同他在杭州时曾经赈济灾民、后来在徐州也赶上黄河决口一样,苏轼来 到密州面对的又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而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朝廷,故意隐 瞒灾情,任其发展,以至于民不聊生。这时候,他还来不及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也顾 不得去探望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兄弟,而是凭借文人的良知,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 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 童。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已是冬天。这一年密州的冬天是荒凉的,只有 过年的时候出现过昙花一现的喜庆,苏轼面对的是枯木残雪、萧瑟和孤寂。他开始思念 家乡和亲人。没有了西湖风光的美丽背景,他的思念也缺少了哪怕是一点点明亮的色 彩。

正月二十晚上,他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家乡的窗前,美丽的王弗正在对 镜梳妆。这是他十九岁时结发的妻子,温柔贤淑,与苏轼恩爱情深。他痴望许久,妻子 转过身来,默默无言,满脸泪水……

从梦中醒来的苏轼再难入睡,十年前27岁的妻子病逝的一幕再一次令诗人肝 肠寸断。如今,亡妻远葬千里之外,已是40岁的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冷落凄清、 衷肠难诉,于是,含泪挥毫,用他那美妙绝伦的书法写下了那一首千古绝唱《江城 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岗。

后世的一些词话家评价苏轼“短于情”,其实他仅仅是不喜欢写那些“绮罗 香泽”的艳情。只这一首悼亡词所表现的对爱妻永不忘怀的真情,就完全能够抵过柳永 等人多年的咏唱。也正是这首词,让许多把宋代词人简单地规划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 的评论家为难。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婉约派词人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情景中,大都因为对 这种感觉的熟悉而显得浮泛,如苏轼般生性豪放的词人所写的婉约词,反而因为真挚而 凄婉欲绝。最直接的原因却是,此时此刻,所谓豪放词风还潜藏在苏轼心灵的深处,等 待迸发。

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朝开国 后的最大胜利,收复大量失地,但北宋却向辽国割地700余里。苏轼虽然因为战争的胜 利而颇受鼓舞、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但在远离边关的密州却过得波澜不惊,他 豪放的诗人秉性也在这鼓舞、痛心和波澜不惊中逐渐恢复。

密州的天还是干旱,苏轼便在那年的冬天带领人马到常山祈雨。或许他笃信

密州从此便会风调雨顺,或许因为少了蝗灾减了赋税而略感轻松,或许就是因为中国诗 词的历史注定在此时得到一次变革,这一切我们都不能想象。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密 州附近没有崇山峻岭,也就不可能有虎狼出没,只有野兔能够成为猎物。但归途中的苏 轼还是突发奇想,享受了一次狩猎的乐趣,并且因为这一次简单的狩猎而产生了另一首 意义深远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十岁的苏轼苦于不能亲临边关,为国效力,便在词中发挥想象,借古论

今,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国热情。他想象穿上汉代羽林军的服饰,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出 猎,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然后又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 朝廷信任,愿赴边关,杀敌立功。

这首词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而且它一扫传统上缠绵 绮靡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词风。苏轼对自己的这种词风也相当满意,曾经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写完后,“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 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在宋词和中国诗词的史书中,从这里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豪放派”。 几年以后,遭陷害入狱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长江边上又写下了他的豪放词巅峰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带着“大江东去”般磅礴气势和“千古风流”般深厚底 蕴的作品也成为了整个宋词的典型代表。

苏轼的爱国情怀只能在想象中产生,也只能在词句中寄托。此时的他,还是 那个因为与朝廷的变法派政见不同,躲避排挤,出京为官的保守派的才子。后来的他, 也只是被陷害被摧残被放逐而后客死天涯的文豪。

特殊的遭遇尴尬的处境决定了苏轼情感的波动,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沿着自己 开拓的豪放的风格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这或许是诗人的不幸,但却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历 史,也让密州更多地在经典的注释中被后人提及。

1076年的中秋节因为苏轼而显得更具有人文色彩。那天晚上皓月当空,远离 家乡的诗人与朋友举杯邀月,彻夜狂饮,直到酩酊大醉,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在济 南为官的弟弟,却忽然想起至今还没能与分别七年的苏辙相见,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写 下了这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说法极端却并不过分,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把人间的冷 暖、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无可挑剔。也难怪每到 月圆我们会想到它,每逢秋天我们也会想到它,每每有离别和思念我们还会想到它。即 使在苏轼逝去的90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歌者的咏唱——

