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李培文(南京图书馆)

摘 要 《晏子春秋》明活字印本是明清以来其他各版本的祖本,经与明建邺张氏铜活字本《开元天宝遗事》、明正德二年张天植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比对,3本有着完全相同的活字字块、版心及行款,故《晏子春秋》明活字本应是建邺张氏在明正德前后摆印的铜活字印本。此本在明清传本众多,授受源流复杂,大致可分为未删减本与删减本,删减本以明正德间刻《子汇》本为源头,而晚清《晏子春秋》诸多校注本则多取孙星衍校本为底本。关键词 晏子春秋 铜活字本 版本

DOI: 10.13663/j.cnki.lj.2017.08.017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

Li Peiwen (Nanjing Library)

progenitor of all the later edi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searches has found identities in terms of type block characteristics, the page, paragraph and line arrangements between this Movable Type edition and the Ming Copper Movable Type books including the “Kai Yuan Tian Bao Yi Shi” by Zhang of Jianye Era and “Shi Men Hong Jue Fan Tian Chu Jin Luan” by Zhang Tianzhi of Zhengde.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that the “Yanzi Chunqiu” is an edition by Zhang using the same but rearranged Copper Movable Type around Zhengde. Moreover, during Ming and Qing, various of “Yanzi Chunqiu” editions had been derived from Zhang’s. Their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are complicated. These derived editions can be generally categorised into abridged and unabridged versions. It is found the abridged version had the progenitor of “Zi Hui” edition of Zhengde. However, multiple of proofed “Yanzi Chunqiu” in Late-Qing adopted the same master edition proofed by Sun xingyan.

Abstract The movable type printed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 from the Ming dynasties was the

Keywords Yanzi Chunqiu, Copper Movable type printing, Edition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记载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有关政事的言行和传说,约在战国时期成书,西汉刘向对当时的多个传本进行了整理,定为8篇215章。此后历代多有重编,清乾嘉时期,学者对《晏子春秋》进行了全面的校勘考订,成果卓著,然而在版本方面,仍有许多错误的辨识,版本流传的脉络也未能理清。今此书宋元版本已全部亡佚,存世明清版本20余种,以明活字印本为最早。本文试就《晏子春秋》今存主要的明清版本作一系统梳理,并对活字印本的摆印时代与主持者再加探讨,希望能够对《晏子春秋》的研究有所 帮助。

1 明活字印本版本辨析 

1.1 “元刻本”概念的澄清及其版本渊源

在讨论这部活字印本之前,需要对清代文献著录的《晏子春秋》“元刻本”的流传及其鉴定有一个了解。元代传本在元明两代书目文献中都没有明确记载,但自清初开始有多种书目收录有元刻8卷本,如徐乾学《传是楼宋元书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吴骞《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及晚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等诸家藏书目。嘉庆间孙星衍还将一部元刻影抄本付吴鼒、顾广圻翻刻行世,使得所谓元刻广为流传,并被当时校勘家引以为据。然而至清末光绪间,王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懿荣在宗室盛昱处见到号称为元刻本的原孙“实颖之印”“兂庭”二印,有学者认为是明万星衍旧藏本,认为是明代所刻(见下文王氏题记),始对元刻本产生质疑。民国间傅增湘购入了这部孙星衍藏本,确定为明正德刻本,又称丁丙藏本之板式行格与此悉同,但实为明活字印本[1]。其后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本(原陆心源皕宋楼旧藏)及潘氏滂喜斋本(原吴骞拜经楼本)都被确认与孙本相同[2-3],即清末存世的所谓“元刻”实际都为明人所刻。

《晏子春秋》在唐代文献中多著录为7卷本,宋代为12卷本,这种号称为元刻的版本则分为8篇(目录著录称卷),内篇6,题“问”“杂”,各有上下,同唐《群书治要》所载;外篇2,题“重而异者”和“不合经术者”,篇下分章,总215章,前有刘向进书表,所述篇题与章数与正文均相吻合。核唐《群书治要》与宋《太平御览》所引各条,此本都有收录(文字详略有异),但《群书治要》本有内篇4章在此本置于外篇,又此本内6篇多处有小注,称“一作”“或作”等,所以这个8卷本应非刘向原本,很可能是在宋元传本基础上按刘向进书表重新编定的。在版式和行文上,此本目录与正文相连,卷端以篇代卷,颇有古风,清人以为元本不无道理,当源自于某个旧本。笔者有幸在明初所编《永乐大典》的残卷中,查到了有题名为《晏子》的摘录文字,其中有“内篇问上十五”“内篇杂上”“外篇不合经术六”3个篇题序次,而且所属文字内容与“元刻本”基本相符[4],表明这种八卷本最晚在元末明初既已编定行世,早期版本已经亡佚,上述两种明刻本应是这个系统的翻本。

1.2 明活字印本、明正德刻本以及二本之间的关系

这部明活字印本为半页9行,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题“晏子”,楮墨古旧且字多异体,所有页面无断版,同一页面中字体不一,字块排列不整齐且墨色浓淡不匀,字间绝无笔划交错,具活字本明显特征。原本首尾都有残缺,尾缺失末两章,故不详有无编者和摆印者序跋,藏家用嘉庆间吴鼒、顾广圻刻本抄入补足。此本晚清时为浙江海盐人马玉堂、丁丙善本书室相继收藏,另有

历常熟藏书家秦四麟藏书印[5]。

《善本书室藏书志》称其参照了吴骞拜经楼藏本行款和特征定为元刻,这也是清代私家藏书楼鉴定版本的习惯作法。光绪间此本随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者即今南京图书馆前身。据叶德辉《郋园读书志》所称,叶氏曾藏有另外一部活字本,与此本同版,但也未提及是否有编印者的序跋,光绪末年叶氏将藏本赠与端方

[6]

,现不知所终,存世活字本今已知仅南图藏本一部。

明正德刻本在版式上与活字本相同,仅

版心另题作“晏子上”“晏子下”,卷末章(第十八章)正文“公曰章”3字后有刻“缺”字。相对于活字本,这部刻本流传广泛,如曾号称本以孙星衍旧藏最为著名,今也在南图,卷端钤有“孙星衍印”,封面有王懿荣题字:“此明本即吴山尊(鼒)学士仿本所自出,称为元本,吴氏误仞(认)也。”仿本即指嘉庆二十一年吴鼒、顾广圻刻本。今将孙星衍藏本与丁丙藏本比对:其一,孙本页面有断版,墨色均匀,为雕版刻本,二本一致处在相同页面中,字体笔划、肥瘦,字块高低、歪斜处,都与丁本完全吻合;其二,丁本排字有误,孙本也误,如“杂下”篇卷末有标题:“晏春子秋内篇杂下第六”“春”“子”二字颠倒;其三,二本文字不一致处大多在孙本的误刻字上,如丁本“谏下”篇第三章作“收其人丁”(据上下文应作“收其金玉”,丁本原已有误),孙本;同篇第二十二章“有司未能我共也”,“共”误为“其”等,大都以字形相近而致笔划错误,在翻刻本中十分常见。故孙本当从丁本模刻无疑,傅增湘认为活字本翻自明正德刻本[1],鉴别有误。

