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_论学习方式的转型

2010.05

理论探讨

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论学习方式的转型

邓舒婷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前言

学习是通过传播途径,人与人、人与事物多向互动从随着电子媒体、网络技术进入教而促进认知的一种活动。

途径、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育传播,教育的传播媒介、变化,改变了教育传播过程中的结构关系,使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多向互动的教育传播模式引起了学习者的地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变化,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型。

(二)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选定适合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想、

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2]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与联系构成了系统结构。“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

[3]

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是单一维度的传播”。在单

一、概念的界定

向教育传播中,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学生

(一)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图、学习态度等因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体现的是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维度可划分不根据学习过程是否包含理解,学习可分为机械同的类型。

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信息是否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可以分为授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按照接受———发现的维度,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受指导的情况,可以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等等。在我国学习方式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1]

作为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多向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资源平台、学习媒体)之间信息传播存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播在着反馈和互动的机制。

者的地位平等,角色也可以相互转换,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学习方式的转型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是主体与客体的双重性统一,具有能动与受动的双重统一特性,学习既要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帮助又要具备自主的独立选择能力。学习不是简储存的过程,而是主体自主对知识的意义单的知识传递、

建构。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事物、信息进行认知、辨析、理解、顿悟从而获得新知识,是在原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因而,单向的教育传播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的出现为多向教育传播提供了可能,学习方式从单向传播形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向互动形式转变。

(一)传统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

交流成功经验。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发展机遇,谋求发展,不断进取,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携手开创我省电教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为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做出贡献!

者和参赛作品,力争在数量、质量上均有新的突破。

3.通过多种渠道扩大《中小学电教》杂志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拓宽办刊思路,提高刊物质量,使其更充分地发挥平面媒体的舆论阵地和信息技术教育交流平台的作用。做好《吉林电教信息》的编辑工作,完善全省的信息通讯队伍建设,做好全省电教系统信息发布和宣传工作,

7

理论探讨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可以从社会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可以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传播的主体,学生是传播的客体,教师在教学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室中,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主要是以印刷教材、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教师不停地讲解,学生只是在听讲和做笔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极少,从而形成了单向教学传播模式(如图1)。

学习材料

学生教学学生教师

媒体

……学生

图1

在单向教学传播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于教师和教科书,处于被动的地位,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填鸭”似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和机械记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传播媒介的单一,整个教学传播过程显得呆板而乏味,缺乏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缺乏情感的体验和结合本身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相信教师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对问题不加以思考和分析而进行死记硬背,难于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多向互动传播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传播媒体的出现,在教育中出现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学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单向教学传播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转变是必然趋势。

网络传播媒体以其快速传递信息、信息资源共享、交互性、超时空、大容量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友好交互、获取信息知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把世界的距离拉得很近,学习环境实现了全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和教科书,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进行网上课程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学习交流和协作。网络传播媒体延伸了传播的触角,改变了传播由教师到学生的线性单向的特性,形成了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如图2)。

8

2010.05

教师

指反导

馈学生

资源平台

学习媒体

学生

学生

图2

新型的学习互动传播方式,引起了学习者的地位、

学习方式等的变化。学生和教师、学生和资源平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传播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多方面的多向互动关系,呈现出无中心、分散的、四通八达的网状传播结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主动性和交互性。

首先,传播者与受播者角色、关系的转变。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播者,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选择知识的空间自由化。网络平台在教育的多向互动传播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角色不断变化,反复循环互动最终完成整个传播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不是单一地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交流,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发出等量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信息传播,让学生成为传播者。随着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机互动成为了一种可能,网络也是重要的信源。

其次,多向互动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电子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将教育信息即时传播的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快。

与传统教学传播相比,信息增值率可扩大到几万倍。网络技术突破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共享到学习资源,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传递信息交流互动学习。师生、

生生间既可以面对面口耳相传进行传播互动,也可以远距离传播交流学习。

第三,从传播内容来看,学习资源丰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传递、

表现、储存学习信息,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远程共享、虚拟仿真等特点,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使学习者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接受信息。电子媒体,如录像、计算机等具有准确记录、反复再现以及与学习者相互互动等功能。它既适应于班级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习开辟了全新的空间。

(三)新型学习方式的特点

2010.05

1.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新型的互动传播中,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学习内容、途径等的选择更具有自主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体现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和多学习途径,学生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干扰信息,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去学。

在学习互动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积极主动去获取信息,通过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媒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决定学习的各个层次,制定学习步调和进度,从而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方法多样性

在整个学习传播互动中,学习者不只是作为单一的学习个体存在,而是和其他学习者形成了同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从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方式向“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实践创造”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围绕实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相互合作探究,最后通过相互传播、互动交流来分享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学习注重学习者在学习传播互动过程的实践体验,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等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学习方式转型后的新要求