1077年,苏轼再次踏上漂泊的路程,奉命改知徐州,离开密州。经历了几十 年的沧桑岁月之后,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从琼州内迁的途中病逝,一代巨星从此陨 落。如今的诸城,除了一片貌似城墙的土堆是当年苏轼修葺的超然台的遗址,再没什么 可以留作纪念的实物,但在这里,却留下了一个千年不灭的词魂,为中国的文学史刻下 了一段千古流传的碑文。

苏轼密州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凡是说汉语的人群大约都会知道这著名的词 句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手笔。也许因为他太大的声誉、太高的成就和太久的年代,我 们只是遥遥地眺望大师的背影,从未想过其实他离我们很近,这首《水调歌头》就是苏 轼在密州为官时写下的。而密州,就是今天潍坊的诸城市。

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曾经受过许多次毁谤和打击,才人命骞在他的 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验证,于是,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也就成了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 照。

1074年9月,苏轼打点行装北上,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在他,可能只 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 或许上天总是要给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设置太多的波折,以显示命运的公平,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使他成为不朽的文豪,这些宿命的因果我们无法弄懂。 只是知道,就如同他在杭州时曾经赈济灾民、后来在徐州也赶上黄河决口一样,苏轼来 到密州面对的又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而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朝廷,故意隐 瞒灾情,任其发展,以至于民不聊生。这时候,他还来不及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也顾 不得去探望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兄弟,而是凭借文人的良知,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 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 童。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已是冬天。这一年密州的冬天是荒凉的,只有 过年的时候出现过昙花一现的喜庆,苏轼面对的是枯木残雪、萧瑟和孤寂。他开始思念 家乡和亲人。没有了西湖风光的美丽背景,他的思念也缺少了哪怕是一点点明亮的色 彩。

正月二十晚上,他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家乡的窗前,美丽的王弗正在对 镜梳妆。这是他十九岁时结发的妻子,温柔贤淑,与苏轼恩爱情深。他痴望许久,妻子 转过身来,默默无言,满脸泪水……

从梦中醒来的苏轼再难入睡,十年前27岁的妻子病逝的一幕再一次令诗人肝 肠寸断。如今,亡妻远葬千里之外,已是40岁的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冷落凄清、 衷肠难诉,于是,含泪挥毫,用他那美妙绝伦的书法写下了那一首千古绝唱《江城 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岗。

后世的一些词话家评价苏轼“短于情”,其实他仅仅是不喜欢写那些“绮罗 香泽”的艳情。只这一首悼亡词所表现的对爱妻永不忘怀的真情,就完全能够抵过柳永 等人多年的咏唱。也正是这首词,让许多把宋代词人简单地规划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 的评论家为难。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婉约派词人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情景中,大都因为对 这种感觉的熟悉而显得浮泛,如苏轼般生性豪放的词人所写的婉约词,反而因为真挚而 凄婉欲绝。最直接的原因却是,此时此刻,所谓豪放词风还潜藏在苏轼心灵的深处,等 待迸发。

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朝开国 后的最大胜利,收复大量失地,但北宋却向辽国割地700余里。苏轼虽然因为战争的胜 利而颇受鼓舞、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但在远离边关的密州却过得波澜不惊,他 豪放的诗人秉性也在这鼓舞、痛心和波澜不惊中逐渐恢复。

密州的天还是干旱,苏轼便在那年的冬天带领人马到常山祈雨。或许他笃信

密州从此便会风调雨顺,或许因为少了蝗灾减了赋税而略感轻松,或许就是因为中国诗 词的历史注定在此时得到一次变革,这一切我们都不能想象。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密 州附近没有崇山峻岭,也就不可能有虎狼出没,只有野兔能够成为猎物。但归途中的苏 轼还是突发奇想,享受了一次狩猎的乐趣,并且因为这一次简单的狩猎而产生了另一首 意义深远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十岁的苏轼苦于不能亲临边关,为国效力,便在词中发挥想象,借古论

今,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国热情。他想象穿上汉代羽林军的服饰,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出 猎,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然后又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 朝廷信任,愿赴边关,杀敌立功。