1.3 关于明活字本印制时代与印制者的探讨

文献关于《晏子春秋》活字印本的记载甚少,在此书明万历沈启南刻本中,有张之象序曾提及此事,称:“正德间锡山华氏曾布诸铜版以行,久且散逸,兹檇李沈君道明颇欣慕晏子,因觅善本,反复校勘,付之剞劂,而属予序之。”锡山华氏铜活字本,据《中国古籍善

“谏”“元刻”的大都是这个版本,且存世较多。各“丁”再误为“下”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本书目》海内今存16种,大都在弘治至正德间摆印,经核对,丁本与华氏诸书在版面、字体风格上均不相类,无华氏活字本明显特征。然而丁本版框较细,四角未见有明显缝隙,疑似整体版框,在木活字本中较为少见,确实类似明铜活字本。据各家公私书目,明代铜活字本今存世约40余种,笔者查阅了各种版本图录,于《中国版刻图录》中惊喜地发现有两

种书影与丁本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字体也极为形似,两种分别为明正德建邺张氏铜活字印本《开元天宝遗事》(图版 613,藏国家图书馆)与明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图版 621,藏国家图书馆)。笔者将这二书书影逐字与丁本比对,《开元天宝遗事》为首卷卷端书影,计103字,共找到17字与丁本几乎完全:相同,见下图(丁本字块在后)

《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为卷中首页书影,计82字,共找到13字与丁本几乎完全相同,

其中“雨”字3书均同,见下图(丁本字块:在后)

又据《中国版刻图录》所记二书版框尺寸:《开元天宝遗事》高 16.2厘米,宽11.1 厘米,《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高 16.1厘米,宽13.1 厘米,而丁本版框高 16.2厘米,宽11.4 厘米,相差极微,3书版框宽窄及版心鱼尾图形也基本相同,这说明这3种活字本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活字与版框。《开元天宝遗事》卷端题有:“建邺张氏铜版印行”,故3种应均为铜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前有正德二年东川黎尧卿序文一则,称“(天厨禁脔)胜国前有摹本而今亡矣。予得其抄本订之,将与海内豪杰共之。秣陵乡进士张天植遂成吾志刻之。”秣陵是南京古地名,与刻者姓氏都与建邺张氏相合,而上述张之象序称《晏子春秋》有正德年间铜版印本,与《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在时间上也相吻合,故丁本《晏子春秋》当为建邺张氏在正德二年前后摆印,其模刻本即明正德刻本时代应无疑义。张之象称华氏所印,可能由于当时无锡华氏铜活字印本最为知名而导致误记,上述傅增湘称孙星衍藏本为明正德所刻,其眼力之精准,令人钦佩。《开

[7]

元天宝遗事》卷末还印有宋绍定刻书木记,昭示底本源流,难能可贵,黄丕烈称:“古书自宋元板刻而外,其最可信者,莫如铜板活字,

[8]

此《晏子春秋》盖皆据旧本,刻亦在先也。”

活字本版面形式古旧,应当也是从旧本翻出。

这3种明铜活字印本都有一共同特点,即同页中出现的相同字的字形无一相同,所用活字字块应为手工雕刻而非翻模铸造,与华氏等同时代明铜活字印本相同。较为遗憾的是,张天植其人无考,黎尧卿序文称之为秣陵乡进士,即举人,但查上元、江宁县志及应天府志中的明代选举志,并无张天植一名,疑“天植”可能是其字号而非本名。刻有“建邺张氏铜版印行”的活字本今仅见于《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故建邺张氏铜活字印书印量很小,至万历时已罕见流传,且非都有铜版印记。由于活字本仅凭印本无法鉴定活字所用材质,故书中无铜版条记及其他明确记载,一般都著录为活字印本,这使得一部分如《晏子春秋》《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这样的铜活字本被误认为木活字本。

 2 现存明清版本的系统  

《晏子春秋》一书版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公私藏家目录,除去节录本、评注本外,今存明清主要版本有20余种,清本均从明本校刻,今从源流授受角度将明活字本及其模刻本以下选取较为重要的版本16种逐一考察,以确定各自的传承。

2.1 以明活字本或正德刻本为底本翻刻或重编校的版本 

(1)明嘉靖柯乔刻本。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卷端下题:“福建按察司副使青阳柯乔校刊”。柯乔,明嘉靖进士,嘉靖二十七年前后任福建按察司巡视海道副使[9],故刊刻时间当在嘉靖间。与活字本、正德刻本相校,第7篇第14章“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文字重复错误相同;卷末章“公曰章”后注“缺”字处与正德刻本相同,正德刻本误字如上述“丁”误为“下”等,此本均同,故应据正德本翻刻。此本流传极少,存世仅知有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本,今已影入《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

。(2)明万历五年南京国子监刻《子汇》本。2卷,以“谏上”至“问上”3篇为上卷,年刊”,为《子汇》24种之一。《子汇》是明万历初南京国子监辑刻的先秦及汉唐诸子丛书,在当时颇有影响,流传广泛。此本前有潜庵子一篇,称:“今刻本(指底本)分谏、问、杂上下六篇,重而驳者二篇,每章复括大意为标目,甚有次第,其为刘氏书晰矣……今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而仍列之儒家。”这里述及的底本,其篇章结构与8卷活字本相同。核之文字,其一,与正德本有相同的缺字、误字。其二,据正德刻本校勘非常明显,如活字本“谏上”第18章“今孰责寡人哉”,正德本误作“今今责”,此本校作“今谁责”;22章“有司未能我共也”,“共”字正德本误作“其”,此本校作“具”,故其所持底本应即正德刻本。改编后的《子汇》共删减14章之多,其中包括了原卷末残缺的第18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章,但潜庵子题识中并未有说明,后来据《子汇》本翻刻者众多,读者不详所自,以为另有源头。

(3)明万历十三年沈启南刻本。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添加了“晏子列传”(录自《史记·管晏列传》)。前有张之象序称此书曾有正德间锡山华氏铜版,但已散逸,另觅善本校刻。与活字本、正德本、《子汇》本相校,第7篇第14章的文字重复处、卷末“公曰章”后原缺及缺字与活字本、正德本相同,但遇正德刻误字则多不误。另此本有与《子汇》本相同的校误,如正德刻本误字“共”误作“其”,,此本也作“具”等等,应是以活字本为底本,又参校了《子汇》本。从沈启南本的末章缺字反映了明活字本全本原貌应与正德刻本相同。

(4)明万历十六年吴怀保刻本。4卷,分内篇“谏”“问”“杂”3卷,外篇一卷(合活字本第7、8卷),每卷目录独出心裁,用“庄公”“景公”等标目,末有“万历十六年冬月之吉后学吴怀保校梓”木记。全书章节数及序次均同活字本,原第7篇第14章的重复与卷末相校,凡正德刻本误字此本大多相同;“谏上”第18章“我今孰责寡人哉”,正德刻本“孰”误为“今”,此本更之为空格;“杂上”第19章“景公游纪得金囗”,此本竟直接去掉“金”字后的空格,故此吴怀保本应是用正德刻本为底本,且校勘也较粗疏。

(5)清嘉庆二十一年吴鼒、顾广圻刻本本)

。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前后有吴鼒与顾广圻刻书序跋二篇。据吴序,此刻是以孙星衍所赠“元刻”影抄本为底本,并称“一切仍其旧文”,但实际上主持刻书者顾广圻仍作了一些校勘。原活字本的误字、缺字和正德本的误字等大都照孙星衍校刻本(见下文)改正,唯末章“公曰章”之后用《太平御览》第935卷鳞介部七的引文作了补缀,与孙星衍刻本完全不同,但顾广圻在序中不提末章补缺之事,致使之后很多学人误解“元刻”即是如此。如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提到末章缺文时即称