(一)教师对互动传播的系统控制

在传播互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同时自由空间也变大。为了避免部分学生不积极或无目的的学习,教师要加强对传播系统的监控、指导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传播模式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传送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学媒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时常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既要控制“人-人”的传播系统,又要控制“人-机”的传播系统。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繁杂,信息符号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为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应及时给予学习指导帮助,排除误解。在“人-人”互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准确地表征信息,为学生建起“共同的经验”。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清晰地了解网络、计算机中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信息干扰以及所应用到的技术,尽量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向互动传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理论探讨

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学习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新型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必须培养的特征。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的进度、方式、内容都是由自己选择。学习者要主动接收信息,也要向教师、

网络、其他学习者反馈交流学习体会,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进步。

在学习互动过程中,学习者本身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最大的控制作用。学习者要作出明确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参加学习活动,避免外界的干扰最大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进行反思,吸取他人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意见,对自己学习状态做出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信息素养能力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等加工处理能力。信息时代,学习者不用担心没有学习资源,而要懂得如何从信息的海洋快速地收集到学习资料,进行分析,有效地利用。学习者要形成稳定的立场和价值观,从多维角度分析问题,不受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和诱惑。

合作探究能力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新型的学习方式,既要求学习者要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又要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群体的智慧和学习能力是强大的。通过合作,相互帮助,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新型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资源平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反馈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韩少华, 袁磊.教学的转型:单向传播到多向传播[J].成人教育,

2006,(5).[5]文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 2000,(12).

[6]陈积银.试论异步多向互动式网络新闻传播———

从传受双方的地位探讨网络互动性[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7]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770459.htm

[编辑:王]

9

2010.05

理论探讨

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论学习方式的转型

邓舒婷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前言

学习是通过传播途径,人与人、人与事物多向互动从随着电子媒体、网络技术进入教而促进认知的一种活动。

途径、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育传播,教育的传播媒介、变化,改变了教育传播过程中的结构关系,使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多向互动的教育传播模式引起了学习者的地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变化,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型。

(二)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选定适合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想、

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2]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与联系构成了系统结构。“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

[3]

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是单一维度的传播”。在单

一、概念的界定

向教育传播中,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学生

(一)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图、学习态度等因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体现的是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维度可划分不根据学习过程是否包含理解,学习可分为机械同的类型。

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信息是否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可以分为授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按照接受———发现的维度,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受指导的情况,可以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等等。在我国学习方式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1]

作为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多向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资源平台、学习媒体)之间信息传播存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播在着反馈和互动的机制。

者的地位平等,角色也可以相互转换,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学习方式的转型

从人性的角度说,人是主体与客体的双重性统一,具有能动与受动的双重统一特性,学习既要依赖于环境和他人的帮助又要具备自主的独立选择能力。学习不是简储存的过程,而是主体自主对知识的意义单的知识传递、

建构。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事物、信息进行认知、辨析、理解、顿悟从而获得新知识,是在原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因而,单向的教育传播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的出现为多向教育传播提供了可能,学习方式从单向传播形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向互动形式转变。

(一)传统单向传播的学习方式

交流成功经验。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发展机遇,谋求发展,不断进取,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携手开创我省电教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为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做出贡献!

者和参赛作品,力争在数量、质量上均有新的突破。

3.通过多种渠道扩大《中小学电教》杂志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拓宽办刊思路,提高刊物质量,使其更充分地发挥平面媒体的舆论阵地和信息技术教育交流平台的作用。做好《吉林电教信息》的编辑工作,完善全省的信息通讯队伍建设,做好全省电教系统信息发布和宣传工作,

7

理论探讨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可以从社会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可以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传播的主体,学生是传播的客体,教师在教学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室中,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主要是以印刷教材、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作为传播媒介进行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教师不停地讲解,学生只是在听讲和做笔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极少,从而形成了单向教学传播模式(如图1)。

学习材料

学生教学学生教师

媒体

……学生

图1

在单向教学传播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于教师和教科书,处于被动的地位,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填鸭”似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和机械记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传播媒介的单一,整个教学传播过程显得呆板而乏味,缺乏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缺乏情感的体验和结合本身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相信教师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对问题不加以思考和分析而进行死记硬背,难于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多向互动传播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传播媒体的出现,在教育中出现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学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单向教学传播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转变是必然趋势。

网络传播媒体以其快速传递信息、信息资源共享、交互性、超时空、大容量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友好交互、获取信息知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把世界的距离拉得很近,学习环境实现了全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和教科书,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进行网上课程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学习交流和协作。网络传播媒体延伸了传播的触角,改变了传播由教师到学生的线性单向的特性,形成了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如图2)。

8

2010.05

教师

指反导

馈学生

资源平台

学习媒体

学生

学生

图2

新型的学习互动传播方式,引起了学习者的地位、

学习方式等的变化。学生和教师、学生和资源平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传播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多方面的多向互动关系,呈现出无中心、分散的、四通八达的网状传播结构,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主动性和交互性。

首先,传播者与受播者角色、关系的转变。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播者,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选择知识的空间自由化。网络平台在教育的多向互动传播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角色不断变化,反复循环互动最终完成整个传播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不是单一地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交流,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发出等量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信息传播,让学生成为传播者。随着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人机互动成为了一种可能,网络也是重要的信源。