这首词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而且它一扫传统上缠绵 绮靡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词风。苏轼对自己的这种词风也相当满意,曾经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写完后,“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 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在宋词和中国诗词的史书中,从这里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豪放派”。 几年以后,遭陷害入狱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长江边上又写下了他的豪放词巅峰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带着“大江东去”般磅礴气势和“千古风流”般深厚底 蕴的作品也成为了整个宋词的典型代表。

苏轼的爱国情怀只能在想象中产生,也只能在词句中寄托。此时的他,还是 那个因为与朝廷的变法派政见不同,躲避排挤,出京为官的保守派的才子。后来的他, 也只是被陷害被摧残被放逐而后客死天涯的文豪。

特殊的遭遇尴尬的处境决定了苏轼情感的波动,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沿着自己 开拓的豪放的风格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这或许是诗人的不幸,但却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历 史,也让密州更多地在经典的注释中被后人提及。

1076年的中秋节因为苏轼而显得更具有人文色彩。那天晚上皓月当空,远离 家乡的诗人与朋友举杯邀月,彻夜狂饮,直到酩酊大醉,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在济 南为官的弟弟,却忽然想起至今还没能与分别七年的苏辙相见,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写 下了这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说法极端却并不过分,这首词把情、景、理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把人间的冷 暖、现实的无奈、命运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珠玑,无可挑剔。也难怪每到 月圆我们会想到它,每逢秋天我们也会想到它,每每有离别和思念我们还会想到它。即 使在苏轼逝去的90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歌者的咏唱——

1077年,苏轼再次踏上漂泊的路程,奉命改知徐州,离开密州。经历了几十 年的沧桑岁月之后,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从琼州内迁的途中病逝,一代巨星从此陨 落。如今的诸城,除了一片貌似城墙的土堆是当年苏轼修葺的超然台的遗址,再没什么 可以留作纪念的实物,但在这里,却留下了一个千年不灭的词魂,为中国的文学史刻下 了一段千古流传的碑文。


相关内容

  • 苏轼的敌人
  • 5学术界6(双月刊) 总第129期,2008.2 ACADEMICSINCHINA No.2Mar.20081史实追踪2 苏轼的敌人 o莫砺锋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1摘 要2苏轼一生中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 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 ...

  • [苏轼信佛吗]苏轼祖籍在哪里
  • [苏轼信佛吗]苏轼祖籍在哪里 苏轼祖籍 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苏洵曾在 ...

  • 苏轼和王弗
  • 苏轼和王弗 王弗,一个叫多情才子垂泪的女人. 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送他儿子苏轼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相传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流观景,想入非非中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q ...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中图分类号 ...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 一. 摘要 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以及苏轼的 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二. 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 三. 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 ...

  • 男人当如苏子瞻
  • 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在从荒蛮之地岭南应召回京途中凄然而逝,弟弟苏辙把他和在京西寺院里停放了10年的王闰之的灵柩一同安葬.苏轼终于实现了他在王闰之的祭文中所说的"惟有同穴"的誓言.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夫人.在他的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伴着他走过命运多舛,孤独坎坷.而苏轼 ...

  • 苏轼研究(苏轼的家庭生活,民间故事,苏轼大学设想等)
  • 1. 期中诗词赏析作业: 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江城子乃是苏轼豪放气概的代表作.作者当时虽已经是头发微白的老人,但是全 ...

  • 论苏轼和陶诗的意蕴
  • 摘要:苏轼一生著作卷帙浩繁,然而在逝前却只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总结其一生.人生在于体验,体验给我们思考的起点,同时又使我们关心生命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这就是苏轼和陶诗所传达出来的意蕴.� 关键词:苏轼;和陶诗;意蕴�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苏轼的的诗词全集.诗集(3459首全)
  • 苏轼的诗词全集.诗集(3459首全) 查询到苏轼的古诗一共3459首! 281.<春宵>哲理诗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82.<哨遍·为米折腰> 宋·苏轼 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概 ...

  • 苏轼的旷达精神及其特点
  •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8卷第1期2009年03月 JournalofChangshaTele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VocationalCollege V01.8No.1 Mar.2009 苏轼的旷达精神及其特点 权梨舟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