《子汇》本误校作“具”(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问下”至“杂下”为下卷,版心题“万历五(国子司业周子义,一说为祭酒余有丁)题识“谏下”第“公曰章”后原缺依旧。与活字本、正德刻本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孙星衍刻本)所增之文与元刻本(吴鼒本)及《御览》皆不合”,还将“元刻”末条全录于后。明活字本卷末缺17、18两章,藏家抄此书补全,不过藏家又将顾广圻跋文录入,以示来源,然不明版本源委者仍将过录之文认作又淩以栋(凌澄初父)圈点批评。

2.3 以《先秦诸子合编》本为底本重编校的 版本

(1)明万历间吴勉学刻《二十子》本。4卷,分内(明吴中珩刻本、明黄之宷刻本)

是明活字本原本,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一书所引即是如此。吴鼒刻本在清光绪元年又由湖北崇文书局再行翻刻。

2.2 以《子汇》本为底本重编校的版本

(1)明万历三十年绵眇阁刻《先秦诸子合 编》本。8卷,分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外篇2卷,版心题“绵眇阁”,为《先秦诸子合编》16种之一。前后有李茹更、潜庵子序跋2篇。李茹更序称:“余文敏(余有丁)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不为无见,今仍宋本刻之,明旧式也,不妨两存。”潜庵子跋与《子汇》本相同,但末句“今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而仍列之儒家”被删去。对比二本,《子汇》本将原第7篇散入前六篇章节,此本编者应是将其一一剔出还原,因为章节数和序次完全相同,散入前3卷者被还原成第7卷,题作“外篇上”;散入后3卷者与“不合经术者”合为第8卷,题作“外篇下”,与原8卷本完全不同,编者应不曾参校过活字本或正德本,不详原7、8两卷的章节数、序次与内容,而上述文字缺误校订处也与《子汇》本完全相同,故绵眇阁本当非“仍宋本刻之”,是取《子汇》本重编还原为8卷无疑,《子汇》中有潜庵子题识的先秦诸子都有收入此合编中,可为佐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晏子春秋”条称此本“庶几犹略近古”、清末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称刘向序从宋刻本录入,应该都是由李茹更序误导所致。《先秦诸子合编》今已稀见,上海图书馆有藏本。

(2)明末凌澄初刻朱墨套印本。6卷,分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以原第7篇散入前6篇相关各章之下,原第8篇附于第6篇“杂下”之后,篇章次序和减省章节数均同《子汇》,全书文字缺误与校订亦同,应是《子汇》本的重编校本。首有杨慎《晏子春秋总评》,

篇“谏”“问”“杂”3卷,外篇一卷,章节数及次序和《先秦诸子合编》本相同,卷端题:,文字缺误校订也其本相同,有少量自己的校订,如“杂上”第19章“景公游纪得金囗”,此本空格处校作“乃”,断作下句句首,“囗不亡何待乎”,空格处校作本翻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又著录有“吴中珩刻本”与“黄之宷刻本”二种,吴中珩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经笔者核对,吴中珩本卷端所题“新都吴中珩校”,为版片剜改“勉学”为“中珩”,印本较吴勉学本稍有漫漶,实即吴勉学旧版重印;黄之宷本今台湾中央图书馆有藏,按其“古籍影像检索系统”所提供的卷端页,与吴中珩本如出一辙,仅剜改卷端题名为“黄之宷”而已,版面漫漶也与吴中珩本类似。按黄之寀曾翻印过吴勉学《二十子》,此即其中一种。吴勉学、吴中珩与黄之宷三人俱万历年间徽州刻书家,转版翻印,剿袭居功,也是刻书家逐利之所为。

(2)明藏修馆刻本。不分卷,分内篇“问”“杂”上下6篇及外篇7个部分,但页码连贯不分卷次。章节数及次序同《先秦诸子合编》本,文字校订亦同,不再赘述,也应是《先秦诸子合编》的重编本,此本今仅见苏州图书馆藏本。

(3)清《四库全书》写本。8卷,其提要称:“此为明李氏绵眇阁刻本……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若世所传乌程闵氏刻本,以一事而内篇、外篇复见。所记大同小异者,悉移而夹注内篇下,殊为变乱无绪。今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即万历绵眇阁编刻的《先秦诸子合编》本,刻本,由于凌、闵二家刻书好朱墨套印,又同为浙江吴兴书商,四库馆臣应是将凌氏误记为闵氏。

“新都吴勉学校”“其”等,无大作为,应是据《先秦诸子合编》“谏”《晏子春秋》自明以来各家目录中未见有闵氏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2.4 清乾隆五十三年孙星衍刻本(即《经训堂丛书》本)

参之,间下己意以补未备”,即将单行的孙、卢、王三家校注及钱氏自己的校注散入乾隆孙星衍校刻本之中,以便于阅读。其后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刻黄以周校本(即《二十二子》本)、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刻苏舆校本都是以孙刻为底本参考孙、卢、王等诸家校注而成,其中浙7卷,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外篇将原7、8两篇合为一卷。前有孙星衍序文,称以万历沈启南本为底本,末章所缺据《太平御览》补足,改为七卷,是从《七略》之旧。孙星衍校刻此书时尚未得见所谓“元刻”,其校广考历代文献,正误颇多,但卷末“公曰章”之后补缺之文,实际与孙星衍所称不符,并非完全取自《太平御览》。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称其“杂取诸书补入者,不足为据”,但经笔者查考,孙氏所补是将《太平御览》人事部第67条和《意林·晏子》末条合并而成,据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春秋》,补缀的文字与简本大致相合。孙氏校刻本首次对《晏子春秋》进行了全面校注,卷末又附有《音义》二卷,详记所考,在清代诸子研究中颇具影响力。

2.5 以孙星衍校刻本为底本的校注版本

清道光二十二年钱熙祚刻本、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刻本

钱熙祚校刻本(即《指海》本)前有序称:“近孙氏(星衍)即依沈本校刊,定为二百一十五章,与刘向序适合,而后附《音义》二卷,所列正文,与本书或不相应。卢氏弨)《群书拾补》、王氏(念孙)《读书杂志》皆就孙本重加校勘,补脱正误,咸有据依,然不载全文,颇不便于观览。今以三家之说合而

参考文献

[ 1 ]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299.

[ 2 ] 傅增湘. 静嘉堂文库观书记[M]. 民国. 16.

[ 3 ] 潘景郑. 著砚楼读书记[M ]. 沈阳: 辽宁教

育出版社, 2002: 126-127.

[ 4 ] 永乐大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417, 1625,

5778.

[ 5 ] 王竞. 藏书印订补蟫林志传举例[J]. 图书馆建设,

1980(S1): 255.

[ 6 ] 叶德辉. 郋园读书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97-198.

