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对其生育意愿的积极影响分析

2009年第17期总第55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17,2009Serial No.55

农村人口流动对其生育意愿的积极影响分析

陈湘满,冯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 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 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

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关键词:人口流动;生育意愿;育龄妇女;农村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42-02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传统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市民对农民的社会歧视,将会中得到有效的弱化和消除。以人的社会主体性变迁为主导,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的传统格局将会被打破,大量的农业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向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将他们安置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集中的现代城市框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架中,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也是人们就业选择偏好和生存意愿得以充分满足的动态过程。中国农村和城市中原本长期形成和累积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或潜在过剩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以显性化,将有利于人口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目的地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农村流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由于流动改变的是生活领域,动人口固有的生育观念在起初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通过与城市人口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他们的城市化、社会化过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不断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改变会转变原来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逐渐实现向城市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转变。他们在城市的时间越长,观念和行为就会越接近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与农村来源地分离了,受农村的社会环境、习俗观念的影响减弱了。因此,农村人口的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到强烈的冲击,而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也使他们常疲劳和不安定的状态,因此,生理和心理的双处于一种紧张、

重负担使他们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在此阶段生孩子,从而干扰了妇女的生育行为,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二、农村流动人口老年生活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

人到老年,丧失劳动能力,这时他们的生活保障来自社会、家庭、子女。老年人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后顾之忧越少,他们依赖子女抚养的程度相对就较低,追求多子女的经济因素就越少,人们就倾向于少生育。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农村,社会财富不太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多子必多福,多子女经济效益就高,于是,农村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经便追求多生育。一般来说,

济发展速度高于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就高于农村。因而,居住条件、生活福利设施以及看病就医等方面都优于农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社会保障方面,会享受到村。因此,

医疗保险,老年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家庭和子女的养老作用逐步减弱,因此,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最大效用”学派认为,收入的增长可能直接转变为生育意愿的减弱,因为增加购买其他商品是需要时间来享受的,所以,与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相矛盾。早期的理论学家也认为,收入增加总是会影响人们的嗜好和价值,以致人会增进人们对提们想要的孩子数也会减少。平均收入增加,

高社会进步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被认为是想充实其他商品,他与那种以家庭收入抚养孩子的欲望是相互对立的。这也有助于减少农村流动人口生育孩子的人数。农村人口向城

一、农村流动人口生活环境的改变

农村人口的流动过程实际上是对婚姻生育过程的干扰,因此,干扰理论或中断理论认为,由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了城市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会受

收稿日期:2009-03-27

作者简介:陈湘满(1965-),男,湖南新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后,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研究;冯英(1985-),女,湖南湘潭人,研究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42—

市流动,家庭收入增加,降低了其生育意愿。此,降低人口生育意愿。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不论是一般生育意愿还是平均孩子数都远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妇女生育意愿仅为半文盲、文盲妇女的一半。妇女文化水平这个因素对生育意愿有着直接影响:第一,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时,他们就能享有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妇女接受教育越多,头脑中传统陈腐观念就越少,在生育问题上,就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她们有权利决定生育的早迟、生育的密度以及生育的数量,生育意愿相对较弱;相反,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发挥独立的作用,在她们身上出现为了传宗接代而生,或迫于丈夫、公婆压力而生育的情况,生育意愿相对第二,妇女求知、工作的时期,也是生育的黄金期。在城较强。

市,妇女一旦参加了社会工作,就必然会与她们从事的家务劳动及生儿育女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她们要么放弃自己的社会工作,要么少生育。受教育高的妇女往往是利用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习科学技术,以便能在社会生产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生儿育女的数量。而选择少生育的结果,又可以使他们继续接受更多的教育。第三,城市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生育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有更多了解,她们往往关心孩子的质量,而不注重孩子的数量,倾向于少生优育,在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农村受教育低的妇女,多注重孩子的数量,意识不到人口数量与质量上的反比关系。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从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因此,会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流动人口的增加对计划生育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总体上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实施正确的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消除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制度障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得以顺利转移,人力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农村流动人口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积极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四、农村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的改变

家庭即是生育单位,也是经济单位,生育子女并将他们培养成劳动力的费用,与家庭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生产主要依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在农村,