其次,多向互动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电子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将教育信息即时传播的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快。

与传统教学传播相比,信息增值率可扩大到几万倍。网络技术突破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共享到学习资源,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传递信息交流互动学习。师生、

生生间既可以面对面口耳相传进行传播互动,也可以远距离传播交流学习。

第三,从传播内容来看,学习资源丰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传递、

表现、储存学习信息,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远程共享、虚拟仿真等特点,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使学习者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接受信息。电子媒体,如录像、计算机等具有准确记录、反复再现以及与学习者相互互动等功能。它既适应于班级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习开辟了全新的空间。

(三)新型学习方式的特点

2010.05

1.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新型的互动传播中,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学习内容、途径等的选择更具有自主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体现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和多学习途径,学生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干扰信息,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去学。

在学习互动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积极主动去获取信息,通过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媒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决定学习的各个层次,制定学习步调和进度,从而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方法多样性

在整个学习传播互动中,学习者不只是作为单一的学习个体存在,而是和其他学习者形成了同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从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方式向“自主发现”、合作探究”

、“实践创造”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围绕实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相互合作探究,最后通过相互传播、互动交流来分享学习的体验和成果。学习注重学习者在学习传播互动过程的实践体验,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等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学习方式转型后的新要求

(一)教师对互动传播的系统控制

在传播互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同时自由空间也变大。为了避免部分学生不积极或无目的的学习,教师要加强对传播系统的监控、指导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传播模式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传送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学媒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时常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既要控制“人-人”的传播系统,又要控制“人-机”的传播系统。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繁杂,信息符号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为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应及时给予学习指导帮助,排除误解。在“人-人”互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准确地表征信息,为学生建起“共同的经验”。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清晰地了解网络、计算机中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信息干扰以及所应用到的技术,尽量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向互动传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理论探讨

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学习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新型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必须培养的特征。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的进度、方式、内容都是由自己选择。学习者要主动接收信息,也要向教师、

网络、其他学习者反馈交流学习体会,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进步。

在学习互动过程中,学习者本身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最大的控制作用。学习者要作出明确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参加学习活动,避免外界的干扰最大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进行反思,吸取他人特别是教师的指导意见,对自己学习状态做出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信息素养能力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等加工处理能力。信息时代,学习者不用担心没有学习资源,而要懂得如何从信息的海洋快速地收集到学习资料,进行分析,有效地利用。学习者要形成稳定的立场和价值观,从多维角度分析问题,不受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和诱惑。

合作探究能力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学习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新型的学习方式,既要求学习者要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又要不断地吸取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群体的智慧和学习能力是强大的。通过合作,相互帮助,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新型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资源平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反馈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韩少华, 袁磊.教学的转型:单向传播到多向传播[J].成人教育,

2006,(5).[5]文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 2000,(12).

[6]陈积银.试论异步多向互动式网络新闻传播———

从传受双方的地位探讨网络互动性[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7]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770459.htm

[编辑:王]

9


相关内容

  • 对院校教育转型中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考察与反思
  • 对院校教育转型中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考察与反思 石现超 (重庆通信学院人文教研室/讲师, 400035 重庆沙坪坝) 摘要: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是院校教育转型中一个值得注意和反思的重要问题.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遮蔽了院校教育转型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军队院校教育转型与变革,必须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构建科学的思 ...

  •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二章)
  •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对"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狭义的理解有三种:其一,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的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 Computer)技术:其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十通信技术.这就是 ...

  • 从沙龙到微博
  • 摘 要:沙龙与微博,看似并无关联的两种事物,实则一脉相承.本文试图从公共领域视角梳理从沙龙时代到微博时代大众媒介的主要发展阶段,以沙龙为对象,着重分析微博与之的异同点,从而挖掘大众传媒对于公共领域构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领域: 大众传媒: 沙龙: 微博 沙龙的原意为房间中的客厅,起源于文艺复兴 ...

  • 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 浅析新媒介影响下的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赵文欣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校园新媒体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校园文 ...

  •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 试论短信的两级传播 摘要:短信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自2000年在中国产生以来,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法.短信不仅作为个人交流方式,而且也充当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兼具人际传播功能和大众传播功能.论文在分析短信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传播特点的同 ...

  •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不断变迁,其带来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不仅是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发生了变化,而且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了浅析,在文章中,首先对新媒体传播的特性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对新闻 ...

  • 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 第18卷第4期2011年8月 琼州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l. 18. No. 4August. 2011 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侯小杏1张茂伟2 (1. 广东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 ...

  •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 第一章 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媒体 一.互联网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1)互联网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信息化.网络化.使得广大人民更加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2)互联网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上,更体现在由它 ...

  •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创意研究
  •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研究 广一 [1**********] 郜斌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 年率先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对新媒体下过此定义,认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即可称之为新媒体.维基百科中阐述为"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