[ 7 ] 释惠洪. 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M]. 四库全书存目

江书局刻黄以周校本影响较大,之后多有翻印者,如育文书局、文瑞楼、石竹山房、隆文书局印本等皆是。

综上所述,现存《晏子春秋》明清各版本以活字印本为祖本已无疑问,而其中篇章有删减者或外二篇不列入正文者则以万历《子汇》本为源头。从校勘角度讲,明沈启南刻本既保留了活字本原始的篇章结构,又有较为慎重的校勘,是活字本早期传本中的最善本;而晚清的钱煕祚、黄以周等人的校本则是综合体现了清代学者对本书的校勘成果。

余嘉锡曾有言“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10]。种种情况可谓概括了《晏子春秋》一书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从而也说明版本研究尤其是版本授受源流对古籍文本的重要性,缺乏版本研究支撑的文本都可能会有诬古人或贻误后学。

丛书.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415.

[ 8 ] 黄丕烈,  潘祖萌.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 ].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147.

[ 9 ] 朱纨. 阅视海防事[M]. 陈子龙, 等. 明经世文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157.

[10]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4: 78. 李培文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籍版本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江苏南京 210018

2016-06-10 修回日期:2016-12-26)

(收稿日期:(文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2017年修订版)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2017年修订版)

《图书馆杂志》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一级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发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示当代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活动领域的实践进展。

从2017年起,本刊将加大对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力度,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指导作用。同时,继续秉承面向基层和地方图书馆实践、关注普通图书馆员的办刊特色,努力发扬图书馆学研究开放与创新的海派风格。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从2017年起,将以在往年选题指南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的方式拟定。以下研究方向和重要选题供参考: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跨学科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探索;现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国外图书馆学思想译介与研究;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研究;iSchool运动对我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讨论和应用探索,及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制度创新研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中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中国图书馆实践新趋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建设;探索“图书馆+”(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

基层(地方)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基层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创新探索案例、经验与研究;适应文化小康时代的基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及相关问题;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现状及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馆员?新型馆员的培养);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打造。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图书馆评价机制、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基于数据分析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面向特殊人群的服务;面对正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和服务深化(如数据服务、图书馆营销和新型阅读服务);

服务科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公众科学在图书馆

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研究。

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数据检索、信息检索与知识检索相关研究;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的网络应用研究;大数据中的数据清洗、组织与分析;数据关联挖据与分析;资源深度聚合与组织;BIBFRAME进展及应用;信息服务(与智库相关的研究);大数据与多维数据组织。

新技术应用:数据科学(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出版、数据可视化,政府数据开放政策、平台技术、规范标准和数据图书馆建设理论和技术);数字学术(包括图书馆如何做好数字学术服务,数字人文助益人文研究的典型应用);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包括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创客服务、移动互联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可穿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数字图书馆创新案例研究)。

情报研究:情报学理论进展总结与研究探索;信息政策与法规;eScience/eResearch及其情报支撑;商业、政府与科学数据分析;专利情报分析与服务;智库情报服务研究;情报分析工具与学科服务;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智能时代的信息伦理研究;信息安全及危机预警。

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阅读推广的理论、阅读推广的案例与方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讨论与落实;图书馆对素质教育的担当(包括信息素养与阅读素养教育);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公共图书馆与儿童阅读;阅读推广人的培养研究。

文献学及文献保护:关于古籍文献、图书及人文社科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包括流散海外的稀见中华文献、外文汉学文献;“一带一路”与边疆及海洋史料研究;革命文献、稀见档案文献;馆藏特色典籍研究;著名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文献学研究方法;古籍保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学科体系建设。

来稿须遵循本刊的格式规范。投稿时请登录本刊网站投稿系统(www.libraryjournal.com.cn),点击“作者投稿”后按提示操作,稿件格式请参照网站“投稿指南”以及“论文模板格式”。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馆藏与出版论坛(2017)”研究指南

2017年的“馆藏与出版论坛”将继续秉承实证研究方法的传统,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文献生产状况下寻找到有价值的文献,并希望在图书馆资源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本年度研究方向略有调整,更多地关注与当前馆藏发展关系紧密的电子图书出版话题,同时要求加强提炼馆藏文献与系统文献等质量测评的方法论研究。

一、“纸电融合”出版发行趋势对文献资源 建设的影响

1. 近年来,全国书商积极进入电子图书发行市场,如超星的“书世界”、人天的“畅想之星”、三新的“田田网”、北京的“中文在线”、新华传媒的“E店”等。建议从图书质量、发行时滞、阅读平台等不同侧面,对各类书商的电子新书发行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各种发行方式之间的异同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图书馆配置电子图书的基础方法,探索电子图书馆藏的当代效用和长期价值。

2. 调查当代中国“纸电同步”或“纸电融合”的出版、发行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为当代图书发行的一种发展大趋势,需要了解发达国家图书纸电同步发行的成功案例,分析中外图书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特点,寻求快速通向成功之路的有效方案。

3. 读者决策采购(PDA)在我国电子图书发行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PDA源于欧美国家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采购,需要追踪先行国家图书馆在PDA 方法实践中的得失,分析中国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差异,探索PDA 在中国“纸电融合”出版环境中的实践路径。

二、关于馆藏或系统文献的质量测评方法论研究

1. 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质量测评方法研究是本论坛创设以来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9年来,全国图书馆同行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如引文分析法及H、R指数分析法,要素分析法(以核心出版社、核心作者等要素分析以判断相关文献质量),书目核对法,图书馆统计法,读者调查法(包括图书馆读者和社会读者),内容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技术等,对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质量进行科学测评。应用的方法各有所长,各种方法的效用也有差异。建议选择若干方法进行整体效用分析,研究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2. 探索建立规模集藏文献的质量测评系统方法,研判文献资源的质量测评系统方法,将在未来图书馆学科体系中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从多种测评方法的具体效用分析和综合,探索建立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基本测评方法;二是在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测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此类方法对图书馆其他社会服务项目中的应用,在实践领域寻求专业方法的更广泛应用。

三、历届论坛课题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如馆藏文献资源的合理结构研究;全国各地方出版社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影响研究;关于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馆藏与出版论坛”学术委员会要求,参与本论坛活动者要继续保持实证研究的传统,以文献资源建设实践的数据调研、分析为起点,系统归纳各自岗位实践的特点,深入探索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的科学内在规律,为图书馆学专业理论进步做出切实的努力。“论坛”征文拒绝从简单粗陋设想到社会通用原理的空洞议论文字。 “馆藏与出版论坛”学术委员会

(2017-08-15)

“全品种采访”资源建设理念研究等,都是需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李培文(南京图书馆)

摘 要 《晏子春秋》明活字印本是明清以来其他各版本的祖本,经与明建邺张氏铜活字本《开元天宝遗事》、明正德二年张天植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比对,3本有着完全相同的活字字块、版心及行款,故《晏子春秋》明活字本应是建邺张氏在明正德前后摆印的铜活字印本。此本在明清传本众多,授受源流复杂,大致可分为未删减本与删减本,删减本以明正德间刻《子汇》本为源头,而晚清《晏子春秋》诸多校注本则多取孙星衍校本为底本。关键词 晏子春秋 铜活字本 版本

DOI: 10.13663/j.cnki.lj.2017.08.017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

Li Peiwen (Nanjing Library)

progenitor of all the later edi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searches has found identities in terms of type block characteristics, the page, paragraph and line arrangements between this Movable Type edition and the Ming Copper Movable Type books including the “Kai Yuan Tian Bao Yi Shi” by Zhang of Jianye Era and “Shi Men Hong Jue Fan Tian Chu Jin Luan” by Zhang Tianzhi of Zhengde. Therefore,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that the “Yanzi Chunqiu” is an edition by Zhang using the same but rearranged Copper Movable Type around Zhengde. Moreover, during Ming and Qing, various of “Yanzi Chunqiu” editions had been derived from Zhang’s. Their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are complicated. These derived editions can be generally categorised into abridged and unabridged versions. It is found the abridged version had the progenitor of “Zi Hui” edition of Zhengde. However, multiple of proofed “Yanzi Chunqiu” in Late-Qing adopted the same master edition proofed by Sun xingyan.