劳动力的增加来完成,由于劳动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使得劳动者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因此,培养劳动力的费用很低廉,这时儿童对家庭的经济利益贡献就比较大,生育意愿就比较强。在城市,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这种生产机制相适应,劳动者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就是说,儿童要成长为劳动力为家庭做贡献,就得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此,他们参加劳动的年龄就相应的推迟了,劳动力再生产周期拉长,家庭为抚育儿童的费用增加,儿童对家庭经济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就会降低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五、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的改变

在相同的生育意愿情况下,育龄妇女所占比重大的,人口出生率就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在不同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状况决定了妇女不同的职业,从事与农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强;从事与现代化生产方式联系密切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经济生产中来,因此,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农村流动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六、

现存的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意愿的变化规律如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意愿就越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意愿就越高。其中,由于妇女是生育的主体,所以,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因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参考文献:

[1]陈卫,吴丽丽.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6,(1). [2]王平权. 迁移人口行为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几点认识[J].人口学刊,1996,(1). [3]彭良军. 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6,(5). ·L. 西蒙. 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朱利安

[5]俞宪忠. 流动性发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胡伟略. 人口经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张笑宇. 中国人口经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李建新. 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宇霞]

—43—

2009年第17期总第55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17,2009Serial No.55

农村人口流动对其生育意愿的积极影响分析

陈湘满,冯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 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 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

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关键词:人口流动;生育意愿;育龄妇女;农村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42-02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传统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市民对农民的社会歧视,将会中得到有效的弱化和消除。以人的社会主体性变迁为主导,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的传统格局将会被打破,大量的农业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向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将他们安置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集中的现代城市框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架中,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也是人们就业选择偏好和生存意愿得以充分满足的动态过程。中国农村和城市中原本长期形成和累积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或潜在过剩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以显性化,将有利于人口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目的地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农村流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由于流动改变的是生活领域,动人口固有的生育观念在起初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通过与城市人口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他们的城市化、社会化过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不断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改变会转变原来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逐渐实现向城市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转变。他们在城市的时间越长,观念和行为就会越接近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与农村来源地分离了,受农村的社会环境、习俗观念的影响减弱了。因此,农村人口的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到强烈的冲击,而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也使他们常疲劳和不安定的状态,因此,生理和心理的双处于一种紧张、

重负担使他们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在此阶段生孩子,从而干扰了妇女的生育行为,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二、农村流动人口老年生活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

人到老年,丧失劳动能力,这时他们的生活保障来自社会、家庭、子女。老年人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后顾之忧越少,他们依赖子女抚养的程度相对就较低,追求多子女的经济因素就越少,人们就倾向于少生育。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农村,社会财富不太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多子必多福,多子女经济效益就高,于是,农村人口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经便追求多生育。一般来说,

济发展速度高于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就高于农村。因而,居住条件、生活福利设施以及看病就医等方面都优于农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社会保障方面,会享受到村。因此,

医疗保险,老年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家庭和子女的养老作用逐步减弱,因此,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最大效用”学派认为,收入的增长可能直接转变为生育意愿的减弱,因为增加购买其他商品是需要时间来享受的,所以,与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相矛盾。早期的理论学家也认为,收入增加总是会影响人们的嗜好和价值,以致人会增进人们对提们想要的孩子数也会减少。平均收入增加,

高社会进步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被认为是想充实其他商品,他与那种以家庭收入抚养孩子的欲望是相互对立的。这也有助于减少农村流动人口生育孩子的人数。农村人口向城

一、农村流动人口生活环境的改变

农村人口的流动过程实际上是对婚姻生育过程的干扰,因此,干扰理论或中断理论认为,由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了城市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会受

收稿日期:2009-03-27

作者简介:陈湘满(1965-),男,湖南新宁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后,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研究;冯英(1985-),女,湖南湘潭人,研究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42—

市流动,家庭收入增加,降低了其生育意愿。此,降低人口生育意愿。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不论是一般生育意愿还是平均孩子数都远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妇女生育意愿仅为半文盲、文盲妇女的一半。妇女文化水平这个因素对生育意愿有着直接影响:第一,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时,他们就能享有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妇女接受教育越多,头脑中传统陈腐观念就越少,在生育问题上,就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她们有权利决定生育的早迟、生育的密度以及生育的数量,生育意愿相对较弱;相反,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发挥独立的作用,在她们身上出现为了传宗接代而生,或迫于丈夫、公婆压力而生育的情况,生育意愿相对第二,妇女求知、工作的时期,也是生育的黄金期。在城较强。