Abstract The movable type printed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 from the Ming dynasties was the

Keywords Yanzi Chunqiu, Copper Movable type printing, Edition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记载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有关政事的言行和传说,约在战国时期成书,西汉刘向对当时的多个传本进行了整理,定为8篇215章。此后历代多有重编,清乾嘉时期,学者对《晏子春秋》进行了全面的校勘考订,成果卓著,然而在版本方面,仍有许多错误的辨识,版本流传的脉络也未能理清。今此书宋元版本已全部亡佚,存世明清版本20余种,以明活字印本为最早。本文试就《晏子春秋》今存主要的明清版本作一系统梳理,并对活字印本的摆印时代与主持者再加探讨,希望能够对《晏子春秋》的研究有所 帮助。

1 明活字印本版本辨析 

1.1 “元刻本”概念的澄清及其版本渊源

在讨论这部活字印本之前,需要对清代文献著录的《晏子春秋》“元刻本”的流传及其鉴定有一个了解。元代传本在元明两代书目文献中都没有明确记载,但自清初开始有多种书目收录有元刻8卷本,如徐乾学《传是楼宋元书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吴骞《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及晚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等诸家藏书目。嘉庆间孙星衍还将一部元刻影抄本付吴鼒、顾广圻翻刻行世,使得所谓元刻广为流传,并被当时校勘家引以为据。然而至清末光绪间,王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懿荣在宗室盛昱处见到号称为元刻本的原孙“实颖之印”“兂庭”二印,有学者认为是明万星衍旧藏本,认为是明代所刻(见下文王氏题记),始对元刻本产生质疑。民国间傅增湘购入了这部孙星衍藏本,确定为明正德刻本,又称丁丙藏本之板式行格与此悉同,但实为明活字印本[1]。其后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本(原陆心源皕宋楼旧藏)及潘氏滂喜斋本(原吴骞拜经楼本)都被确认与孙本相同[2-3],即清末存世的所谓“元刻”实际都为明人所刻。

《晏子春秋》在唐代文献中多著录为7卷本,宋代为12卷本,这种号称为元刻的版本则分为8篇(目录著录称卷),内篇6,题“问”“杂”,各有上下,同唐《群书治要》所载;外篇2,题“重而异者”和“不合经术者”,篇下分章,总215章,前有刘向进书表,所述篇题与章数与正文均相吻合。核唐《群书治要》与宋《太平御览》所引各条,此本都有收录(文字详略有异),但《群书治要》本有内篇4章在此本置于外篇,又此本内6篇多处有小注,称“一作”“或作”等,所以这个8卷本应非刘向原本,很可能是在宋元传本基础上按刘向进书表重新编定的。在版式和行文上,此本目录与正文相连,卷端以篇代卷,颇有古风,清人以为元本不无道理,当源自于某个旧本。笔者有幸在明初所编《永乐大典》的残卷中,查到了有题名为《晏子》的摘录文字,其中有“内篇问上十五”“内篇杂上”“外篇不合经术六”3个篇题序次,而且所属文字内容与“元刻本”基本相符[4],表明这种八卷本最晚在元末明初既已编定行世,早期版本已经亡佚,上述两种明刻本应是这个系统的翻本。

1.2 明活字印本、明正德刻本以及二本之间的关系

这部明活字印本为半页9行,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题“晏子”,楮墨古旧且字多异体,所有页面无断版,同一页面中字体不一,字块排列不整齐且墨色浓淡不匀,字间绝无笔划交错,具活字本明显特征。原本首尾都有残缺,尾缺失末两章,故不详有无编者和摆印者序跋,藏家用嘉庆间吴鼒、顾广圻刻本抄入补足。此本晚清时为浙江海盐人马玉堂、丁丙善本书室相继收藏,另有

历常熟藏书家秦四麟藏书印[5]。

《善本书室藏书志》称其参照了吴骞拜经楼藏本行款和特征定为元刻,这也是清代私家藏书楼鉴定版本的习惯作法。光绪间此本随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者即今南京图书馆前身。据叶德辉《郋园读书志》所称,叶氏曾藏有另外一部活字本,与此本同版,但也未提及是否有编印者的序跋,光绪末年叶氏将藏本赠与端方

[6]

,现不知所终,存世活字本今已知仅南图藏本一部。

明正德刻本在版式上与活字本相同,仅

版心另题作“晏子上”“晏子下”,卷末章(第十八章)正文“公曰章”3字后有刻“缺”字。相对于活字本,这部刻本流传广泛,如曾号称本以孙星衍旧藏最为著名,今也在南图,卷端钤有“孙星衍印”,封面有王懿荣题字:“此明本即吴山尊(鼒)学士仿本所自出,称为元本,吴氏误仞(认)也。”仿本即指嘉庆二十一年吴鼒、顾广圻刻本。今将孙星衍藏本与丁丙藏本比对:其一,孙本页面有断版,墨色均匀,为雕版刻本,二本一致处在相同页面中,字体笔划、肥瘦,字块高低、歪斜处,都与丁本完全吻合;其二,丁本排字有误,孙本也误,如“杂下”篇卷末有标题:“晏春子秋内篇杂下第六”“春”“子”二字颠倒;其三,二本文字不一致处大多在孙本的误刻字上,如丁本“谏下”篇第三章作“收其人丁”(据上下文应作“收其金玉”,丁本原已有误),孙本;同篇第二十二章“有司未能我共也”,“共”误为“其”等,大都以字形相近而致笔划错误,在翻刻本中十分常见。故孙本当从丁本模刻无疑,傅增湘认为活字本翻自明正德刻本[1],鉴别有误。

1.3 关于明活字本印制时代与印制者的探讨

文献关于《晏子春秋》活字印本的记载甚少,在此书明万历沈启南刻本中,有张之象序曾提及此事,称:“正德间锡山华氏曾布诸铜版以行,久且散逸,兹檇李沈君道明颇欣慕晏子,因觅善本,反复校勘,付之剞劂,而属予序之。”锡山华氏铜活字本,据《中国古籍善

“谏”“元刻”的大都是这个版本,且存世较多。各“丁”再误为“下”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本书目》海内今存16种,大都在弘治至正德间摆印,经核对,丁本与华氏诸书在版面、字体风格上均不相类,无华氏活字本明显特征。然而丁本版框较细,四角未见有明显缝隙,疑似整体版框,在木活字本中较为少见,确实类似明铜活字本。据各家公私书目,明代铜活字本今存世约40余种,笔者查阅了各种版本图录,于《中国版刻图录》中惊喜地发现有两

种书影与丁本行款版式完全相同,字体也极为形似,两种分别为明正德建邺张氏铜活字印本《开元天宝遗事》(图版 613,藏国家图书馆)与明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图版 621,藏国家图书馆)。笔者将这二书书影逐字与丁本比对,《开元天宝遗事》为首卷卷端书影,计103字,共找到17字与丁本几乎完全:相同,见下图(丁本字块在后)