市,妇女一旦参加了社会工作,就必然会与她们从事的家务劳动及生儿育女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她们要么放弃自己的社会工作,要么少生育。受教育高的妇女往往是利用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习科学技术,以便能在社会生产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生儿育女的数量。而选择少生育的结果,又可以使他们继续接受更多的教育。第三,城市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生育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有更多了解,她们往往关心孩子的质量,而不注重孩子的数量,倾向于少生优育,在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农村受教育低的妇女,多注重孩子的数量,意识不到人口数量与质量上的反比关系。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从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因此,会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流动人口的增加对计划生育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总体上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实施正确的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消除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制度障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得以顺利转移,人力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农村流动人口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积极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四、农村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的改变

家庭即是生育单位,也是经济单位,生育子女并将他们培养成劳动力的费用,与家庭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生产主要依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在农村,

劳动力的增加来完成,由于劳动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使得劳动者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因此,培养劳动力的费用很低廉,这时儿童对家庭的经济利益贡献就比较大,生育意愿就比较强。在城市,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这种生产机制相适应,劳动者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就是说,儿童要成长为劳动力为家庭做贡献,就得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此,他们参加劳动的年龄就相应的推迟了,劳动力再生产周期拉长,家庭为抚育儿童的费用增加,儿童对家庭经济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就会降低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五、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的改变

在相同的生育意愿情况下,育龄妇女所占比重大的,人口出生率就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在不同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状况决定了妇女不同的职业,从事与农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强;从事与现代化生产方式联系密切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经济生产中来,因此,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农村流动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六、

现存的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意愿的变化规律如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意愿就越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意愿就越高。其中,由于妇女是生育的主体,所以,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因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参考文献:

[1]陈卫,吴丽丽.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6,(1). [2]王平权. 迁移人口行为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几点认识[J].人口学刊,1996,(1). [3]彭良军. 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06,(5). ·L. 西蒙. 人口增长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朱利安

[5]俞宪忠. 流动性发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胡伟略. 人口经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张笑宇. 中国人口经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李建新. 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宇霞]

—43—


相关内容

  • 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 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农村大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分析与思考 --以武汉大学生为例--以武汉大学生为例 以武汉大学生为例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鹏 [摘 要]在当前中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到农村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条新的出路,而农村大学生回其生源地就业更 ...

  •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 作者:刘根荣 经济评论 2007年02期 一.问题的提出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二元经济"理论是现代国内外学者对劳动力流动机制的 ...

  •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_省略_于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_陈湘满
  • 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13.06.022 N orthwest population 2013年第6期第34卷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陈湘满,翟晓叶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

  • 计生工作调研报告
  • 计生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徐沟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计生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基本情况 徐沟镇现辖28村一社区,494 ...

  •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困境分析
  • [摘 要]研究目的为探讨户籍制度对我国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构成的难题,并给予相应的完善建议.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法.研究结果为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歧视.就业歧视和社会福利差异(包括子女教育,住房保障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都是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主要难题.研究结论为应当改革户籍制度,保护农民利 ...

  • 农民工参选人大代表:问题.成因.对策
  • 作者:程遥徐良君姚亚楠孟凯锋 人大研究 2008年05期 调查及结论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人口流动性日益显著,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务工,形成了一个新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阶层--农民工阶层.目前,农民工人数约为1.2亿人,在流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①.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 ...

  • 从违法生育的原因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民不断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加入到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行列中来,人流、物流不断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违法生育原因日趋复杂化。为了通过对违法生育相关因素的分析,找出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 基层治理系列
  • 基层治理系列 目 录 人民日报评论部: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 ............... 1 人民日报评论部:走出"选择性治理"误区 ................... 2 人民日报评论部: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 ..... ...

  • 浙江省乐清市计生宣传员聘任考试资料[1]
  •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12月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发放奖励金. 3.男孩.女孩的权利是平等的. 4.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责任. 5.符合政策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需要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