《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为卷中首页书影,计82字,共找到13字与丁本几乎完全相同,

其中“雨”字3书均同,见下图(丁本字块:在后)

又据《中国版刻图录》所记二书版框尺寸:《开元天宝遗事》高 16.2厘米,宽11.1 厘米,《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高 16.1厘米,宽13.1 厘米,而丁本版框高 16.2厘米,宽11.4 厘米,相差极微,3书版框宽窄及版心鱼尾图形也基本相同,这说明这3种活字本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活字与版框。《开元天宝遗事》卷端题有:“建邺张氏铜版印行”,故3种应均为铜活字本,《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前有正德二年东川黎尧卿序文一则,称“(天厨禁脔)胜国前有摹本而今亡矣。予得其抄本订之,将与海内豪杰共之。秣陵乡进士张天植遂成吾志刻之。”秣陵是南京古地名,与刻者姓氏都与建邺张氏相合,而上述张之象序称《晏子春秋》有正德年间铜版印本,与《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在时间上也相吻合,故丁本《晏子春秋》当为建邺张氏在正德二年前后摆印,其模刻本即明正德刻本时代应无疑义。张之象称华氏所印,可能由于当时无锡华氏铜活字印本最为知名而导致误记,上述傅增湘称孙星衍藏本为明正德所刻,其眼力之精准,令人钦佩。《开

[7]

元天宝遗事》卷末还印有宋绍定刻书木记,昭示底本源流,难能可贵,黄丕烈称:“古书自宋元板刻而外,其最可信者,莫如铜板活字,

[8]

此《晏子春秋》盖皆据旧本,刻亦在先也。”

活字本版面形式古旧,应当也是从旧本翻出。

这3种明铜活字印本都有一共同特点,即同页中出现的相同字的字形无一相同,所用活字字块应为手工雕刻而非翻模铸造,与华氏等同时代明铜活字印本相同。较为遗憾的是,张天植其人无考,黎尧卿序文称之为秣陵乡进士,即举人,但查上元、江宁县志及应天府志中的明代选举志,并无张天植一名,疑“天植”可能是其字号而非本名。刻有“建邺张氏铜版印行”的活字本今仅见于《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故建邺张氏铜活字印书印量很小,至万历时已罕见流传,且非都有铜版印记。由于活字本仅凭印本无法鉴定活字所用材质,故书中无铜版条记及其他明确记载,一般都著录为活字印本,这使得一部分如《晏子春秋》《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这样的铜活字本被误认为木活字本。

 2 现存明清版本的系统  

《晏子春秋》一书版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公私藏家目录,除去节录本、评注本外,今存明清主要版本有20余种,清本均从明本校刻,今从源流授受角度将明活字本及其模刻本以下选取较为重要的版本16种逐一考察,以确定各自的传承。

2.1 以明活字本或正德刻本为底本翻刻或重编校的版本 

(1)明嘉靖柯乔刻本。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卷端下题:“福建按察司副使青阳柯乔校刊”。柯乔,明嘉靖进士,嘉靖二十七年前后任福建按察司巡视海道副使[9],故刊刻时间当在嘉靖间。与活字本、正德刻本相校,第7篇第14章“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文字重复错误相同;卷末章“公曰章”后注“缺”字处与正德刻本相同,正德刻本误字如上述“丁”误为“下”等,此本均同,故应据正德本翻刻。此本流传极少,存世仅知有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本,今已影入《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

。(2)明万历五年南京国子监刻《子汇》本。2卷,以“谏上”至“问上”3篇为上卷,年刊”,为《子汇》24种之一。《子汇》是明万历初南京国子监辑刻的先秦及汉唐诸子丛书,在当时颇有影响,流传广泛。此本前有潜庵子一篇,称:“今刻本(指底本)分谏、问、杂上下六篇,重而驳者二篇,每章复括大意为标目,甚有次第,其为刘氏书晰矣……今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而仍列之儒家。”这里述及的底本,其篇章结构与8卷活字本相同。核之文字,其一,与正德本有相同的缺字、误字。其二,据正德刻本校勘非常明显,如活字本“谏上”第18章“今孰责寡人哉”,正德本误作“今今责”,此本校作“今谁责”;22章“有司未能我共也”,“共”字正德本误作“其”,此本校作“具”,故其所持底本应即正德刻本。改编后的《子汇》共删减14章之多,其中包括了原卷末残缺的第18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章,但潜庵子题识中并未有说明,后来据《子汇》本翻刻者众多,读者不详所自,以为另有源头。

(3)明万历十三年沈启南刻本。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添加了“晏子列传”(录自《史记·管晏列传》)。前有张之象序称此书曾有正德间锡山华氏铜版,但已散逸,另觅善本校刻。与活字本、正德本、《子汇》本相校,第7篇第14章的文字重复处、卷末“公曰章”后原缺及缺字与活字本、正德本相同,但遇正德刻误字则多不误。另此本有与《子汇》本相同的校误,如正德刻本误字“共”误作“其”,,此本也作“具”等等,应是以活字本为底本,又参校了《子汇》本。从沈启南本的末章缺字反映了明活字本全本原貌应与正德刻本相同。

(4)明万历十六年吴怀保刻本。4卷,分内篇“谏”“问”“杂”3卷,外篇一卷(合活字本第7、8卷),每卷目录独出心裁,用“庄公”“景公”等标目,末有“万历十六年冬月之吉后学吴怀保校梓”木记。全书章节数及序次均同活字本,原第7篇第14章的重复与卷末相校,凡正德刻本误字此本大多相同;“谏上”第18章“我今孰责寡人哉”,正德刻本“孰”误为“今”,此本更之为空格;“杂上”第19章“景公游纪得金囗”,此本竟直接去掉“金”字后的空格,故此吴怀保本应是用正德刻本为底本,且校勘也较粗疏。

(5)清嘉庆二十一年吴鼒、顾广圻刻本本)

。8卷,篇章及次序同活字本。前后有吴鼒与顾广圻刻书序跋二篇。据吴序,此刻是以孙星衍所赠“元刻”影抄本为底本,并称“一切仍其旧文”,但实际上主持刻书者顾广圻仍作了一些校勘。原活字本的误字、缺字和正德本的误字等大都照孙星衍校刻本(见下文)改正,唯末章“公曰章”之后用《太平御览》第935卷鳞介部七的引文作了补缀,与孙星衍刻本完全不同,但顾广圻在序中不提末章补缺之事,致使之后很多学人误解“元刻”即是如此。如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提到末章缺文时即称

《子汇》本误校作“具”(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问下”至“杂下”为下卷,版心题“万历五(国子司业周子义,一说为祭酒余有丁)题识“谏下”第“公曰章”后原缺依旧。与活字本、正德刻本

李培文:《晏子春秋》版本考辨

Li Peiwen: On the Edition of “Yanzi Chunqiu ”“(孙星衍刻本)所增之文与元刻本(吴鼒本)及《御览》皆不合”,还将“元刻”末条全录于后。明活字本卷末缺17、18两章,藏家抄此书补全,不过藏家又将顾广圻跋文录入,以示来源,然不明版本源委者仍将过录之文认作又淩以栋(凌澄初父)圈点批评。

2.3 以《先秦诸子合编》本为底本重编校的 版本

(1)明万历间吴勉学刻《二十子》本。4卷,分内(明吴中珩刻本、明黄之宷刻本)

是明活字本原本,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一书所引即是如此。吴鼒刻本在清光绪元年又由湖北崇文书局再行翻刻。

2.2 以《子汇》本为底本重编校的版本

(1)明万历三十年绵眇阁刻《先秦诸子合 编》本。8卷,分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外篇2卷,版心题“绵眇阁”,为《先秦诸子合编》16种之一。前后有李茹更、潜庵子序跋2篇。李茹更序称:“余文敏(余有丁)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不为无见,今仍宋本刻之,明旧式也,不妨两存。”潜庵子跋与《子汇》本相同,但末句“今取内篇分为上下卷,外篇‘重而别出者’附注各章之下,‘不合经术者’附于篇末而仍列之儒家”被删去。对比二本,《子汇》本将原第7篇散入前六篇章节,此本编者应是将其一一剔出还原,因为章节数和序次完全相同,散入前3卷者被还原成第7卷,题作“外篇上”;散入后3卷者与“不合经术者”合为第8卷,题作“外篇下”,与原8卷本完全不同,编者应不曾参校过活字本或正德本,不详原7、8两卷的章节数、序次与内容,而上述文字缺误校订处也与《子汇》本完全相同,故绵眇阁本当非“仍宋本刻之”,是取《子汇》本重编还原为8卷无疑,《子汇》中有潜庵子题识的先秦诸子都有收入此合编中,可为佐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晏子春秋”条称此本“庶几犹略近古”、清末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称刘向序从宋刻本录入,应该都是由李茹更序误导所致。《先秦诸子合编》今已稀见,上海图书馆有藏本。

(2)明末凌澄初刻朱墨套印本。6卷,分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以原第7篇散入前6篇相关各章之下,原第8篇附于第6篇“杂下”之后,篇章次序和减省章节数均同《子汇》,全书文字缺误与校订亦同,应是《子汇》本的重编校本。首有杨慎《晏子春秋总评》,

篇“谏”“问”“杂”3卷,外篇一卷,章节数及次序和《先秦诸子合编》本相同,卷端题:,文字缺误校订也其本相同,有少量自己的校订,如“杂上”第19章“景公游纪得金囗”,此本空格处校作“乃”,断作下句句首,“囗不亡何待乎”,空格处校作本翻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又著录有“吴中珩刻本”与“黄之宷刻本”二种,吴中珩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经笔者核对,吴中珩本卷端所题“新都吴中珩校”,为版片剜改“勉学”为“中珩”,印本较吴勉学本稍有漫漶,实即吴勉学旧版重印;黄之宷本今台湾中央图书馆有藏,按其“古籍影像检索系统”所提供的卷端页,与吴中珩本如出一辙,仅剜改卷端题名为“黄之宷”而已,版面漫漶也与吴中珩本类似。按黄之寀曾翻印过吴勉学《二十子》,此即其中一种。吴勉学、吴中珩与黄之宷三人俱万历年间徽州刻书家,转版翻印,剿袭居功,也是刻书家逐利之所为。

(2)明藏修馆刻本。不分卷,分内篇“问”“杂”上下6篇及外篇7个部分,但页码连贯不分卷次。章节数及次序同《先秦诸子合编》本,文字校订亦同,不再赘述,也应是《先秦诸子合编》的重编本,此本今仅见苏州图书馆藏本。

(3)清《四库全书》写本。8卷,其提要称:“此为明李氏绵眇阁刻本……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若世所传乌程闵氏刻本,以一事而内篇、外篇复见。所记大同小异者,悉移而夹注内篇下,殊为变乱无绪。今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即万历绵眇阁编刻的《先秦诸子合编》本,刻本,由于凌、闵二家刻书好朱墨套印,又同为浙江吴兴书商,四库馆臣应是将凌氏误记为闵氏。

“新都吴勉学校”“其”等,无大作为,应是据《先秦诸子合编》“谏”《晏子春秋》自明以来各家目录中未见有闵氏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2.4 清乾隆五十三年孙星衍刻本(即《经训堂丛书》本)

参之,间下己意以补未备”,即将单行的孙、卢、王三家校注及钱氏自己的校注散入乾隆孙星衍校刻本之中,以便于阅读。其后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刻黄以周校本(即《二十二子》本)、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刻苏舆校本都是以孙刻为底本参考孙、卢、王等诸家校注而成,其中浙7卷,内篇“谏”“问”“杂”上下6卷,外篇将原7、8两篇合为一卷。前有孙星衍序文,称以万历沈启南本为底本,末章所缺据《太平御览》补足,改为七卷,是从《七略》之旧。孙星衍校刻此书时尚未得见所谓“元刻”,其校广考历代文献,正误颇多,但卷末“公曰章”之后补缺之文,实际与孙星衍所称不符,并非完全取自《太平御览》。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称其“杂取诸书补入者,不足为据”,但经笔者查考,孙氏所补是将《太平御览》人事部第67条和《意林·晏子》末条合并而成,据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春秋》,补缀的文字与简本大致相合。孙氏校刻本首次对《晏子春秋》进行了全面校注,卷末又附有《音义》二卷,详记所考,在清代诸子研究中颇具影响力。

2.5 以孙星衍校刻本为底本的校注版本

清道光二十二年钱熙祚刻本、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八年思贤讲舍刻本

钱熙祚校刻本(即《指海》本)前有序称:“近孙氏(星衍)即依沈本校刊,定为二百一十五章,与刘向序适合,而后附《音义》二卷,所列正文,与本书或不相应。卢氏弨)《群书拾补》、王氏(念孙)《读书杂志》皆就孙本重加校勘,补脱正误,咸有据依,然不载全文,颇不便于观览。今以三家之说合而

参考文献

[ 1 ] 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299.

[ 2 ] 傅增湘. 静嘉堂文库观书记[M]. 民国. 16.

[ 3 ] 潘景郑. 著砚楼读书记[M ]. 沈阳: 辽宁教

育出版社, 2002: 126-127.

[ 4 ] 永乐大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417, 1625,

5778.

[ 5 ] 王竞. 藏书印订补蟫林志传举例[J]. 图书馆建设,

1980(S1): 255.

[ 6 ] 叶德辉. 郋园读书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197-198.

[ 7 ] 释惠洪. 石门洪觉范天厨禁脔[M]. 四库全书存目

江书局刻黄以周校本影响较大,之后多有翻印者,如育文书局、文瑞楼、石竹山房、隆文书局印本等皆是。

综上所述,现存《晏子春秋》明清各版本以活字印本为祖本已无疑问,而其中篇章有删减者或外二篇不列入正文者则以万历《子汇》本为源头。从校勘角度讲,明沈启南刻本既保留了活字本原始的篇章结构,又有较为慎重的校勘,是活字本早期传本中的最善本;而晚清的钱煕祚、黄以周等人的校本则是综合体现了清代学者对本书的校勘成果。

余嘉锡曾有言“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10]。种种情况可谓概括了《晏子春秋》一书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从而也说明版本研究尤其是版本授受源流对古籍文本的重要性,缺乏版本研究支撑的文本都可能会有诬古人或贻误后学。

丛书.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415.

[ 8 ] 黄丕烈,  潘祖萌.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 ].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147.

[ 9 ] 朱纨. 阅视海防事[M]. 陈子龙, 等. 明经世文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157.

[10] 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4: 78. 李培文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籍版本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江苏南京 210018

2016-06-10 修回日期:2016-12-26)

(收稿日期:(文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2017年修订版)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2017年修订版)

《图书馆杂志》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一级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发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示当代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活动领域的实践进展。

从2017年起,本刊将加大对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力度,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指导作用。同时,继续秉承面向基层和地方图书馆实践、关注普通图书馆员的办刊特色,努力发扬图书馆学研究开放与创新的海派风格。

《图书馆杂志》选题指南从2017年起,将以在往年选题指南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的方式拟定。以下研究方向和重要选题供参考: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跨学科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探索;现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国外图书馆学思想译介与研究;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研究;iSchool运动对我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讨论和应用探索,及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制度创新研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中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中国图书馆实践新趋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建设;探索“图书馆+”(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

基层(地方)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基层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创新探索案例、经验与研究;适应文化小康时代的基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及相关问题;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现状及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馆员?新型馆员的培养);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打造。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图书馆评价机制、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基于数据分析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面向特殊人群的服务;面对正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和服务深化(如数据服务、图书馆营销和新型阅读服务);

服务科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公众科学在图书馆

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研究。

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数据检索、信息检索与知识检索相关研究;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的网络应用研究;大数据中的数据清洗、组织与分析;数据关联挖据与分析;资源深度聚合与组织;BIBFRAME进展及应用;信息服务(与智库相关的研究);大数据与多维数据组织。

新技术应用:数据科学(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出版、数据可视化,政府数据开放政策、平台技术、规范标准和数据图书馆建设理论和技术);数字学术(包括图书馆如何做好数字学术服务,数字人文助益人文研究的典型应用);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包括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创客服务、移动互联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可穿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数字图书馆创新案例研究)。

情报研究:情报学理论进展总结与研究探索;信息政策与法规;eScience/eResearch及其情报支撑;商业、政府与科学数据分析;专利情报分析与服务;智库情报服务研究;情报分析工具与学科服务;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智能时代的信息伦理研究;信息安全及危机预警。

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阅读推广的理论、阅读推广的案例与方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讨论与落实;图书馆对素质教育的担当(包括信息素养与阅读素养教育);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公共图书馆与儿童阅读;阅读推广人的培养研究。

文献学及文献保护:关于古籍文献、图书及人文社科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包括流散海外的稀见中华文献、外文汉学文献;“一带一路”与边疆及海洋史料研究;革命文献、稀见档案文献;馆藏特色典籍研究;著名文献学家的文献学思想、文献学研究方法;古籍保护核心技术研究及学科体系建设。

来稿须遵循本刊的格式规范。投稿时请登录本刊网站投稿系统(www.libraryjournal.com.cn),点击“作者投稿”后按提示操作,稿件格式请参照网站“投稿指南”以及“论文模板格式”。

图书馆杂志(2017年第8期 总第316期)

 Library Journal(Vol.36.No.8)

“馆藏与出版论坛(2017)”研究指南

2017年的“馆藏与出版论坛”将继续秉承实证研究方法的传统,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文献生产状况下寻找到有价值的文献,并希望在图书馆资源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本年度研究方向略有调整,更多地关注与当前馆藏发展关系紧密的电子图书出版话题,同时要求加强提炼馆藏文献与系统文献等质量测评的方法论研究。

一、“纸电融合”出版发行趋势对文献资源 建设的影响

1. 近年来,全国书商积极进入电子图书发行市场,如超星的“书世界”、人天的“畅想之星”、三新的“田田网”、北京的“中文在线”、新华传媒的“E店”等。建议从图书质量、发行时滞、阅读平台等不同侧面,对各类书商的电子新书发行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各种发行方式之间的异同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图书馆配置电子图书的基础方法,探索电子图书馆藏的当代效用和长期价值。

2. 调查当代中国“纸电同步”或“纸电融合”的出版、发行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为当代图书发行的一种发展大趋势,需要了解发达国家图书纸电同步发行的成功案例,分析中外图书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特点,寻求快速通向成功之路的有效方案。

3. 读者决策采购(PDA)在我国电子图书发行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PDA源于欧美国家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采购,需要追踪先行国家图书馆在PDA 方法实践中的得失,分析中国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差异,探索PDA 在中国“纸电融合”出版环境中的实践路径。

二、关于馆藏或系统文献的质量测评方法论研究

1. 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质量测评方法研究是本论坛创设以来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9年来,全国图书馆同行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如引文分析法及H、R指数分析法,要素分析法(以核心出版社、核心作者等要素分析以判断相关文献质量),书目核对法,图书馆统计法,读者调查法(包括图书馆读者和社会读者),内容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技术等,对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质量进行科学测评。应用的方法各有所长,各种方法的效用也有差异。建议选择若干方法进行整体效用分析,研究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2. 探索建立规模集藏文献的质量测评系统方法,研判文献资源的质量测评系统方法,将在未来图书馆学科体系中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从多种测评方法的具体效用分析和综合,探索建立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的基本测评方法;二是在馆藏文献或系统文献测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此类方法对图书馆其他社会服务项目中的应用,在实践领域寻求专业方法的更广泛应用。

三、历届论坛课题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

如馆藏文献资源的合理结构研究;全国各地方出版社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影响研究;关于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馆藏与出版论坛”学术委员会要求,参与本论坛活动者要继续保持实证研究的传统,以文献资源建设实践的数据调研、分析为起点,系统归纳各自岗位实践的特点,深入探索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的科学内在规律,为图书馆学专业理论进步做出切实的努力。“论坛”征文拒绝从简单粗陋设想到社会通用原理的空洞议论文字。 “馆藏与出版论坛”学术委员会

(2017-08-15)

“全品种采访”资源建设理念研究等,都是需


相关内容

  • 菊花台版中国历史朝代歌,太有才了!(附多版本朝代歌)
  •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已开通认证号(ID:dushi918 和 dushi828),欢迎订阅. 文:柳合青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 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 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 因为那暴政, ...

  • 十三经注疏
  • 基本信息 ·页码:2784 页 ·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套装数量:2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 ...

  •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纳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 ...

  • 档案文献编纂学考点整理sl
  • 第一章 档案文献 1. 档案:①包括口述和以纸质等为载体的档案: ②具有原始性.凭证性.可靠性三个特点: ③档案一词,出现很晚,清初才有,之前叫典籍.简牍.文案等等. 2. 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人,可理解为贤者的回忆.著述. 包括有文字记载的档案和口 ...

  • 文献学概要
  • 第一讲 一:文献的含义:文章贤才(现代含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最早出现在于<论语·八佾> 二:文献学(1)定义: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和文献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性质.特点.种类.鉴别.功能.流传.整理及其利用的科学.简而言之,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 ...

  • 中国历史涉猎之部分参考书 (1)
  • 中国历史涉猎的一点参考书: 说明: 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经典大部分源于历史材料,如<尚书>.<春秋>.<周礼>,<诗经>中也有许多史诗.初唐修撰的<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已经确立& ...

  • 朝代顺口溜
  • 朝代顺口溜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 ...

  • 历史朝代顺序歌
  • 这种歌很多呀,我也是抄来,不好意思,希望能帮到你.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 ...

  •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 术语整理 术语01 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 ...